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电子教案
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 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活动5升华情感,链接类文
.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板书:悲)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预设: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 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师生一起品析“醉二 (1)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 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2)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活动6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 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活动1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欣赏。 2.简介: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 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3,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二课 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中传达出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临终之际,心情复杂而又坚定,他以遗嘱的形式,向儿子们表明自己一生的心愿。
诗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时,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已与自己无关。
然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急转直下,他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人叮嘱儿子们,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2. 《题临安邸》- 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虚假的繁荣景象。
“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表面上是指一般游客,实际上是指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在这种风气下纸醉金迷。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他们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进一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黑暗,人才被压抑。
诗的开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指中国,诗人认为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是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表达了诗人对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结合这三首诗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时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等。
第12课《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借助字音读准生字,正确朗读古诗。
正确书写生字。
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目标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读懂古诗题目。
目标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查找古诗背景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依据: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首古诗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表达情感相近。
学习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交流平台中,提出要以《古诗三首》为例,借助资料了解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更能体会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任务。
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年代,人物,事件各异的爱国情怀的文章,表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围绕这一要素,本单元安排了1篇古诗,2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课古诗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课后题与本单元语文园地关系紧密,都要求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为本单元后面几篇爱国情怀的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具有了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通诗歌人物感受他的形象。
在理解诗人怎样的情感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在于: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想表达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1.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举例:《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生需要理解寒山寺钟声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唤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故事或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难点内容。
四、教学流程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如“题”、“邸”、“泊”、“洲”等,并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
-领悟古诗的意境和审美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悟。
-学会古诗的吟诵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举例:《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情感,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吟诵、背诵和解读古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诗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题临安邸》、《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表达诗人的情感。古诗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示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
“同”统一。
“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
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试归纳本诗的主旨。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课题
12古诗三首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型
精读读
实际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大意,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8.课外拓展
教师推荐:大家看《明朝那些事》,你会发现书中出了于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称颂怀念的人物,随时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
五、学习《竹石》
1.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另外选一首李贺、于谦、郑板桥的诗来读,并归纳他们诗的共同特点。
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济宁高新区第二中学
探究一:于谦是一个虽然遭遇挫折和打击但勇往直前的人。正如《石灰吟》中所说的那样,他面对艰难险阻“若等闲”,“粉骨碎身不怕”,是一个不避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人。
探究二:于谦是一个为人正派、刚正不阿的人。于谦在《石灰吟》中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石灰岩烧成石灰,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直抒情怀,表达了诗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之人的人生追求。
2.熟读这首诗,并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3.李贺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
探究一:是人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旷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得施展,心中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 “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千”“万”写出了什么?
“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7.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的郑板桥是怎样一个人?
四、学习《石灰-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教具
ppt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古代诗歌三首》。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注音
探究二:使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心中忧虑,因此他感慨:“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探究三:诗人想到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了诗人渴望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复杂情感。
3.熟读这首诗,理解诗意,并能够背诵。
4.石灰在锻造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5.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
若等闲全不怕。
6.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7.读完《石灰吟》,你觉得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题解。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3.熟读这首诗,理解诗意,并能够背诵。
4.试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有关石灰的介绍。
石灰以石灰石为原材料,石灰石是从山中开采出来的,锻造石灰时,工人们首先要将石灰石敲击成40——50厘米大小的小石块,然后从石灰窑铺起,一层石灰石一层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就可以出石灰了。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浑身雪白,十分耀眼。接着把它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石灰石就变成了粉末状的洁白干净的石灰了。
燕山(yān)金络脑(luò)焚烧(fěn)浑(hún)坚劲(jìng)
(2)词义
何当:何日,何时。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若:好像。
浑:全,全然。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坚劲:坚韧劲拔。
三、学习《马诗》
1.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5.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个“咬”字,为什么用得好?
“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