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猫》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猫课件新人教版

(2)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只填序号)
A. 妄下断语 B. 畏罪潜逃 C. 怅然若失
“我”喜爱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因此对于它们的亡
失__C__。而第三只猫肥胖、忧郁、懒惰,因此“我”
在芙蓉鸟遇害时____A___,冤枉这只猫是____B___。 返回
2.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 了解“贝努”这样的近地小行星的特性和轨迹,对于 研究行星防御至关重要。 B. 现在很多国内大中小学都已经推广了轮滑阻拦项目。 C. 围绕打造创新高地,集聚数字产业新动力这一主题, 论坛举办了闭门座谈会。 D. 因为艺术作品布置在树木和花草之间,与自然相互映 衬,所以市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欣赏艺术作品。
_梅__花__的__香__气__不__像__梨__花__、__水__仙__花__那__样__浓__烈__袭__人__,__梅__香__若__有__若___ _无__,__清__逸__幽__雅__,__是__那__么__婉__约__和__内__敛__。__特__立__独__行__的__梅__花__那__冰___ _肌__玉__骨__的__韵__致__,__高__标__清__雅__的__风__貌__,__横__斜__疏__美__的__仙__姿__,__傲__岸___ _坚__贞__的__风__骨__,__迎__风__斗__雪__的__意__志__,__铸__成__了__华__夏__民__族__的__心__魂__,___ _成__为__中__华__民__族__代__代__相__传__的__品__格__和__精__神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A 项,谜底是“猪”;B 项,谜底是“公鸡”;
C 项,谜底是“牛”。
(2)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 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 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猫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写作中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情感体验与表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实践和体会。
-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不理解作者为何如此安排。教师应详细讲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对情感的处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分析“猫在阳光下慵懒地打哈欠”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猫的行为特点、人与猫的互动等。
举例说明:
-在讲解词汇的精准运用时,可以选取“猫在阳光下慵懒地打哈欠”这句话,解释“慵懒”一词的含义,并让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替换,比较不同词汇带来的表达效果。
-在分析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时,可以聚焦“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这一比喻句,让学生理解比喻的用法和效果,并尝试仿写。
-在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宠物相处的经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写作练习中尝试融入情感。
2.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XXX(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XXX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内心也感着一缕的酸辛,不幸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罗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17.猫【授课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学习任务二
2.第二只猫亡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 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 不同。
②这是逗猫的场景,朗读时关注动词“扑”“抢”,语气轻快 灵动,语速稍快,体现出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和主人对它的喜爱。
③“看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暖暖地”语速缓慢, 重读“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学习任务一
(1)第一只猫: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②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 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 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 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猫,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很多家庭中都养过。 很多作家也有养猫的爱好,人与猫朝夕相处,养着养着便生 发出诸多的情感,他们往往诉诸笔端,比如老舍、夏丏尊、 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除此以外,还 有一位作家叫郑振铎,他用笔描绘出了不只一只猫的鲜明形 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的《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语言文字内部,从字里行间 体会了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态度,并思 考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对于前两只猫,“我” 和家人甚是喜爱,对于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 作者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描写身边的 人或小动物。(200字左右)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 “阅读突破”中的“课内建构”的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词语解释
•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
况的感觉。 •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 若无其事: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 叮嘱:再三嘱咐。 •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整体感知
7、【散文化抒情】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其 强烈的情感流露在朴实的语言中,为极具感染力。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 应,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对猫的无限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
化运动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
事》,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 等。有《郑振铎文集》。
背景介绍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 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 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 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 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 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整体感知
第三只 ”小可怜“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 怜的小猫。
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 妹的足下。
它伏着不去。
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 胖胖的。
整体感知
5、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 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将关爱动物的情感态度内化为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举例说明:
-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拟人修辞的理解,教师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在描绘猫时的生动效果,如“它不是简单地走,而是跳跃着前进,每一步都像是在跳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动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内容与文章关联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给出讨论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一文的描绘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掌握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与情感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对动物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创作个性化作文;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6.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关爱动物主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2】内容上,既是对前两次养猫经历的 总结,又为第三次养猫做铺垫;
【3】情感上,体现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 感伤、难过的心情。
来历
4、
填 写
第一只 猫(1-2段)
从隔 壁要 来
表 第二只 格 猫(3-
舅舅 家送
14段) 的
第三只猫 ( 15-34
段)
蜷伏 在家 门口
9、写小猫捉住老鼠这个 细节有什么作用?
说明第二只小猫 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 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 一再写其讨人喜欢, 是为下文蓄势。
10、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 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 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 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 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 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 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 只猫的故事。
诅zǔ骂
红绫líng
屋wū脊jǐ
忧yōu郁yù
凝níng望wàngFra bibliotek畏wèi罪潜qián逃
相称chèn
多音字
áo 煎熬
zhēng 挣扎
熬 āo 熬白菜
挣 zhèng 挣钱
lóng 鸟笼 笼
lǒng 笼罩
chèn 称职 称
chēng 称赞
学习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探究
2.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最令你难忘的语句或
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一说它为什么令你难忘。
局部探究
3. 轻声朗读 15 ~ 34 段。思考这段文字为什么会如 此打动人心?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
猫的遭遇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灵。作者的语言感染了我们。
局部探究
4. 这一部分哪些细节刺痛了你的心灵,给了你强烈 的感受呢?边读边画出令你生发感触的句子,并在旁边写 下你的品读感受。
总结拓展
请就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
人生启示或心灵感言。
作业设计
借鉴本文对猫的描写,描写你所喜欢的一种动物。
板书设计
喜爱——痛惜 讨厌——痛悔
平等对待 生命
谢谢观看!
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文意:文 章作者通过写三次养猫经 历,表达了人生感悟:要 同情弱小,对人对事要平 等,公正,仁爱。
局部探究
《猫》
局部探究
1.读了“我”与三只小猫的故事,你最希望与哪只 小猫结缘?用一句话说说原因。
我们看到了三只或活泼可爱或乖巧可人或天性忧郁的小猫。养 猫的往事就像一幅幅画面,虽然呈现的悲喜色彩不一,但却同样令 我们回味。
猫
新课导入
《新生的小猫》
整体感知
《郑振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消耗(hào)
怂恿(sǒnɡ yǒnɡ)
污涩(sè)
相称(chèn)
怅然(chàng)
惩戒(chénɡ)
蜷伏(quán)
妄下断语(wànɡ)
虐待(nüè)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毫无生意:毫无生气,没有精神。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