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三首古诗的学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三首诗均描绘了我国自然风光,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情感和意境。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同时,教学还应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例题五:《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句描绘了湖上晴雨天气的美丽景色。其中,“水光潋滟”描绘了晴天时湖面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而“山色空蒙”则表现了雨天时湖上山色朦胧的美妙景色。
反思改进措施
在上完《古诗三首》这节课之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特色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中的景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二是互动式教学法,我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三是案例分析法,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教学管理方面,课堂纪律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组织方面,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张,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教学方法方面,虽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领悟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1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1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词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17页)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

2.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方法和正确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含义。

•学会正确的朗读方法。

2. 难点•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2.教学素材:《古诗词三首》课文、相关诗词赏析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古诗词三首》的文字,让学生观看。

二、学习《古诗词三首》1.老师朗读《古诗词三首》,让学生跟读。

2.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展示成果•让学生展示各自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老师随机提问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

二、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1.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语言运用。

2.讨论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反思与总结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词三首》的收获和体会。

2.学生自评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五、课后作业1.默写《古诗词三首》课文。

2.阅读相关古诗词,写一篇课外感悟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以《古诗词三首》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理解,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引导。

下节课将更加注重对古诗词内涵的深挖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词的含义。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及反思内容,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本课四个生字,正确书写、运用。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学习,采用结合注释,读懂全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山中秋景的喜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从而培养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四、课前准备教师:《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的音频资料。

学生:收集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诗词;摘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自制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收集并整理描写四季景色的词语、成语或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互相倾听,有不会的地方作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并解决。

小组长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指名朗读课文。

全班评价。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及新词的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认读生字及新词,相机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全班交流并理解词义。

运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用字形分析法识记“汴”字)。

(出示生字卡片)教师范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生识记、书写生字。

(播放课件)①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润”字的“零件”分别是三点水(氵)和王。

②“笼”字的上半部分是个“龙”字,“龙头”不要丢掉,“龙身”的横折钩要横短、竖长。

“笼”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口”,形状要扁一些。

左右两点要对齐,“龙尾”的最后一笔是斜勾(也称斜钩),不要写成了竖勾(也称竖弯钩)。

③“州”字的中间一竖为悬针竖,要上边短,下边长。

“州”字的三个部分要写得扁扁的。

④“侯”字的上边是两个扁扁的部分,“侯”字的下边是个“寸”。

⑤“芦”字的上边是“户”,中间扁扁的是“卢”,下边是四个点。

“芦”字的最后一笔是悬针竖,要上边短,下边长。

“芦苇”的“芦”要和“卢”区分开来记写。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板书:陆游林升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陆游是宋代大诗人。

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林升:南宋爱国诗人。

他看到南宋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

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并感悟其中之美
二、教学重点
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诗词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
1.课文《古诗词三首》
2.诗词赏析资料
3.录音设备
4.板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板书展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诗词
1.介绍《古诗词三首》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

2.逐句讲解《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练习诗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赏析
1.分组讨论《古诗词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老师点评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挖掘诗词之美。

4. 后续活动
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进行小组展示。

2.组织学生写诗或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成诗词形式。

六、课堂小结
1.复习诗词的内容和作者信息。

2.强调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词。

2.完成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本次《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所提高。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歌鉴赏: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古诗三首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闻:听。

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1、简介。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

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

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

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

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

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

“铺”字用得非常恰当。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

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

(画图)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6、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坐:因为、由于。

于:比。

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径:乡下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