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合集下载
哈工大供热工程 第三章 热水供暖系统1

二、系统型式
1.双管上供下回式 双管上供下回式
左侧ⅠⅡ立管 只适用于较低层数 的建筑,对高层建筑 易产生垂直失调 右侧ⅢⅣⅤ立管
为单管上供下回 式,详见图3-8
图3—6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式热水供暖系统 1- 热水锅炉;2-循环水泵I;3-集气装置;4-膨胀水箱
3.单管上供下回式(单管顺流式) 3.单管上供下回式(单管顺流式) 单管上供下回式
垂直失调: 建筑物竖向房间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双管系统:各层作用压力不同导致,楼层越多失调 就会越严重。 单管系统:各层散热器表面温度不一致导致。
重力循环系统特点: 不需要外来动力,运行时无噪声,调 节方便,管理简单。由于作用压头小,所 需管径大,只宜用于没有集中供热热源、 对供热质量有特殊要求的小型建筑物中。
3-2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垂直式系统、 垂直式系统、水平式系统 垂直系统: 垂直系统: 1.上供下回(单、双管) 上供下回( 双管) 上供下回 2.下供下回双管; 下供下回双管; 下供下回双管 3.中供式系统; 中供式系统; 中供式系统 4.下供上回系统; 下供上回系统; 下供上回系统 5.混合式系统 混合式系统
供回水管道都布置在房间 的中部。 的中部。适用于旧房改造 接层的建筑
混合式系统 混合式系统是由下供上回式(倒流式) 和上供下回式(顺流式)两组串联 组成的系统。高温水自下而上进入 第Ⅰ组系统,通过散热器放热后水 温降低,然后再引入第Ⅱ组系统, 放热后循环水温度再降低,然后返 回热源。 由于两组系统串联,系统的 压力损失大些。这种系统一般只宜 使用在连接于高温热水网路上的卫 生要求不高的民用建筑或生产厂房。
图3.1 重力循环热水供暖 系统工作原理图 一散热器; 一热水锅炉; 1一散热器;2一热水锅炉;3一供水管路 回水管路; 4~回水管路;5一膨胀水箱
3 热水供暖系统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单管热水供暖系统的作用 压力与水温、加热中心与冷却中心的高度差以 及冷却中心的个数有关,且每一根立管只有一 个重力循环作用压力。
为了计算单管系统重力循环作用压力,需求出 各个冷却中心之间管路中水的密度,为此,首 先要确定各冷却中心管路的水温。
单管系统各点水温的计算
单管系统与双管系统相比,除了作用压 力不同外,各层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也 是不同的。因而各层散热器的K值不同, 从而影响散热器面积的多少
空调总回水管 采暖系统入口 各种换热设备之前 各种小口径调压装置之前
选择(确定管径)
除污器或过滤器横断面流速宜取0.1m/s
(四)、分集水器、分气缸
(1)当需要从总管接出两个以上的分支 环路时,考虑各个环路之间的压力平衡 和使用功能要求,宜采用分气缸、分水 器、集水器。
(2)分气缸直径的确定
二、双线式系统
(1)垂直双线式单管热水供暖系统
(2)水平双线式热水供暖系统
三、单双管混合式系统
第四节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管 路布 置和主要设备及附件
一、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管路布置
1、热力入口(供暖系统的引入口) 位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热负荷对称分布的位置 用户供暖系统与热水管网的连接形式: 直接连接 间接连接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供暖系 统。
一、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和重力循环热 水供暖系统的比较
循环推动力 管内流速 管径 作用半径 耗电 维修 应用
重力循环
小 小 大 小 无 方便 小型
机械循环
大 大 小 大 水泵耗电 麻烦 大、中型
共性 (1)均有膨胀水箱和空气排除问题,但 排气方式不同。 (2)均有重力循环作用压力。
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主要型 式
第3章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

供水干管设有向膨胀水箱上升的坡向,与水流方 向相反,其坡度为0.005﹏0.01;
散热器支管的坡度一般为0.01;
回水干管有向锅炉方向的向下坡度,坡度为 0.005﹏0.01;
这样,便于空气逆水流方向,经过干管汇集到系 统最高处,经过膨胀水箱排除。
3.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双管系统作用压力的计算:
在如图的双管系统中,由于供水同时在上、下三层散热 器内冷却,形成了三个并联环路和两个冷却中心。它们 的作用t压g 力分别为:
楼层越多,失调现象越严重。
单管系统:
层的冷却中心串联在一个循环管路上,从上 而下逐渐冷却过程所产生的压力迭加在一起形 成一个总压力,因此不存在垂直失调问题;
由于下层散热器入口的热媒温度低,下层散 热器的面积比上层要多;
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宜用单管系统。
第三章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
3-2、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式中; P ——重力循环系统的作用压力,Pa;
g ——重力加速度,m/s2, 取9.81 m/s2;
h ——冷却中心至加热中心的垂直距离,m;
h ——回水密度,㎏/m3;
g ——供水密度,㎏/m3。
散热器用供水管和回水管与加热中心(锅炉) 相连;
系统最高点设一膨胀水箱用以容纳水在受热后因 膨胀所增加的体积,并排除系统中的空气;
4. 回水干管坡向与自然循环相同。供、回水干 管的坡度为0.003,不得小于0.002。
水泵连接点
水泵应装在回水总管上;
使水泵的工作温度相对降低,改善水泵的工作条 件,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
使系统内的高温部分处于正压状态,不致使热水 因压力过低而汽化,有利于系统正常工作。
膨胀水箱的连接点与安装高度
第三章 供暖系统

• 蒸汽供暖系统利用的主要是蒸汽的汽化潜热。蒸汽进入散热器后 充满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房间内,同时蒸汽冷凝成同温度的凝结水。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蒸汽供暖系统的分类
• • 1、按起始压力大小 •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
低压蒸汽供暖系统
• • 2、按蒸汽干管布置的不同 •
上供式 中供式 下供式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1、散热器的布置 • (1)散热器设置在外墙窗口下最为合理。 • (2)楼梯间内散热器应尽量分配在底层,因此底层散热器所加热的
空气能自动上升,从而补偿上部的热损失。
• 2、散热器的安装 • (1)安装散热器时,有脚的散热器可直立在地上;无脚的散热器可 用专门的托架挂在墙上。 • (2)散热器的安装可分为明装、暗装。
散热器与附件
温度较高的热水通过散热器,以对流或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
空气,使空气加热升温,以达到供热的目的。 • 1、对散热器的要求 • 总体要求:有较高的传热系数,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承压能力;制 造工艺简单,材料消耗少,表面光滑,不积灰尘,易清扫,占地面积 小,安装方便,耐腐蚀,外形美观。
第三节 散热器与附件
自然循环系统——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环 2、按系统循环动力分 机械循环系统——靠机械力进行循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自然循环系统 • 1、自然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膨胀水箱
散热器 供水管路 热水锅炉 回水管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工作原理: • 在系统工作前,先将系统中充满冷水。当水在锅炉内 被加热后密度减小,同时受从散热器流回来密度较大的回 水的驱动,使热水沿供水干管上升流入散热器。在散热器 内水被冷却,再沿回水干管流回锅炉。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蒸汽供暖系统的分类
• • 1、按起始压力大小 •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
低压蒸汽供暖系统
• • 2、按蒸汽干管布置的不同 •
上供式 中供式 下供式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1、散热器的布置 • (1)散热器设置在外墙窗口下最为合理。 • (2)楼梯间内散热器应尽量分配在底层,因此底层散热器所加热的
空气能自动上升,从而补偿上部的热损失。
• 2、散热器的安装 • (1)安装散热器时,有脚的散热器可直立在地上;无脚的散热器可 用专门的托架挂在墙上。 • (2)散热器的安装可分为明装、暗装。
散热器与附件
温度较高的热水通过散热器,以对流或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
空气,使空气加热升温,以达到供热的目的。 • 1、对散热器的要求 • 总体要求:有较高的传热系数,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承压能力;制 造工艺简单,材料消耗少,表面光滑,不积灰尘,易清扫,占地面积 小,安装方便,耐腐蚀,外形美观。
第三节 散热器与附件
自然循环系统——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环 2、按系统循环动力分 机械循环系统——靠机械力进行循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二)自然循环系统 • 1、自然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膨胀水箱
散热器 供水管路 热水锅炉 回水管路
第一节 供暖系统概述
• 工作原理: • 在系统工作前,先将系统中充满冷水。当水在锅炉内 被加热后密度减小,同时受从散热器流回来密度较大的回 水的驱动,使热水沿供水干管上升流入散热器。在散热器 内水被冷却,再沿回水干管流回锅炉。
第三章 供暖系统

图:自然循环采暖系统 (a)双管上供下回式;(b)单管顺流式 1.总立管;2.供水干管;3.供水立管;4.散热器供水支管;5.散热 器回水支管;6.回水立管;7.回水干管;8.膨胀水箱连接管;9.充 水管(接上水管);10.泄水管(接下水管);11.止回阀
•
在采暖建筑物内同一竖向的各层房间的温度不符合设计 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冷热不匀的现象,通常称作系 统垂直失调。 • 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 不同而出现的;而且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 越大,垂直失调就会越严重。 • 多层建筑为避免垂直失调,多采用单管系统。单管式系 统的特点在于热水流入立管后,依次流入各层散热器,水 温逐渐降低,即流入各散热器的热水流量是相等的而水温 不同。每一根立管与锅炉、供回水干管组成一个回路,同 一根立管上的各层散热器就不会存在垂直失调。 • 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是最早采用的一种热水采暖方 式,已有约20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应用。它装置简单, 运行时无噪声和不消耗电能。但由于其作用压力小、管径 大,作用范围受到限制,通常只能在单幢建筑物中应用, 其作用半径不宜超过50m。
了解供暖系统作用、组成、分类和 水蒸气的定压生产过程 特点;掌握热水供暖系统的特点
掌握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特点;了 系统概念建立 解高层建筑热水供暖系统型式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 了解供暖管道的安装程序;熟悉安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装规范 (GB50242—2002) 了解散热器与辅助设备构造、工作 相关标准图集 原理;熟悉其安装要求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 了解地板辐射供暖原理特点;熟悉 程》(JGJ142—2004, 其施工条件和安装要求 J365—2004) 了解燃气特性;熟悉燃气管道安装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要求 (GB50028—2006)
供热工程-第3章__热水供暖系统

图3.1 重力循环热水供暖 系统工作原理图 1一散热器;2一热水锅炉;3一供水管路 4~回水管路;5一膨胀水箱
2.作用压力分析
忽略管道散热,认为系统只有一个加热中心和一个 冷却中心 在底部断面两侧作用压力分别为P左和P右,依据流体 静力学的原理,则有 P左=h1ρ ɡɡ+h ρ ɡɡ+h0ρ hɡ P右=h1ρ ɡɡ+h ρ hɡ+h0ρ hɡ ∆P= P右-P左= h ρ hɡ-h ρ ɡɡ=hɡ(ρ h-ρ ɡ) Pa (3-1) 结论:供暖系统作用压头∆P与锅炉和散h=1m时,对于95/70℃的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其作用压头∆P=1x9.81x(977.81-961.92)=156Pa
图3-5 作用压力计算图
3-2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由水泵提供热水循环动力 一、系统特点 1.作用半径大,供暖范围大; 2.管径d较小,管内流速较大; 3.检修量大,耗电多. 该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供暖系统
二、系统型式
1.双管上供下回式
左侧ⅠⅡ立管 只适用于较低层数 的建筑,对高层建筑 易产生垂直失调 右侧ⅢⅣⅤ立管
图3-13 分层式热水供暖系统
2.双水箱隔绝式供暖系统
◈上层系统与外网直接连接。当外网供水压
力低于高层建筑静水压力时,在用户供水 管上设加压水泵(如图3-14)。利用进、回
水箱两个水位高差h进行上层系统的水循
环。上层系统利用非满管流的溢流管6与 外网回水连接,溢流管6下部的满管高度 Hh取决于外网回水管的压力。
g
H3
H2
H1
写成通式:
h3
h2
h
h1 P gh1 ( g ) 1
gH ( 1 ) Pa (3-2)
2.作用压力分析
忽略管道散热,认为系统只有一个加热中心和一个 冷却中心 在底部断面两侧作用压力分别为P左和P右,依据流体 静力学的原理,则有 P左=h1ρ ɡɡ+h ρ ɡɡ+h0ρ hɡ P右=h1ρ ɡɡ+h ρ hɡ+h0ρ hɡ ∆P= P右-P左= h ρ hɡ-h ρ ɡɡ=hɡ(ρ h-ρ ɡ) Pa (3-1) 结论:供暖系统作用压头∆P与锅炉和散h=1m时,对于95/70℃的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其作用压头∆P=1x9.81x(977.81-961.92)=156Pa
图3-5 作用压力计算图
3-2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由水泵提供热水循环动力 一、系统特点 1.作用半径大,供暖范围大; 2.管径d较小,管内流速较大; 3.检修量大,耗电多. 该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供暖系统
二、系统型式
1.双管上供下回式
左侧ⅠⅡ立管 只适用于较低层数 的建筑,对高层建筑 易产生垂直失调 右侧ⅢⅣⅤ立管
图3-13 分层式热水供暖系统
2.双水箱隔绝式供暖系统
◈上层系统与外网直接连接。当外网供水压
力低于高层建筑静水压力时,在用户供水 管上设加压水泵(如图3-14)。利用进、回
水箱两个水位高差h进行上层系统的水循
环。上层系统利用非满管流的溢流管6与 外网回水连接,溢流管6下部的满管高度 Hh取决于外网回水管的压力。
g
H3
H2
H1
写成通式:
h3
h2
h
h1 P gh1 ( g ) 1
gH ( 1 ) Pa (3-2)
第三章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

配给多组散热器,冷却后的回水自每个散热器直接
沿回水立管或水平回水管流回热源的系统。
第一节
重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一、 系统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压力
假设整个系统只有一个放热中心1( 散热 器)和一个加热中心2( 锅炉) ,用供水管3 和回水管4 把锅炉与散热器相连接,在 系统的最高处连接一个膨胀水箱5 ,用 它容纳水在受热后膨胀而增加的体积。
2
p gh1 h g gh2 2 g
H2
gH2 2 g gH1 h g
H1
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单管系统的作用压力
同理,当立管上串联几组散热器时,其循环作用压力的通 式可写成
P ghi ( i g ) gHi ( i i 1 )
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单管系统的作用压力
特点:热水进入立管 后,由上向下顺序流过各 层散热器,水温逐层降 低,各组散热器串联在 立管上。每根立管(包 括立管上各组散热器) 与锅炉、供回水干管形 成一个循环环路,各立
管环路是并联关系。
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单管系统的作用压力 右图中散热器S1和S2 串联在立管上。该立管 循环环路的作用压力 为:
或:p gHi ( i i 1 )
i N
h1 ( 1 2 ) h2 ( 2 3 ) p g h3 ( 3 4 ) 3.2(977.81972.88) 9.81 6.2(972.88 968.32) 9.2(968.32 961.92) 1009 7 P a .
第二节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一、机械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1)工作原理
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供热工程》第三课_热水供暖系统

P 2 g h 1 h 2 h g P 1 g h 2 h g
如上可见,通过上层散热器环路的作用压 力比通过底层散热器的大,其差值为
gh2 hg
P68
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
• 在双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与锅炉的 高差不同,虽然进入和流出各层散热器的 供、回水温度相同(不考虑管路沿途冷却的 影响),也将形成上层作用压力大、下层作 用压力小的现象。如选用不同管径仍不能 使各层阻力损失达到平衡,由于流量分配 不均,必然要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
• 3.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
• 4.按热媒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水供 暖系统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P66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低温水与高温水
• 在我国习惯认为水温低于100℃的热水为 低温水,水温超过100℃的热水称为高温 水
始供暖,给冬季施工带来很大方便。 • (3) 排除系统中的空气较困难。
P74
下供下回式系统排出空气的方式
4
5
>h
a 6
3 b
1 2
P74
下供下回式系统排出空气的方式
• 1)通过顶层散热器的冷风阀手动分散排气。 • 2)通过专设的空气管手动或自动集中排气。从散
热器和立管排出的空气,沿空气管送到集气装置, 定期排出系统外。集气装置的连接位置,应比水 平空气管低h米以上,即应大于图中a和b两点在 系统运行时的压差值,否则位于上部空气管内的 空气不能起到隔断作用,立管水会通过空气管串 流。因此,通过专设空气管集中排气的方法,通 常只用在作用半径小或压降小的系统中。
•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 一种供暖系统。
如上可见,通过上层散热器环路的作用压 力比通过底层散热器的大,其差值为
gh2 hg
P68
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
• 在双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与锅炉的 高差不同,虽然进入和流出各层散热器的 供、回水温度相同(不考虑管路沿途冷却的 影响),也将形成上层作用压力大、下层作 用压力小的现象。如选用不同管径仍不能 使各层阻力损失达到平衡,由于流量分配 不均,必然要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
• 3.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
• 4.按热媒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水供 暖系统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P66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热水供暖系统分类:
低温水与高温水
• 在我国习惯认为水温低于100℃的热水为 低温水,水温超过100℃的热水称为高温 水
始供暖,给冬季施工带来很大方便。 • (3) 排除系统中的空气较困难。
P74
下供下回式系统排出空气的方式
4
5
>h
a 6
3 b
1 2
P74
下供下回式系统排出空气的方式
• 1)通过顶层散热器的冷风阀手动分散排气。 • 2)通过专设的空气管手动或自动集中排气。从散
热器和立管排出的空气,沿空气管送到集气装置, 定期排出系统外。集气装置的连接位置,应比水 平空气管低h米以上,即应大于图中a和b两点在 系统运行时的压差值,否则位于上部空气管内的 空气不能起到隔断作用,立管水会通过空气管串 流。因此,通过专设空气管集中排气的方法,通 常只用在作用半径小或压降小的系统中。
• 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 一种供暖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面A-A两侧之差值,即系统的循环作用压力为
pp 1p2g(hh (3g -1))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式中:∆P~重力循环系统的作用压力,pa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h~冷却中心至加热中心的垂直距离,m ρ1~回水密度,kg/m3 ρ2~供水密度,kg/m3 不同水温下水的密度,可由p319上的附录3-1查出。
四、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单管系统的作用压力计算
由图可见引起重力循环作用压力的高度差是(h1+ h2)米,由散热器冷却后水的密度分别为ρ2和ρh,其 循环作用压力值可表达成:
∆P=gh1(ρh- ρg)+gh2(ρ2- ρg) pa (3-4) 将该式改写成 ∆P=g(h第1+3章h热2水)供暖(系ρ统2- ρg) + gh1(ρh-ρ2)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如假设图3-1的循环路最低点的断面A-A处有一个假 想阀门,若突然将阀门关闭,则在断面A-A两侧受到 不同的水柱压力。这两方所受的水柱压力差就是驱动水 在系统内进行循环流动的作用压力。
设P1和P2分别表示A-A断面右侧和左侧水柱压力, 则:
p1g(h0hhhh1gpa)
p2 g(h0hhgh1pga)
ρg ~供暖系统供水的密度,kg/m3 hi~从计算的冷却中心到冷却中心(i-1)之间的 垂直距离,m;当计算的冷却中心i=1时,hi表示与锅 炉中心的垂直距离,m。
ρi~流出所计算的第3冷章热却水供中暖系心统 的水的密度,kg/m3
Hi~从计算的冷却中心到锅炉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m
ρi+1~进入所计算的冷却中心i的水的密度(当i=N 时, ρg =ρi+1 )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数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 设计供、回水温度多采用95/70℃(也有采用85/60 ℃ ), 高温水供暖系统一般宜在生产厂房中采用 ,设计供、回 水温大多采用120~130 第℃3章/热7水0供~暖系8统0 ℃
第一节 重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一、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压力
∑Q=Q1+ Q2 +…… +Q8 w (3-6)
②通过立管的水流量,按起所担负的全部热负荷 计算,可用下式确定:
AQ 3 .6 Q
Q
G LC (tg th)4 .1第3(8 章t热g水 7 供t暖h)系统0 .8tg 6 th kg/h (3-7)
式中:∑Q~立管的总热负荷,w
C~水的热容量C=4.187kJ/kg·℃
由(3-1)公式可以看出,起循环作用的只有散热器 中心和锅炉中心之间这段高度内的水柱差。
如供水温度为95℃,回水为70℃,则每米高度差可产 生的作用力为:
∆P=gh( ρ1- ρ2 )=9.81×1×(977.81- 961.92)=156pa=15.9毫米水柱
二、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主要型式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第三章 热水供暖系统
热水供暖系统,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1.按系统循环动力区分:可分为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 环的重力循环系统。靠机械(水泵)力进行循环的机械循 环系统。 2.按供、回水方式区分:可分为单管和双管系统。 3.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区分:可分为垂直式和水平式 系统。 4.按热媒温度区分:可分为低温水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我国习惯认为水温低于100℃为低温水,水温高于100℃ 为低温水。
2.系统的回水干管向锅炉方向要有向下坡度 (0.5~1.0%),因为这样可以方便空气排除和停止运 行时系统积水向锅炉内排空。
三、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双管系统作用压力的计算
如图所示系统两台并联运行的散热器内的作用压力
可分别表示如下:∆P1=gh1(ρh- ρg ) pa(3-2)
∆P2=g(h1+h2)(ρh- ρg )
= ∆P1+gh 2(ρh第-3章热水ρ供暖g 系)统 pa
(3-3)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由此可见,通过上层散热器环路的作用压力∆P2比 通过底层散热器的作用压力∆P1大。因而在计算上层环 路时,必须考虑这个差值。
这就是双管系统缺陷,虽然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 都一样,但是由于进出口作用压力不一样,而使水流量 不同,一般是采用各层选用不同的水管口径来平衡阻力 差,如仍不能消除这样差距,则就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系 统垂直失调现象,楼层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如图所示上供下回式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管道布 置的主要特点:
1.系统的供水干管必须有向膨胀水箱方向上升的流 向,其反向坡度为0.5%~1.0%,而散热器支管坡度一般 为1%,以方便系统中空气顺利排出。
因为系统水平干管水流速度小于0.2m/s,而干管 中空气气流的浮升速度为0.1~0.2m/s,在支管中浮升 速度为0.25m/s,因此空气顺利浮出经系统最高点在膨 胀水箱排出。
℃ (3-9)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串连N组散热器的系统动方向最后一组散热器为i=1)可按下式计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从上面的计算式可以看出,单管热水供暖系统的 作用压力与水温变化,加热中心与冷却中心的高度差以 及冷却中心的个数等因素有关。
为了计算单管系统重力循环作用压力,需要求出 各个冷却中心之间管路中水的密度ρi。为此,就首先 确定各散热器之间管路的水温ti。
①现仍以图3-5为例,设供、回水温度分别为tg、 tn,建筑物为八层,每层散热器的散热量分别为Q1、 Q2 Q3,即立管的热负荷为: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gH2(ρ2- ρg )+gH1 (ρh- ρ2 ) 同理,如有向图3-5所示的循环环路中有N组串连
的冷却中心时,可表达如下:
N
N
p gi(h ig) giH (ii1)pa (3-5)
i1
i1
式中:N~循环环路中的冷却中心(散热器)总数
i~表示N个中心的顺序数,令沿水流方向最后一 组散热器为i=1。
A~单位换算系数
(1w=1J/s=3600/1000kJ/h=3.6kJ/h)
tg. tk~立管的供回水温度
➂计算流出某一层散热器的水温ti(例如是第二层的t2), 就可以根据上述热平衡公式推出
先由
GL
0.86(Q2
Q3 (tg
Q8) t2)
kg/h (3-8)
得
t2
tg
Q2
Q3
Q8 Q
(tg
th)
pp 1p2g(hh (3g -1))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式中:∆P~重力循环系统的作用压力,pa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h~冷却中心至加热中心的垂直距离,m ρ1~回水密度,kg/m3 ρ2~供水密度,kg/m3 不同水温下水的密度,可由p319上的附录3-1查出。
四、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单管系统的作用压力计算
由图可见引起重力循环作用压力的高度差是(h1+ h2)米,由散热器冷却后水的密度分别为ρ2和ρh,其 循环作用压力值可表达成:
∆P=gh1(ρh- ρg)+gh2(ρ2- ρg) pa (3-4) 将该式改写成 ∆P=g(h第1+3章h热2水)供暖(系ρ统2- ρg) + gh1(ρh-ρ2)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如假设图3-1的循环路最低点的断面A-A处有一个假 想阀门,若突然将阀门关闭,则在断面A-A两侧受到 不同的水柱压力。这两方所受的水柱压力差就是驱动水 在系统内进行循环流动的作用压力。
设P1和P2分别表示A-A断面右侧和左侧水柱压力, 则:
p1g(h0hhhh1gpa)
p2 g(h0hhgh1pga)
ρg ~供暖系统供水的密度,kg/m3 hi~从计算的冷却中心到冷却中心(i-1)之间的 垂直距离,m;当计算的冷却中心i=1时,hi表示与锅 炉中心的垂直距离,m。
ρi~流出所计算的第3冷章热却水供中暖系心统 的水的密度,kg/m3
Hi~从计算的冷却中心到锅炉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m
ρi+1~进入所计算的冷却中心i的水的密度(当i=N 时, ρg =ρi+1 )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数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 设计供、回水温度多采用95/70℃(也有采用85/60 ℃ ), 高温水供暖系统一般宜在生产厂房中采用 ,设计供、回 水温大多采用120~130 第℃3章/热7水0供~暖系8统0 ℃
第一节 重力(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
一、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压力
∑Q=Q1+ Q2 +…… +Q8 w (3-6)
②通过立管的水流量,按起所担负的全部热负荷 计算,可用下式确定:
AQ 3 .6 Q
Q
G LC (tg th)4 .1第3(8 章t热g水 7 供t暖h)系统0 .8tg 6 th kg/h (3-7)
式中:∑Q~立管的总热负荷,w
C~水的热容量C=4.187kJ/kg·℃
由(3-1)公式可以看出,起循环作用的只有散热器 中心和锅炉中心之间这段高度内的水柱差。
如供水温度为95℃,回水为70℃,则每米高度差可产 生的作用力为:
∆P=gh( ρ1- ρ2 )=9.81×1×(977.81- 961.92)=156pa=15.9毫米水柱
二、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主要型式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第三章 热水供暖系统
热水供暖系统,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1.按系统循环动力区分:可分为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 环的重力循环系统。靠机械(水泵)力进行循环的机械循 环系统。 2.按供、回水方式区分:可分为单管和双管系统。 3.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区分:可分为垂直式和水平式 系统。 4.按热媒温度区分:可分为低温水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我国习惯认为水温低于100℃为低温水,水温高于100℃ 为低温水。
2.系统的回水干管向锅炉方向要有向下坡度 (0.5~1.0%),因为这样可以方便空气排除和停止运 行时系统积水向锅炉内排空。
三、重力循环热水供暖双管系统作用压力的计算
如图所示系统两台并联运行的散热器内的作用压力
可分别表示如下:∆P1=gh1(ρh- ρg ) pa(3-2)
∆P2=g(h1+h2)(ρh- ρg )
= ∆P1+gh 2(ρh第-3章热水ρ供暖g 系)统 pa
(3-3)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由此可见,通过上层散热器环路的作用压力∆P2比 通过底层散热器的作用压力∆P1大。因而在计算上层环 路时,必须考虑这个差值。
这就是双管系统缺陷,虽然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 都一样,但是由于进出口作用压力不一样,而使水流量 不同,一般是采用各层选用不同的水管口径来平衡阻力 差,如仍不能消除这样差距,则就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系 统垂直失调现象,楼层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如图所示上供下回式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管道布 置的主要特点:
1.系统的供水干管必须有向膨胀水箱方向上升的流 向,其反向坡度为0.5%~1.0%,而散热器支管坡度一般 为1%,以方便系统中空气顺利排出。
因为系统水平干管水流速度小于0.2m/s,而干管 中空气气流的浮升速度为0.1~0.2m/s,在支管中浮升 速度为0.25m/s,因此空气顺利浮出经系统最高点在膨 胀水箱排出。
℃ (3-9)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串连N组散热器的系统动方向最后一组散热器为i=1)可按下式计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从上面的计算式可以看出,单管热水供暖系统的 作用压力与水温变化,加热中心与冷却中心的高度差以 及冷却中心的个数等因素有关。
为了计算单管系统重力循环作用压力,需要求出 各个冷却中心之间管路中水的密度ρi。为此,就首先 确定各散热器之间管路的水温ti。
①现仍以图3-5为例,设供、回水温度分别为tg、 tn,建筑物为八层,每层散热器的散热量分别为Q1、 Q2 Q3,即立管的热负荷为:
第3章热水供暖系统
=gH2(ρ2- ρg )+gH1 (ρh- ρ2 ) 同理,如有向图3-5所示的循环环路中有N组串连
的冷却中心时,可表达如下:
N
N
p gi(h ig) giH (ii1)pa (3-5)
i1
i1
式中:N~循环环路中的冷却中心(散热器)总数
i~表示N个中心的顺序数,令沿水流方向最后一 组散热器为i=1。
A~单位换算系数
(1w=1J/s=3600/1000kJ/h=3.6kJ/h)
tg. tk~立管的供回水温度
➂计算流出某一层散热器的水温ti(例如是第二层的t2), 就可以根据上述热平衡公式推出
先由
GL
0.86(Q2
Q3 (tg
Q8) t2)
kg/h (3-8)
得
t2
tg
Q2
Q3
Q8 Q
(tg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