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合集下载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一、元素周期表的构成1.元素周期表是一个表格,其中横向称为周期,纵向称为族。

2.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3.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从第1周期到第7周期,周期数越大,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4.周期表共有18个族,包括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1个第Ⅷ族。

5.主族元素包括第1A到第7A族,副族元素包括第1B到第7B族,0族元素为稀有气体,第Ⅷ族元素为过渡金属。

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1.周期规律: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2.族规律: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族数相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3.电子层数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4.价电子规律:元素的价电子数等于其族序数。

5.原子半径规律: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6.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规律:同一周期内,金属性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增强;同一族内,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强,非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弱。

7.化合价规律:主族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化合价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三、重要概念1.原子序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等于其核内质子数。

2.电子层:原子中电子分布的层次,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

3.价电子:原子最外层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数,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序数。

4.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A到第7A族和第1B到第7B族的元素。

5.副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B到第7B族的元素(除主族元素外)。

6.过渡金属:周期表中第Ⅷ族的元素。

7.稀有气体:周期表中0族的元素,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其构成和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等。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元素的原子结构从小到大地排列的图表。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性规律排列,这些规律影响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结构从小到大排列的图表。

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即原子结构在元素周期表中呈现周期性变化。

这个规律从周期表的左上角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右下角。

具体来说,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每7个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性质都会呈周期性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源于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性变化。

2. 垂直周期性规律垂直周期性规律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另一种重要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在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这种相似性是由于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相同。

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配置。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家所熟知的周期表规律——价电子的规律。

原子的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此,位于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原子半径规律原子半径是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指的是原子核到电子云最外层电子轨道的平均距离。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原子核电荷的增加使得外层电子云收紧。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存在于元素周期表中,即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垂直列上,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它们的主量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可以被外层电子的数量增加所抵消。

4. 电离能规律电离能是向原子中一个电子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电子从原子中脱离的最小能量。

电离能是一个衡量元素能否失去电子的指标。

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具有较小的电离能,因为它们的电子云接近原子核,所以电离能较低;在原子序数增大时,电离能增大,因为原子尺寸增大,其电子的平均距离原子核增加,因此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将电子从原子中移动。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一、最外层电子数规律1. 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

2. 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IIA族)、副族(IIB、IIIB、IVB、VIIB 族)、0族(He)、VIII族(26Fe、27Co等)。

3. 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4.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除外)。

二、数目规律1. 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族(32种)。

2. 同周期第IIA族与第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1)第2、3周期(短周期)相差1;(2)第4、5周期相差11;(3)第6、7周期相差25。

4. 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数目;第IIIA~V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三、化合价规律1. 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 +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价由-4 -1递变。

2. 关系式:(1)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2)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

3. 除第VIII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价也为奇(偶)数。

四、对角线规律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和Mg、Be和Al、B和Si)。

五、分界线规律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Ge等)。

六、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1.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0族除外)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一、最外层点子数规律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ⅠA 族)、副族(ⅠB 、Ⅷ族部分等)。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ⅡA 族)、副族(ⅡB 、ⅢB 、ⅣB 、ⅦB族)、0族(He )、Ⅷ族(Co Fe 2726、等)。

3、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 除外)。

二、数目规律1、元素种类最多的元素是ⅢB 族(32种)。

2、同周期第ⅡA 族与第Ⅲ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1)、第2、3周期的(短周期)相差1; (2)、第4、5周期的相差11;(3)、第6、7周期相差25。

3、设n 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目为:奇数周期为212)(+n ;偶数周期 为2)2(2+n ,如:第三周期为82132=+)(种,第4周期为182)24(2=+种。

4、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1)、第ⅠA 、ⅡA 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 一周期元素的数目;(2)、第ⅢA~ⅦA 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 周期元素的数目。

三、化合价规律1、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 价,由-4→-1递变。

2、关系式:(1)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2)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3、除第Ⅷ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 价也为奇(偶)数。

四、对角线规律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 和Mg 、Be 和Al 、B 和Si )。

五、分界线规律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我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 、P 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 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 、Al 等),还可以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 、Ge 等)。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以一种系统和有序的方式展示了元素的特性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不仅反映了元素的相似性,还揭示了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行为。

本文将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并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周期与族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所含的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

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每个周期包含一系列元素,而每个族则包含具有类似特性的元素。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规律。

1. 周期数与能级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与元素的能级有关。

第一周期中只有两个元素,氢和氦,对应于它们所拥有的一个和两个能级。

第二周期中有8个元素,这些元素所拥有的能级增加到了2个。

依此类推,以往的周期表中一共有7个周期,分别对应着元素所拥有的能级数。

2. 周期趋势周期表中的周期趋势指的是元素特性随周期数变化的规律。

对于大部分元素而言,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由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增加,吸引电子的能力增强所致。

另外,原子电负性和电离能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随周期数增加而增大。

3. 族特性元素周期表中的族特性指的是同一个族中元素的类似性。

同一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由于它们的电子结构相似。

典型的例子是1A族(碱金属)中的元素,它们都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而8A族(稀有气体)中的元素则非常稳定和不活泼。

二、元素的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也反映了元素的电子结构。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核和围绕核旋转的电子。

这些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

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和阻塞原理,每个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是有限的。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确保了每个周期中的轨道数和能级数是与元素的电子结构相对应的。

例如,第一周期中的元素氢只有一个电子,它的电子结构为1s1。

第二周期中的元素锂具有3个电子,电子结构为1s2 2s1。

这种按照能级和轨道排列的方式使得每个元素的电子结构可以直观地理解和推导。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化学元素周期性及其物理及化学性质的一张表,它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对于化学家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工具。

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着很多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八大规律如下: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每个周期有着相同的周期性特征。

相邻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原子核外层电子构态,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周期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云密度增加,原子半径的变化量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减小;2. 主族规律:主族元素的外层电子数为同一数字,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比如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 周期律规律:每个周期都有一个最多能容纳2n²(n为周期数)个电子的壳,因此周期表中的元素周期性地重复着原子核外层电子数目的增加以及原子性质的变化;4. 金属性规律:周期表中左下角为金属元素,右上角为非金属元素,中央为逐渐转变为金属的半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而非金属元素就没有;5. 氢氦规律:氢和氦两个元素在周期表中独立显示,氢氦组成的第一组与剩余各组的区别很大;6. 原子电负性规律:化学键的类型与它们围绕的元素原子电负性差异有关,原子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增,而原子质量则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增;7. 原子半径规律: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是由于电子壳层的分布不同,因此第一主量子数n的大小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比其他量子数要大;8. 电离能规律:与原子半径相比,第一电离能的增加速度要更快。

由于原子核中的原子的密度增加,使得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中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因而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够将电子从原子中逸出。

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规律与元素基本特征密切相关,这些规律不仅揭示了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且为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规律!背诵口诀第一个周期:氢氦(轻咳损害)即背诵它很轻松。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狸皮捧炭蛋养弗奶):前一句是用狐狸皮捧木炭,后一句是说凡是从蛋里养的都不吃奶。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拉美旅归,林柳路呀):一个人从拉丁美洲旅游回来,道路上有好多柳树第周围期: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砷硒溴氪(贾盖扛袋烦搁猛,铁箍捏重新家者,身洗臭壳):名字叫贾盖的人扛袋子内心烦,搁在地上很猛,铁箍是重新来的人那边捏来的,从身上洗去臭壳吧。

注:对元素周期表构造的记忆应用口诀法口诀:三短三长一未完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族、七副族还有一个零族和八族意思是:1 / 4周期表中有七个周期,此中三个长、三个短、一个不完整周期,共有十八个纵行,是十六族,此中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八族。

这样可迅速记忆元素周期表,并留下元素周期表的大体轮廓,加深记忆。

常有原子的化合价要依据记忆口诀记忆: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备,铜汞二价最常有。

一、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罕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从上到下,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原子半径递加。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加(从 +1 价到 +7 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 O、F 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加(从 -4 价到 -1 价)第一周期除外,因为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 族开始。

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廉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 / 4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加;同一族中,从上到下,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的金属性递加,非金属性递减;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复原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单质的氧化性加强,复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复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加强。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1 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

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

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

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变化规律(1)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个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3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4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5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6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7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Na) r(Cl— )>r(Cl)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一、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

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

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越强。

2、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金属性越强。

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除外)。

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5、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6、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

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注意:学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是要抓牢两条知识链
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2.非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稳定性→单质的氧化性→离子的还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