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到春秋五霸的崛起、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难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辅助资料,如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

3.板书设计:准备板书设计,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你们听说过春秋时期吗?你们认为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周王权的衰落、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来加深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图等PPT幻灯片。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的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春秋时期相关的参考书籍、论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幻灯片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

三、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想或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如战国时期、五代十国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原因,如贵族的斗争、邻国的侵略等。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并汇报: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意义?3.巩固扩展:(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贵族政治等。

(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如《春秋》是如何成为一部史书的?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并制作一份PPT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总结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扩展环节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堂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2掌握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1.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诸侯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2.讲解春秋时期背景2.1讲述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如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崛起等。

2.2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诸侯国的数量和范围。

3.春秋五霸3.1介绍春秋五霸的概念及其事迹。

3.2分析每个霸主的特点,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称霸等。

3.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春秋五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4.1讲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4.2分析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兼并战争导致土地集中、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5.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背景1.1周王室地位下降原因1.2诸侯国的崛起2.春秋五霸2.1齐桓公2.2晋文公2.3宋襄公2.4秦穆公2.5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3.1农业3.2手工业3.3商业4.春秋时期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认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春秋时期的政治,伯服之乱、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变革及其作用。

3.春秋时期的经济,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1.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2.阐述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来接受课程内容。

2.通过教学PPT,进行知识讲解。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分钟)1.盘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线下作业呈现与解析。

(二)新课讲解1. 背景和特征(10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前后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标志着中国从建立封建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2. 政治(25分钟)A. 伯服之乱B. 齐桓公的政治变革C. 晋文公的政治变革3. 经济(25分钟)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内容、商鞅变法与中国古代经济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1.伯服之乱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是什么?2.齐桓公的政治变革主要有哪些?3.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四)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要点突出、内容全面,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背景、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强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跟随文本阅读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道与了解知道东周的概念。

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君王胸怀宽广的人物风采。

2,尝试归纳从青铜器中全面、准确、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养成爱护文物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象。

本课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本课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刚进初一的学生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难以理解严肃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因此,需要具体、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逻辑。

研讨主题“隐藏在青铜器中的秘密——培养从文物中全面、准确、有效地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青铜工艺虽然不复商朝晚期鼎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本课试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引导学生从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树立证据意识。

学生逐步认可文物的史料价值,并尝试准确地收集文物信息,证明所做的猜测。

教学过程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對於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特点可能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认识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诸侯争霸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特点,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问: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1【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材料一牛耕铁器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1)农业(2)手工业(3)商业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实力逐渐衰微的历史史实。

3、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以及主要的春秋霸主。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模块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板书设计
东周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
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春秋五霸
楚庄王:必阝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不断,先后涌现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中原霸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