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常考50个文言实词陷阱总结

高考语文常考50个文言实词陷阱总结

高考语文常考50个文言实词陷阱总结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喜欢,✔: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照,✔: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见,✔: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告,✔: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轻视,✔:边境。

语文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

语文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

语文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喜欢,√: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照,√: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见,√: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告,√: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轻视,√: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城墙,√: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生病,√: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免除,√:(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依次,√: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完毕,√: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高兴,√: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安置,√: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借给,√: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捉拿,√: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丢分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二、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Ⅰ)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

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

易错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易错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比对“选项”对文本“关键词语”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二】比对“选项”对文本“重要人物”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三】比对“选项”对文本的“时间地点”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四】比对“选项”对文本所涉“范围”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五】比对“选项”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是否正确。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最有效的方法是“比对法”。

基于此,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考生在解题时,应侧重关注选项在哪些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误读。

常见的选项设误方式主要集中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

★易错原因——1.没有从人物性格事迹角度比对。

2.没有从关键词语角度进行比对。

3.没有从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比对。

4.没有从分句之间关系进行比对。

5.没有从人事所涉范围进行比对。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如何识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陷阱与障碍

如何识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陷阱与障碍

2018 王建《精卫词》--经典感悟
逐句考+语言风格对比
简答题
从“戏赠”入手,分析作者情 感态度
解读诗句的看法,理解题
2019
刘禹锡《插田歌》--田野风光, A第一句分析B第二句分析C第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劳动场景
句分析D第四句分析
相比,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诗
歌语言风格题
古诗鉴赏题从2018年开始,设置成9分(3+6)并且延续到2019年,选择题 主要以诗歌理解和主旨理解为主,简答题仍然以鉴赏、理解、分析题为主。全国 3从去年开始涉及语言风格及课内外古诗对比,也许未来也会被全国1所借鉴, 课内基础学习还是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学习课本知识时就应当有考试、分析文 本的意识。
诗文中前后出现两次“酒”, 有什么作用?--意象理解及 作用分析
2019 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干谒诗,文人傲骨
A第一句分析B第一句分析C第 二句分析D第四句分析
颈联手法与其他不同,请分 析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 的作用--思想感情与结构作 用分析
全国3
选择题
2017 白居易《编集拙诗...戏赠元九》 逐句考察+主旨 --文人傲骨洒脱
同: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 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 种情感。
异: 象征是以物喻人,可以喻自已(如王冕《墨
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也可以喻他人 ,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 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 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如何识破高考古诗文阅读的 陷阱与障碍
原创课件,请尊重知识产权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 合题错项设题九大 陷阱及对策
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 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 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陷阱二:张冠李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 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 导致对象错位。

陷阱六;事件杂糅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 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 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 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陷阱七: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 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 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 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 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 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 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 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读题解疑。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 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 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6)看注释解疑。年代、官职、人物关系、 特殊事物等,有时会有注释,可以帮助理解 文意。

陷阱三:弄错时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 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 混乱表述

陷阱四:颠倒顺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 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 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 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陷阱五;故意误译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 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 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口头翻译】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对比分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例3:(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选项常见的编拟方式是:选项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是正确的表述,却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事实。

这样选项中真假信息杂糅在一起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丙)的有关选文:
(吴隐之)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母闻隐之哭声,辍餐投著,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A 为:“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据选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内容是康伯今后如果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

选项A中“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中的“尽快”在文中无依据,其他表述在文中能找到对应点。

该选项将正确、错误两方面的信息糅合在一起形成陷阱,因而是错误的选项。

陷阱二:弄错时态
古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时态上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把时态弄错,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丁)的有关内容:
广谓受日:“吾闻‘如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B为:“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从文中“如此不去,惧有后悔”来看,疏广是担心如果不趁此时功成身退,将来自己会后悔。

而选项B说“虽然中途曾经后悔”,把疏广后悔这一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时态弄错了,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

陷阱三:曲解文意
这类试题的编拟方式有:常常利用词的多义性,利用读者望文生义的毛病,弄错词的活用或弄错短语的关系等去设置干扰项,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浙江卷的有关内容:
(扬)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

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
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

第14题题干为: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D为:“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原文讲官宦子弟横行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其中“至”是“到”的意思,后面省略了“里巷”,“或”是“有时”的意思,“其家”指代“百姓的家”。

这句的意思是指官宦子弟到小巷中百姓家横行不法,有时弄得百姓家破人亡,而不是“官宦子弟落得家破人亡”。

因此该选项错误地理解了文意,该题应选D项。

陷阱四:颠倒顺序
史传文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情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试题对选项的表述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倒,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3年春季高考卷有关选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日:“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第15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B为:“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

吴履晓以得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词。


对照原文可知,吴履处理吴民犯周这件事是先释放乡邻,后晓以利害,平息周的怒气。

B项却将这一顺序颠倒了,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选项。

陷阱五:弄错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
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每年都设置一个题目。

题干要求针对某人根据某角度进行信息筛选,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这个人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北京卷第9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

咸自款服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④⑤⑥D.①②③
题干要求选出“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句子,而第⑥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是直接写罪人,信息筛选涉及的对象弄错了,因而C项是错误项。

另外,第①句是写对他的评价,第②句是写他的想法,这两句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此题选B项。

陷阱六:弄错信息筛选的角度
这类陷阱常常出现在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的试题中。

题干明确要求根据某角度进行筛选,要求选出与题干所提供的角度相关的内容。

选项中往往出现不属于该角度的信息,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全国卷(丙)第13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第④句是写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的看法,第⑤句是写时人认为吴隐之矫,但他始终不改其矫。

④、⑤都不符合筛选的角度“吴隐之清俭操守”,因此该题选C项。

陷阱七:弄错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原文中人、事的关系是特定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客观的,在某些选项中却张冠李戴,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换成文中出现的其他人,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4年天津卷的有关选文: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选项D为:“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根据文段可知,曹彰被封为任城王是黄初三年,当时曹操(太祖)已死去3年,封曹彰的
是当时的文帝曹丕。

该选项弄错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因而是错误的表述。

陷阱八:弄错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某些选项对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的表述无误,但却把其中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弄错,把甲说成乙,从而形成陷阱。

我们来看2003年全国卷的有关选文: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第14题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为:“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从裴矩献计的第一句来看,“恐失事机”指隋炀帝身在外遥控朝廷,会使许多国事失去妥当处理的机会,而不是当即平定李渊的起义军队。

从选文来看,裴矩献计是希望炀帝立即回京总观大局,以稳定全国动乱的局势,而不是说错失平定李渊义军的时机。

选项把献计涉及的内容弄错了,因而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