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他的一生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他聪明机智,勇敢善良的形象。
作为一个家庭撑腰的贤者,贾宝玉有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悲剧的命运和高尚的理想。
作为一个“家”中的人,贾宝玉对家庭责任特别重视,他坚韧不拔、勇敢坦率,对家庭的不幸能够正视,而且经常担负起责任去尽孝心,让我们看到了他精神的强大。
他不仅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把家庭的事放在自己的手里,责无旁贷,给人以深深的敬意和尊重,令人感动。
此外,贾宝玉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有着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传统的认知方式。
他坚持道德原则,并且坚决抵制腐败和官僚主义,甚至把家庭财产抛弃,以证明自己的决心,可见他对社会的责任感。
同时,他也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以证明自己的才能和内心的活力,他不仅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能够将它们结合起来,营造“家”的氛围,令人钦佩。
由此可见,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具有十足的形象,他不仅有着勇敢善良的性格,而且有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使他在一代人中受到很高的尊重和敬仰。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贾宝玉是一个聪明敏感的人。
他天生聪明悟性高,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极高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他从小爱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并且有着非凡天赋。
在书中,他对古代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且常常用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红楼梦梦境的创作也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他敏感的天性使他能够触动深邃的哲思和情感,使他成为小说中最为活跃和有思想深度的人物之一其次,贾宝玉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他重情重义,对亲友非常关心和照顾,尤其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女子。
他对林黛玉的情感是红楼梦中最复杂和动人的情感之一、他们之间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又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压力和限制。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宠爱和怜惜,以及对她病重和死亡的痛苦表明了他敏感而善良的一面。
他对薛宝钗的疼爱和忠诚也表现了他的善感和情感。
然而,贾宝玉也有着自己的黑暗一面。
他因为家族的权力和地位而感到压抑和迷茫,从而陷入了纵欲和荒淫的生活。
他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待女性漠不关心。
他用母亲贾母的力量和传承去追求自我独立和自由。
他游走于家族的纷争和阴谋之中,陷入了欲望和迷失的漩涡。
他对待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貌的自负和空虚也是他黑暗一面的体现。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光辉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聪明敏感,善于感知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他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
他多情善感,对亲人和朋友有着深厚的情感。
然而,他也有着黑暗的一面,沉迷于纵欲和荒淫的生活,对待女性漠不关心。
他的形象体现了曹雪芹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描绘。
贾宝玉,林黛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

贾宝玉,林黛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贾宝玉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自幼受祖母溺爱,无人敢管,平时不爱读书,认为科举应试之路是沽名钓誉的。
亲近身边的女孩子,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爱护身边的女孩子,温柔体贴。
对下人丫鬟基本没有主子气,提倡平等的关系,提倡人性的解放。
尊重个性,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追求自由美好的世界,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却也带有一定的世家公子的不好的习气。
不为世俗的观点所接纳,被外人(冷子兴)说作“贾家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打破了传统古代小说中才子佳人的模式,那种“三更幽会后花园”然后“落难秀才中状元”的模式已经被人写滥了。
贾宝玉这个形象可谓是非常新颖的。
林黛玉典型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一些自由主义文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的化身,容貌清秀非凡,性格多愁善感,才高八斗,能做高妙的诗篇。
聪明可爱。
性情中人,性格敏感,爱哭爱使小性儿,然而这都只因为她爱的深,对爱情非常的执着,然而又非常的腼腆,带有中国古典的含蓄美。
最重要的,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平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是随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未知的人。
薛宝钗典型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美艳出众。
平时沉默寡言,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然而才思之敏,学识之广,也只有黛玉能和她相比。
性格大气深沉,昂扬乐观。
自觉维护封建的礼仪,将自己深沉的爱情藏得很深。
在爱情上要听从父母之命。
偶尔会有感情的流露,然而又很自觉地掩盖起来。
是封建时代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是众多传统封建文人眼中堪称完美的女子。
能答得太多了,压缩很多了我自己觉得,不过考试应该够用。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他的软弱在曹雪芹的塑造下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对传统男性人格的反叛,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摒弃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背叛男性友谊“君子之交”的道德准则!2贾宝玉在当代应该属于是“另类”的。
小时候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大了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然而却生在一个日益衰败、后继乏人的贾府上,被看成是预想的接班人,寄托着重振家声的厚望,贾母的慈爱、贾政的严教、王夫人的暗中关注、姐妹们的特别青睐以至丫鬟奶妈的细心照料,都或明或暗地企图把他引上读书仕进、科举成名的传统士大夫所已经走过的道路。
可是他偏偏又是一个不落尘世的“奇人”。
在曹雪芹笔下的他背离了士大夫的传统道路,违拗了贾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在人生道路和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崭新的追求。
他接受了贾母的厚爱、贾政的鞭笞和众姐妹丫鬟的规劝,但他毫不改变初衷,而是视仕途为禄蠢,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而欢喜那种脱离开封建官场和文场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他不愿接受家庭对他婚姻的安排,而倾心地热恋着志同道合的表妹林黛玉。
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身上虽仍有十分浓厚的贵族子弟的习惯与习气,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3贾宝玉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
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浅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浅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内容摘要:《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
写出了造成这个悲剧的全面的深刻地社会根源,描写了这个步步走向崩溃的贵族统治阶级社会的真实内幕。
作者是努力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的极其复杂的关联和发展上来写这个悲剧的。
贾宝玉这个艺术典型一如现实中的人一样,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其次是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
他的思想性格,是他的生活环境中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在他的具体遭遇和经历里,给予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平等尊重封建秩序《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配合的悲剧世界。
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府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作了全面而有力的批判,从而展现出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和奴隶造反者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朦胧思想。
而《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出了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上。
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而贾宝玉是贯穿全书的男主人翁。
他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庭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小说充分描写了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具体境遇的各个方面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现在,试着讨论一下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形象的意义。
一、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
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府的瑰宝,也是宝玉这一名字的寓意所在。
他的形象在整个小说中表现出了世俗世界的辗转离合和情感起伏,同时也承载着作者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以下将围绕着其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贾宝玉是一个极其眷恋自由的人,对于束缚和规矩感到厌倦。
他在贾府中过着世俗富贵生活,却常常心系人间凡尘。
他常常体验强烈的负罪感,这一点从他对黛玉一段深刻的感情和对妙玉失落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贾宝玉有时甚至认为自己是无根之木、寒冰野草,他内心渴望归于自由和纯真,追求真正的爱与美。
其次,贾宝玉机智聪颖,善于表达。
他很少忍耐些什么,做什么事情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
他性格开朗,喜欢和别人交朋友,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他对于诗词文学也有着较高的鉴赏力,曾与贾母、晴雯等人进行过多次的诗词对唱。
然而,贾宝玉的机智与其自由和情感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在感情和人生的选择上常常犹豫不决。
再次,贾宝玉是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人。
他对家族的衰败感到悲伤,对世俗生活的虚华感到厌倦,对人情冷暖的变幻始终保持着敏感的感触。
他对于黛玉的深情、对于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于自己的无力等种种感触,无不使他沉浸在忧伤之中。
他的多愁善感甚至渗透到了他的身体,他常常头痛、伤风,甚至由此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句。
这一多愁善感也加深了他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对世俗生活的失望。
最后,贾宝玉不同寻常的身世也成为其人物形象的重要构成。
他是贾府的血脉之后,却出生在封建家族的衰败之时。
他的出生降临了许多不幸和沉痛的关系,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也承担着一定的命运和责任。
他的父亲因为儿女情长失去了封建家庭的责任感,而他则从小就被传统观念束缚着,使他对命运和家族的衰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小说的结尾,贾宝玉从自暴自弃中清醒过来,开始思考出路,试图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和归宿。
他的身世使得他成为一个既有着悲剧色彩又带有希望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
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贾宝玉成了全书的最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
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
现在,浅析一下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1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
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1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形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不少纨绔子弟。
贾宝玉就是其中之一,理所当然要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但他生性“顽劣异常,不喜爱读书,最喜爱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贾府里,但并未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教育,其思想抵触世俗社会,违背封建秩序。
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更是惹得政老爷“不喜欢”,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
在书中,贾宝玉的行为就是一种叛逆。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得不到当时封建正统思想认可的。
我们知道: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很高的希望。
然而,他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并走上背叛父母和封建礼教的道路。
至此,贾宝玉成了封建统治阶级“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1.2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贾宝玉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年代,贾宝玉是“新人的典型”,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1. 贾宝玉:隐喻人性的复杂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作为贾府的瑰宝,他被誉为“荣府第一闺秀”,代表了人性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冲突与挣扎。
他既具有深厚的感情,又常常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贾宝玉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类内心的矛盾和不完美之处。
2. 薛宝钗:标志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冲突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子形象,在家族中地位崇高,品行端庄。
她以她纯洁无瑕而享有盛名。
然而,当她进入大观园这个现实社会时,她逐渐被迫放弃自己原本坚持的道德准则,仅为家族利益妥协,并成为其他角色感情纠葛中唯一幸福的人。
3. 林黛玉:自由思想与社会束缚的对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富有争议的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拥有非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林黛玉通常被视为自由、独立和坚定的象征,但她面临来自家族和社会的束缚和排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4. 贾母:代表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贾母是贾府的家长,同时也是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代表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象征,贾母注重家族荣誉、尊卑礼仪以及子孙后代。
她在小说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保持着传统文化及家庭秩序,并努力维系着贾府这个大家庭。
5. 王熙凤:典型的权谋者王熙凤是贾宝玉嫡亲表妹,聪明机敏、心机较重, 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她代表了社会中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同时也反映出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只是对《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小说中还有众多其他角色可以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人性、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他的软弱在曹雪芹的塑造下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对传统男性人格的反叛,颠覆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角色要求!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摒弃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背叛男性友谊“君子之交”的道德准则!
2贾宝玉在当代应该属于是“另类”的。
小时候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大了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然而却生在一个日益衰败、后继乏人的贾府上,被看成是预想的接班人,寄托着重振家声的厚望,贾母的慈爱、贾政的严教、王夫人的暗中关注、姐妹们的特别青睐以至丫鬟奶妈的细心照料,都或明或暗地企图把他引上读书仕进、科举成名的传统士大夫所已经走过的道路。
可是他偏偏又是一个不落尘世的“奇人”。
在曹雪芹笔下的他背离了士大夫的传统道路,违拗了贾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在人生道路和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崭新的追求。
他接受了贾母的厚爱、贾政的鞭笞和众姐妹丫鬟的规劝,但他毫不改变初衷,而是视仕途为禄蠢,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而欢喜那种脱离开封建官场和文场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他不愿接受家庭对他婚姻的安排,而倾心地热恋着志同道合的表妹林黛玉。
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身上虽仍有十分浓厚的贵族子弟的习惯与习气,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3贾宝玉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
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轻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4贾宝玉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也是一致的。
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竟翻了个个儿:“女清男浊”。
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
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
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
头们好更叫人难懂。
我也为此提心。
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
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
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5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这不是“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
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
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
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
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
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而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
6贾宝玉在爱情婚姻方面更是充分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封建的婚姻要
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
林黛玉也在大观园姐妹中最了解、同情和支持宝玉,因而成为宝玉知心的—位朋友。
他们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培植了爱情的幼苗。
黛玉从来不劝宝玉关心仕途经济,去读书做官。
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所陶冶出来的高洁才情。
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诗词歌赋,在大观园里迸射出奇光异彩。
她酷爱的不是《四书》、《列女传》,而是那大胆表现反抗封建礼教的《西厢记》、《牡丹亭》。
这些作品激发了她和宝玉的青春的觉醒,并共同为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而斗争。
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最终,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
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