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展史
火箭的发展史

火箭的发展史火箭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火箭型号和它们的运载能力的详细介绍:1.V2火箭:V2火箭是由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一种弹道导弹。
它于1944年首次投入使用。
V2火箭的运载能力约为1,000千克,最大射程为320公里。
2.R-7火箭:R-7火箭是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运载火箭。
R-7火箭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靠的大型洲际弹道导弹。
它的运载能力取决于不同的变体,最大可将几十吨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
3.长征火箭系列:长征火箭系列是中国自力发展的一系列运载火箭。
其中最有名的是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五号。
长征二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4,200千克到5,500千克,适用于将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
长征三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到14,000千克,适用于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最强大的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可达到25,000千克,适用于将较重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或将较轻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4.猎鹰火箭系列:猎鹰火箭系列是由SpaceX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其中最著名的是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
猎鹰9号的运载能力为22,800千克到26,700千克,适用于将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或将货物送往国际空间站。
猎鹰重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运载火箭之一,运载能力超过64,000千克,适用于将较重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或将较轻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阿波罗火箭:阿波罗火箭是用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运载火箭。
它由阿波罗指令舱、服务舱和月球舱组成。
阿波罗11号任务于1969年成功将宇航员登上月球。
阿波罗火箭的运载能力为约140,000千克,它能将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然后将月球舱送往月球。
•土星火箭:土星火箭是为了执行多项任务而设计的美国超重型运载火箭。
其中最著名的是土星V火箭,它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

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要介绍
中国火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政府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发展本国的航天技术。
以下是中国火箭发展的简要介绍:
1. 早期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阶段,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制导弹技术。
195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导弹,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这为后来的火箭技术奠定了基础。
2. 东风导弹系列(1970年代-1980年代):中国在1970年代开始研制东风导弹系列,包括东风-1、东风-2和东风-3导弹。
这些导弹具有中程和远程的打击能力,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的重要进展。
3. 长征运载火箭(1980年代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支柱。
从1980年代开始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长征五号系列。
这些火箭不仅用于将卫星送入太空,还包括了载人航天任务。
4. 月球探测任务(2000年代至今):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了月球探测任务。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并在2013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卫星。
这些任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表面的国家。
5. 未来发展: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其航天事业。
未来的目标包括研制更强大和先进的火箭,以支持更复杂的任务,包括载人深空探测和建立空间站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火箭发展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政府的努力。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发展本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发展史

火箭发展史一、简介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动装置。
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动剂的消耗,其质量持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
其中能够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二、火箭发展史大家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火箭的祖先。
中国人发明火箭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火箭,不过当时这个火箭还不是采用喷气推动的,而是在箭杆上绑上柴草、棉布。
浇上油,点燃用弓箭射出去。
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火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为了真正利用喷气推动的火箭。
当时火箭用于战争,就是这个,左边带着箭头就是飞枪剑,右边这个带了一个刀,就叫飞刀剑。
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烟花爆竹,这些爆竹也是喷气的原始火箭。
明朝时期的毛元仪在他的著作里面就记载了30多种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像其中有飞火飞天、火龙出水等。
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发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间,万户实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员,他那次升天中壮烈殉职。
最后在189米高空中爆炸。
启动装置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带和座椅,4个气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场面!能够这样说古代火箭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
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极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动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巨幅地增加了效率。
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为热能随气体排放被浪费了,使效率低下。
1926年3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摘要:一、火箭的起源和发展二、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三、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四、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展望正文:火箭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
然而,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始于20 世纪。
1957 年,前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标志着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入了火箭技术的研制和发展。
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
例如,德国工程师布劳恩、原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
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
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以争夺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在寻求合作,共同推动火箭技术的发展。
例如,欧洲国家合作研制了阿丽亚娜火箭,美国与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展开合作。
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目前,火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领域。
火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火箭技术仍将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方面,新型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不断涌现,为航天领域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火箭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人类在宇宙探索、太空旅游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

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1956年,中国自力更生地开始进行火箭试验。
1958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火箭,东风-1号火箭,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火箭技术的国家。
随着火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由模仿和研究他国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和创新。
在1960年代,中国引进苏联RD-101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利用它改进自己的火箭技术。
在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的火箭发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许多科研人员被迫停止研究工作。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才逐渐恢复。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长征一号”为一种液体燃料火箭,“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为两种液体燃料火箭。
在1970年代末期,“长征二号”成功将中国第一个实用的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为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长征三号”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同时,“长征一号”也进行了改进,将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
此外,在该时期,中国还成功研制出了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四号”,并开始涉足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进入21世纪,中国火箭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多批航天员进入太空,开展了大规模的空间实验及应用研究。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这是一种全新的、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超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以及目前承担中国重要任务的火箭。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实验性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并进行了多次载人和无人控制飞行任务。
至今,中国的火箭技术日益成熟和发展。
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火箭发射体系,实现了多种型号的火箭技术和航天器发展,涵盖了液体火箭、固体火箭、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等领域。
火箭的历史发展过程

火箭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火箭起源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
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大幅地增加了效率。
而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为热能随气体排放被浪费了,使得效率很低下。
1926年3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
19世纪20年代,美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相继出现研究火箭的组织,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试验能到达高空及长距离的液体火箭。
1932年,魏玛防卫军(1935年后改称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对火箭技术感兴趣,当时有强烈抱负理想的年轻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与二位前火箭学会的成员加入了军队,发展纳粹德国用于二次大战的长程武器,尤其是后来声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
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
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的弹头,此运载器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包括涡轮泵,惯性导引装置及其它许多特性。
虽然无法栏截它们,但V2火箭仍无法准确描准军事目标。
运载火箭诞生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
通常,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往往被抛弃重新坠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
前苏联“东方号”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自1957年苏联首次利用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20多种大、中、小型运载火箭。
比较著名的有苏联的“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日本的“H”系列运载火箭等。
火箭家族发展史

火箭家族发展史在航天探索的历史长河中,火箭一直是最为核心的工具。
从最早的火箭雏形,到现代的巨型火箭,火箭家族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本文将带您领略火箭家族的发展史,了解这个科技奇迹的诞生、成长与革新。
一、火箭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火箭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火药发明。
在古代,火箭只是简单的爆炸物,用于战争或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火箭的潜在价值,并开始研究如何将其用于更有效的目的。
19世纪中叶,英国发明家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这标志着火箭技术正式进入现代科学的范畴。
二、火箭家族的初步形成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箭技术也迎来了快速进步。
德国科学家维尔纳·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主持研发了V-2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阶段的弹道导弹。
V-2火箭的发射为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后,美国和苏联分别继承了德国的火箭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和探索太空的目标,两国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火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了“土星五号”巨型火箭,成功将阿波罗系列飞船送上月球。
与此同时,苏联则推出了“能源”号火箭,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壮举。
四、商业航天与新型火箭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兴起,许多私营企业开始涉足火箭制造领域。
这些企业凭借创新思维和技术实力,推出了许多新型火箭。
SpaceX公司的猎鹰系列火箭、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火箭等都是商业航天领域的杰出代表。
这些新型火箭不仅具备更强的运载能力,还大大降低了航天发射的成本,为人类探索太空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火箭家族将继续壮大。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新型火箭的出现,它们将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运载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中国的火箭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面临的是一个落后的国防技术和军事实力。
为了满足国家安全需求以及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事科技发展,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努力来推动火箭技术的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的阶段来探讨中国火箭发展的历史。
1. 初步探索阶段(1950年-196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火箭技术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
受制于物质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中国开始与苏联合作,引进苏联的火箭技术。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标志着中国开始组织专门的科研机构研究和开发火箭技术。
195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火箭-东风一号。
虽然东风一号的性能有限,但这却标志着中国火箭技术的起步。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继续引进苏联的火箭技术,并逐渐实现了自主研发。
2. 独立研发阶段(1960年-197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火箭技术的探索。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导弹-DF-1。
DF-1导弹的研发是中国火箭技术独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之后,中国又相继研发并试射了DF-2、DF-3等一系列导弹。
中国火箭技术在这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对卫星技术的研究。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3. 崭新发展阶段(1970年-1990年)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的火箭技术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继续以自主研发为主,不断改进和提升火箭技术。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功研发并发射了一系列重要的火箭和运载火箭,如长征系列火箭和神舟系列运载火箭。
除了卫星发射,中国还开始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4. 现代化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火箭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箭发展史一、简介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
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
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二、火箭发展史大家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火箭的祖先。
中国人发明火箭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火箭,不过当时这个火箭还不是采用喷气推进的,而是在箭杆上绑上柴草、棉布。
浇上油,点燃用弓箭射出去。
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火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为了真正利用喷气推进的火箭。
当时火箭用于战争,就是这个,左边带着箭头就是飞枪剑,右边这个带了一个刀,就叫飞刀剑。
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烟花爆竹,这些爆竹也是喷气的原始火箭。
明朝时期的毛元仪在他的著作里面就记载了30多种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像其中有飞火飞天、火龙出水等。
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发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间,万户进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员,他那次升天中壮烈殉职。
最后在189米高空中爆炸。
启动装置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带和座椅,4个气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场面!可以这样说古代火箭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
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极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巨幅地增加了效率。
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为热能随气体排放被浪费了,使效率低下。
1926年3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
一群业余火箭工程师在1927年组成德国火箭学会,而在1931年发射了一枚液态推进火箭(使用氧气和汽油)。
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
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弹头,此载具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
二战后,火箭被用作研究高海拔环境,无线电遥测温度及气压,侦测宇宙射线及其它研究。
由于冷战,1960年代成了火箭科技极迅速发展的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最终导致60年代末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
1956年2月,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和火箭事业创业的开始。
三、我国火箭型号从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开始,到今年10月底,我国已经完成研制生产并正式发射过的长征运载火箭的型号有9种,它们是: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以及长征四号。
其中,长征二号丁和长征四号由上海航天局研制,其他7种火箭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
长征火箭已经累计发射了49次,成功42次,两次由于星箭协调原因而失败,总成功率为87.75%。
(一)长征一号长征一号为三级运载火箭。
一二级为液体燃料火箭基础,第三级是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二)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为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共两级,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了第一次发射失败以外,其余3次均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
(三)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丙是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研制的,自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的10年间,长征二号丙火箭连续发射11次,全部成功,把12颗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其中有一颗为瑞典的搭载卫星。
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改火箭成功地将两颗铱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正式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该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四)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丁火箭是由上海航天局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的加注量、提高起飞推力而研制成的,仍为二级火箭。
主要用于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至199 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共发射3次,均获得成功。
(五)长征二号捆长征二号捆火箭首次采用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为以后的长征三号乙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到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3、5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
经改进在以后的第6、7次发射中,长征二号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长征二号捆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六)长征三号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一、二级发动机采用长征二号丙的一、二级发动机,三级则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
长征三号是我国首次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火箭。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在其第7次发射中,成功地将亚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国外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常。
到目前为止,长征三号火箭共完成了12次发射,其中第1、8、11次发射均因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问题而使得卫星没有进入最终的同步转移轨道,导致失败,其余的9次均获得成功。
长征三号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同步转移轨道轻型卫星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之一。
(七)长征四号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八)长征五号长征五号是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与欧洲阿丽亚娜5基本同级。
其芯级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助推器使用液氧/煤油推进剂。
该系列火箭拥有"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两种型号,主要承担大质量载荷、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
四、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简介中国著名的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于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于1958年;位于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位于山西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位于海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2009年。
(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宝日乌拉嘎查巴音宝格德山下。
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八个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 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 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幕布.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01日05时58分03秒,神舟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神舟九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3秒,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始建于1970 年,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
在中国目前的卫星发射中心中,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04年底已发射中国国内外卫星28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90年4月7日,该中心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昌优越条件颇多: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水源丰富稳定;交通和通讯条件理想。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外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近50颗国内外卫星从这里送入太空。
(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
目前,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年执行1次发射任务到每年执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卫星发射任务的跃升。
中心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第一颗海洋资源勘察卫星等,创造了我国卫星发射史上的9个第一。
11月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环境一号”C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大大加强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能力。
(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
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
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
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
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建设新航天发射场,是为了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