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郑振铎《猫》PPT课件
郑振铎《猫》ppt课件(33页完美版

第三只 猫
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 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 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 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 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
作者为何而“悲”?
应为自己的主观武断,冤杀了第三只猫,造成无法补救的过 失,我深感内疚,自责,悔恨。
第一只 猫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 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二、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
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 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 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 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 “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 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 的艺术效果。
猫 郑振
铎
导入
同学们,你们养过猫吗?你们对养猫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写的《猫》吧!
作者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 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 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 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 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别名: 西谛,郭源新,落雪,ct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永嘉县
《猫》郑振铎ppt课件完美版

猫
第一次养猫
(1、2)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次养猫
(3—14)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第三次养猫
(15—34)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主题:
1、表现“我”严于律 己的精神。 或者做人的道理。
2、揭示生活中发生 不幸的原因。
阅读训练 情感揣摩 思维拓展 结 束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ppt课件

合作探究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活泼,我们对它的更喜爱?
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 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 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 晒太阳。
②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 ”地查问得好几 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课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3.“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交代三次养猫的结局,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为 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8
合作探究
点拨: 三只小猫,来历不同,性格不同,地位也不同,他们的命运自然也 不同。在分析小猫的性格特点时,我们要紧紧抓住“人”对小猫的态度、情 感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三次养猫过程中, “人”对它们的 不同态度、不同情感。
籐椅(ténɡ)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望
惩戒
无与纶比
若有若伦无
B.恍惚
叮嘱
畏罪潜逃
提心吊胆
C.悲楚
安祥
详恼羞成怒
妄下断语
D.辩护
衔着
怒不可偈
怒气冲遏天
消耗 藤椅
22
课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他今年八十多岁了, 视力越来越差, 看什么都眼花缭乱的。
第三只猫
张妈从门口他拾进来的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 好看,又很瘦。
它不活泼,好像天生忧 郁, 懒惰。
大家都不喜欢它,它在 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 动物。
结局
病死
丢失
突然死亡(冤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猫》(郑振铎)课件(共14张PPT)

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 才能避免不幸。对人对事不存 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 要尊重生命,要同情弱小者。 心存大爱,世界才会更美!
推荐阅读
夏丏尊的《猫》
比较两篇描写猫的作品所表现出的 情感的异同。
quá n
污涩
ché ng
怅 然
chè n
蜷伏
zǔ
惩 戒 (
sǒng
相称
yǒng
(
)骂
)(
)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读猫)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提示:
2.快速默读课文,标识出 描写猫的句子,体会三只 猫的不同特点。
参考句式:读
个人自读勾画 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
,我看到了一只
猫。
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谈人)
划出并朗读“我”对三只猫不同情感 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到
读“
”,我体会 。
思维拓展(谈生活)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 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曾 经错怪过别人(“我”) 或被人误解(“可怜 猫”) 这样的经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 要的是弄清事实;我们要关爱生命,爱护 弱小,同时要善于反思自己。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 种美丽,人如此,对于动 物亦如此。
郑振铎
授课人:晋城四中 梁晋芳
一、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只猫的 不同特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二、学会从关键词语中体会作者对 三只小猫的不同情感及变化。 三、感悟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小试牛刀!
yōu yù sè chà ng
忧 郁
郑振铎《猫》ppt课件(实用)

精选课件
15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 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 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 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 树”“捉蝴蝶”“会捉鼠”,这 是它的本领。
精选课件
16
2、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 什么感情?
•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 只猫的“亡失”,三妹“很 不高兴”,作者也是“怅 然”“愤恨”“诅骂”。
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 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 来,不理会
精选课件
14
⒈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 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⒉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 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⒊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 感情? ⒋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 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很活泼
小侣 病死 一缕
宠物
酸辛
从舅舅 家要来
浑身黄色的
更加 活泼
宠 物
的
精选课件
被一个 怅然 过路人 愤恨 捉去了 诅咒
路人
丢失
13
第一只猫
作者从“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 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 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 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①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
别注意,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精选课件
22
讨 论: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
“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 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 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猫》PPT精品课件(第1课时)

精读细研
②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乱跑、爬树、捉蝴蝶
太活泼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猫
第1课时
-.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 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 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厘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 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 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素养)
改变命运的事件: 芙蓉鸟被害
精读细研
案发现场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精读细研 案件“分析”
猫会吃鸟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凶手是花白猫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确凿”
实施惩罚:(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 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郑振铎《猫》一等奖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郑振铎《猫》一等奖ppt课件正式完美版目录•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早期经历文学活动代表作品文学成就郑振铎生平及文学成就01020304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展现出文学天赋。
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现代文学发展,与鲁迅等人有深厚友谊。
创作了《猫》、《家庭的故事》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散文。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邃。
《猫》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创作背景郑振铎在观察自家猫咪时,发现其行为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引发创作灵感。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猫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影响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流派影响受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
同时,也吸收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引入通过描述“我”对猫的喜爱,为后文铺垫。
主体部分详细叙述“我”与三只猫的故事,展现不同命运和性格。
•结尾收束: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写作特点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贴近读者心灵。
通过日常小事展现深刻主题,以小见大。
注重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01020304白描手法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场景。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和事件,突出主题和作者情感倾向。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性的事物和意象,表达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艺术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情感表达对猫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贯穿全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通过描述猫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关注。
•结尾处的自省和忏悔,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精神。
郑振铎《猫》ppt课件

郑振铎的生平
1920年,应聘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1年,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丛报》,主编《小说月报》 。
1931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33年应邀访英、法、德等国 。
郑振铎的生平
1935年回国后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52年在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当选为中 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现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
因为猫的弱小而无动于衷,甚至参与对猫的伤害。这种行为反映了人类
社会中的冷漠和残忍。
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悲悯与同情
郑振铎在描述猫的悲惨命运时,充满了对弱者的深深同情和悲悯。他通过细腻 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猫的无助和痛苦,从而引发人们对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愤怒与谴责
当描述人类对猫的残忍行为时,作者流露出强烈的愤怒和谴责。这种情感表达 加强了对社会不公和残忍行为的批判力度,使读者对人性中的残忍一面感到震 惊和反思。
郑振铎《猫》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作者介绍 • 文章背景 • 文章内容 • 主题分析 • 艺术手法分析 • 总结与思考
01
作者介绍
郑振铎的生平
1898年出生于福建 长乐。
1919年参加五四运 动,并主编《新社会 》季刊。
1917年考入北京铁 路管理学院。
文章中的哲理思考
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通过描写猫的悲惨命运,郑振铎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思考。他强调每 个生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被尊重和保护。
人性的反思
文章不仅是对猫的同情,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它促使读者思考我们对待 弱者的态度,以及我们如何避免对其他生命的残忍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2.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 么启示?
“我”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冤枉了小猫。 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要宽容、 要仁爱。不能 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重点品读(15-34段)
精读探究—体会情感
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 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那__只__丑__猫_______
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的 作用?
•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 内容上:这一句充满了我的自责,忏悔,负疚, 痛苦的感情。
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 “我”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 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本文的主题是: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 猫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 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判断,那样会留下 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只会伤 害无辜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品读探究—体会写法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不同的三只猫,从 课文的写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1.抓住特征,作细节描写
2.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 史:
•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
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líng
红绫
ché ng
怂恿
jǐ
屋脊
chàng
quán
怅然 蜷伏 惩戒
sǒng yǒng
dīng zhǔ
叮嘱
nü è
虐待
初步感知: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初步感知: 每只猫的故事,分别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第一只猫:1-2 第二只猫:3-14 第三只猫:15-34
整体感知:
更活泼 伴
去了
怅然 愤恨 诅骂
第三只猫
15-34段
蜷伏 在家 门口
毛色花白,不好 看。很瘦,毛烧脱 后,更难看。
忧郁 懒惰
大家都不 喜欢,若 有若无
屈死
难过 良心 受伤
•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写前两只猫
对第三只猫有何作用?
第一只猫:简略;第二只猫:稍详;第三只猫:详写。
文章着重写第三只猫,是因为文章的中心意思与第三只猫有直接 的关系。“我”的过失、自责、惨痛教训都是由养第三只猫引出的, 写前两只猫的目的是在于用它们对比衬托第三只猫,使读者觉得对第 三只猫的待遇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正是这种感情用事,才产生了 主观粗暴的做法,造成“我”终生的悔恨。
17. 猫
郑振铎(duó)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学习本文中对 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 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爱生 命。(重点)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 家。福建省长乐县1920年 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 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 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 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 童刊物《儿童世界》,并 主编《小说月报》。
2019/9/1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9
谢谢欣赏!
2019/9/1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0
速读课感变化几个方面, 完成下表。
来历
第一只猫
1-2段
从隔壁 要来
外形
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很活泼
家中 地位
结局
相伴的小 病
侣
死
感情 变化
一丝 酸辛
第二只猫
3-14段
舅舅家 送的
浑身 黄 色
更有趣 亲爱的同 被人捉
自己集中注意力。 第四,回答问题。 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回答问题要主动大胆。回答时要先想一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它和学过的内容有什么
联系?”,并先在头脑中理一理思路,想好回答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老师对你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讲解,指出大家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标准答案时 你一定要仔细听讲,从中发现哪些是应当记住和掌握的。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
对鸟笼凝望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
_______在__吃_着__什__么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
第一,复述。 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
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 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 第三,提问。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
3.首尾呼应。 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 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4.对比手法的运用。
关注弱小 善待他人
尊重生命 共建和谐
编后语
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