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1)
十、什么是环境化学(一)环境化学的发展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

十、什么是环境化学(一)环境化学的发展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阶段(1970年以前)、形成阶段(70年代)和发展阶段(80年代)。
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成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1969年),并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研究环境问题的专著。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IRPTC),促进了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
美国《化学文摘》(CA)从1971年(第74卷)开始在“环境”这个主题下收录文献,以后以年平均约100篇文献的速度直线上升,1979年收录的文献达1150篇,1990年达2033篇,其中,从1987年(第96卷)起增加“环境分析”和“环境污染”两个主题,从1987年(第107卷)起又增加“环境传输”这个主题。
从这里可反映出国际环境化学发展的趋势。
到了80年代,环境化学各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第一个趋势是全面开展对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
第二个趋势是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
80年代SCOPE列入研究计划的化学品安全评价方法学科学组(SGOMSEC)研究项目有7项,已出版6部专著,这个趋势反映了对环境化学物质和危险性化学品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80年代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设立的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处(IPCS)迄今为止已出版《环境健康基准》(EHC)系列报告150多部,其中包括关于研究方法的4部和100多种(类)化学物质的环境存在、毒性、环境行为和健康效应方面的报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处(IRPTC)配合IPCS的工作建立了一个常见化学品数据库,已收集近千种化学品的17项数据,其中包括化学品进入环境的途径、环境存在、毒性、环境行为、法规等数据。
工程化学(周祖新) 7-1 化学与环境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第一节 总论
一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
1、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导致 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 生活和生产条件。
(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
如:烷烃、芳烃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如:四乙基铅
2、化学污染物(Chemical Pollutants)
(5)含氧有机化合物 (6)有机氮化合物 (7)有机卤化物 如:环氧乙烷、醇、醛 如:胺、腈、硝基苯 如:四氯化碳、多氯联苯
(8)有机硫化物
(9)有机磷化合物
如:烷基硫化物、硫醇
可持续发展 战略得到国 际认同
1972年
我国分别在1973、1983、1989和 1996年召开了四次全国环境会议, 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 人们对环境认识的发展。
环境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 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 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 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 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 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环境化学的任务
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 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 方法。
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和解决环境 问题。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Study Contents )
(1)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 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 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 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化学: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章节知识总结+练习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知识总结+练习一、化学与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环境保护的任务①环境监测: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测定,为控制和消除污染提供可靠的数据。
①治理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①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杜绝污染物的排放,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大气污染物来源及次生污染物的形成3.污水的处理(1)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2)污水处理的常用化学方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沉淀法等。
(3)污水处理的流程①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即用格栅间、沉淀池等除去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经一级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通常将一级处理作为预处理。
①二级处理:采用生物方法(又称微生物法)及某些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
经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①三级处理: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净化。
经三级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绿化和景观用水等。
4.固体废物的处理(1)处理原则: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2)目的: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
【正误判断】(1)化学工作者进行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可有可无,有污染治理就行(×)(2)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NO x、SO2为次生污染物(×)(3)“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4)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不大,可不必处理(×)(5)污水的一级处理通常采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将难溶解的污染物除去(×)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即用格栅间、沉淀池等除去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经一级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通常将一级处理作为预处理。
1.“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
第九章第三节化学与环境(第一课时)

第九章第三节化学与环境(第一课时)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还人类洁净空气第二课时:保护水资源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第一课时)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以及对土壤、人、动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3用实验探究并认识酸雨成因及危害,知道减少和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获取信息。
2、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
(依据:环境污染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活现象,而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空气污染是人们最早关注的污染现象,并且和水、土壤的污染密切相关,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现状和治理方法十分重要。
)㈡学习重难点:酸雨形成学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认识大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依据:意识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酸雨的成因和防治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
)㈢教学方法及教具使用:由于农村学生信息量较少,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实验教学法,以少量讲解为辅助,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其中。
实验用品:硫、氧气、燃烧匙、集气瓶、注射器、紫色石蕊试液㈣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共同学习得出结论㈤课前准备:教师:酸雨的形成实验所需仪器和用品.学生:就下列调查主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1)收集有关大气污染的材料;(2)调查本地的环境污染源有哪些?污染程度是否严重㈥教学思路: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与环境一.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硫(SO2气体氮氧化物(NO x1)化石燃料的燃烧;(2)工厂废气的排放;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CO)(3)汽车尾气的排放;4)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可吸入颗粒危害:(1)NO x、SO2等气体形成酸雨(主要成分为HNO3、H2SO4等)(2)酸雨的危害(3)其他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练习:㈠巩固基础1. 下列各项活动①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②人、动植物的呼吸③喷洒农药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果对环境都没有危害的是()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2. 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 )A、使用太阳能热水器B、燃烧煤C、超音速飞机排放尾气D、使用氟里昂做制冷剂3. 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产生影A、用天然气作燃料B、焚烧垃圾C、汽车排放的尾气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⑴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将________释放到空气中。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暑假专题——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状况和有关的环境问题。
(2)了解绿色化学的概念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3)原子经济性的概念和原子利用率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 教学重难点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原子利用率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环境问题 1. 温室效应 2. 臭氧层空洞 3. 酸雨4. 光化学烟雾5. 水源污染(富营养化):如水华、赤潮6. 重金属污染7.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二)例题分析: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1. 臭氧层空洞:高空大气中O 2吸收紫外线可变成臭氧(O 3),而冰箱中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能加速臭氧的分解,从而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同样超音速飞机的尾气及发动机尾气中的NO 也能加快O 3的分解,反应式如下:NO+O 3→NO 2+2O ;NO 2+O→NO+O 2。
请你写出总的反应式: ;其中NO 的作用是 和 。
分析: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加和可以得到总的反应式:O O O NO32−→−+。
通过第一个反应式可知NO 作还原剂,由总反应式可知NO 作催化剂。
2. 水源污染(富营养化):(1)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磷。
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的一个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含有磷酸钠)。
关于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磷是生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B. 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C. 含磷污水排到自然水中引起藻类增殖,使水变质,必须除去D. 磷对人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分析:含磷的污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含营养元素(N、P、K等)的污水排入自然水中,会使水中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生成、腐败,从而使水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引起水中生物死亡、水质恶化,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
第九章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第一课时)

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电示意图
太阳能电池
风力发电
第九章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 (第一课时)
三十年前
建立了大型工业
如今已面目全非,三十年前的 美好时光何时再现呀?!
煤燃烧会产生哪些有毒气体呢?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酸雨对树木的轻度破坏
酸雨对森林的严重破坏
酸雨对大理石建筑的破坏
怎样来防治酸雨的形成呢?
①减少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脱硫 ③开发新能源
尾气是否会污染空气呢?
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 碳氢化合物、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呢
1、改进发动机的燃料 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料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 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3、使用无铅汽油, 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2、开发新能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
• 新能源的种类太阳能、核能、 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 开发新能源的作用:解决化石 能源枯竭,减少环境污染。
环境化学知识点(1)

环境化学知识点1.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迁移模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
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3.大气层结构的分层特点: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4.5.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用“Γ”表示。
5.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7.大气中HO·和HO2·的来源①对于清洁大气HO·主要来源于O3的光解②对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光解产生羟基③大气中HO2·的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8.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9.酸雨判定值:PH小于5.6的降雨10.酸雨的主要起始物:污染源排放的SO2,NOx11.影响酸雨形成因素(P117):⑴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⑵大气中的NH3的含量及其对酸性物质的中和性(3)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势的影响12.我国酸雨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NH4+,SO42-是作为酸的指标,其来源主要是燃煤排放的SO2.13.氟氯甲烷的光解:①在对流层很稳定,因而有扩散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解产生Cl·,如下:②破坏臭氧机理——a.氟氯甲烷与O·(1D)反应b. ClOx·破坏臭氧层过程的循环反应14.雾霾的形成与PM2.5的关系:①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雾霾的其中一种组成部分,与较粗大气颗粒物相比其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的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3.学习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重点: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难点:
1.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二、讲解(30分钟)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介绍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会产生化学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介绍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清洁生产、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等。
三、学习与实践(3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四、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2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怎样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
小结: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增大时,空气的温度升高。目前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空气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促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教学课题
化学与环境(1)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化学在改善环境方面的重大责任。
2、道酸雨成因和危害以及防止方法。
3、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领悟化学在环保中作用;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产生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探究酸雨的形成原因。
2.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技能。
5.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活动探究酸雨是这样形成的?酸雨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危害?
实验1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燃烧匙伸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2用50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二氧化硫,再抽取10mL滴有石蕊试液的水,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观察现象,改用空气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对比实验。
(2)二氧化硫溶以水生成亚硫酸(H2SO3):
(3)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H2SO4):
小结(1)硫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是燃料中的硫元素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2)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3)酸雨的危害很大,污染水源导致鱼类死亡元素的流失,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腐蚀建筑物;危害人的健康。
蕊试液的水,堵住注射器的针孔,
慢慢压缩。
石蕊由紫色变成
色
改用空气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对比实验。
石蕊(是、否)变色
将少量水注入充满二氧化硫的集
气瓶中,振荡后,用pH试纸测定
水溶液的pH。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pH为
练一练: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在空气中尘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讨论:刚开始制造出燃气热水器的那几年,每年都有人很多死于煤气中毒,为什么?怎样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点拨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剧毒气体一氧化碳,充足的氧气是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的200多倍,人吸了含一氧化碳的空气,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细细胞缺氧而中毒。
6.酸雨的防治
讨论交流如何防治酸雨?
点拨防止酸雨的措施有:燃料脱硫;尾气用碱性物质(如熟石灰)进行净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等。
作业布置
化学与环境(1)
领导签字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第课时)
设计课时数
教学过程
教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图9—16是中国环境标志,你知道图标的创意吗?
图标的含义是:让天更蓝、让空气更清新、让水更清、让山绿起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环境问题与危害
议一议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环境问题?
点拨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空气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
交流与讨论图片展示:工厂烟囱冒出“黑龙”、拖拉机喷吐出的黑烟、裸露土壤产生的地面扬尘、石化厂烟囱喷出“火龙”和白雾等。
空气污染物有哪些?主要来源哪儿?
小结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可吸入的颗粒物质等。空气污染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严重问题,同时危害人的健康。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大规模的不规范的城市建设带来大量粉尘污染。
3.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
问题情景: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冬天的夜里,在一户鱼船上发生惨剧,一家人全部丝于煤气中毒,公安局在调查中证了实死因,这家人为了取暖,将煤炭炉放在密不通风的船舱里,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了大量一氧化碳,导致惨剧的发生。
实验3将少量水注入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振荡后,用pH试纸测定水溶液的pH。
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并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
燃烧匙伸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火焰呈色
火焰呈色
化学方程式为
闻一闻二氧化硫的气味
二氧化硫有味
用50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
二氧化硫,再抽取10mL滴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