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20XX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来台
。。
示 儿 (1210年,陆游85岁)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 他 考 取功名的道路 却 非常坎坷, 他 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 参加会试才中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那一年他37岁了 。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 并 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 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 纳,反为同僚所恨。1839年,他47岁那一年,也就是鸦片战争 爆发的前一年,龚自珍请辞回到南方老家。他 在 给朋友的信里 说 “ 我这心里头有事 ” 。于是,他拿笔在账本上写诗,写好后 就团成纸 团 扔在兜里。大半年后,他数了数纸团,一共有315 个 ,也就是315首诗。这就是《己亥杂诗》的由来,这些诗主要是 “提意见”。两年后龚自珍病逝。
年天
。。
1192年 陆游67岁
1193年 陆游68岁
夜僵 。此胡关当
阑卧
生未河年
卧孤
谁灭梦万
听 风 吹 雨 , 铁 马 冰 河 入
村 不 自 哀 , 尚 思 为 国 戍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料,断里
,鬓何觅
心先处封 在秋?侯诉 天,尘,衷 山泪暗匹情
,空旧马
身流貂戍
老。裘梁
沧
。州
梦轮
洲
。
!
1186年 陆游61岁
1192年 陆游67岁
出塞楼早
师上船岁
一长夜那
表城雪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组词:辛亥年 造句:辛亥年间发生了一场革命运动。
shì
恃
组词:仗恃 恃才傲物
造句:小明仗恃着自己身材高大,经常欺负别人。
i
哀
组词:哀思 喜怒哀乐
造句:那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哀思。
jū
拘
组词:拘束 不拘一格
造句:每次去亲戚家时都感觉很拘束。
部编版 语 文五年 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我会写
jì
祭
组词:祭祀 祭祖
造句:每年春节我们家都要祭祀祖先。
nǎi
乃
组词:乃父 乃是 造句:失败乃是成功的源泉。
xūn
熏
组词:熏黑 臭气熏天
造句:政府正在对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进行整治。
hánɡ
杭
组词:苏杭 杭州 造句:杭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hài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

重难点字书写
形近字:及
书写指导:
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 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 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无辜的百姓饱受金人欺凌,北方的失地还未收 复,你们还在这里醉情歌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天下百姓都期盼着朝廷军队收复失地,重新过 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而你们却在这里沉迷歌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
朗读指导:“几时休”要读出诗人的 责问与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 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 的愤慨之情。
背
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1127年,
资 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此时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逃
料 至江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建立南宋。面对
国民的逼迫,赵构表面上重用岳飞等抗金将领,实则重
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 画面?
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 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
品
读 古
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
诗 么多的楼阁?
这些楼阁是供 权贵们用以寻欢作 乐的,他们成天醉 生梦死,歌舞升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作
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组交流:这首 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 什么?
12 古诗三首
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临
安
林 升
12 古诗三首
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 的方式多种多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陆游的《示儿》, 感受了诗人直接表 达的方式。这节课, 我们看看林升是怎 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12 古诗三首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dǐ) (biàn) (xūn)
邸
汴
熏
2、熟读这首诗,并 读出感情。
12 古诗三首
12 古诗三首
简介背景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 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最 终灭国,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 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 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 (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 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 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 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 的期盼。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简直。作:当作。直 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 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 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 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 怒和无穷的隐忧。
醉生梦死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3、填空《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忧国忧民 ),对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辛辣讽刺)。
12 古诗三首
概括中心
《己亥杂诗》这首 诗通过描写当时社 会政治死气沉沉的 状况,表达了诗人 希望社会变革和期 待人才辈出的强烈 愿望
12 古诗三首
写作方法
呼唤改革
“创景抒情”,这 样的表达方法与我 们常见的“借景抒 情”“触景生情” 既相通又相异,也 表现出龚自珍极高 的艺术成就。
12 古诗三首
12 古诗三首
古第 诗三 三课 首时
己亥杂诗
龚自珍
言为心声。今 天,我们就看 看清代的龚自 珍是怎样通过 诗歌表达自己 的心声的。
12 古诗三首
解诗题
“己亥” 本诗所指 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 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 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 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 膝,对内大肆打压,官 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 聊生。这时候,龚自珍 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 诗。这是第220首。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金人攻陷北宋 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 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 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 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偷生,对外一味屈膝。同时,一些 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品味: 西湖歌舞几时休?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读背 《己亥杂诗》第5 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 写。
12 古诗三首
揭示诗题
示儿 示儿:给儿子们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2 古诗三首
质疑提问
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 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12 古诗三首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 求:读准字音,把诗 读正确,读通顺。
12 古诗三首
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通“原”,本来,原 示 儿
来。
[宋]陆游
但:只。
死去元知万事空,
九州:古代把中国分为九 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这里指宋朝的领土。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同:统一。
王定师::收指复宋。朝的军队。
无:通“勿乃”翁,:不你要的。父亲。乃,你 的,你们的。
12 古诗三首
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 病榻上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 的?想一想,说一说。
12 古诗三首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爱国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2 古诗三首
诵读赏析 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比喻)(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12 古诗三首
领悟情感 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表达了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于歌舞生平, 醉生梦死生活的辛辣讽刺与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 风。“游人” 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 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 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跃然纸上。
12 古诗三首
人 教 五 年 级 上 册
示儿
陆游
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 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谁来猜 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 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12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 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 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 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 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 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2 古诗三首
古
邸 诗
三
题
首
第 二 课 时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①邸:官府,官邸。 ②休:停止、罢休。 ③直:简直。④汴 (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⑤暖风: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 “暖风”。⑥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12 古诗三首
入诗境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那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 的?(写作背景)
它描述西湖的美丽景色及美景中统治者们醉生梦死的丑态,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极大地愤怒和对国家无穷的忧虑。
解诗题
题临安邸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 上的诗句。
12 古诗三首
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 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 宗年(1163~1189),生平 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 南县繁枝林坳)人。
12 古诗三首
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2 古诗三首
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空。背诵《示儿》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儿 死去_元__知__万__事__空______,但悲_不__见__九__州__同___________。 ___王__师__北__定__中__原__日_______,家祭_无__忘__告__乃__翁____________。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是
自学交流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大家共 同研究。 ⒊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1.九州:中国。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 变革。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4.恃 (shì):依靠。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7.究: 终究、毕竟。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10.抖擞:振作精神。11拘:拘 泥、束缚。
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
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太可悲了。
我希望老天爷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来。不要限于一种规格, 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12 古诗三首
12 古诗三首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
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
待阖棺。 爱国情感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
望和銮。
诉衷情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
陆游
更细看。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
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 古诗三首
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 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 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 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这些达官贵 人们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 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