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12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本】小学必背古诗词 目录

【部编本】小学必背古诗词 目录
2
课文1《古诗三首》
89
村晚
(宋)雷震
3
课文1《古诗三首》
90
游子吟
(唐)孟郊
16
日积月累
91
鸟鸣涧
(唐)王维
38
日积月累
92
从军行
(唐)王昌龄
54
课文9《古诗三首》
9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55
课文9《古诗三首》
9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54
课文9《古诗三首》
95
凉州词
(唐)王之涣
6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71
课文15《古诗二首》
27
绝句
(唐)杜甫
72
课文15《古诗二首》
28
悯农 (其一)
(唐)李绅
83
日积月累
29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113
日积月累
30
三上
所见
(清)袁枚
12
日积月累
31
山行
(唐)杜牧
13
课文4《古诗三首》
32
赠刘景文
(宋)苏轼
14
课文4《古诗三首》
33
夜书所见
日积月累
9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68
日积月累
97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韩非子·难一》
84
课文15《自相矛盾》
98
乡村四月
(宋)翁卷
106
日积月累
99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世说新语·言语》
108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一、词语巩固
祭台乃至熏香杭州亥时悲哀拘束
有恃无恐万马齐喑不拘一格
二、感知诗歌
1.《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心情。

2.《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一首诗,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作者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期待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改革,抒发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根据内容填古诗。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这一首首诗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统一的期盼;“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林升随国家命运的担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龚自珍在呼唤革命,呼唤未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已亥杂诗》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已亥杂诗》优质课件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要使中国重新朝气蓬勃,就要依靠风雷激荡般的重 大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天公 重新振作,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以降下更多的人材。
诗词详解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国学诵读
描写爱国的诗词: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国学诵读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读这首诗,要读出诗人 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 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核心问题
“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 样的画面?
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 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 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延伸问题
诗词详解
诗的前两句: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 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 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 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诗词详解
自然界的统治者。 暗指当政者。
振作。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降下更多的人才。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你是最棒的! 加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人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2.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3.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山县第五完全小学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