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3. 深入探究-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3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3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课时安排本教案分为3个课时,每个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二、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特点•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境2. 教学步骤1.引入课文,简要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2.逐句讲解《古诗三首》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课堂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含义三、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言情•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2. 教学步骤1.学生小组讨论《古诗三首》中的意象,诗歌意义2.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3.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3. 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演绎《古诗三首》故事情节•小组发表对诗歌的个人见解四、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表现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2. 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班内展示交流3.分组进行诗歌表演,展示成果并互相点评3. 课堂活动•诗歌创作比赛•诗歌表演赏析与点评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三个课时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还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诗歌创作与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感。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板书:陆游林升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陆游是宋代大诗人。

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林升:南宋爱国诗人。

他看到南宋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

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歌鉴赏: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被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jì zǔ yān xūn hánɡ zhōu jū shù nǎi shì
()()()()()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

()
2.家祭无忘告乃.翁。

()
3.西湖歌舞几时休.。

()
4.九州风气恃.风雷。

()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根据内容填空。

《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这首诗通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题临安邸》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这首诗描写统治者
只顾吃喝玩乐,忘却国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愿望。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把你知道的一首有关爱国的诗分享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祭祖烟熏杭州拘束乃是
二、1.本来。

2.你的。

3.停止。

4.依靠。

三、1.人死了本来什么都不知道了,但可悲的是看不见国家统一。

2.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四、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清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1.国家的军队 2.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爱
国,希望国家统一。

六、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