康熙王朝人物点评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电视剧《康熙王朝》观后感_1000字

三一文库
电视剧《康熙王朝》观后感_1000字 ------大清是我的,我也是大清的
康熙王朝看了三遍了,这是一部经典电影。
康熙是继往开来,千古一帝,而陈道明的表演确确实实的诠释了这个意思,他的姿势,手势,表情,每一个眼神,无不让人沉迷于戏中,被他的王者之气所折服。
让人落泪处:
场景一:大雪纷飞,万物萧瑟,周沛公病卧榻前,奄奄一息,数盏昏黄的孤灯扑闪在一张硕大的地图上,十年心血终成此图,而他要将这心中江山赠与待他恩如纸薄的康熙,可想这垂死之命曾率三千家奴踏平了吴三桂的几十万铁骑,而到鸟尽弓藏之日,却来到这冰天雪地,寸草不生之地,未知天命却已姗姗离去,未见恨然知天下,山山水水待王清。
场景二:蓝齐儿远嫁他乡,容妃却因为一句“老祖宗说,太子不可费。
”而被贬西宫,干尽脏活。
女儿回家省亲,暂时的雍容华贵带来的却是更长久的悲凉,一个深秋的黎明,天夹着寒意,一身单衣的容妃,刚开始一天的工作,身边的马桶掉落了,一个又一个,带着对家庭温暖的无线憧憬,容妃就这样走了...一个女人对幸福家庭的渴望,难道这也错了吗?和棺的那天,康熙拍着她的棺桘,只说了一句:"我不能把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推上皇位呀!”小家为大家。
但情又何可堪?
场景三:涛声拍案,咸咸的海风吹皱了心中的苦涩,姚启圣挂着
(第1 页共3 页)
20 ×20 = 400。
对康熙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盛世"辉煌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
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
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认为。
从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看待当时的中国,中国之落伍康熙皇帝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康熙即位前夕,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
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看《康熙王朝》浅谈苏麻喇姑

看《康熙王朝》浅谈苏麻喇姑看电视,一直以来比较钟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对于都市闹剧言情片却不屑一顾,而众多优秀史剧中,尤为喜欢《康熙王朝》。
不仅喜欢里面强大的演员阵势,如:陈道明、斯琴高娃、还有扮演苏麻喇姑的茹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更喜欢它的剧情:描述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更给历史人物以公正的再现:康熙是史上少有的明君,但剧中对他的残暴、多疑、又不失儿女情长恰到好处的处理,再现了一代帝王的严君、慈父形象。
康熙的角色无疑是塑造成功的!放下康熙不说,而我对剧中苏麻喇姑的人物印象也颇为深刻,并深深打动我。
那是怎样一个大智慧的女子啊,刚一进宫,小小年纪精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很快就以她的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被远见卓识的孝庄皇后慧眼相中,从此,苏麻的命运就和大清王朝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她忠于大清,扶持玄烨,对老祖宗孝庄皇后,言听计从,谨慎行事。
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除了皇上,有谁不称为奴才?可我丝毫在苏麻身上看不到奴颜卑膝的影子,她秀外慧中,平静的俨然一泓秋水,在演员茹萍到位的塑造下,更显楚楚动人。
在到处充满尔虞我诈、争宠夺权、危机四伏的皇宫中,她就似一方净土,心如海容纳着一切。
对宫中长大的苏麻喇姑来说,宫中之事,了然于心,可她,从不怨天尤人,以善良、贤淑,外柔内刚的性格坚持着做人的准则。
皇宫这个大染缸中,苏麻喇姑以她丰富的学识和心智依然保持着她的冰清玉洁,她不争宠、不谋权、不贪图富贵荣华,心态安然,从而得到孝庄皇后和康熙的赏识和尊敬,同时也得到众多臣子的爱戴,从这些来看,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无疑苏麻喇姑做人是成功的!苏麻的遗憾我认为是婚姻方面的,她爱上了皇上的老师伍次友,可能爱的原因就是伍次友也不爱权势富贵吧,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志同道合”,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最终未得其果,给自己也给后人留下遗憾。
她忠于皇上,忠于大清朝,在最后康熙西征,她已病入膏肓,本想捎给康熙的一封信,最终还是烧毁了,她只是说:她这一生中深深爱着的人是皇上….难道这爱就是简单的姐弟之爱吗?可为什么,当初在孝庄皇后下旨册封她为皇妃时,一向言听计从的她毅然抗旨?而屈尊庙宇,与青灯为伴!她的感情世界真挚而纯洁。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帝国正原创)本人近日又重新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经典就是经典,再看依然回味无穷,遂将剧中人物点评如下:一核心人物1康熙首先,康熙作为一个皇帝真可谓圣君明主,难怪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对皇权特别贪恋,本人觉得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皇权更重要的了。
康熙小的时候,父皇顺治告诉他做皇帝有种种的不好,问他还愿不愿意做皇帝,康熙很肯定的回答说愿意做皇帝。
康熙对皇权的重视甚至超过骨肉亲情,这一点从后来对待容妃、蓝齐儿、大阿哥、太子等至亲的冷酷举动都可以看出来。
康熙特别善于运用权术,工于心计,懂得恩威并济,这是他的制胜法宝。
这与康熙在险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得孝庄太后的真传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时候康熙给人的感觉到了凶残的地步,记得康熙年轻时说过,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为什么皇上喜欢杀人,因为好多人都想杀皇上。
或许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心狠手辣的吧。
用人方面,康熙喜欢玩卸磨杀驴,只要还有利用价值的臣子先留用,等没有价值了再严查治罪。
最让人心寒的是康熙对待周培公。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才能卓越、功不可没的人才被康熙放逐北方,含屈病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康熙另一个制胜法宝是行事有魄力和胆略。
康熙十六岁便敢策划除掉权臣鳌拜,时机虽不成熟却敢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台湾问题上怒斥索额图的弃台建议。
最了不起的是康熙两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尽显皇帝天威!康熙在位期间勤奋好学、励精图治、整肃朝纲,年纪轻轻就能够匿名考取进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
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
康熙对党争和腐败整治可谓不遗余力。
陈道明在康熙怒斥群臣的那场戏演得是精彩绝伦,充分表现出康熙对于腐败的深恶痛绝!这一段也成为该剧的经典片段。
另一方面康熙作为丈夫和父亲显得狠心,对待容妃、蓝齐儿母女尤其残忍。
他将蓝齐儿强行嫁给葛尔丹,后又将葛尔丹杀死,还可以说是出于政治考虑,但对待容妃就太说不过去了,就算将其打入冷宫也好嘛,居然默许一个堂堂贵妃去刷马桶!一点都不恋及旧情,忘了容妃曾经多么爱他、对他多么的好!真是可恨!再一方面康熙作为一个人运气总是很好,每当有危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而且总是涉险过关。
康熙王朝人物之苏麻

《康熙王朝人物志》之苏麻拉姑(一)苏麻是整部康熙王朝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她主要出现在了康熙登基,智擒鳌拜,扫除吴三挂三个片段中,当然在康熙亲葛尔丹的时候也断断续续出现过几次。
作为一个女人,作为皇帝的一个贴身的丫环,也作为一个臣子,某种程度上也作为康熙的姐姐,这个人物在整个康熙王朝中的地位是卓著的,由于她的戏份比较多,所以我会首先在宏观上把我一下这个人物,然后以电视剧中的三个情节为线索,具体叙述。
首先写一下自己对于苏麻的评价吧,我想概括起来大概可以用三个成功来形容,第一她是康熙年间为臣最为成功的,她虽然没有明珠索相那样的权势,但是她终生受到康熙和孝庄的信任,作为一个臣子,我想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殊荣吧。
第二作为一个女人,她虽然不像容妃那样成为康熙明媒正娶的妻子,但是康熙待她如同姐姐,而且在康熙少年时曾经爱过苏麻,这在封建皇宫更是莫大的荣耀。
第三,作为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她一生将名利斗争看破,并且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心放在了超越名利斗争的高度上面,她深谙为臣之道,熟悉后宫生存之道,了不起的是她并没有陷所谓的“深谙熟悉”中,而是站在了一个足以俯视它们的角度,所以她虽然从小进宫,最后病死宫中,处在宫廷权利斗争的风口浪尖,仍然始终加一直拥有一颗“自我”的心活着,这是她为人的成功之处。
我每次在想到苏麻这个角色的时候,总是不由得赞叹,她的确是一个可以将亲情爱情抒发到来自现实而超越现实的美感,纯洁而不虚妄,真诚而不简单,不禁心里再次赞叹一下。
今天暂时写一下康熙登基前的苏麻,也即是康熙王朝人物志苏麻一苏麻发迹小人物都有所谓的发迹史,说好听点也就是成功史。
在中国这个拥有久远人治传统的国家,一个人的发迹必须依赖所谓的贵人,也就是千里马必须的碰到伯乐,明白了这条简单但是很真实的线索,我们才可以看清楚在这部电视剧中诸多人物的发迹,也可以明白社会中诸多老乡会,同乡会什么的存在的意义了。
苏麻的发迹依赖一个人物对于她的喜爱,这个人物算是当时整个大清王朝最为有权力的实力派人物了。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康熙,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1661年到1722年,是清朝长寿的皇帝之一。
他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
出的统治者,康熙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可。
就其政治执政而言,康熙秉承“养民政策”,关怀百姓,破除农业落后;在金融、外
交等方面,康熙能够展现出稳定国力,让清朝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力基础。
此外,康熙也
是宗教文化方面的巨匠,在他统治的地方,不仅修建了大批的宫殿,而且在历史上他创建
了友谊会议,作为一个特殊的礼仪,加强了当时的外交政策,受到全国要求的欢迎;而他
也让北京用汉语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扩大了教育规模,提供了全校学校,普及化汉语
文字。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康熙的政治能力很强,他的政策也有助于清朝的发展,虽然
他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总的来说,天下都是康熙的荣耀。
外交方面,康熙计划贸易,并且很成功的促进了和异族的融合与共有习惯,让清朝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大增加
了国家的声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康熙当政时,清高宗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硕的政治文化成果。
康熙
以其丰功伟绩、宽仁大量而著称于世,使得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在历史学家眼里,拥有许多赞誉。
总之,康熙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皇帝,被视为清朝繁荣发展和政治文化
启蒙的催化剂,值得人们尊敬。
《康熙王朝》观后感600字

康熙,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帝王,他似乎成为了伟大领袖的象征,但人们都忽略了,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
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
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还是大清的王,臣民们的天下。
临走时,他留下了龙辇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起来康熙的大多数子女幸福得多。
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
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在随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传来捷报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埋首读书。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
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 ,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
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那时大清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抗,他在等,等一个时机。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
康熙王朝读后感

看完《康熙王朝》第八到第十三集,我心里颇有感慨。
我欣赏:康熙皇帝当时年仅16岁,却少年老成,以非凡的胆识、才智扳倒权臣鳌拜。
我佩服:孝庄皇太后以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运筹帷幄,助她的孙儿决胜于千里之外。
但是,我更惋惜那位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不能善始善终。
的确,鳌拜作为满清第一勇士,勇冠三军,为大清王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劳苦功高。
但是坏就坏在,鳌拜立的功劳太多太大了,已经功高震主了。
更坏的是:他不知道收敛、不知道低调,只知道处处争权夺利。
股市常说:高风险高收益。
其实呀,皇帝大概是有史以来最让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也是最危险的职业了。
百炼成钢,为了握紧手中的权力,皇帝们大多都是不折不扣的阴谋家。
权术权术,为权而术,当皇帝的,不仅要与家族争权,还要与下属争权。
为了保护皇权,皇帝们连亲人的性命都可以毫不姑息,当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发生冲突时,这种严重威胁着中央大一统政权的分裂势力更是必然会被铲除,而且是越彻底越好,绝不留后患。
那些皇帝当得稳健的,几乎无不是善弄权术、智商高明、手段多样之人,毕竟江湖险恶,你不杀人,别人就可能杀你。
在这不断的尔虞我诈中,许多皇帝都成了三十六计计计精通的老狐狸。
也许,这就是遏必隆所说的:康熙十六岁的年纪却拥有六十六岁智慧的原因吧。
纵观古代历史长河,那些跟随主子打天下、一起出生入死、战功累累的开国大臣们或辅政大臣几乎没有几个能逃过被诛杀的宿命,而他们被杀的理由很简单:势力过大、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帝位,让主子担心这些大臣会渐生谋反之心。
因势力过大以至于功高震主、惨遭杀害的典型要属韩信了。
历史上的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数百年难见的帅才。
他在对付项羽的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暗度陈仓,到背水列阵,再到水淹龙且,四面楚歌,都是写进教科书里的经典战役,几乎每战都有神来之笔。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登上龙椅。
但是,也正因为韩信太厉害了,当刘邦实现帝王的心愿之后,韩信的存在反倒让刘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帝国正原创)本人近日又重新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经典就是经典,再看依然回味无穷,遂将剧中人物点评如下:一核心人物1康熙首先,康熙作为一个皇帝真可谓圣君明主,难怪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对皇权特别贪恋,本人觉得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皇权更重要的了。
康熙小的时候,父皇顺治告诉他做皇帝有种种的不好,问他还愿不愿意做皇帝,康熙很肯定的回答说愿意做皇帝。
康熙对皇权的重视甚至超过骨肉亲情,这一点从后来对待容妃、蓝齐儿、大阿哥、太子等至亲的冷酷举动都可以看出来。
康熙特别善于运用权术,工于心计,懂得恩威并济,这是他的制胜法宝。
这与康熙在险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得孝庄太后的真传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时候康熙给人的感觉到了凶残的地步,记得康熙年轻时说过,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为什么皇上喜欢杀人,因为好多人都想杀皇上。
或许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心狠手辣的吧。
用人方面,康熙喜欢玩卸磨杀驴,只要还有利用价值的臣子先留用,等没有价值了再严查治罪。
最让人心寒的是康熙对待周培公。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才能卓越、功不可没的人才被康熙放逐北方,含屈病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康熙另一个制胜法宝是行事有魄力和胆略。
康熙十六岁便敢策划除掉权臣鳌拜,时机虽不成熟却敢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台湾问题上怒斥索额图的弃台建议。
最了不起的是康熙两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尽显皇帝天威!康熙在位期间勤奋好学、励精图治、整肃朝纲,年纪轻轻就能够匿名考取进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
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
康熙对党争和腐败整治可谓不遗余力。
陈道明在康熙怒斥群臣的那场戏演得是精彩绝伦,充分表现出康熙对于腐败的深恶痛绝!这一段也成为该剧的经典片段。
另一方面康熙作为丈夫和父亲显得狠心,对待容妃、蓝齐儿母女尤其残忍。
他将蓝齐儿强行嫁给葛尔丹,后又将葛尔丹杀死,还可以说是出于政治考虑,但对待容妃就太说不过去了,就算将其打入冷宫也好嘛,居然默许一个堂堂贵妃去刷马桶!一点都不恋及旧情,忘了容妃曾经多么爱他、对他多么的好!真是可恨!再一方面康熙作为一个人运气总是很好,每当有危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而且总是涉险过关。
先是他得天花的时候有苏麻喇姑送上芨芨草,只有一小半的机会好,康熙却也好起来了。
三藩之乱,明朝余孽造反,康熙万念俱灰,打算退位,有孝庄为他做精神支柱,并为他承担起裁撤三藩的失误,把康熙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候得了寒热重症,生命垂危,容妃又带来了外国使者,从而获得专治此病的药。
本人认为从剧情上看,康熙最爱的人是容妃,爱容妃的贤良淑德、善良体贴、聪慧过人。
后来之所以那样对待容妃一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而更多的是生容妃的气,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康熙也很爱苏麻喇姑,但对苏麻喇姑的爱掺杂了一些因为朝夕相处而产生的亲情。
康熙还有风流的一面,后宫那么多嫔妃还要出去寻花问柳,皇后赫舍里怀孕期间他私会风月女子紫云,险些丧命,这间接导致赫舍里难产丧命。
还有康熙酒后与宝日龙梅当众在草地上发生关系,真是太失体统了!2孝庄本人觉得孝庄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本人对孝庄的佩服甚至超过了对康熙。
只可惜孝庄是女人,否则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圣主。
孝庄是非常有理想的,为了理想她可以忍辱负重,吃尽常人所不能吃的苦。
皇太极暴毙之后,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皇位,不惜下嫁给权臣多尔衮,好不容易盼到顺治当上了皇帝,没想到顺治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心灰意冷,放弃皇位。
孝庄尽了最大努力劝说顺治也没能挽回,只好又含辛茹苦地扶持孙子康熙坐上皇位。
这种为了理想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精神令人震撼和敬佩!绝非常人所能做到!孝庄的个性当中带有浓烈的冷静、坚韧、大气,说起话来忽而漫不经心、忽而自信满满、忽而又掷地有声、敲山震虎!康熙因为裁撤三藩的决策失误准备退位,孝庄教训并鼓励康熙的片段被斯琴高娃演绎得尤为精彩!孝庄说:“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
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哪!”这句话说出来真是铿锵有力、彰显出十足的皇家气派!孝庄最过人之处在于很会琢磨别人的心思,宫廷中各个关键人物,只要有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孝庄的眼睛。
孝庄到处培养亲信,安插眼线,表面看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却是下足了工夫。
以此为基础,孝庄非常懂得抓住人心,懂得处理关系,分析问题精道准确!孝庄喜欢把问题和局势分析的很清楚了再择机而动,机会不成熟就蛰伏起来。
比如孝庄出宫祭祖期间,听闻康熙要提前亲政,准确的判断出康熙必败。
康熙亲政后谋划要擒拿鳌拜,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成熟,不仅支持,还密掉五万精兵。
康熙力排众议执意撤藩,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不成熟,吴三桂会反。
这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卓越的才能!难怪鳌拜对孝庄的评价是又老又辣,抵得上十万大军。
此外孝庄在领导艺术方面还很擅长平衡之术,利用下面人之间的矛盾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辉煌成就,孝庄一手栽培了康熙,她又是康熙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后盾,所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最为深厚。
二众臣子3索额图索额图精明一生糊涂一时。
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深得其父真传,做事妥当周全,深谙为官之道。
一生为了大清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到了晚年,还是棋差一招,毁了半世英名。
话说回来,有时候人也是身不由己,索额图因为仕途顺利,又负有才干,于是对于金钱和权力的欲望是越来越大,同时胆子也是越来越大。
因为有了和他旗鼓相当的明珠,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了党争,后又因为康熙病重,他害怕大阿哥夺权,而让太子做提前登基准备。
索额图再后来发现康熙对他的动机有所察觉,继而一不做二不休,想间接除掉康熙又是一错再错。
为人臣着,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就好比坤卦,发展到最后势必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索额图形势判断失误,没有功成身退,至使晚节不保,实在可惜!4明珠明珠外号万花筒,能说会道,处事灵活圆滑。
康熙年轻时去找伍次友求教,被他看出是皇上,康熙感觉他做事灵活,轻易的就给了他一个官儿做。
康熙虽知道其滑如油,但觉得他有利用价值,慢慢的培养成了心腹大臣。
明珠确实很聪明,办事能力也很强,但是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儿气节,骨子里透着那么一点儿小人的气息,最终他也是晚节不保。
虽然明珠没有索额图所犯之事严重,落得下场也和索额图相同,但是我总觉得不怎么同情他,或许就是因为他骨子里这点儿小人气息吧。
顺带说一句题外话,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也算是明珠的教养有方!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知幽怨了多少痴情的人儿!5周培公周培公是个政治和军事天才!同时周培公又是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情人物。
周培公出生贫寒,却光明磊落、一身傲骨,进京考试期间他穷得露宿街头,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却不愿将帝师伍次友的推荐信交给皇上,而是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取功名。
周培公被康熙重用后,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尤其是针对裁撤三藩。
吴三桂叛乱之后,周培公又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为朝廷稳住阵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周培公一个从来都没打过仗的文官,居然带领着家奴组建起来的军队打败了察哈尔王,后来又挥师西南打败了王辅臣,为最终剿灭吴三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在与吴三桂决战之前众臣和康熙开始怀疑他也会拥兵自重,把他贬至盛京,周培公含屈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被贬期间周培公还为大清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地图,这让康熙更加觉得愧对周培公。
为了祭奠周培公,康熙特地停朝一次,为他守夜。
本人看到这个场景,一股酸楚不禁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复!6索尼索尼虽有才华,但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他将调查鳌拜圈地一案扔给苏克沙哈去办,以免和鳌拜造成正面冲突。
朝廷形成了鳌拜、遏必隆一派,苏克沙哈、康熙一派,索尼故意保持中立,静观其变,以争取家族的利益。
不过最后索尼还算忠心,在康熙与其孙女成亲之后,索尼才全力帮助康熙亲政。
7苏克沙哈苏克沙哈为人正直、忠心,但是能力稍弱,缺乏政治斗争的天赋。
与鳌拜的斗争当中,形势判断失误,操之过急,后又拉拢小人班布尔善失败,斗鳌拜形同以卵击石,白白牺牲。
8遏必隆遏必隆站错了队伍,以鳌拜为伍,险些自毁,幸而悬崖勒马保全了自己。
有生之年也算是为了大清兢兢业业。
9李光地李光地是伍次友的学生,也有着其师父那一种书生意气的劲儿,敢于向皇帝上万言书。
李光地富有才干,否则也不会位极人臣,得到康熙重用和蓝齐儿的喜爱。
只是李光地在政治的污河中,内心被浸染变色。
结局尚好,功成身退后他到地方上去做了一个安逸小官儿。
10魏承谟魏东亭的父亲,康熙的第一任帝师。
严师高徒,为康熙的学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人耿直,刚正不阿,遂得罪鳌拜而被派往外地做官。
11魏东亭魏东亭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
他小时候是康熙的陪读,后又助康熙擒鳌拜,最后又到地方上做官,为朝廷筹措军饷。
他虽然功不可没但终究百密一疏,没有及时发现明朝欲孽,因而获罪贬官。
魏东亭的人生中规中矩,官儿做得不是太大,摔得也不是太重。
12济世很可爱的一个小老头儿,表面上看迂腐不堪,实际上却是一个合格的严师,中规中矩,尽心尽力,济世为康熙的成长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他个性当中有很强的执拗劲儿,看重理想,淡薄名利,令人敬佩!13伍次友伍次友才华横溢,一身傲骨!那一篇《论圈地乱国》深得康熙喜欢,从此之后成了未挂名的帝师。
伍次友对于康熙的执政方向起了很大的影响。
苏麻喇姑也被其才高八斗、气宇轩昂所吸引,一见倾心。
伍次友心里也有苏麻喇姑,但顾忌到康熙喜欢苏麻喇姑,故而放弃了与苏麻喇姑在一起的机会。
或许读书人太过迂腐,顾忌太多吧,他未想到康熙本来就不是把爱情放在第一位的人,就算康熙喜欢苏麻喇姑也未必会去纠缠。
伍次友真的太不勇敢了!康熙都把话说那个份儿上了,都不敢开口要人,错过了一段美好的姻缘,错过了一个好姑娘,也间接害了苏麻喇姑,要知道让这样一个奇女子动心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14朱国志朱国志是个硬骨头!在吴三桂势力很强大的情况大,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参奏吴三桂。
他被康熙派往云南做封疆大吏,可惜没有及时发现吴三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落得悲惨下场。
朱国志妻子吊死,小孩也被其亲手杀死,他后来当面怒斥吴三桂被斩首,是条汉子!15姚启圣姚启圣是个怪才,天赋异禀却又脾气古怪。
别人的官儿是越做越大,他却是越做越小。
要不是周培公的推荐,恐怕他的才能会白白浪费。
姚启圣的才能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发挥得淋淋尽致,三必剿、三必抚讲得有理有据,迁界禁海办得迅速妥当。
同时姚启圣也是个好官、是个清官儿!当了几年官儿,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丁忧前还是李光地送给他的二百两银子。
姚启圣事实上已经致生死名利于度外,一心只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姚启圣最厉害的一点是对形势和康熙的心思把握的特别准确,这也是他实施收台成功的重要原因。
16施琅施琅很有军事天赋,尤其是海战,号称海霹雳,因为家眷被郑经杀害,为了报仇,无奈之下转投大清。
初次攻台,他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小胜台湾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