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第四讲 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第四讲 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第四讲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老子、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子重天道,孔子重人道,各自把握一端,分别创立了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如果说儒家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那么道家则代表中华民族的“自然”精神;如果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相对来说道家则表现了“智能”;如果说儒家反映宗法的思想文化,那么道家则是对宗法思想文化的怀疑、否定和批判。儒、道两家相互抗衡,又相互吸收和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同时也给中国文化的开拓、演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卷)英国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也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在社会上层有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下层,人民大众中有雄厚基础,它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而且滋养着我国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药学与养生学的产生和发展。道家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精华主要表现在“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的自然的精神;对立相依,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处世哲学和“逍遥游”的自由观等方面。天道观经过历史的检验,确证是绝对真理的粒子;思维方式包含着经验、理性、直觉、洞察四个要素,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其观点去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妙)秘;法自然、求超脱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安身立命。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道家学说中的这些思想

火花就不会熄灭,它会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道家学说经过了2500多年的发展、演进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最突出的有黄老之学(包括《荀子》、《管子》和稷下学派)、庄学、韩非的解老(解释老子的思想)、魏晋玄学等。汉代以后,解老的著作源源不断,历代史书皆有著录。有关《老子》的(著)注说,就有千余种之多。椐不完全统计,《老子》一书在目前世界上有30多种译本。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一、老子的思想述评

关于老子其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其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以上记述说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活在我国春秋时代,是当时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做过掌管国家图籍的史官。老子略长于孔子,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子,孔子极其崇拜老子,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述名《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约5000多字,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一书,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阐明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的形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解决的方法,包含着真理的粒子,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充满辨证的逻辑力量,言约义丰,富有诗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说的源头,后世发展道家学说主要是根据老子五千言展开的。

(1)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源头。老子之所以成为道家学说的始祖,是因为他创立了“道”的理论,并以这个理论,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在《老子》书中,“道”有多种含义,但作为哲学概念,它首先指的是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虽然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但它却是一种实存,曰“夷”、曰“希”、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它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浑朴状态的和谐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故曰,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空间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道”是指自然)。

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主宰和决定人们命运的神或上帝,而老子以其大胆的想象和气魄,对天命、鬼神的观念进行了否定,他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天地并不是什么神,什么上帝,而是宇宙空间的存在物,并且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其学说闪烁着哲学化的光彩。2500年前老子在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上就有相似于现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这无疑是道家学说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关于老子的思维方式。老子是中华辨证思想的奠基人,言约义丰的五千言,充满辨证的逻辑力量,是一个储藏辨证思维的巨大宝库。

老子辨证思维的特点之一,是讲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他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几乎都是从对立观点说明的。例如:

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静躁,白黑,寒热,朴嚣,歙张,壮老,雌雄,母子,实华,正反,同异,美丑,善恶,强弱,厉害,祸福,生死,荣辱,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巧拙,辩讷,公私,难易,真伪,贫福,贱贵………

由于他的这些认识都是从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广泛涉及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物、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道德、修身、审美、语言等方面。老子不仅看到了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恒常的现象,正如他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易经〉中阴阳交感的观念,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这样老子就把春秋战国时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在某些人那里已经形成的对立统一的观念,从理论上系统而明确的提了出来。

老子辨证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讲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例如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物壮则老”,“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还说“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邪,善复为恶”(〈老子〉58章),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

列宁认为,黑格尔对辨证法的重大贡献,主要“是把转化指出了”,他说:“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东西的转化,而且是对立面的同一——这就是黑格尔的主要的东西。”使我们引以自豪的是,中国古代这位伟大哲人,已经在2000多年前,以他那警策有力的语言,明确表达了“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东西转化”的认识。

当代西方哲学公认构成科学思维有四个要素:第一是经验

(experience)思维;第二是理性(reason)思维;第三是直觉(intuition)思维;第四是洞察(inspiration)思维。这四个因素组成了人类思维的基本细胞,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构成了人类思想丰富多彩的画面,然而老子的思维方式,这四个因素都有:

《老子》书中有经验思维,五音,五声,五色,五味就是谈经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是从经验中终结出来的。

《老子》书中也理性思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说他不用事事都去经验一番,也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和大道,这里用的就是理性思维。

《老子》书中也有直觉思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这就是老子的直觉,根基于老子的理性思维,是理性思维一时还无法达到的猜测。

《老子》书中还包括洞察。老子说:“道形之,德诸之,物成之,说知常日明”就是洞察。《老子》堪称智者之书,它既启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启发了后来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来探索。著名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在对30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是什么进行长期研究,终于取得成功。他认为这些基本物质类似于混沌,并写下了的这样的话,“中国人是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人。……而道家似乎以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与整体人类的命运。”

(3)“天人合一”思想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理。人类文化

基本有两大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源头,中间有断层,经过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形成了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加上印度、韩国、日本文化。西方文化讲认识、分析自然,征服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它是说人和大自然都是宇宙中的存在物,人和自然应该是朋友。老子是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一人,他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认识宇宙本原方面不仅有进步意义,同时还包含着自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含义。当然,特别能反映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还是他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不朽名言。老子认为人依照地的样子存在,地依照天的样子而存在,天依照道的样子而存在,道则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并不是说“自然”在“道”、“天”、“地”、“人”之上,而是说“道”、“天”、“地”、“人”都应该自然而然,认为有了“道法自然”,天、地、人可以变化万千,使宇宙和谐,大道运行,天人协调,六蓄兴旺,万木长青,即“夫物芸芸”。老子提出了“道”的理论,认为道在运行中创造了天地万物,进而又指出“道”的本性是自然的。“道”创生的天地万物也是如此,从而清楚地表达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独树一帜。

现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赞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观念,他称我们中国人的“人要征服宇宙就要遭到失败”

的认识是“宝贵的直觉”,这正是老子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现在许多欧洲人也直率的承认“在对自然地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远远走在中国人前头,但作为自然意识的一部分生命,却至今在中国找到了最高表现……他们比我们站得更高”。老子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不是偶然涉及。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原因也在于此。究天人之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总课题。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人们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目的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事物纷繁变化,变幻莫测的充分发展找到一个固定的规律,或者是为社会和人生寻找一种依托,老子的思想就是按照这样的线索展开的。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用于“人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穿过山谷越过平原,水能够克制最坚硬的东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由此悟出人生哲理,柔之克刚,弱之胜强,人们应当像水一般柔弱,记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才是最宝贵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43章)。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容百川,是因为它居于最低的位置(“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由此悟出人生哲理:圣人真正为百姓所信服,他必须对百姓谦恭和顺(“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必言下之。”《老子》66章)。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以后则变成干枯坚硬的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由此悟出人生哲理:坚强的会走向死亡,柔弱的却会长存,因而凭借武力必将失败,强大的树干总有一天会折断,可见强大是转瞬即逝的,柔弱却是永久不灭(“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断,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76章)。

老子说:万物纷繁茂盛,最终都会返回到它的根本上去,而它的根本是处于虚静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们只有返回本性,持守虚静,才合乎自然,才会清除各种烦扰纷争(“至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老子还说: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天之道,利而不害”)。由此悟出人生哲理:做人的原则是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争夺(“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

总之,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是“柔弱”、“虚静”、“不争”即“自然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强着去做,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给人带来烦扰,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家的学说还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老子把“道法自然”用于人生处世的同时,又进一步把它用于人生治世方面,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说:道永远是任凭自然的,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作为。侯王

如果能保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使万物生长了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最深远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德”是“道”之用);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人民就自然富裕;我不贪婪,人民就自然朴实(“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治理大国,要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能老去翻动,否则就会破坏它的汁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天下,经常要有清净无为的方法,至于政治措施繁多严苛,就不足以治天下了(“取天下常以无事,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庄子思想述评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是先秦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事迹《史记.庄子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庄子者,蒙人也(今安徽蒙城县,一说是河南商丘),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肢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即畏垒山),庚桑楚所

居之地)亢桑子(即庚桑楚)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离辞即丽辞),指事类情,用剽剥(攻击)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桄洋(汪洋),自姿以适己(自由放任,以适己意),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便使厚币迎之(迎,聘请),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牺牛乎?养食之数月,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愿游戏污渎(小池)之中自快,无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从以上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以明老子之术”的思想倾向,自由放任,“终身不仕”的人格个性,“大抵率寓言”、“指事类情”的文章风格。

庄子之学“本归于老子之言”又“别为一宗”,在“道”的宇宙论和“自然”精神方面继承老子思想并向前发展,蕲于平等的“齐物论”和“逍遥游”的人生哲理则表现了庄周“别为一宗”的特色,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庄子的主要思想。

(1)“本归于老子之言”的道论。庄子多次明确地提出了具有物质性的“气”的概念,使道家学说的宇宙论进一步带上了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则阳》)“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按:这是对老子“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发挥)。“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达生》)(按:“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是指“气”而言)。“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返)于宗。”“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实)成。”(《庚桑楚》)

庄子论“气”可以这样归纳:①“气”是至微无形的物质,天地本始于气;②万物由“气”以成,气聚则为有形之物,物散复归于气;

③气有阴阳,故能聚散往来,聚而成物,散而成气;④处于天地之间的人,也是由气发展变化而来的,故人之生死,亦“气”之聚散,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以上这些庄子在《知北游》中把它概括为“通天下一气耳”。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天下万物莫不是由气而成,它们在消亡时又复归于气,万物的一生一灭都是气的聚散往来,而天下万物的变化又都是遵循着自己的自然规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明老子之术”的庄子,在继承老子道论时,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以“气”来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老子“道”是宇宙本体,万物本原的思想。如果说,道气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在老子那里还处于初创雏形阶段,而“惟恍惟惚”很不清楚的话,那么正是由于得到了庄子权威性的解释和发展,它的面貌就更加清楚了。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倾向。他把天地称之为“形之大者”,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处于天地之间”的人也是由气发展而来的,把天地人用“气”联系起来,进一步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行事,他用“庖丁解牛”作比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动刀的节奏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和着《经道》乐章的韵律。据庖丁自己说,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所以对牛体的纹理、结构了如指掌,固而能够顺着牛体的纹路去动刀、不致砍到牛骨头,却在骨节的缝隙间很自然地支解了牛的躯体。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待人处世,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概括,就是对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深化和发展。

(2)“别为一宗”的“齐物论”。庄子“本归于老子之言”,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他的“齐物论”确乎别为一宗,也是其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如前所述,老子是中华辨证思维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万物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上述思想,并以“彼出于是,是亦同彼”作了精彩的概括。同时有进一步引出了“物无非彼,物无非此”,万物齐一的“齐物论”。即庄子哲学的特点是相对主义,其内容主要是“齐万物”、“齐是非”和“齐物我”。

所谓齐万物是否认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和事物之间质的差别,认为从超越时空绝对存在的“道”的角度看来,万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万物之间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微不足道的。万事万物“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他举例说:“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是说,草茎与屋柱,丑妇与美女,宽大、狡诈、奇怪、妖异,从道的角度都可通而为一。同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而斥鴳“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说,生于早上,死于夜晚的菌芝不知夜旦,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也不知以数百、千年为期的春秋,大鹏与?雀之体形的大小、飞翔的高度也相去甚远。但是,若以无限的瞬间为短暂,则以春秋计的冥灵、大椿与朝菌、蟪蛄同寿;若以无外为大,则大鹏、斥鴳相等。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所以也可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所谓齐是非,是否认认识的标准,认为是非原出于人们的“成心”即成见、偏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是非,而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因而他主张“和之以是非”。他举例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人睡在湿地上就腰疼,就半身不遂,泥鳅是这样吗?人爬在树上就惴惴不安,猿猴是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谁真正知道应该住在那里?人吃猪牛羊肉,鹿吃青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四者谁真正知道什么东西好吃?

庄子认为,辨论也辨不出是非。“即使我与若辨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若胜,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尔)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者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

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这是说,辩论也不能区分是非。辩论双方不论谁胜谁负,都不能说明谁是谁非。双方直有一个是、一个非吗?抑或大家都是、大家都非吗?这是无法判断的。是非也不能由第三方来判断。因为第三方不论同意一方的意见,总归要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因而也就不能判断双方的是非,如果第三方的意见和辩论双方都不相同,这就构成新的彼方,所以也不能判断双方的是非。如果第三方的意见和辩论双方都相同,因为既然都相同,也就没有辩论和评判的可能了。结果只能是“是非莫辨”。

在庄子看来,不仅“是非莫辨”,而且也没有辨别是非的必要。因为这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于是他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给他的猴子们发橡子说:“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就是说,人们“劳神明”去斤斤计较是与非,不是和猴子这种“朝三而暮四、朝四而暮三”一类的自以为是一样吗?

所谓齐物我,则是在主观世界中消除物我界限。在庄子看来,既然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那就齐同于道,也就没有彼此的界限,故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相对主义不是辩证法,但辩证法却包含相对主义因素。庄子的相对主义同样含有辩证法思想。

(3)“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理。在战国这个诸子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家各派不仅在哲学和政治上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同时还特别在人性问题上发表了不同意见,儒家孟子提出了性善说,法

家在人性上持性利说(韩非为代表),认为“利之所在民归之”,人的本性都好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利害”二字。庄子发展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认为人性是自然的、纯真的、朴实的,情欲和仁义都不是性,主张性不为外物所动。“任其性命之情”保全本性,并且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戕超越的境界。

庄子揭露、抨击了宗法等级、专制社会的畸形、病态、丑恶的现象,更憎恶社会现实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他确乎对社会黑暗有着比同时代任何思想家更为深切和清醒的认识。为了摆脱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异化和压抑,庄子在人生道路上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不与媚世者合流的做法。他那“宁游戏污渎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态度,那对“舐痔结驷”之徒的无比蔑视和深恶痛绝,就是“立足于自然之性的个体对于以礼规划和制约人性的宗法社会的否定和抗议”,是庄子“任其性命之情”的人性理论在人生实践上的运用。

庄子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超越,集中而明确在表现在著名的《逍遥游》中。他曾提出,在那个等级、宗法、专制的社会现实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或“殉利”或“殉名”(《骈拇》),其结果是“人为物役”,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个体人格和精神自由。《逍遥游》的主旨在于说明,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才能回复自然的“本性”,获得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而追求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只有“独与天地精神来往,而不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天下》),才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如何才能从苦闷、浑浊的现实中求得解脱,达到绝对的“逍遥游”呢?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待”,即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二是“有已”,即自由肉体及精神的束缚。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飞翔,要靠大风和长翅膀;走远路的人要带许多干粮。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返”,算是比较自由的,但犹有待于风,这些意愿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都是“有待”,不算真正自由,同样,受自己肉体以至精神限制的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庄子提出要实现绝对的“逍遥”自由,就必须像真人那样做到“无待”“无已”,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是说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是“逍遥游”。庄子又提出要达到“无待”、“无已”,根本办法是“心斋”和“坐忘”。只有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就能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忘记自身。庄子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成为至人、神人、真人就能回复自然“本性”。“遨乎天地之一气”获得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与无限永恒的大自然合为一体,宛若大鹏神鸟,扶摇而上九万里,背云气,负苍天,遗世独立,飘然远行,翱翔太虚,使有限的人生获得无限的意义。

庄子主张“任其性命之情”,追求自然“天放”的人生论。“逍遥

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学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标志着宗法、等级、专制制度下个人觉醒,且有重大的认识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开扩胸怀和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中解放出来。它不仅对后世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生的安立全有极高的价值。

三、道家“无为”三义

如上所述,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天道自然到“无违”自然。

道家的无为主义植根于其形而上学的原理,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如前所述,道家的形上学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本体的“无”的性质表现在道的功能和动作上,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庄子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无为”,也就是“无违”,即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旨的。在道家看来,不仅道“无为”,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因此,根据“天人合一”的本体观和“天人同构”的方法论,既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效法天道,做到常无为而任自然,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推演。

第二,“无为”是一种“君道”。

道家无为主义在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政治策略,即是针对统治者提供的一种进行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统治术,一种为君之道。历史上屡有人称道家学说为“君人南面之术”,这若在上述层面上说,是不错的。但是,“无为”作为一种“君道”,其本旨决不是给统治者提供一种诈权之术,它实际上是对统治者的不善作为和现实政治中的强制干预政策的一种反动,从而主张放任无为。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名”借为“明”),不为而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庄子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无为而万物化”。魏晋玄学家们更明确提出了“率性而动”,“纯任自然”的“无为论”。君王要治理国家,其“上德”就是应该效法和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治”。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正”、“自朴”。老子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要“天地”和“圣人”无为而任自然,甚至连各种所谓的“仁恩”,都不要施予,因为谁能保证那不是借仁义之名行胡作妄为之实呢?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自己的一已私心私利,而是以天下老百姓的心愿、利益为自己的心愿、利益,若能做到这样,难道不就是真正伟大的

政治家了吗?道家要求统治者无心无为,目的是要限制他们的私心妄为,要他们放开百姓,给他们自由和自主,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第三,“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无为主义,常常被简单地误认为是一种鼓吹消极出世的虚无主义,其实道家思想的基本格调也是积极入世的,无为主义的政治哲学尤其如此,只是它所采取的方式太特别罢了。老子的辩证法,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弱也者,道之用也”,“无为”正是这种“弱之道”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由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可见,“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因此,煎小鱼也好,治理国家也好,最好的办法恰恰是不采取任何办法,无为而治,自然而然,放任自流。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可见,道家并不是要取消一切的作为,因为他们还是要讲“治”,讲“无不为”,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所以,道家的无为主义讲的“无为”,其实是讲应“善为”,“无为”只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达成“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演绎自身的传奇,同时对我们后世社会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历史的洪流中,统治者一般会采取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儒内法”,而道家思想一直被放在若即若离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道家的作用也被大家忽略了。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的道家文化虽然有其时代的固有弊端,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道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和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认识了道就可以认识世界万物。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曾经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比如说老子、关尹、列御寇、庄周。学习道家的思想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家思想的利与弊,从而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政治理想方面,道家的思想家们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社会,把“道”或“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他们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历史,带有浓重的复古倾向,否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特征,轻视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相违背,但是他们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揭示了人与人质之间利害冲突不可避免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敢于批判敢于否定,勇敢批判现实,改变现实。 在政治主张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齐贤,绝仁弃义;第四,慎征罚。道家认为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制止社会纷争,他们虽然想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但是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尚贤与争之间的关系,尚贤并不是社会纷争的根源,不尚贤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社会纷争。道家认识到了物价过高会引发百姓的负面情绪,使民“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认识到货物的贵重与否取决于货物的内在价值,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而且难得之货也不是产生盗贼的根源。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家主张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发动战争,战争必然导致经济的萧条,而且道家也反对横征暴敛,体恤民众。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但是相比于一般的统治术高明得多。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政府应该维护人民合法利益,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应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采取高明的管理策略。而且道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应用于实践,在休养生息上效果十分显著。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学说(“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学说即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的清静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等政策,对农民做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由于这些措施,很

道家的学说道与人生

第二讲道与人生 一、智慧人生 按说,老子反对文明、厌恶社会,应该属于痴傻呆苶之类,然而诡谲的是,《道德经》中处处闪烁着人生的大智慧,二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世界。这是对世俗人们知识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人们智慧水平的讽刺。下面我们从中择取数条,大致归类,切磋其大意。 1.认清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这样的人是智者;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样的人聪明。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人善于揣摩别人想什么,做事情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人则不行,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也有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比较谨慎,自己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勉强;有的人则不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行,从不怕高估自己,这样的人不是自傲,就是自大。“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个“自”,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自以为是者的形象:自我表现,自我彰显,自我表功,自端架子。老子告诫说,一个自我表现的人不是聪明人,一个说自己有能力的人难以得到别人的称许,一个大讲自己功劳的人让别人反感,一个端架子的人不久就会被别人识破真相。民间有句老话:半瓶子醋最响。可是,大千世界中又有几人听得老子规劝。 2. 识人辨物。“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的人,你不要相信他,他说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你真正找他做的时候,他往往会说出一堆困难理由,言而无信。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谁轻易许诺,结果如何;谁总说“这事包给我”,结果又怎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实在话不好听,漂亮话不实在;真正明白的人表面上不善言谈,爱与人辩论的人往往是半瓶子醋;专精的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人不专精。三组句子,正反两个方面作对比,堪为生活中的警句。别人对我说好话,听了以后感觉很舒服,不过要想一想:对方说的是否真心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夸夸其谈,上了“××论坛”,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专家学者,老子说,八成不是。一个人自诩什么都懂,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 3.完成事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的人站不久,拼命跑的人跑不远。人生在世,做成任何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业,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肯定不行。你想当一流的物理学家,要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人心浮躁,一些人想出名,搏出位,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做法往往被人唾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情,都需要从容易处入手;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需要从小处做起。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很好,但不要忘记脚踏实地,从最简单处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众所周知的成语,不讲自明。“大器晚成”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4.超然真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的关键是“大”字,指超越人们感官认知的知识。超然的白看起来似乎不纯净,超然的空间看起来没有角落,超然的音听起来没有声,超然的图像看起来没有形状,超然的直线好像弯曲。这是怎么回事?宇宙空间大吧,它没有角落,当代物理学家给了个说法,叫“有限无界”,宇宙不是无限的,但又找不到边界。这听起来自相矛盾,但与老子的说法殊途同归。航空飞行,从北京到洛杉矶,从北极和阿拉斯加“绕着”飞,而不是沿着纬度线“直”飞,这两条航线哪一条直?航空人员最清楚。震耳欲聋的声音,太大了,但它传不远,传得远的我们听不见,无线电波谁听得见?宇宙背景噪音谁听得见?人们常说“巧夺天工”,表示做的东西像天然的一样美,这仅仅是个比喻。园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政治观养生观 引言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佛文化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大厦。道家思想虽不像儒家的入世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也不像佛家的出世思想受到众多看破红尘者的青睐;但其却以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诸多理解和认识,同样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丰富深远的体系。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 第一章道医学引言 第一节历史渊源 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 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 第二章道医学入门 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 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 第二篇道医生理学 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 第二章质元生理学 第一节质元概述 第二节气和炁 一、炁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炁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三章物元生理学 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 一、血气、脉、经脉 二、经脉的定名 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 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概述 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 一、脉道系统概况 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 一、网脉线 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 三、内丹脉线 四、外丹脉线 五、天脉窍

六、理脉窍 七、混沌窍 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 一、道医藏象学概述 二、五臟概要(一)肾臟 (二)肝臟 (三)心臟 (四)脾臟 (五)肺臟 三、六腑概要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四、奇恒之府 (一)脑 (二)女子胞 五、臟腑之间的关系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 区别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

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与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就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她说:“老子就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她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她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她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就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元神用事”---袁筱芬 胡海牙先生 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 胡先生精通中医真要学理,善治疑难杂症。在行医中根据 "先治未病,兼治已病" 的治疗原则,每以治命为主,而使病痊愈。并将仙学养生方法有机地融于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极为显著。曾深入研究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的奥妙,得出从治疗局部的症状而协调全身机能,最终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先生深谙内家拳,尤精道家仙学学术,认为仙学是人类缩短进化论,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研究。曾数次赴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及道家仙学方面的知识,颇受欢迎。今已九十四高龄,每星期尚要做多次专家门诊,为患者祛除疾苦,并利用闲暇之时,着手中医与仙学文章的整理事宜。 源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在中国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内容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及内家拳三大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门学术未能得到相宜的发展。一直到 20世纪20年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首次倡导将仙学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学术来研究。 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彼此渗透的关系。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具体联系呢?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道家医学的精髓,日前立品编辑袁筱芬采访了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中医师,九十四岁高龄的胡海牙先生。 学仙要先懂得医 筱芬:作为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医师,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的关系? 胡海牙:仙学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学仙呢,第一要健康长寿,这是道家里的精华。要健康长寿就要有健康长寿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所以学仙要先懂得医。反过来,如何养生,如何达到健康长寿,也是中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 筱芬:仙学大概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胡海牙:仙学主要是一门研究养生长寿、获得健康的学问,仙家成就的最后目标是飞升,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迁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学里有炼丹的方法。一种是用来吃的,叫外丹,一种是在自己身体里面修炼的,叫内丹。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元、地元、人元组成,所以有三元丹法。 筱芬: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呢? 胡海牙:除了三元丹法以外,医卜星象、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这些讲起来都要懂。医是最主要的,一定要懂得如何让身体好,吃什么东西,这些和医有直接关系。如果医不懂,东西乱吃就不行。东方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人要按照不同的体质来辨证用药、饮食。

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

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 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

金庸与道家思想

新派武侠小说兴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有香港的粱羽生、金庸,台湾的古龙、卧龙生等。他们的作品一经产生就赢得华人世界广大读者的青睐,其中尤以金庸的作品最为著名,可以说他竖起了一座武侠小说的高峰。他的作品不仅让广大市民阶层的读者着迷,就连许多文化层次很高的专家、学者也未能例外,如陈墨、严家炎等名家。 金庸小说多写一些与历史不符,甚至子虚乌有的江湖情仇异事,虚构一系列的江湖奇侠异事。然而这些内容荒诞不经、严重脱离现实的作品却赢得如此广泛的读者,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仅以通常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答案则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除少数精品,多数小说似乎没有深刻的思想主题,也缺乏高超的文艺技巧,而且存在一定的雷同现象。正如金庸自己坦言:“我只是一个‘讲故事人’,我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我自幼便爱读武侠小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作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可见,武侠小说终是以娱人为目的的通俗小说,但如能以文化阐释的眼光追索作者未必明言的心史,则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金庸的确是一位讲故事的能手,他能把江湖恩怨、情仇讲述得惊险曲折、引人入胜。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小说中丰厚的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国人心底深处的心理文化积淀。特别是其中的精品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更是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儒家和道

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真正作为“显学”的仍是儒和道。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灵魂的两面”。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这是一个方面;但中国人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胸襟开阔,不断在现实以外开辟精神上的新天地,向往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这些特质不得不说得力于道家文化的影响。这些特质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其中尤以嵇康、阮籍、李白、苏轼等最为明显。金庸的武侠小说想象奇特丰富,境界超拔,这显然与作者深受道家文化熏陶分不开。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金庸武侠小说中深蕴的道家文化精神。 (一)“大知”与“小知” 道的最高境界是“绝圣去知”、“大智若愚”。庄子认为“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乃合天德。” 知,即知识、智巧。在庄子看来,人的智巧会给最高的、完美的“道”的本然状态带来破坏。这一点,在《庄子》中借一个固执地坚持抱瓦翁浇地而拒绝用桔槔提引灌畦的种菜老人之口,完整的表述了出来: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在庄子哲学中,“知”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普通的知,

第四讲 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第四讲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 老子、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子重天道,孔子重人道,各自把握一端,分别创立了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如果说儒家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那么道家则代表中华民族的“自然”精神;如果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相对来说道家则表现了“智能”;如果说儒家反映宗法的思想文化,那么道家则是对宗法思想文化的怀疑、否定和批判。儒、道两家相互抗衡,又相互吸收和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同时也给中国文化的开拓、演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卷)英国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也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在社会上层有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下层,人民大众中有雄厚基础,它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而且滋养着我国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药学与养生学的产生和发展。道家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精华主要表现在“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的自然的精神;对立相依,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处世哲学和“逍遥游”的自由观等方面。天道观经过历史的检验,确证是绝对真理的粒子;思维方式包含着经验、理性、直觉、洞察四个要素,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其观点去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妙)秘;法自然、求超脱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安身立命。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道家学说中的这些思想

火花就不会熄灭,它会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道家学说经过了2500多年的发展、演进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最突出的有黄老之学(包括《荀子》、《管子》和稷下学派)、庄学、韩非的解老(解释老子的思想)、魏晋玄学等。汉代以后,解老的著作源源不断,历代史书皆有著录。有关《老子》的(著)注说,就有千余种之多。椐不完全统计,《老子》一书在目前世界上有30多种译本。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一、老子的思想述评 关于老子其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其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摘要】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洋洋大观里,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道学家的思想未能在政治上大展手脚,直到清末反正统的思想里,以严复、胡适等“新道家”们追随世界潮流,谈民主,才有人发现道家学说里的民主成分原要比儒家的深刻得多。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改革,不论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方式,还是从追求自由的精神信仰上看,其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对完善我们的民主理念有着很大的裨益。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精神自由民主政治 “无为而治”的反专制主义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从理论上讲,“无为而治”显然是“道”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表示;从其现实基础来讲,“无为而治”思想显然又显然是针对当时社会黑暗专制而提出的精神武器,是用以反对黑暗的统治者的。从现实层面的意义上讲,“无为而治”就与反帝专制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诸侯开始相互征伐,兼并战争不断,这使得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饱受苦难。强权政治对民众的盘剥驱使,使得道家认识到强权专制的统治者们的不择手段。正是为了反对这种不合理的政治状态,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曾留下一句绝世名言:“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其意,即为政者既不可用仁义礼智和严刑峻法约束和压制人民,亦不可事无巨细,每事必问,陷入人治专制的泥潭,否则人民将无所适从,国家会越治越乱。所以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相信民众会到自治,应当将更多的权利交到人民手中,才会使得天下大治,正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当然,老子并非真真切切地希望绝对的“无为”,他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希望天下有为,即是人民得到自由,社会风气和谐淳朴,生活美满幸福。“无为”指的是统治者要约束自己,不要干涉人民生活,人民自治而后自然会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不难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直至现在的现实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社会发展的程度还没有达到民众无需政府仍能自治的地步。然而,其中蕴含深刻的民主政治思想却是能够带给我们莫大的启发的。道家的“无为”政治表现了他们对规律的一定认识和崇敬。按照这一思想,人们只有顺应和遵守规律,不背离必然的法则,不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反之,统治者若是一味的干涉民众生活,用礼法来禁锢人用刑法来压制人,就会出现文化专制主义和暴政。因而,“无为而治”的现代民主意义可以理解为反叛黑暗专制的利器,呼吁人民主权的先声。当然,“无为而治”是建立在“小国寡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浅谈先秦道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研究主体 王正琥 [论文摘要]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现实意义 O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re-Qin Taoism -- Lao Zi and Zhuang Zi to study the main Abstract:The Taoist philosophy of Taoism is the wisdom of its " Tao "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Link in the natural, social and all

aspects of life, meaning broad and contains a profound humanistic spirit. Laozi and Zhuangzi thinking of " Tao " principle and basi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of life for exposing a deep and harsh criticism, stands for "inaction and rule" construct "a small country few people" the ideal society, illustrates the life of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society ; Laozi and Zhuangzi "Harmony" concept, contains a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inspired u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onfucianism stresses ceremony governance, the rule of law Legalists say different, Taoism advocates "inaction rule." "Inaction and rule" as the core, Taoism made their political system and profound ethical theory.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the ability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s so that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and lif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aoist political ethic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aoism Lao Zi Zhuang Zi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一、以老庄为核心的先秦道家政治思想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