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变迁看社会发展

合集下载

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展示与认同

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展示与认同

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展示与认同现如今,服饰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还是展示个人品味、个性和社会身份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展示与认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比如,中国传统的汉服,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服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设计、图案和色彩,都反映出对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追求。

同样,西方的礼服也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凸显出对正式和庄重场合的尊重。

二、服饰与社会身份的关系社会身份是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和地位,与个人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相关。

服饰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比如,高级职位的人们通常会穿着正式、高档的服装,以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成功。

相反,一些年轻人选择穿着时尚、个性化的服装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品味。

三、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认同人们对服饰文化的选择和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审美偏好的问题,更是一种对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认。

穿着符合某一特定群体或文化的服装,可以给人一种归属感和社交认同。

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穿着休闲、潮流的服装代表着他们对年轻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而一些传统文化的服饰,对于一些人来说,则是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四、服饰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服饰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潮流和审美标准。

比如,在过去,穿着传统的职业套装被认为是稳重和专业的象征。

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创新型企业提倡着休闲和自由的工作环境,人们更倾向于穿着舒适、个性化的服装。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规范的思考和重新定义。

五、服饰文化的表达和影响服饰文化的表达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服饰创新,展现他们对时尚和美学的理解。

从服饰变迁看社会发展

从服饰变迁看社会发展

安顺屯堡人保留古代遗风
现代时尚自然的服装
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 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 俗习惯。中国的传统服 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 主要特征。中国人着装 特别讲求和谐,所谓 “文质彬彬”,以“谦 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 良好的人际关系。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 客观世界分离服饰。在 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 间效果,故有“软雕塑” 之称。以求最大程度上 的合体,讲究服饰的外 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 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 映。
从服饰变迁看社会发展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一种身
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 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 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其中包括服饰 :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 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 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 物,就是「韍」。
此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 便衣,平民穿的礼服。
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南宋——广袖袍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 特别:腰部有很治,服装也大致恢复汉人衣冠。并从 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太祖
明朝妇女平日穿着短衫长 明朝的读书人,都穿着青 裙,也就是襦裙,腰上系 布直身的宽大长衣。 着绸带。
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 服装文化,也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 非汉族王朝。
西汉─纬色绕襟袍
西汉─素纱禅衣
唐代的社会发展在服饰上也演绎得很充 分:雍容华贵
唐《簪花仕女图》中的贵 妇,服饰华丽。
唐《捣练图》中的妇女衣装飘逸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 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 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穿着交 领宜身宽袖的长衫,头上戴的帽 子就是东坡巾。

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

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

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服装是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它就像一个多棱镜,通过堆红叠翠的衣着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时代变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这日趋亮丽的时尚风景线,越发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生动窗口。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看出,在纺织技术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绳、线尚未出现,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及其他古墓中,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还包含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没有纽扣,腰间系带,挂玉饰。

腰带主要有两种:以丝织物制成,称“大带”或“绅带”。

以皮革制成,称“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妇女服饰:曲裾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续衽钩边”。

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至背后,用腰带系扎。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穿兽皮和树叶。

石器时代,骨锥和骨针发明.创造了原始服装。

原始农业和纺织业的产生,使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到来。

夏商时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使等级制度也开始逐步确立。

汉代服饰:染织、刺绣、金属工艺发展,中完整的服装制度确立。

“深衣制”:蝉状头冠、红衣、田字领、佩玉、红鞋、衣裳相连。

分曲裾禅衣和直裾禅衣。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之从近现代服饰变迁看中国社会变迁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之从近现代服饰变迁看中国社会变迁
以文治国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女子: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
身适体、短袍窄袖)
(2)男子: 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2、服饰特征: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3、变化原因:
导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服饰发生改变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2)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推动生活方式的近 代化;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
图为穿旗袍的北平女学生
图为民国时,在郊外合影的两个短发、旗袍女孩。
由保守走向开放,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平民化。
图为1930年代烫发、穿精致旗袍的女学生。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 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 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 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 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第一位。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9、你的爸爸若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50年代,你觉得他表述的政府 实行的新生活措施内容,下列哪一 项不应该有( )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引语: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服饰与穿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颜色方面,更加鲜艳;在款式方面,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中国人的穿着变化自20世纪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正文:武昌起义以后,社会上渐渐地出现了一种吸纳西方文化而又融入中国传统特点的新服饰,它就是"中山装"。

中山装是近代服饰上的一个大品种,在它的上衣左右边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先生提倡而得名。

后来,人们住逐渐穿着中山装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慢慢的这种服饰开始想民间流行,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而在这之前,人们大多身穿长袍马褂,中山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这种服饰。

中山装影响了一个历史阶段人们的穿着。

辛亥革命过后,女性的服饰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以前,女性提倡穿旗袍,而随着人们的思想渐渐开放,西方的服饰渐渐得以传入中国。

很多人慢慢接受了西方的穿着特点。

妇女的服饰更加彰显出女性的柔美,服饰也更加美观。

但是,武昌起义后到20世纪70、80年代前的中国,人们的服装样式仍显得极为单调,尤其是男式服装,更为千篇一律,呆板傻气。

当时城市中的男装仅有毛式制服、中山装、茄克衫等几种,裤子大概也只有一种又肥又大的直筒裤了。

1977年,年轻人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从公平的人才选拔中,人们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他们的内心已经像大千世界那样变得五彩斑斓,然而衣着依然是蓝、黑、灰、绿这些沉寂、暗淡的颜色。

"国防绿"和"蓝蚂蚁"垄断了中国人的视觉,服装款式的单调也压抑着每一个年轻人的个性。

喇叭裤、蝙蝠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并在年轻一代中流行起来。

20世纪,在中小学校的校园里,还开始出现了一种适合于学生的运动型着装--校服。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的热力;年轻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

从服装发展看社会变迁

从服装发展看社会变迁
Forward
5

装 的 发 展 的 影 响
五 四 」 运 动 对 近 代

人们的服饰观念已经改变,开始抛弃 那裹的严严实实的装束,大胆运用服装的 造型来充分显示自身的天然形体美,无论 是高领窄袖衣(如图6),还是圆摆短袖 袄(如图7),与过去的服装都有了根本 的区别。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紧腰身 旗袍(如图8),把近代女装变革推向了 高潮。
些因素。经济衰落,服装就会趋于
保守,而相对的,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安定,服装也会随之兴盛。
14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我们 学到了很多东西。

1、团体协作精神增强。

2、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3、遇事,知难而上。

4、在查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上掌

握了一定的技巧。 5、在学习中成长。
Forward
6


工科院校的学生(如图9)

教会学校的学生(如图10)

艺术院校的学生(如图11)

师范院校的学生(如图12)

女学生 (如图13)


Forward


7
服装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20年代服饰变革反映的社会因素



Back
8
20 30


基本特点: 解放区——朴素
代、未来相结合。90年代中期以后,
世 纪 最
新面料、新款式、新色彩更是推陈 出新。现在的确是各种服装的大融 合,既有外国服装的流行元素,又 有诸如唐装、旗袍这样具有本民族

特色的服饰。

服饰文化传承

服饰文化传承

服饰文化传承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

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服饰文化的传承有所启示。

一、服饰文化的发展服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明显的冠服制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实用,到后来的华丽繁复,再到现代的简约时尚,服饰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设计师的智慧和创造。

他们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精湛的技艺,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服饰风格。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为服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服饰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服饰文化的现状当前,服饰文化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服饰文化,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服饰风格。

同时,随着国潮的兴起,传统服饰文化也逐渐成为了时尚界的热门话题。

在国际上,时尚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挖掘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然而,在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许多传统服饰品牌面临着生存困境,甚至逐渐消失。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以更好地推动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服饰文化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绿色、可持续的服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穿戴设备、虚拟试衣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将为服饰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服饰文化也将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为上沿用至 今。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 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汉朝 的妇女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西汉─纬色绕襟袍
西汉─素纱禅衣
唐代的社会发展在服饰上也演绎得很充 分:雍容华贵
唐《簪花仕女图》中的贵 妇,服饰华丽。
唐《捣练图》中的妇女衣装飘逸
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谢谢观看!
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 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 俗习惯。中国的传统服 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 主要特征。中国人着装 特别讲求和谐,所谓 “文质彬彬”,以“谦 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 良好的人际关系。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 客观世界分离服饰。在 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 间效果,故有“软雕塑” 之称。以求最大程度上 的合体,讲究服饰的外 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 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 映。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 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 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 物,就是「韍」。
此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 便衣,平民穿的礼服。
秦汉时代,是中国服色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就 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除了秦始 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是沿袭战国时代的 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 皇规定衣色以 黑为最上,又 规定,三品以 上的官员着绿 袍,一般庶人 着白袍。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 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 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穿着交 领宜身宽袖的长衫,头上戴的帽 子就是东坡巾。
南宋——广袖袍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 特别:腰部有很多衣褶,很方便上马下马。
明代是汉族统治,服装也大致恢复汉人衣冠。并从 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从服饰变迁看社会发展
传统上,服装是一种身
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 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初期服饰:周 秦 汉 中期服饰:唐 宋 元 明
后期服饰:清 现代 中西服饰差异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 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其中包括服饰 :
清─盘金龙短褂。
清─紫纱套袖旗袍。
现代:社会的融合也表现在服饰的融合上——
西方的婚纱礼服出现 在中国婚礼上
老外穿起了中式小褂
现代:也是一个古代和现代共存的社会,一个 兼容并蓄的时代——
安顺屯堡人保留古代遗风
现代时尚自然的服装
中西方服饰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⑴ 不同的衣料文化 ⑵ 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⑶ 不同的着装观念 ⑷ 不同的着装方式 ⑸ 不同的变迁过程
明太祖
明朝妇女平日穿着短衫长 明朝的读书人,都穿着青 裙,也就是襦裙,腰上系 布直身的宽大长衣。 着绸带。
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 服装文化,也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 非汉族王朝。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 的服饰。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 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 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