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高新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一重视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

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

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

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1食品的特性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

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

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

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推荐文章食品安全生物技术论文热度:食品药品安全典型发言稿热度:食品科学论文说明热度:工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热度: 2017年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计划范文3篇热度: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篇二食品分析中的生物技术应用分析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食品检测领域的快速检测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该技术领域,生物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必将促成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食品分析生物技术应用分析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

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1 生物检测技术种类1.1 生物酶技术。

基于生物酶的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该技术是非常常用的生物检测技术,能够从代建样本中成功检测出残留农药和毒性微生物的准确含量。

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可跟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将该技术跟免检测技术,由于其优异的特性,已在食品安全领域检测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

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准确度和敏感度都非常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检测技术对蔬菜和瓜果类食品样本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限为0,对奶制品中各种除草剂残留的检测限为0。

所以,世界粮农组织(FAO)已经向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大力推广该技术,美国的食品安全部门也将基于酶联免疫分析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检测农药残留的主要技术。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承载着国民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

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自然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与安全的广泛关注,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资源利用率和增值加工程度,实现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1高新技术在杀菌工艺中的应用1.1脉冲磁场杀菌技术脉冲磁场杀菌技术是利用高强度脉冲磁场发生器向螺旋线圈发出的强脉冲磁场,食品微生物受强脉冲磁场的作用导致细胞跨膜电位、感应电流、带电粒子洛伦兹力、离子能量等的变化,致使细胞的结构被破坏,正常生理活动受影响,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

与热杀菌比较,该方法具有杀菌时间短、能耗低、杀菌温度低、能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等特点。

高梦祥等研究结果表明,经磁场杀菌后的牛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已达到商业无菌要求。

马海乐研究表明,西瓜汁的高强度脉冲磁场杀菌效果与脉冲磁场的强度和脉冲数有密切的关系。

1.2超高温杀菌技术食品工业中,加热杀菌在杀灭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理想的加热杀菌效果应该是在热力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程度限制在最小限度的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杀死存在于食品物料中的有害微生物,达到产品指标的要求。

超高温杀菌是达到这一理想效果的途径之一。

将流体或半流体在2s—8s内加热到135℃—150℃,然后再迅速冷却到30C,-,40℃。

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细菌的死亡速度远比食品质量受热发生化学变化而劣变的速度快,因而瞬间高温可完全杀死细菌,但对食品的质量影响不大,几乎可完全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

现在,超高温杀菌技术广泛应用于牛乳、果汁、茶、酒、矿泉水等多种液体饮料和食品。

1.3辐照杀菌技术自从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委员做出辐照剂量10 kGy不会产生毒理学危害,不会引起特殊的营养学和微生物学问题的结论以来,食品辐照的应用有了显著进展。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食品对我们有多重要。

店铺整理的食品类的科技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食品类的科技论文篇一科技对食品安全的副作用及其化解〔摘要〕科技发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科技自身的局限性,科技后果的不确定性,科技成果的滥用。

科技发展使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无法感知”、“不可计算性”和全球性。

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法律遏制危害食品安全技术的开发和滥用,通过检测手段防范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减少有副作用科技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科技,食品安全,新特征,思路〔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75-03我国近年来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从可致癌的孔雀石绿水产品、苏丹红“红心蛋”、硝基呋喃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奶粉、毒豇豆、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皮革胶囊等,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危害了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显露出科技的身影。

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大量的食品科技甚至其他领域的科技被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领域,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多风险。

一、科技何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科技会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科学与技术是允诺和威胁的化合物,它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如食物、取暖和运输——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共同的、全球生存的这个基础构成威胁。

” 〔1 〕(P412)因此,他强调科技要为由它们自身所创造的风险负责。

具体原因包括:(一)科技自身的局限性造成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其一,整个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却把客观世界分成一个个部分、一个个方面去研究,造成对自然规律的不全面甚至错误认识。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最终五篇)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最终五篇)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最终五篇)第一篇: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食科技技术也在不断成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本试验以鲜牛乳为主要原料, 添加杏鲍菇菌汁进行乳酸发酵制成保健酸奶,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菌汁添加量15%、蔗糖用量7%、接种量、发酵时间为4.5小时,产品的风味和组织状态较好, 色泽微黄, 酸甜适中, 口感细腻, 具有杏鲍菇特有的清香味和淡淡的乳香味,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关键词:杏鲍菇;酸奶;保健食品:食品科学工程前言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el]又名刺芹侧耳,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

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因其子实体具杏仁香味和菌肉肥厚似鲍鱼而得名[1]。

在日本又有西洋侧耳、雪茸等美称, 其菌肉、菌盖和菌柄脆嫩, 味道鲜美, 具有杏仁香味, 风味独特, 故有“平菇王”、“ 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称, 是近几年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杏鲍菇自然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摩洛哥、中国新疆和四川西部等地。

杏鲍菇的人工驯化工作最早始于意大利国家,并且获得了成功。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 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吉林等地已开始小规模生产, 并有大规模发展趋势。

开发杏鲍菇的深加工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杏鲍菇的产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菌丝生长旺盛,产量更高[2]。

所以杏鲍菇食用价值非常高。

据分析, 杏鲍菇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且都是L-型,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寡糖。

食品高新技术结课论文---基因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高新技术结课论文---基因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十年随科技发展,基因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在在食品原料改良、食品加工、食品检测、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今后基因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的发展。

关键词:基因工程食品工业应用基因工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在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标准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之中不仅能使食品质量得以提高,还能为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能源环保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二十一世纪,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下面对基因工程在食品原料改良、食品加工、食品检测、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简单综述。

1、食品原料改良1.1碳水化合物的改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改变植物食品中淀粉组成及含量。

植物中淀粉合成酶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之一是结合在淀粉粒颗粒上的称为CBSS在马铃薯上成功地利用淀粉合成酶GBSs基因的反义基因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使反义转基因马铃薯中GBSs的活力降低了70%--100%而另一形式的淀粉合成酶则不受影响,因此使反义GBSS马铃薯在总淀粉含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其直链淀粉的合成则几乎完全受抑制,从而获得了支链淀粉含量很高或完全不含直链淀粉的马铃薯,而通过反义基因抑制淀粉分支酶,基因则可获得完全只含直链淀粉的转基因马铃薯。

1.2油脂的改良对油脂品质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控制脂肪酸的链长和饱和度。

油脂的酸败是导致油脂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已知豆类中的脂氧合酶在酸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DuPon t/A\司通过反义抑制或和共同抑制油酸酯脱氢酶,开发成功高油酸含量的大豆油。

这种新型油含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很适合用作煎炸油和烹调油。

导入硬脂酸-A脱氢酶的反义基因,油菜种子中硬脂酸的含量从2℅增加到40℅硬脂酸-COA可使转基因作物中的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的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增加,其中油酸的含量可增加7倍。

食品高新技术论文

食品高新技术论文

生物技术在果蔬保鲜中应用及发展趋势摘要:水果和蔬菜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但果蔬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较强且容易腐烂,因此果蔬的保鲜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保鲜、生物天然提取物的保鲜及利用遗传基因进行保鲜三大方面概述了生物技术在果蔬保鲜中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果蔬保鲜生物技术一、前言水果和蔬菜营养丰富是人们重要的副食品之一,是仅次粮食的第二大类农产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心脏病、癌症。

中风及糖尿病的比例都相对要小[1]。

康内尔大学营养教授科林坎贝说,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能够从水果和蔬菜里摄取到。

果蔬尤其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因此对果蔬的需求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

我国果品蔬菜的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誉,是世界上多种果蔬的发源中心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果蔬生产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近20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果品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很快,产量逐渐提高,到2006年,全国果品和蔬菜产量分别达到8670万吨和5亿吨,均居世界之首,尤其是苹果、梨、柑橘、桃、油桃、柿、枣、板栗等果品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水果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对水果的食用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对水果保鲜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每年生产的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30%,年损失近800亿元人民币,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5]。

因此,进一步发展果蔬保鲜技术开发研究,以保证果蔬产品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刻不容缓。

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并保持其良好的食用品质,已成为当前水果生产与经营单位以及消费者所普遍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6]。

食品科学论文创新点与贡献

食品科学论文创新点与贡献

食品科学论文创新点与贡献食品科学是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贮藏、分析、营养和安全等方面内容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食品科学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科学论文的创新点和对学术界和实践产生的贡献。

一、食品新技术的研发食品科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方法,能够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在食品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一些创新点包括:1. 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研究人员通过改进食品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口感和储存时间,例如,通过气调包装延长某些食品的保鲜期。

2. 食品成分分析方法的创新: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食品成分分析方法,以更准确地确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物含量。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分析食品中的添加物。

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确保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被及时检测出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二、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在食品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些创新点包括:1. 功能性食品的研发: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研究不同食材的功效和作用机制,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如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和健康需求。

2. 营养评估方法的改进: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如基于数据库的膳食记录和营养问卷调查,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的膳食结构和摄入的营养物质。

3. 食物消化和吸收研究:通过研究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不同人群对某些食物的消化能力和营养吸收情况。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评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创新点包括:1. 食品中毒原因的研究:对于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和成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高新技术——超滤08食科姚静摘要:超滤作为一种高新食品加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简要介绍了超滤技术,综述了超滤在果汁消毒澄清、蛋白浓缩、制备超纯水、在酿造工业中的应用乳品行业、果蔬汁生产等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状况Ultrafiltration as a high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Briefly introduced the ultrafiltration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ultrafiltration clarification in juice disinfection, protein concentrate, preparation pure water, in the brewing industry in the dairy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of vegetable and fruit juice production, food processing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关键词:超滤;食品加工;原理;应用正文:1.超滤技术简介超滤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 在所有膜分离手段如微滤、超滤、反渗透、渗透、电渗析及气体膜分离中超滤的应用最为广泛, 也最为成熟。

自1977年HeztherbqH等人利用超滤进行苹果汁的澄清研究以来该项技术获得了迅速发1.1 基本原理超滤是一种机械分离方法, 它用半透性膜从液体中分离固体颗粒或进行浓缩, 只有直径小于0.002 μm的粒子、水、盐、糖和芳香物等能够通过超滤膜, 超滤膜空隙尺寸在15 !~1 000 !, 过滤范围0.002 μm~0.2 μm,采用的滤膜较反渗透的要粗, 类似盐、糖的溶质能够通过滤膜, 而大分子的溶质, 如蛋白质等仍被隔在膜外,超滤和反渗透的差异是由被隔在膜外的溶质分子来定义的, 即分子量的吸收限制( MW切革值) 。

超滤的滤膜分子量吸收限制值在500~几十万道尔顿, 直径大于0.1 μm 的溶质如蛋白质、果胶、脂肪和微生物, 尤其是酵母菌、霉菌不能通过超滤膜[1]。

1.2 超滤的特点1.2.1 操作条件温和由于在超过滤中, 某些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膜, 所以渗透差小于同种物料在反渗透中形成的渗透压, 所需的工作压力较小, 温度也比较低。

超滤的工作温度在30一40°C也可达50°C, 压力一般在1-10pa最高不超过10pa,对膜片影响很小。

1.2.2 分离环境密闭分离过程在常温密闭环境下进行, 对蛋白质等热敏性物质以及一些挥发性物质几乎没有损害, 而且清洁卫生, 避免了加工中的再污染,绝大多数细菌等微生物被截留, 极大地减轻了杀菌除菌的负担,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1.2.3 生产效率高, 实用性强利用超滤进行浓缩除去水分, 不发生相变化, 大量节省能源且只是以压力作为推动力,所以装置简单, 操作容易, 易于控制与维修。

2 超滤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1 果汁等的消毒与澄清在该领域超滤技术可以代替传统的酶解法进行果汁的澄清。

研究发现超滤技术可使果汁、果胶同时实现分离、提纯, 且分离过程短时、常温, 使得果汁的色泽及风味都保持较好。

自80 年代开始, 国外已在苹果汁、橙汁、梨汁、葡萄汁、柠檬汁、番茄汁等果蔬汁的生产加工中采用超滤等膜分离技术, 以实现对其除菌、澄清和浓缩【2】。

与传统的工艺方法相比, 这种工艺的特点是: 降低操作和劳务费用; 保留果蔬汁中的芳香和脂溶性成分, 使其口感接近鲜食风味, 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 能去除微生物和过量的酶, 有助于产品的长期贮存而不会出现沉淀; 由于采用了自动控制, 操作更可靠, 令产品质量更均衡2.2 蛋白的浓缩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 现已较成功地应用于大豆、豌豆和山药粘液等的蛋白质浓缩、分离或提取上清夜。

该技术可以在没有相变的条件下分离提纯和浓缩蛋白, 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工艺中酸碱调节过程的蛋白变性和盐分的增多, 大大地提高了蛋白纯度和降低了灰份的含量。

2.3 制备超纯水目前一种小型的中空纤维超滤装置, 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超滤法制备超纯水的装置。

此法能够弥补过去使用离子交换法时离子交换树脂不能有效地除去有机物、胶体和细菌的缺点, 生产出来的超纯水水质和纯度都超过了其它同类产品。

2.4在酿造工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酱油和食醋生产大多采用固态发酵法, 生产通常为敞口手工操作, 产品极易污染使细菌超标,加发酵不完全使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不彻底。

造成产品混浊和沉淀。

热灭菌虽可改善卫生指标, 但对风味影响较大,传统过滤尽管可提高澄清度且收效不明显。

国内近年来将超滤用于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 一些生产厂已将该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酿酒工业,酱油和醋制造行业中超滤也起到提纯,澄清,除菌等作用。

实验证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超滤不仅具有简单,操作简单,缩小生产成本特点,还能使得成品酒具有较好清澈度,芳香度,外观更透明[3]。

用超滤膜分离技术进行葡萄酒的提纯,可以在不加化学试剂的情况下制得透明的葡萄酒;还可以降低葡萄酒中乙醇的含量,同时能除去引起葡萄酒褐变的物质,如多酚及造成浑浊的大分子蛋白等[4]。

使酒获得良好的保存性,其风味有所改善,变得清爽而醇香延绵;还能达到除菌目的,省却杀菌操作,避免酒因加热杀菌而形成的浑浊成分的析出[5]。

此外,超滤已应用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中的铅、铜、铁、铝、钙、钾、钠等金属的粒度大小分级[6]。

超滤技术在常温下就能把酱油中的蛋白质等浑浊物及细菌分离出来,从而实现灭菌、澄清同步完成、无需热力杀菌和过滤[7]。

酱油行业中利用外压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对生酱油进行除菌除浊,据有关实践数据统计,细菌去除率达99%,不溶性固形物全部除去,氨基酸态氮保留率88.3%,食盐保留率93.74%。

超滤后酱油成品体态澄清,包装后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质[8]。

2.5 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利用膜技术进行乳蛋白质的标准化。

在乳制品生产中有极大的优点。

最终产品的非脂乳固体组成可以不同于乳中组成、例如在发酵乳、酸奶中增高蛋白质含量可以改善成品的流变学性质。

在干酪的生产中, 由于季节性的乳中蛋白质的变动。

可以消除、其中乳糖含量可以调整到极少, 乳清蛋白中则可以回收。

返人到干酪中以提高产率。

此外, 特别是膜工艺可以生产出许多新产品例如MPC、高强白液体奶、脱脂乳清浓缩蛋白和乳清分离蛋白等。

以供特殊需用。

在国外, 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乳品工业始于70 年代末。

目前, 超滤技术主要应用于原奶浓缩、脱脂奶浓缩、乳清预备浓缩、原奶精制、蛋白和肽的分离以及从干酪生产的乳清废液中回收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成分, 具有节省能源、减少蛋白质变性、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从乳品中制取多种成分等特点, 较传统生产方式有明显的优势, 是传统加工工艺所无法比拟的[9]。

目前我国在乳品和植物蛋白生产中所采用的膜分离技术仅处于研究或试生产阶段, 尚无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实例。

下面就以采用超滤法生产乳清粉为例, 介绍一下其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

多年来, 制造奶酪的副产品一直被用作为饲料, 或是作为废物而排入下水道。

这样既造成浪费, 又污染了环境。

采用超滤法则可以提高产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使制得的乳清粉质量得到了根本改善采用超滤法可以从乳清中分离出低分子的水、盐、乳糖, 从而改善了浓缩物中蛋白质、乳糖和盐的比例。

此外, 蛋白浓缩物也不再仅只能加工成粉末状, 而可以是液体状, 然后, 将其掺和入其它产品中或返回奶酪生产过程中, 这样就可以提高原乳的产率2.6 在果蔬汁生产中的应用超滤技术可以代替传统的酶解法进行果汁的澄清。

研究发现超滤技术可使果汁、果胶,同时实现分离、提纯,且分离过程短时、常温,使得果汁的色泽及风味都保持较好[10]。

果汁加工采用超滤和反渗透以后,可以做到节能,质量好,芳香成分、糖类、氨基酸、矿物质和水分等小分子物质则透过超滤膜得以大部分保留,脂溶性成分保留多,因此浓缩果汁再生产后与鲜果汁无多大差别,保存期长。

由于有冷杀菌的效果,以及滤液中没有酶法处理所存在的未分解果胶,所以长期存放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沉淀。

果汁的色泽,透明度,浑浊度等指标在超滤后较大地提高。

而果汁贮藏中质量退化取决于汁液透明度降低,变浑浊并有沉淀物形成[11]。

因此,经过超滤的果蔬汁不仅质量好,还能得到长期积存。

A.Cassano 等人[12]实验研究了新鲜猕猴桃汁经超滤澄清后的质量。

就总抗氧化性,抗坏血酸含量,悬浮固体,浑浊度和粘稠性为指标,分析得出了超滤过程对新鲜果汁总的悬浮固体和混浊物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新鲜果汁渗透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降低16%,但是总抗氧化性的减少率却低于8%。

猕猴桃汁超滤后澄清部分的大部分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含量回升。

超滤膜对总酚的过滤率为13.5%。

澄清果汁中谷氨酸,叶酸,维生素C 和柠檬酸含量回升。

超滤膜对这些化合物的阻拦率在0%~4.3%[13]。

蔡同一等人[14]以国光苹果为实验材料,以聚砜膜为超滤膜材。

实验结果发现,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聚砜膜对国光果汁中芳香成分保留较好,几乎能完全保留2- 甲基丙醇、丁醇和2- 甲基丁醇。

随着膜通量的增加,果汁中的芳香成分的保留率逐渐降低。

原因是超滤膜对于芳香成分的吸附主要发生在膜表面,非孔面积较大的PS- 80000 膜对芳香成分的影响大于PS- 10000。

他们发现草莓汁经超滤后,芳香成分会有一定的流失,这主要是由于超滤膜的吸附、果汁中大颗粒物质被吸附以及果汁超滤中循环蒸发等因素造成的。

陈颖等人[15]在研究超滤脱色苹果汁的应用工艺中提出用超滤工艺脱色苹果汁,而传统的果蔬汁加工采用活性炭或树脂吸附进行苹果汁脱色,超滤无疑是一种新的工艺手段。

有研究发现,在果汁脱色膜材选择方面,聚醚砜/ 聚乙烯吡咯烷酮膜相比较于再生纤维素膜更能有效减少多酚类物质,减缓变色,流量也显著增大[16]。

3.超滤技术的发展前景超滤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使用上还有其局限性, 主要问题是膜的通量和寿命较低, 设备和操作费用较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局限性正在被迅速消除。

事实表明,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运用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

根据膜分离技术的现有应用状况以及科技水平来看,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 制膜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将更快, 在现有的有机膜、无机膜、复合膜等制膜材料中无机膜和复合膜将是发展的重点。

此外, 尚需开发能适应各种工艺要求、性能好、寿命长、价格稳定的膜元件。

有待开发出能减少操作中产生的膜浓差极化、凝胶极化, 从而提高膜的通量、分离性能和操作周期的更经济的分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