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介绍土家族

介绍土家族

民族文化的琼浆,是滋润我们的营养。土家毛古斯,2008 年走进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在鸟巢里尽情释放,粗犷原始, 刚劲激昂,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他的阳刚
毛古斯节歌舞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 烟熏而成。
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 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 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 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 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 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 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 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 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 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 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 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 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 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 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 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 拜痕迹。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
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 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 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 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 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 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 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 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族

土族

土族土族,又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省份。

土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以下将从土族的起源、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骑夫部落,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群。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南方蛮夷,他们善于耕作和狩猎,具有良好的社会组织和合作精神。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土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土族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作物。

他们注重保护土地和环境,崇尚自然,对于土地的利用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

他们善于利用山地、林地和水域资源,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土族人的生活方式朴实而充实,他们讲究节俭和勤劳,注重家庭生活和家族关系。

土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土龙舞”。

土龙舞是土族人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庆祝中秋节时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

在节日当天,土族人会戴上花冠,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地欢庆佳节。

这是土族人祈福丰收和团圆的时刻,也是展示他们独特文化的机会。

土族音乐舞蹈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人民间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兴歌”。

兴歌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闻名,是土族婚礼、喜庆和庆典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土族人跳兴歌时,手牵手、肩并肩,簇拥着在中央跳舞的领舞者,共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土族人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土秧和土抱的民间传说。

土秧被视为土族人的精神图腾,代表着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

土抱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被认为是土地的守护者,能为土族人带来好运和祝福。

这些传说不仅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后代的土族人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土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

土族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土家族概况历史: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人口:土家族现有人口约802.9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风俗图腾: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

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

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

礼仪: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习俗: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禁忌: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

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婚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今天,婚姻自由了。

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土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土族历史与独特习俗土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青海、宁夏、甘肃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展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土族历史土族起源于青海湖周边地区,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土族就已经在这个地区居住,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他们是以农耕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与周边的藏族、回族等民族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历史上,土族曾先后存在过多个部落联盟,如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土廓、土鲁布、土都拉等。

这些部落联盟不仅在政治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地域认同。

随着历史的演变,土族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但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独特存在。

二、土族习俗1. 土族民居土族人民居住在大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他们的房屋通常都是以石头、土坯为材料,依山傍水,呈现出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

2. 土族服饰土族的传统服饰给人以亮眼夺目之感。

男子通常穿着宽大的长袍和宽裤,裤腿绣满了各种图案,并配以华丽的腰带;女子则以彩色质地轻薄的上装和宽大的裙子为主,上衣袖口和裙摆处都镶嵌着各种丝质绣花,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觉。

3. 土族宴会土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对待客人十分讲究。

在土族的宴会上,人们习惯以羊肉、牛肉、酸奶、酥油茶等传统食物为主,宴席上各种美食口味丰富,色彩艳丽。

此外,土族还有独特的盛酒礼仪,都是由一位负责人主持。

4. 土族祭祀土族的信仰体系主要是“百神信仰”,他们崇拜自然元素,如山、水、树木等,并将其视作神灵。

每当重要节日或仪式到来时,土族人民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5. 土族舞蹈土族舞蹈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与鼓点,舞者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以流畅的动作和轻盈的步伐展示出土族人民的大胆豪放和热情奔放。

三、土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了保护土族的历史和独特习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人口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现在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却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人的生活多贴近自然,房屋一般靠山近水,成老虎坐山形状。

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他们的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

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

其中,“七柱十一棋”的大屋为十扇九间。

他们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

此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其中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住山地的土家人,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纯木结构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 ,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凭栏可观景,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不论房屋大小都有“天楼”。

卧房“天楼”上铺楼板,存放物件和粮食等伙房“天楼”上铺木条,有间隙,供搁置玉米棒和其他需烘干的粮、菜用。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他们自身的特色,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土家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部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家族的历史沿革以及他们独特的传统习俗。

历史沿革土家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时期。

在古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一带,是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迁徙,土家族逐渐扩张到贵州、四川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土家族的一些部落曾经组成联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土家族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传统和文化特色。

传统习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1. 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庄重。

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特殊的帽子和腰带,象征着男子的成年和婚姻的责任。

婚礼上,亲友们会载歌载舞,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 藏婴习俗土家族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藏婴”。

据传,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家人会将婴儿藏在天花板上的秘密地方,然后宴请亲朋好友来寻找并“解救”婴儿。

这个习俗寓意着土家族对孩子未来幸福的祝愿。

3. 灶王爷庙会灶王爷庙会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土家族信徒会前往灶王爷庙,为灶王爷祈福。

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火、舞狮子等活动,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

4. 赛龙舟赛龙舟是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每年的农历端午节,土家族会举行龙舟比赛,队伍在汩汩的江水中竞渡,船上的船手会齐声呐喊,使人们的士气高昂。

这项活动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结与交流的方式。

5. 女儿节土家族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叫做女儿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全族各地的男家庭成员会一同祭祀女神,并为家中的女性成员准备各种礼物,表达对她们的崇敬和爱护。

这个节日体现了土家族对女性的尊重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总结土家族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

他们的历史沿革让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传统习俗则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一、土族传统节日的概述土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这些节日和风俗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和民族特色。

二、土族重要节日的风俗习惯1.土族春节土族春节,又称“土族过大年”,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灯、舞狮子、唱花灯等。

此外,土族春节的特色食品有“搅团”、“ocratic”等。

2.土族端午节土族端午节又称“土族五月节”,是土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土族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等活动。

此外,土族端午节还有射箭、拔河等竞技项目。

3.土族中秋节土族中秋节又称“土族八月会”,是土族人民庆祝丰收、团圆的传统节日。

土族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土族中秋节还有祭祀土地神、丰收神的习俗。

4.土族蟠桃会土族蟠桃会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旨在祈求五谷丰收、家人平安。

蟠桃会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唱戏、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参会者还需品尝特色美食“蟠桃宴”。

三、土族婚礼习俗土族婚礼富有民族特色,独具一格。

婚礼过程中,新郎骑马赴新娘家迎娶,新娘乘坐花轿前往新郎家。

婚礼现场,土族舞蹈、歌唱、戏剧等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此外,土族婚礼上的食品也非常讲究,如“喜糕”、“花馍”等。

四、土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族传统节日和风俗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应共同努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总之,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土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1.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 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


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 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
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 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
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 成,外套黑、蓝、紫镶花
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 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
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 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
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 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
饮食
“羊肉筏子”,做 法是先将整块的漫 肚油取下摊开,将 瘦肉剁碎成饺子馅 状平摊在漫肚油上 卷起,外面用小肠 密密缠裹,煮熟后 切段食用,肥瘦相 间,味美可口。
饮品
土族的饮料当首推酩醯子酒。 此酒在过去几乎家家都有酿造, 主要原料是青稞。在一斤酩醯 酒中放入狐胆一个,用瓷瓶或 玻璃瓶埋入羊粪堆中,一年后 取出。土族人没有喝白开水的 习惯,黑砖茶熬成的酽茶是每 日不离的饮料。调上牛奶、酥 油乃为上乘。土族人也喝麦茶, 做法是将小麦炒黄,粗粗粉碎, 加上熟羊油添水熬成,加进姜 面、花椒面和食盐等调味品。
坎肩。
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
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
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
种“扭达”头饰。
风俗习惯
建筑
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 大多在山脚下搭造房屋。房 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 草。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 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中 一侧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 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 以暖炕。住宅的栋梁和门窗 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象征牛 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 纹图案,鲜艳美观。
饮食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 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 生产特点紧密相关。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 主,小麦次之。蔬菜 较少,主要有萝卜、 白菜、葱、蒜、莴笋 等10余种,平日多吃 酸菜,辅以肉食。爱 饮奶茶,吃酥油沙面。
饮食
“哈力海”是土族最 有持色的食品,看上 去有些像是春卷。做 法是将晒干的嫩荨麻 揉碎成粉末,下到锅 里煮一煮,拌上青稞 面,作成较稠的拌汤, 调好各种调料,舀到 摊开的薄油饼上,卷 起来即可食用,既味 美可口,营养丰富, 且可防治痢疾肠炎。
众和,歌声悠扬,舞步轻盈。
儿”婚礼时的舞蹈,
域宽广,节奏上大都是三拍子,
一般以两个身着白褐长衫的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
纳什金为主演,其他人伴唱,
下滑,给人以深沉之感。
动作各地不一。
我的感受
一开始,我对这个陌生的民族不甚了解。但是随着查阅 了一些资料之后,对这个民族我感觉不那么陌生了。土 族其实和蒙古族/藏族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土族的服装 似乎融合了这几个民族的特点,比如,袖子像是来自藏 族,而裙子又像是蒙古族服饰。音乐课上听过的一种名 叫“青海花儿”的调子就是来自土族呢。这个民族人不 是很多,也不是特别有名,但我认为它有它独特的地方。
历史
他们其实是吐谷浑人与不同时间来到的蒙 古与汪古军人混血种,明代以后逐渐定居, 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和汉族、蒙古 族等融合,简称为“土人”。清朝因为土 司服从,不用土族改土归流,清政府大力 推崇藏传佛教,导致土族人口减少。到了 清朝末年只余下不到两万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由于执行了鼓励少数民族文 化的政策,人口迅速增加。
文化习俗
音乐
舞蹈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分 土族舞蹈主要是安昭舞和婚
为山歌“花儿”和家曲两大类。
礼舞。安昭舞是一种歌舞相
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如
结合的形式,舞时人们排成
“尕连手令”、“好花儿令”、
一圆圈,一般由一人带领
“杨柳姐令”等,流行在互助土
(通常为老年男子),一唱
族地区的就有10多种。土族“花
土族
族名起源
“土族”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土 昆”、“蒙古尔”、“察罕蒙古尔”,蒙 古族称土族为“白鞑靼”,藏族称其为 “霍尔”。藏族很早就知道蒙古尔人,东 胡有一部分人前往青海游牧,藏族称为霍 尔。土族是东胡一部分,因此称为霍尔。 沙陀与汪古及吐谷浑是最主要的族源。
历史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鲜卑人一个支系,隋 朝时曾在青海一带建立强大的吐谷浑国, 在唐朝时受到吐蕃的挤压,沦为唐的附庸。 宋代时和羌族、党项人联合建立西夏帝国。 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吐谷浑人加入到蒙 古的军队,在元朝时地位较高,和西域色 目人同等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