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对艾青早期诗歌中悲剧意识的探究

对艾青早期诗歌中悲剧意识的探究
一特殊年代孕育下的悲伤情怀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屈辱和悲哀的历史处于这个时间段的人们经历着国家和民族巨大的时代悲剧作为思想者的诗人艾青所能体会到的往往是更深一层次的悲伤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货这种巨大的情感体验也为艾青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以及是他作品充满鲜活生命强有力的现实保障

文 学研 究 ・
的 ,无论是艾青在童年 时代受 到的心理创伤还是在少年时代
导致西方悲剧艺术 的极度发达 ,从古希腊 时期 的传统悲剧 、
的 漂泊经 历亦 或是在 青年 时代受 到 的 肉体 监禁 都让他 对这 到近现代西方艺术 中的抽象 主义 、荒诞 主义五一不是对 自我 个世 界充 满 了悲剧性 的感 悟 ,这就 为他 以后 的文学创 作 打 悲剧概念 的思考 。受 到西方文化 熏陶的艾青 自然就会在他 的
出来 自己独 特 的声 音 ,为时代 ,为 民族 进行 了震人 肺腑 的
呐喊。
究 者在进行艾青诗歌 的研究时都将其作 品划 分成 了两个时间
段 。一 是解 放前期的诗歌创作 ,对 于这一 时期 的创作 大部分 的研究者都认为审美 的核心就在 于 “ 悲剧” ,围绕着这一关 键 内容 ,诗歌评论界展开 了阵容分 明的辩论 。正是因为这种
价值 ,本文将 围绕着艾青 早期作 品展开分析 ,力求为读者还 统 思想中忧 患意识的体现 ,但是艾青一生并不单单是仅仅 接
原一个尽可能贴近真实的艾青的思想世界 。


特 殊 年代 孕育 下的 悲伤情 怀
中华 民族的近代 史是一个 充满屈辱 和悲哀 的历史 ,处
于这个 时间 段的人 们经 历着 国家和 民族 巨大 的时代 悲剧 , 作 为思 想者 的诗人 艾青 所能 体会 到的往 往是 更深一 层次 的

《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分析

《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分析

《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分析
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战争这一主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进行分析。

1. 战争的残酷性和伤害
艾青的诗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伤害。

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他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力。

在诗中,艾青展示了战争导致的死亡、伤残和痛苦,引发了读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同情。

2. 爱与和平的渴望
尽管战争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艾青的诗歌中也弥漫着对爱和和平的渴望。

他借助诗歌来表达对人类友爱、和谐和幸福的向往,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冲突表示深深的不满和反对。

3. 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艾青的诗歌也赞美了战士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他通过描述战士的艰辛和勇敢,向读者展示了战争中战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风貌。

在他的诗中,战士被描绘成了保卫家园和国家的英雄,赢得了读者的敬佩和尊崇。

4. 对战争罪恶的谴责
艾青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战争罪恶的谴责。

他揭示了战争中人类的丑恶一面,控诉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和苦难。

艾青的诗歌无情地批判了战争中的暴力和压迫,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友爱。

结论
通过《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艾青对战争的审视和思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将战争的种种现象和影响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的诗歌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向往和平的渴望。

《艾青诗选》中的战争主题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艾青的诗歌世界,也引发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艾青诗歌及主题思想

艾青诗歌及主题思想

艾青诗歌及主题思想1,《阳光在远处)这首诗写于异国他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表达了心中的愁苦与向往2,《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和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3,《芦笛一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诉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4,《他起来了》这首诗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和艺术审美力量是博大的,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的诗,它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形象。

5,《铁窗里》这首诗感情真挚而深沉,想象力丰富,写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6,《太阳》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7,《煤的对话--A Y.R. )这是一首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寓意深刻的咏物诗,写于1937年那个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春天。

“煤”的答话正是彼时彼刻中华民族的心声8,《生命》这首诗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对生命思考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长,却有实有虚,极其深刻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伟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黎明)这首诗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

整首诗明丽潇酒,娓娓动听,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的一种渴望10,《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11,《风陵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还描绘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12,《北方》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艾青诗歌评析

艾青诗歌评析

艾青诗歌评析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对艾青的诗歌进行评析,从艾青的创作风格、题材内容和表达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的诗歌艺术。

首先,从艾青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深沉的思考。

艾青的诗歌往往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为主题,以抒情和自然为创作核心。

他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为灵感,运用鲜明的意象描写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

艾青的诗歌作品多以无垠的沙漠、荒凉的大地和不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他追求自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艾青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作往往独辟蹊径,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他的诗歌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现实是常见的题材。

艾青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作往往揭示了人与命运的抗争,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持。

最后,艾青的诗歌表达手法独特多样,他善于使用比喻、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艾青的诗作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他常常运用音乐般的韵律和虚实相间的形象描绘,使读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力量。

例如,在《沙漠》一诗中,艾青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视觉形象描写,表达了对失去的思考和对困境的反抗。

这种独特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流动的韵律感。

总之,艾青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深入的表达手法而著名。

他的诗歌以独立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为特点,体现了他对生活和命运的反思。

通过对艾青诗歌的评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艺术,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艾青的诗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现实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艾青诗歌悲剧艺术的特点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艾青诗歌悲剧艺术的特点

93064 艺术理论论文浅论艾青诗歌悲剧艺术的特点读艾青的诗,常常会产生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情不自禁地要为艾青诗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深深感动,从而产生一种与艾青诗中的抒情形象一起慷慨悲歌,或者为光明,为事业,为理想而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

本文就此,对艾青诗歌的悲剧艺术作一初浅探讨,看看他的诗歌悲剧艺术有哪些特色。

一、诗歌悲剧形象的“立体感”艾青在用抒情诗表现悲剧时,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或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借用绘画和雕塑的一些艺术手段。

艾青早年学画,他非常懂得“仅用一人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的道理。

他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他正是借用了姐妹艺术的一些长处,在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的。

他主要用如下三种方法达到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悲剧冲突。

《吹号者》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这首诗作者没有详细地具体地写吹号者的一生,而只写了“他”在一天中的战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战斗、忠于职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业的一个片断。

这个片断是用一种浮雕的手法来体现:我们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毅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吹号者》这种立体感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悲剧冲突,以吹号者为代表的正义和勇敢倒毙在敌人的邪恶的子弹下。

2.善于用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来表现悲剧冲突。

这种手法在艾青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请看脍灸人口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切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描绘礁石面对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惊心动魄的。

艾青诗选名著知识点

艾青诗选名著知识点

艾青诗选名著知识点
《艾青诗选》是中国文学家、诗人艾青的诗集作品之一,收录了他的一些重要的诗作。

以下是《艾青诗选》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艾青的生平:艾青原名耀光,生于193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正对待。

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晚年在美国定居并继续写作。

他的诗歌作品主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压迫和痛苦的关注和思考。

2. 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艾青的诗歌作品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关注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处境。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贫困和压迫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和愤怒。

3. 文革与压迫:艾青的创作生涯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在这个时期受到了迫害和压迫。

他的诗歌作品中反映了这段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痛苦经历。

4. 爱国情怀:艾青的诗歌作品中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5. 鲜明的个人风格:艾青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诗歌常常以象征和意象的表达方式来描绘痛苦和希望。

他善于运用隐喻和对比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冲击力和感染力。

6. 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艾青的诗歌作品中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思考。

他的诗歌经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总的来说,《艾青诗选》通过对社会不公、压迫的关注和对祖国、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展现了艾青作为一个诗人的追求和思想。

同时,他的诗歌还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影响。

艾青诗选诗歌分类

艾青诗选诗歌分类

艾青诗选诗歌分类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革命热情、浪漫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喜爱和尊敬。

以下是对艾青诗歌的分类:
1. 革命诗:艾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的革命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有《浪淘沙·北戴河》、《走向共和国》等。

2. 爱情诗:艾青在诗歌中也表现出深刻的爱情观念,他的爱情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一九四一年的夏天》、《灯》等。

3. 自然诗:艾青的自然诗歌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如《夜行黄沙道中》、《瑶池》等。

4. 反战诗:艾青对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悲剧性有深刻的认识,他的反战诗歌表现了他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如《新乐章》、《炮火中的青年》等。

5. 社会现实主义诗:艾青的诗歌中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和贫困等现实问题,如《城市之夜》、《黄土地》等。

6. 儿童诗:艾青的儿童诗歌写得幽默、生动,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如《小乌龟》、《风车》等。

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普遍性,其思想深邃、艺术价值高,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1 -。

艾青诗歌及主旨思想

艾青诗歌及主旨思想

艾青诗歌及主旨思想
艾青(1910-1996),原名曹聪,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他的诗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艾青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主旨思想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

艾青的诗歌作品以抒发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为特点,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真实感。

他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工人的辛劳,以及社会不公和压迫等问题。

通过他的诗歌,艾青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公平正义的意愿。

艾青的主旨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解放的呼吁。

在他的诗歌中,艾青以鲜明的语言和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他呼吁人民觉醒、反抗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追求自由与解放。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于人民幸福和社会正义的向往,以及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艾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他通过抒写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的困境,表达了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呼吁。

他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用诗歌的形式传递着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总之,艾青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主旨思想强调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解放的呼唤,凸显了对于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艾青的诗歌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在艾青的诗歌中最经常出现的基调就是悲剧色彩的,并且带有忧郁气质的。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1】摘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艾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同时,艾青也是在郭沫若和闻一多之后起到了推动新一代诗风的诗人。

不仅在我国的诗坛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世界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艾青的诗歌的风格是带有由于和悲剧的色彩的。

而在她的诗歌中这种摆脱不掉的忧郁也是构成艾青诗歌的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

这也被称为“艾青式”的苦难。

然而艾青的诗歌中为何充满了这种悲剧精神,我们将从本文中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艾青诗歌悲剧精神一、悲剧精神的历史背景在艾青的诗歌中最经常出现的基调就是悲剧色彩的,并且带有忧郁气质的。

在他的诗歌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意向和句子:“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哲学也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瘠的旷野啊”(《旷野》),在这诗中浸透了诗人的灵魂中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气质,同时这也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称之为“艾青式”的悲剧精神。

艾青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艾青说道,他是在一位乳母的怀中长大的,这位乳母甚至溺死了自己的女孩,来专门哺育艾青。

因此,艾青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抢夺了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的。

因此,这件事一直令艾青感觉到非常的愧疚和痛苦。

正是由于这样一段的特殊的经历,所以在艾青很小的时候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和苦难的气质。

后来艾青经常徘徊在巴黎的街头,一直过着近似于流浪汉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他自己又置身于一个疯狂的、怪异的、陌生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当中,内心中饱尝着异国游子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艾青难免会产生一些非常忧郁的情感以及不断涌来的失落感都将孤身一人在异国的艾青淹没。

当他的这种情绪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正好这种浓厚的情绪与西方文学思潮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艾青就在这样的情绪之中找到了归属感,这也就能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艾青早期的作品之中充满着一种流浪汉式的“漂泊的情愫”。

后来在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艾青又辗转的回到了祖国,当他真实的站到了祖国的土地上的时候,看到那被鲜血染红的大地,看到那被战争所折磨的人民,艾青从此时深刻的理解到了在那土地上痛苦的重压,这一切眼前所见到景象都与他忧国忧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契合,因此,从小就在他的体内所孕育的那种农民的忧郁的苦难的气质得到了新的升华。

而这种苦难的精神和忧郁的气质是渗透在作者的骨髓和心灵里面的,所以在他进行创作的时候,这样的气质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

在这苦难的精神中不仅包含着艾青自身忧国忧民的情绪,同时还有他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爱和深刻的眷恋。

更表现了是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二、在艾青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苦难的意象(一)芦笛:被喻为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艾青的一生为了祖国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忧心忡忡,他曾经为那些在土地上痛苦挣扎的人民呼唤呐喊过,同时写过那澎湃于心中的热气。

他用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诗句来表达对于人民悲苦不堪的日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太阳带以人民的温暖的感激,同时也渴求着黎明的到来。

作为诗人,艾青绝不仅仅是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想要和广大的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成为人们最真实的呼声。

因此,可以这么说,在艾青诗中所体现的苦难悲伤的情感,并不是为了自己感到悲伤,而是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感到悲伤和苦痛。

他的欢笑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欢乐,而是因为人民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前期的苦难精神风格的代表作。

由于艾青在幼年时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少年时又饱尝了在异国他乡流浪漂泊之苦,并且还有三年的囚徒生涯让他感到悲愤万分,以及中国民族面临着巨大的苦难,人民每一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所有的一切,就成为了艾青心中苦难的基调。

这些血泪以及控诉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他的诗歌当中。

在这首诗中,艾青用了大量细腻的笔触,用了丰富的感情和口语化的语言将这些经历以及蕴藏在心中深深的情感娓娓道来。

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

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二)土地:深沉而又悲伤的苦难恋曲艾青诗中最让人感到震撼人心的部分,并不仅仅是他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不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的忧郁和伤感,而更多的这种为了国家民族深切的关怀,为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感觉到万分痛苦的精神。

与艾青之前的“土色的忧郁”与:农民式的忧郁“相对应的是对于时代的苦难和民族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和伤感。

特别是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中,艾青多次吟诵,表达了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反复的倾诉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幸。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授的抖的两臂。

在这里,诗人用一种比拟的方式,表达出了一种对于现实深沉的哀思。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人民的思考,他用极富暗示以及象征的手法先是铺陈了一个极其悲伤的基调,然后再带给人悲伤和暗示。

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那些还在沉睡的人民意识到现在生活的痛苦和苦难,让人民能够觉醒,来打破这样的局面。

并且在艾青的诗歌中还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让人们在这样的苦难之下仍然能看见未来的美好。

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苦难比幸福更美”。

这种对苦难美的追求,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深情、民族忧患意识的最终体现,同时这也是诗人面对苦难的时候的误会的选择。

他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纪录。

”* :[1]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十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艾青《诗论》,引自《中国现代诗论》上篇第361页,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 艾青《艾青诗选》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艾青诗歌悲剧艺术的特点【2】摘要:艾青的诗歌悲剧形象具有“刚性美”。

这一美学大量地经常地体现在具有悲剧色彩的诗篇中,这种创作出来的抒情形象,常常是豪迈壮阔,具有时代英雄的豪气和魄力。

具有“立体感”。

艾青的抒情诗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或一个场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

具有“理想化”。

艾青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其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 * 的色彩。

关键词:艾青诗歌;悲剧艺术;刚性美;立体感;理想化读艾青的诗,常常会产生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情不自禁地要为艾青诗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深深感动,从而产生一种与艾青诗中的抒情形象一起慷慨悲歌,或者为光明,为事业,为理想而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

本文就此,对艾青诗歌的悲剧艺术作一初浅探讨,看看他的诗歌悲剧艺术有哪些特色。

一、诗歌悲剧形象的“立体感”艾青在用抒情诗表现悲剧时,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或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借用绘画和雕塑的一些艺术手段。

艾青早年学画,他非常懂得“仅用一人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的道理。

他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他正是借用了姐妹艺术的一些长处,在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的。

他主要用如下三种方法达到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悲剧冲突。

《吹号者》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这首诗作者没有详细地具体地写吹号者的一生,而只写了“他”在一天中的战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战斗、忠于职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业的一个片断。

这个片断是用一种浮雕的手法来体现:我们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毅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吹号者》这种立体感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悲剧冲突,以吹号者为代表的正义和勇敢倒毙在敌人的邪恶的子弹下。

2.善于用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来表现悲剧冲突。

这种手法在艾青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请看脍灸人口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切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描绘礁石面对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惊心动魄的。

艾青在写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时,并未展开大海和礁石之间的矛盾冲突,仅用一个电影特写般的镜头,就把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充分地立体化了。

3.善于用人物的肖像来体现悲剧冲突。

大堰河的肖像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再如描写乞丐: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乞丐》这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画,它把乞丐饥饿、困顿、卑琐的悲剧性格用那只“伸着永不缩回的手”来体现。

这种用质感很强的肖像画体现悲剧性的手法,在艾青是相当娴熟的。

二、诗歌悲剧形象的“理想化”艾青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

艾青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 * 的光彩。

他们个性中英雄的、崇高的因素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人的性格的个别特征被推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这些悲剧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战斗性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作为革命的现实主义者艾青的人格的体现。

他把自己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糅合进他笔下的悲剧形象中去了。

他自己曾这样评价《吹号者》:“《吹号者》是比较完整的,但这好象只是对于‘诗人’的一个暗喻,一个对于‘诗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