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货币制度的演变
宋朝货币的种类

宋朝货币的种类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宋朝,货币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很多阶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朝货币的种类以及相关的内容。
一、纸币1. 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
然而,由于不被广大民众认可,它的使用不太普及。
后来,在南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交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 宝钞:是宋朝时期的另一种纸币,用于普通商业交易。
它的使用范围比交子要广,但由于其发行量过大,造成了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其被废除。
二、金银币1. 方孔钱:是北宋时期的一种铜钱。
它采用四格方孔的形式,正面刻有“天圆地方”四个字,背面刻有“开元通宝”四个字。
它的使用时间跨度较长,从唐朝末年一直到北宋初年,使用频率非常高。
2. 熙宁元宝:是北宋时期的一种金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规模比较大的金币。
它的正面刻有“熙宁元宝”四个字,背面刻有稻穗纹饰。
由于其含金量高,一直到明朝时期仍然被认可。
3. 元丰通宝:是南宋时期的一种铜钱。
正面刻有“元丰通宝”四个字,背面刻有寿字纹饰或穀字纹饰。
由于质量优良,流通范围广,成为南宋时期的主要货币之一。
4. 大观宝钞:是南宋时期的一种金币,正面刻有“大观宝钞”四个字,背面刻有龙纹、花纹或文图等图像。
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铜钱为主的货币格局,但发行量较大,导致后来被废除。
5. 汝宁元宝:是南宋时期铜钱中的一种,采用心形穴钱形式。
正面刻有“汝宁元宝”四个字,背面刻有花纹或纹饰。
发行量大,流通广泛。
以上就是宋朝时期的主要货币种类。
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宋代货币的发展变化非常大,但它们不但仍然对当代的货币文化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内涵。
秒懂纸币 :宋代纸币:起源、管理与兴衰史

五、宋代纸币:起源、管理与兴衰史说到宋代的纸币,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北宋时期,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货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交子起初啊,是由民间富商经办的,人们拿着它,随时都可以兑换成现钱,可以说是相当方便。
但后来呢,官府接手了交子的发行,逐渐地,它就变成了不可兑换的纸币,全靠政府的强制流通。
虽然北宋时期发行了纸币,但它的使用还是有所局限的,主要在部分地区和暂时性的阶段上。
那时候,人们主要还是用铜钱来交易。
到了南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纸币开始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
这是因为啊,南宋时期铜铁铅锡等铸币材料供应减少,政府为了应对这个困境,就只好更多地使用纸币了。
说起宋代纸币的管理机构,那也是挺有意思的。
在北宋徽宗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只有四川地区在使用纸币,所以交子的发行主要由成都府路转运司负责,具体事务则是由交子务来操作的。
而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纸币在财政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朝廷对它也更加重视了。
那时候,经常设有“提领官”来专门负责纸币的事务。
到了南宋后期,更是由一位执政大臣来专门负责会子、关子的发行事务,可见其重要性。
说到宋代纸币的印制,那可是相当讲究的。
那时候的印版都是铜质的,传世还有一块北宋时期的小钞版拓片呢,虽然学术界对它的真伪还有些争议,但也足以证明当时纸币印制的精良了。
宋代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籴买募兵。
因此啊,纸币最初流通的地区,主要是那些驻有大军的川陕地区。
这些地方财政负担重,需要用发行纸币的办法来弥补,同时呢,也能减免搬运金属货币的负担,真是一举两得啊!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绍兴年间的关子,民间日常都很少使用。
那时候啊,普通老百姓对纸币还是不太信任的,更愿意用铜钱来交易。
直到会子发行后,情况才逐渐改变。
会子逐渐在社会上广泛流通,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
北宋的纸币,除了交子之外,还有钱引,它跨越了两宋,流通时间最长。
而到了南宋,纸币流通的范围就更广了,种类也更多。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货币与铸币制度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宋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代货币与铸币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一、货币的演变在宋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不仅有纸币,还有铁钱、铜钱、银钱等不同材质和面值的钱币。
其中,以铜钱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形式。
宋代铜钱的发展经历了从刀剑形式到圆形的演变过程。
在初期,宋代使用的钱币多为刀、剑形状,称为“刀钱”或“剑钱”。
这些刀钱主要由铜制成,因其形状类似刀剑而得名。
然而,刀钱容易损坏,不易存储,于是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圆形的铜钱,即“圆钱”。
圆钱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货币形式的变革,圆钱的使用方便,容易携带和储存,逐渐成为宋代主要的流通货币。
圆钱的发展也为宋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推进。
二、货币制度的建立在货币制度的建立方面,宋代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货币市场和管理铸币。
其中最重要的是宋代设立了专门的铸币官,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
宋代设立的铸币官主要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开封铸钱监”,负责铸造刀钱,另一个是“庆历铸钱监”,负责铸造圆钱。
这两个铸币官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质量,以确保货币的稳定和信用。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完善的货币管理制度。
政府规定了货币的面值和比价,并且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流通制度,禁止私人铸币和私自篡改货币面值。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宋代的货币制度带来了秩序和稳定。
三、货币的作用与意义宋代货币的发展和制度的建立,使得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货币的稳定和信用,增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货币的使用,减少了物品的交换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此外,宋代的货币制度也对后世的货币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元明时期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宋元明时期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货币制度时期,中国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历史记载,宋朝政府于宋真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正式开始发行纸币。
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旨在方便商品交换和节省贵金属的使用。
交子的发行使得宋朝政府能够在无法获得足够贵金属的情况下,通过制造纸币来促进经济发展。
宋朝政府对交子的发行进行了严格的监管,确保纸币信用稳定。
交子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还被用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
然而,由于交子在发行规模和使用范围上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信用危机和通胀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朝政府不断进行纸币制度的。
北宋时期,推行了“青币”、“白币”和“钞”的制度。
“青币”是在政府认可的商号发行的,并需要进行兑换的。
而“白币”是由政府发行的,与银两等值,并且在支付时不需要兑换。
而“钞”则是由政府以物品抵押发行的一种负债凭证,相当于债券。
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纸币的信用度。
元朝时期,纸币制度进一步发展。
元朝政府在发行纸币时采取了更多的控制措施,例如设立专门的纸银监、明确纸币的使用范围、规定纸币的兑换比例等。
由于元代的纸币在质量和信用方面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元朝时期的纸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工具之一明朝时期,纸币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朝政府规定了纸币的兑换比例,并且实行了货币统一管理的制度。
此外,明朝政府还实行了纸银商业活动的管制政策,以确保纸币市场的秩序。
总体来说,宋元明时期的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严格的监管、纸币制度、控制发行规模等,中国纸币的信用度得到了提升,纸币成为了当时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纸币制度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起来,宋元明时期中国纸币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由试验到完善的过程,是中国货币制度不断演变的产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

唐宋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唐宋时期,货币制度经历了许多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政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唐代是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它继承了隋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在唐代,主要流通的货币包括铜钱、银币和金币。
铜钱是主要交易媒介,它在唐代得到了广泛流通和使用。
铜钱的铸造数量庞大,符合了经济交易的需要。
此外,唐代还使用了银币和金币,但相对铜钱来说流通范围较小。
这表明,在唐代,货币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唐朝晚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货币制度开始面临问题。
在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和通货膨胀,人民对铜钱的信任下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币和私铸铜钱。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朝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例如「延德重宝」的发行。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剧变,这些货币改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随着唐代的衰退与灭亡,宋代出现。
宋代开始时,面对着仍然存在的经济问题和货币混乱,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以恢复经济的稳定。
宋代的货币制度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铸造了大量的铜钱,还流通了丝绸券和纸钞。
丝绸券是一种以丝绸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形式,它解决了铜钱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纸钞更是宋代货币制度的创新,取代了传统的金属货币。
纸钞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交易,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然而,由于纸钞的滥发和贬值,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宋代后期进行了多次的货币改革。
从唐宋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来看,可以发现货币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经济繁荣时,货币制度相对稳定;而当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时,货币制度往往面临挑战。
唐宋时期为后世的货币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也为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唐宋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反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

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宋时期(960-1279年)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货币制度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探讨两宋时期货币制度和货币思想的发展。
一、货币制度的演变在两宋时期,货币的种类非常繁多,以钱币为主要形式。
主要的货币种类包括铜钱、纸币、银钱和金币等。
其中,铜钱作为主要货币,被广泛使用。
除此之外,时下也有一定数量的银、金货币流通。
(一)铜钱两宋时期铜钱的重量、形状、字式颇为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发展,铜钱的重量逐渐减轻,而数量逐渐增多。
铜钱的形状也由方形逐步演变为圆形。
铜钱在宋代时期的最大流通面值为一贯和一万钱两种,不同面值的铜钱一般采用不同的图案和字样以示区别。
“海星钱”,“宝本钱”,“通宝钱”等不同的字体也在两宋时期出现。
(二)纸币与铜钱相比,纸币在两宋时期的使用相对较少。
两宋时期初,宋太祖宣泄以“满心宝钞、弃文钞”。
这说明在宋太祖的时期,宝钞币已经取代了文钞。
然而,到了南宋时期,宋理宗在位时发行了纸币“交子”,并逐步用“交子”代替了“宝钞”。
这种纸币作为铜钱的补充,发挥了一定的经济作用,但由于信誉和管理等问题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银币和金币两宋时期的银币主要是充当佣钱、兑付赏赐等短期款项,而金币则主要是用于与外国贸易时的交换。
银币与金币的流通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高档商品和大宗交易,常常被贵族富商拥有。
二、货币思想的演变两宋时期的货币思想与货币制度的演变相互关联。
宋代思想家们对货币的作用、管理、价值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货币的贬值问题货币贬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两宋时期,衍宗蔡京曾经推行“青苞”,以钞据代替实物货币,导致货币的逐渐贬值。
这种贬值不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极大地破坏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心。
为了避免货币贬值,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如规定钞票必须发行数额限制等。
宋朝的货币制度

宋朝的货币制度一、宋代货币形态百花齐放宋朝是一个经济非常繁荣的朝代,商品流通活跃,手工业发达,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经济的繁荣,造就了货币的繁荣。
宋朝货币品种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除了铜钱,同时使用的货币还有铁钱、黄金、白银、纸币甚至盐、钞、度牒等都成为一般等价物,在市场流通。
宋代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
由于各地经济情况不同,有的地区以铜钱为主,有的地区以铁钱为主,有的则铜钱、铁钱兼用。
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铸造铜钱最多的年代,其铸造货币量,让其他朝代望尘莫及。
两宋300余年凡18帝(末代三帝名存实亡),改年号57次,铸年号宝文钱43种(不包括大小和书法等版别变化)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朝代。
北宋最高年份铜钱铸造额约500万贯,是唐朝天宝年间32万贯的17倍。
宋仁宗时,把大量农田交给私家地主和农民经营,每亩地最初作价约为2贯540文,而宋朝一个中下级官员的年俸大约25贯左右。
铜钱前所未有地渗透宋人的生活,商品交易需要铜钱,百姓纳税需要铜钱,朝廷发放部分官俸以及军饷也是铜钱。
苏轼被贬黄州,每月将有限的俸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挑下一份使用,偶有结余,才能用来款待朋友。
铁钱自汉五铢始,至两宋达到鼎盛。
时四川铜少铁多,铁钱铸量颇丰。
使用一般小额交易用铁钱,大额交易用铜钱。
其比值为“旧用铁钱千易铜钱四百(10∶4)” ,到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比值为10∶1,黑市竟高达14∶1。
以铁钱铜钱10∶1计算,1小铜钱重1钱,每贯重6.5斤,用铁钱每贯达65斤左右,显然使用铁钱极不方便,且成本耗费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宋人把造纸术和印刷术巧妙地用到了经济领域。
北宋发明了纸币——交子。
南宋发行了“行在会子库”。
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于宋太宗淳化年间(1024年)在四川流通。
只不过,交子是地方货币。
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话,也是票证、票券的概称,有交合之意。
金银的出现更加降低了流通成本,并且也十分方便,白银后来居上。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贝币和铜钱到后来的纸币。
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的贝币。
贝币是用海贝制作的,有一定的重量和形状,可以作为交换媒介。
这种货币的发行主要是由社会上负责经济管理的权力负责人控制和发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的出现改变了货币的样貌。
春秋战国时期,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铜钱的发行权逐渐从权力负责人转移到政府手中。
同时,铸币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铜钱的种类和形制逐渐丰富。
铜钱在经济交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和流通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货币制度也得到了建立。
秦朝借鉴了先前的铜钱发行经验,制定了统一的钱法措施。
这一制度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的制作和发行来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
汉代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出现了首次使用纸币的情况。
汉代末期,因为战乱和经济动荡,导致了铜钱的短缺。
为了解决交换媒介的问题,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并且规定纸币和铜钱等值。
虽然后来纸币发行受到过度发行和经济通胀的影响,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隋唐时期,矿泉币开始流通。
因为铜钱的制作和发行再次受到限制,政府开始发行矿泉币作为补充。
矿泉币的发行主要是通过政府统一控制和监管的方式进行。
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得到了控制,货币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宋代时期,交子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形式。
交子的发行和流通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纸币。
这一时期,交子的发行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的货币,成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一种典型。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银铸券和木刻钱等新型货币。
元代时,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开始推行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的发行量庞大,但缺乏稳定性,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
明清时期,铜钱再次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在明清时期,铜钱的发行规范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府路嘉州 丰远监 同上
利州路兴州 济众监 同上
陕西路虢州 朱阳监 续资治通 鉴长 陕西路商州 阜民监 编 卷 133
续资治通 鉴长 陕西路仪州 博济监
编 卷 164 宋史 食货 志
京东路徐州 宝丰下监 钱币
陕西路岷州 滔山镇监 同上
建炎以来 朝野 夔州路施州 广积监
杂记 甲集卷 16
表 4 铁钱铸造量
年代
铸造量
材料来源
太平兴国年间 ( 976- 984 年)
日本 野 开三 郎: 北 宋 50 万贯 时代铜铁钱铸造额
天禧末年 ( 1021 年)
21 万贯
同上
皇 年间 ( 1049- 1054 年)
27 万贯
同上
嘉 四年至治平 3 万贯
四年( 1059- 1067 年)
同上
熙宁末年 ( 1077 年)
14 3
由于铜钱在流 通中 占据 主要 地位, 宋 政府 严格 地掌握了铜钱的铸造大权, 设置钱监, 管理铜 钱的铸 造。
宋代铜钱的名称、种类 繁多。北宋开 始流行 年 号钱 , 几 乎 每换 一 次年 号 就 铸一 次 新钱, 太平 通 宝 是宋代 的第 一次 年 号钱。 淳化 元年 ( 990 年 ) 铸 淳化元宝 。 综计 北宋 9 帝, 改 了 35 次年 号, 共铸 了 27 种年号钱, 另有 3 种非 年号 钱, 即 宋 元 、 皇 宋 、圣 宋 。 南宋 7 帝 改 了 20 次 年 号, 也 铸了 18 种年号钱和 3 种 非年 号钱。 铜钱 的名 称有 几十 种, 一般称 通宝 、元宝 。有时 同一种钱, 既称 通宝 又称 元宝 或叫 重宝 。如 再用 大 小、等级、币 材、 年份、成色、钱监等来细分, 不知有多少种类。
98. 6 万贯
同上
元丰三年 ( 1080 年)
88. 9 万贯
同上
神宗熙 宁、元 丰年 间, 对 西夏 战争, 增 加了 铁钱
的铸 造, 达到 98. 6 万贯。宋 初铁 钱在 川峡流 通, 自
发行交子后, 铁钱流通量渐下降, 仁宗庆 历年间虽 铸
铁钱行使, 后来减少, 英宗 年间只铸 3 万贯。熙宁 年
一 铜钱的铸造和流通
铜钱在金 属 货 币中 占 有 特 别 重要 的 地 位。太 宗、真宗年间的王禹 说: 夫 百货所聚, 必有 一物主 之。金银重宝也, 滞于流布; 粟帛要 用也, 滥于湿 薄; 榷轻重而利于交 易者, 其 唯钱 乎。[ 1] 这些 话清 楚地 说明货币在交换中起着等价物 的重要作用。 而铜钱 在当时的 条 件下 比 金银 更 能 够发 挥 价值 尺 度的 作 用。在太平 兴国九年的诏令中特 别强调 铜币之 用, 以通有无, 轻重 相权, 泉 流不 匮 [ 2] 的作 用。仁 宗年 间的李 觏 说: 金银 其 价重 大, 不 适 小 用, 唯 泉布 之 作, 百王不易之 道也。[ 3] 这 些话 指明 了在 货币 流通 中, 铜钱占据主要地位, 金银居于次要地位。
年代 至道年间 ( 995- 997 年)
铸造量 80 万贯
咸平三年 ( 1000 年)
135 万贯
景德末年 ( 1007 年)
183 万贯
大中祥符八年 125 万贯
( 1015 年)
天禧末年 ( 1021 年)
105 万贯
天圣年间 100 万贯
( 1023- 1032 年)
皇 年间 ( 1049- 1054 年) 146 万贯
间陕西路铜钱、铁钱并用, 由 于铜钱、铁钱的 兑换, 增
加了铁钱的铸造。哲 宗元 六年 ( 1091 年) , 在陕 州
铜铁钱使用的 交界 处, 由于兑 换而 出现 了问 题: 陕
府系铜铁钱交 界之处, 西人 之来, 必 须换 易铜 钱, 方
能东去, 即今民间铁钱千七百始 能换铜钱一 千, 遂 致
铁钱愈轻, 铜钱愈重, 百物 随重, 为害最深 。为解 决
宋初以来, 在货币流通中, 铜钱大 量地被 富商贮 藏起来, 这就 影 响了 货币 流 通和 商品 交 换, 宋代 的 钱荒 与货币贮藏有密切的关系。
在货币流通 中, 大 量的 铜钱 流出 宋朝 统治 地区 以外, 甚至 流 到远 方 异域, 海外 诸 国, 流 到 日 本、高 丽、安南者很多, 流于契丹辽国地 区数量最多: 北界 别无钱币, 公私交易并使本 朝铜钱, 本朝 岁铸钱 以百万计, 而所在常患钱少 。盖散入四夷, 势 所当尔 也。[ 4] 宋政府严令 禁止, 仁 宗庆 历元 年五 月诏 书上 规定: 以铜 钱 出外 界 一贯 以 上, 为 首 者处 死, 其 为 从, 若不及一贯, 决配远恶州军本 城。[ 5] 由于 禁止不 住, 不能制止铜钱外流, 这情况延续到南宋。
场上失去信用, 于是制夹锡钱, 夹 锡钱之害, 甚于 当 十 [ 7] , 因此废 罢。由于 钱法 屡变, 人 心愈 惑 , 民
殊不安 , 又从 夹锡钱 回到 大铁 钱, 铁钱 既复 行, 其 轻如初 ; 自 关而西, 皆 罢市, 民不聊 生。[ 7] ( 卷 285 )
政权, 不采纳章次 呆 的建议, 也不从陕西 的实际情 况出
发去寻求解决 的办法, 反 而采 纳陕 西路 转运 判官 许
天启的主张, 铸造 当十 钱来 解决 困难。 这是 妄图 以
轻币牟取厚利 的做 法, 故多 有盗 铸。在 铸大 钱诏 令
刚下时, 引起了市场混乱。 崇宁初, 行当十 大钱, 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三小钱, 后以币轻物重, 令 东南改为 当五钱 , 又 由 于 私铸盗贩不可禁, 乃一切 改为三 。[ 6] 当十钱 在市
广南东路韶州 永通监 广南东路惠州 阜民监
武溪集 卷 15 元丰九域志
熙宁七年 ( 1074 年) 熙宁八年 ( 1075 年)
元丰六年 ( 1083)
河南府
阜财监
河北西路卫州 黎阳监
两浙路睦州 神泉监
淮南西路舒州 同安监
荆湖北路鄂州 宝泉监
荆湖南路衡州 咸宁监
河东路绛州 垣曲监
江南西路兴国军 富民监
治平年间 ( 1064- 1067 年) 170 万贯
熙宁末年 ( 1077 年)
373 万贯
元丰三年 ( 1080 年)
506 万贯
大观年间 289 万贯
( 1107- 1110 年)
宣和二年 ( 1120 年)
300 万贯
材料来源 文献通考 钱币考 2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1 之 1 文献通考 钱币考 2 玉海 卷 180 钱币 文献通考 钱币考 2 梦溪笔谈 卷 13 龙云集 卷 29 宋史 食货志 钱币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1 之 2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1 之 8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1 之 1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1 之 6
关键词: 宋代; 货币; 演变 中图分类号: K 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0448( 2001) 04- 0142- 07
赵匡胤建立北 宋王 朝, 中国 又恢 复了 基本 统一 的局面。由 于商业、城市和商 品的发展, 宋代 的货币 流通也随之 发展。在 货币 流 通过 程中, 铜 钱大 量地 出现, 金银也得到较大的增 长。同时, 在四川 还出现 了世界 上最 早的纸 币 交子, 到 南宋纸 币在 东南 诸路流通。因此, 宋代 的货 币制 度较 唐代 有很 大发 展, 也最为复杂。
表 1 铜钱监建置情况
建置年代 太平兴国二 年( 977 年)
地点 江南东路饶州
监名 永平监
材料来源 续资 治通鉴 长 编 卷 18
至道二年
( 996 年) 咸平三年 ( 999 年)
江南东路池州 永丰监 小畜集 卷 17
江南西路江州 广宁监 同上 福建路建州 丰国监 同上
皇 元年 ( 1049 年) 治平四年 ( 1067 年)
广南西路梧州 元丰监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续 资治通 鉴 长编 卷 335
收稿日期: 2001- 03- 10 作者简介: 黎世英( 1931 ) , 男, 江西新余人, 副研究员, 从事宋代经济史研究; 温俊( 1963 ) , 男, 江西泰和人, 馆员。
第4期
黎世英等: 宋代货币制度的演变
铁钱轻、铜钱 重及 其兑 换比例, 今 欲陕 州并 硖石 镇
东去人有税物、愿于本处换易铜 钱者, 并 以所纳税 钱
为限, 十分许换易 二分; 税 钱一 千以 下全 许换 钱, 虽 多, 每名不得换过五千。[ 5] 官府 虽可以兑 换, 但兑 换
只能在 5 贯以下。实际上不能解决兑换。
铜铁钱的兑换不能解决 , 主要 是由于铜 钱渐少、
退出, 由其控制市 场。这 对于 商品 流通 和交 换是 不 利的, 对政府税收更加不利。因此, 宋政府 一再诏 令 取缔这类劣币, 严 惩盗 铸, 但未 能禁 止, 劣币 仍在 市 场上流通。
二 铁钱的铸造和流通
铁钱 早在 后蜀、南唐、闽 等国 流行, 其目 的是 控 制本地区的 金、银、铜等 财货, 免 致外 流。宋 朝统 一 南方诸国后, 除川峡诸路外, 其余各地铁 钱于乾德 四 年( 966 年) 诏令禁止。宋政府设置铁钱监, 铸 造铁钱 ( 见表 3) 。
第 32 卷第 4 期 2001 年 10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JOU RNA L OF NA NCHAN G U N IV ERSIT Y
Vol. 32 N o. 4 Oct . 2001
宋代货币制度的演变
黎世英, 温 俊
( 南昌大学 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7)
摘 要: 由于商业的发展, 宋代的货币制度也随之发展 和演变, 表现如下 几个方面: 铜、铁、金、 银钱的铸造和 流通; 交子的 发生 和发 展; 南 宋铜 钱日益 减少; 纸 币在广 大地 区流 通及 其发 行量 猛 增,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