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综述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调控水量、防护水害和生产生活的设施、技术和经济活动的总称。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利工程是人类长期探索和利用水资源的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古代水利工程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探索利用水资源。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开始修筑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水坝等。
在古代,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有了长足的进步。
齐国的人物郑国渠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人物。
他利用黄河水源,开挖了300多公里的郑国渠,使大片土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到了秦汉时期,水利工程进一步发展。
秦代时,修建了著名的灵渠,汉武帝时期修建了漕渠和北海子,成为古代中国灌溉工程的代表。
同时,秦汉时期重视水利工程的治理,加强了河道的疏浚和维护,保障了水资源的顺畅流通,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水利工程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欧洲,几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被建设出来,如荷兰的大堤、英国的泰晤士河水利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建设了一大批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改变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黄河的拦河坝、长江的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工程等。
这些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资源的管理、促进经济发展、防止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现代水利工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代水利工程追求高效、节能、环保、智能化和自动化等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性和分散性。
现代水利工程发展的典型特征是信息化和数字化。
现代水利工程可以实现远程监测、智能控制、快速反应等功能。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1824年,英国人J。
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水利发展史

古代水利 爱水
近代水利
用水 节水
现代水利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洪水是长江上、中游的一 次特大洪水。自1153年以来的849年间,在调查到的8次历史 大洪水、实测到的20世纪5次大洪水中,以1870年的洪水最大, 实属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这次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广、强 度大、历时长。整个暴雨过程约为7天,经模拟分析,7天暴 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 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堤堵水的办 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 渎也,因水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行规律, 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治理洪水。他带领百 姓,“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 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首要条件,因此,爱惜水资源是人类 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如果人类不从现在爱惜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 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循环和变化的。但它并不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最为宝贵和不可替代的 自然资源。
近代以来,引进西方水利科技,民国前期,河南建立水 利机构,水利勘测、水利教育开始发展。明、清时代,河 南地方水利和黄河修防,采用中央专职河官与地方官吏相 结合的治理体制。 1915年1月6日,国家水利局制定颁发了《各省水利委员 会组织条例》。北洋政府总统通令各省设立水利分局,7月, 巡按使公署宣布成立河南省水利委员会。 到1949年,全省仅有土砖井19.96万眼,有水车等简易 提水工具8.4万件,灌溉面积7.9万hm2;原有自流灌区, 失修衰退,灌溉面积9.5万hm2;连同提水灌溉和山丘区塘 堰坝灌溉总计灌溉面积37.7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 95%的耕地全靠天收。全省没有一座水库,河道淤浅,排 泄不畅,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很低。
水利工程方向的文献综述3000字左右

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各种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活动的工程领域。
水利工程领域涵盖了水资源开发、水利设施建设、水文水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旨在对水利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参考。
一. 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水利工程是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它包括了水资源的开发、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环境的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
水利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古代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就开始了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如灌溉渠道、水堰、水车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对水利工程进行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二. 水利工程的研究现状近年来,水利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多选择。
水文水资源研究方面,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数据和手段。
水利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可控,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出也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水利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水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项目,为广大裙众提供了更好的水资源保障。
三. 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1. 绿色水利工程: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水利工程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厦门大学历史系晏雪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水利在很早就已出现,“大禹治水”传说即是先民在远古与洪水斗争的记忆。
秦汉至明清,水利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标识朝代的兴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利者何?《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有“掘地财,取水利”的记载,高诱注云:“水利,濯灌。
”《史记?河渠书》则云:“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李冰为“辟沫水之害”而凿离碓,其防洪的目的非常明显。
但是“行舟”与“溉田畴”也是其重要作用。
又云:“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可见当时引水灌溉已经非常普遍。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最晚至西汉,人们认为的“水利”就已经包括了防洪、灌溉与航运。
现代社会的“水利”内涵则更为丰富,《中国百科辞典》对“水利”的解释为:“人类对自然界中水的控制、调节、保护和利用。
(1)其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主要关注对中国古代水利的研究,“水利”所包涵的内容亦相对狭窄,主要有农田水利、防洪、航运及与水利相关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等问题。
八十年代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关注水利问题,水利史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以及学科交融的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对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学者有关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进行回顾,其他的相关研究亦偶有涉及。
一、农田水利自古以来,中国兴筑的农田水利不胜枚举,历来就是水利史研究的重点,取了许多重要成果。
综观农田水利史研究不乏全面、宏观性的研究,其如周魁一对自先秦至近代中国各地区各类农田水利的发展过程、性质、功能、效用及技术成就的研究,彭雨新、张建民对于长江流域农田水利的全面论述。
(2)但是因各区域农田水利之特点与形式不尽相同,其大部分成果多属区域研究。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灌溉、供水、水电等需求的一项重要工程。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建设,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水利工程的发展始于古代文明的农业灌溉。
古代农民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实现灌溉农作物。
这种简单的农田灌溉方式在古代埃及、中国等地被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开始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灌溉渠道、水库、水闸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古代罗马也以其精湛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罗马人修建了大量的水渠、水渗井和水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供水。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电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工业用水和发电的需要,人们开始修建大型水电站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0世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新纪元。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逐渐从单一的灌溉和供水功能转变为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多功能工程。
例如,人们开始利用水力发电,修建了大型水电站,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和排水也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领域。
人们修建了大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市供水和环境卫生水平。
21世纪的水利工程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
生态型水利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农田灌溉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和水处理厂,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强大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水利对秦汉经济区的作用
• 秦汉基本经济区: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 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 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 汉武帝大兴水利: 扩大了郑国渠(前246年,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原 有灌溉面积,引渭水开漕渠,漕运灌溉两用;引北 洛河(龙首渠); 引泾河(白渠)。 • 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都江堰略图
3 .隋唐至宋辽金 (公元589~1280年)
主要特点
• 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和平时期 • 水利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规模超过秦 汉 • 唐代后期,长江流域基本取得了经济区 的作用 • 安史之乱至南宋中叶,全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生产发展快,经济繁荣
3.1 大运河的修通
•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 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 • 隋文帝为统一江南,公元587年,开山阳 渎(淮安到扬州),实际上是整修邗沟 旧道,以通漕运 • 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 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 渎,
台儿庄运河北段
穿淮安城而过的
• 大 运 河 给 瘦 西 湖 更 添 美 姿
3.1开元以后的分段运输法
• 江船不如汴,汴船不如河,河船不入渭(船 过三门峡砥柱山太困难) (抗日之分段运 输法,宜昌至重庆) •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 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 漕运不便
3.2 北宋漕运的重要性
• 北宋都汴京,漕运距离缩短一半 • 五代战乱,黄河北农业遭到破坏,“国家根 本,仰给江南” • 宋太祖“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忧” • 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 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水利的地位
• 农业是基础
• 水利是命脉
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年~ 公元589年)
主要特点
• 秦汉统一,“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为水利 发展创造了条件 • 水利史上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西汉前期水利建设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频繁,人口 缓慢南移,水利在长江下游、江淮、四 川等地得到较大发展
2.2 其它地区的水利
• 关外其它灌区的建设(如汾水流域) • 抗击匈努,屯垦戍边,派兵移民使得青 海湟水流域、宁夏河套地区及甘肃河西 走廊地区的水利得到了发展
2.3 西汉后,河道不畅
• 黄河历史上计6次大改道(清胡渭)(周定王五 年,宿胥口(浚县);始建国三年,魏郡(濮 阳);庆历八年,商胡(濮阳);金章宗明昌5 年(南宋),阳武;明弘治五~八年,河决封丘 金龙口、张秋,弘治八年,刘大夏治河,为防北 侵运河,南疏北堵,筑太行堤,黄河入淮;咸丰 五年,铜瓦厢) • 黄河连贯性大堤建于战国初年 • 西汉前半期,河比较安定,武帝之后,决溢频繁 (围垦滩地,乱修堤防,致使排洪不畅,黄河多 沙,是主要原因)
3.3 元代之后的京杭大运河
• 元代都北京,原隋大运河路线太远,于 是,裁弯取直,有了元之后的京杭大运 河。
3.4 隋唐京航大运河路线图
3.5 元京航大运河路线图
•
运河远眺
大运河北京什刹海段(大运河起点)
大运河通州段
•
大运河通州段
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过了图中的金钢桥后汇入海河
穿过聊城东昌湖的古运河,两岸绿影婆娑
1. 先秦时期(前21世纪~256年) 的中国水利
主要特点
• • • • 生产力比较低下, 生动而美丽的传说 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水利工程 水利的起始阶段 水利已在灌溉、防洪和水运等方面发挥 作用
1.1 水利的起源
• • • • 逐水草而居——用水(生活与生产) 择丘陵而处之——避水害 刳(ku )木而舟——航运 史学家认为:江河湖泊是人类文明的发 祥地,原始社会人类分布与水源的共生 相
源远流长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八章) • 水是生命之源。 •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 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水经 注,原序)。
水利史综述
• • • • 先秦时期(前21世纪~256年)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年~公元589年) 隋唐至宋、辽、金(公元589年~1280年) 元明清至近代(1280年~1949)
1.2 水利一词的意义
• 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 • 《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 洪、灌溉、航运等事业: 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 • 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 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 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 但未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现代汉语辞典:利用水力资源和防止水的灾害
• 早期的井田制: 以沟洫(xu 4,水沟)渠道和 交通田埂将一片地分为9个区 • 战国:西门豹引漳水灌溉,淤灌“斥卤”之 地 • 楚国在安徽寿县修了著名的蓄水灌溉工 程:芍陂灌区, 寿县一度成为都城(原:淮阳) • 各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挑水,水攻) • 沟通江淮的邗(han 2)沟(前486), 4年后沟 通泗水济水的菏水. 说明了水利的基础地
周定王五年为公元前 602年,加上1660,推 定禹河当成于前2262年
2.3 两汉治黄论说
• • • • 改道说,始自西汉(从未实现) 水力冲沙说 分洪说 滞洪说(在黄河下游),未能实施
2.4 南方水利开始
• 为统一全国,秦移民万户至蜀,“得蜀 则得楚” • 前256年(战国后期),蜀郡守李冰在灌县 修了都江堰(附注)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 谓之天府也 • 三国至南北朝,江淮等地水利有了发展, 出现了能与北方抗衡的经济区
1.3上古传说
• 共工氏: 壅防百川, 堕高湮(yan 1) 庳(bi 4) (本氏农田不受淹) • 鲧: 9年 • 禹: 13年, 变堵塞为疏导, 夏君,禹导河,凿 龙门, 战国《夏书》说明,夏已有灌溉技术 • 战国《禹贡》: 化全国为九州,祥于黄河, 略于江淮,禹迹茫茫,化为九州
1.4 上古即表现出其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