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一、课程介绍: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理论教学分掌握与理解两级规定。

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达,应重点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利于记忆,并能具体应用;理解内容未作标记,讲授时可不进行进一步阐发,规定学生记住要点。

实验教学采用学生操作与教师示教两种方式。

必作实验以黑体字表达,要尽量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察、客观统计和分析实验成果,写出实验报告;未作标记的实验,可根据各校具体状况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亦可补充其它实验。

对这类实验,规定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理解操作办法和环节,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成果。

三、使用阐明:本大纲中的理论课内容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对护理专业提出适宜规定,其它专业可按大纲规定的规定取舍或更动。

本大纲只附有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教学时数分派表,对教学时数的分派可酌情进行调节。

第一章细胞生理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2.细胞的信号转导功效:离子通道、G-蛋白、酶、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内与细胞外统计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阈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肌细胞的收缩功效;肌丝的分子构成与特性,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与后负荷。

第三章血液目的规定: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Rh 血型系统。

掌握血浆渗入压的生理作用。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效,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 ABO 血型系统。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生化反应及其调控的学科。

它通过对生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肌肉收缩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文基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正文内容:一、运动能量代谢1.ATP的合成与降解ATP合成途径:磷酸肌酸酶系统、糖酵解、线粒体呼吸链ATP水解途径:ATP酶系统ATP合成与降解的调控机制2.线粒体呼吸与能量产生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糖原、脂肪与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过程线粒体呼吸的能量产生途径3.无氧能量代谢糖酵解过程与有氧氧化的关系乳酸及其在运动中的代谢二、酶的活性变化与调控1.酶的活性变化机制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酶的调控机制酶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酶的温度、pH及离子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受体介导的调控机制3.运动对酶活性的影响运动对酶合成的调控运动对酶降解的影响运动对酶催化活性的调控三、肌肉收缩机制1.肌肉结构与功能肌纤维的结构与类型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能量转化2.肌肉收缩机制肌肉收缩的起始与停止过程肌纤维与肌肉收缩的关系3.肌肉收缩的调控机制神经递质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钙离子的释放与肌肉收缩的关系激素对肌肉收缩的调控四、运动对生化指标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的生化指标运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2.代谢指标的变化运动对血糖、血脂的影响运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3.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运动对免疫指标的影响运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五、运动生物化学的应用前景1.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能量供给的优化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长跑训练中的应用2.运动生物化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肥胖防控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总结:《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进一步深化了对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涵盖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调节。

课程目标- 能够理解和解释运动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和能量代谢等系统的影响。

- 具备分析和评估运动生理指标的能力,以便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运动康复方案。

- 熟悉常见的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基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课程大纲1.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2.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反应- 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运动对血管的影响3. 肌肉系统的生理反应-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运动对肌肉代谢的影响4. 呼吸系统的生理反应-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运动对气体交换的影响5.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运动中能量供应的机制6. 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授课方式- 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 理论授课内容将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形式。

- 实践操作环节将包括实验室实验、测量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活动。

教材参考- Fox, E. L., & Bowers, R. W. (1988).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成绩: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注意事项- 请学生在课前预相关教材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 请准备好实验室服装和测量仪器使用所需的材料。

- 请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以上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祝您研究愉快!。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案大纲英文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第学期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体育学院一、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运动生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生理活动的机制以及活动规律,认识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系统功能有何良好作用;了解体育教案与训练的一般生理学原理与规律,以及儿童少年年龄、性别的生理学特征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女子生理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有效地从事体育教案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案基本要求与内容安排(一)教案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通过课堂教案和实验,逐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极其调节机理。

.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极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掌握体育教案、体育锻炼及课余体育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标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教案要求:—熟练掌握;—掌握;—了解)三、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内容. 试述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请结合所学知识,试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结合运动健身实践,试述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并阐述它们在力量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四、实验(实践)内容.人体安静与运动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无氧功率的测评五、成绩考核.考核方法与要求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要求熟练掌握本教材每章重点。

.掌握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 杨锡让. 运动生理学进展[].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吴鉴鑫. 运动生理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体生理学编写组. 人体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乔奇.布茹克司. 运动生理学[]. 北京:北体大出版社,.[] 陈永清. 人体生理学习题集[]. 合肥:中科大出版社,.制订人(签字):翟薇薇审核人(签字):武亚军日期:年月。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目的要求: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目的要求: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二)参考书目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H)在线资源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学术期刊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

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

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

【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涵盖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生理学、肌肉骨骼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能力。

3. 学会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来指导运动训练和促进健康。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ppt为辅助工具,讲述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解释和说明运动生理学的知识。

3. 讨论交流法: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4.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运动训练案例,来讲解和说明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五、教材选用1. 运动生理学(第四版),张昌盛、陈巍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年版。

2. 运动生理学教程,刘瑞芳、张华军、王艳昌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出勤、小测验、课堂参与等。

2. 实验报告(20%):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 期中考试(30%):考核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期末论文(30%):通过对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生理学分析,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运用能力。

七、参考文献1. Martin, B. J., & Wilmore, J. H. (1999).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2nd ed.).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2.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 (2010). Exercise physiology: Nutrition, ener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7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3. Sutton, J. R., Lazarus, L., & Robson, P. J. (2005). Exercise, health and fitnes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06020015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实验1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体育教育表明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实验》就是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办的专业必修课,12学时;就是一门测试与测评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的操作技能课程,就是在运动生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开办的。

二、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掌控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常用仪器的采用方法;2.检验和稳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育和提升学生观测、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评定人体运动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表中实验实验类内容与要求时数型综合性实验1肺功能的测定2必做实验人体在安静及运动后动脉综合性实验22必做血压的测量实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综合性实验34必做标本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4心电图的测试与分析4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5血乳酸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6wingate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7尿成分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8脑电图测定4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九血细胞分析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十平衡功能测定2选做实验综合性合计1026选做实验四、实验方法与要求建议序号实验项目小计224422242226要求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和原理积极动手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要有怀疑的勇气,课后要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建议每个实验都要求同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重点在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指标应用的评价。

本门课程的实验并非单一制开学,所以实验的成绩主要依据同学实验课上操作方式技术的掌控程度和实验报告的编写情况,实验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

成绩形成:课堂实验操作能力测评占到10%,实验报告占到10%。

本文实验一肺功能的测量一、实验性质: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必修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计划学时:2实验分组:18人二、实验目的:1.掌控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xercise physi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2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
1.了解能量的分类
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
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
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
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
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
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
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
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
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
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第一节血液的概述 (1/2课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以及血液的功能
2.理解运动对血液成分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血液循环的原理(1课时)
1.理解心脏生理与血管生理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内容
2.重点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酸碱平衡原理(1/2课时)
1.了解酸碱物质的分类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
2.重点掌握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
第五章呼吸系统与免疫系统和运动的关系(2学时)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运动的关系(1课时)
1.理解肺通气与气体交换的主要原理
2.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过程与
3.重点掌握身体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免疫系统与运动的关系(1课时)
1.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重点掌握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六章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2学时)
第一节有氧工作能力(1课时)
1.了解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以及检测及其评定方法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1课时)
1.了解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以及检测及其评定方法
第七章速度、平衡、灵敏与柔韧(2学时)
第一节速度(1/2课时)
1.重点掌握提高速度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
第二节平衡(1/2课时)
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
第三节灵敏(1/2课时)
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
第四节柔韧(1/2课时)
1.重点掌握提高平衡素质的主要方式与训练方法
第八章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员科学选材(2学时)第一节运动技能学习(1课时)
1.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以及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及发展变化
2.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第二节运动员科学选材(1课时)
1.理解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生理学基础以及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
2.掌握运动员选材与分子遗传学的关系
第九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以及运动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课时)
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这一系列的主要生理学基础以及主要方法
第二节运动与环境的关系(1课时)
1.熟练掌握运动与冷热环境水环境高原环境大气环境以及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2学时)
第一节肥胖与体成分(1课时)
1.掌握肥胖的产生机理以及肥胖与体成分的主要关系
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1课时)
1.熟练掌握运动减肥的各种手段与生理学机理
第十一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2学时)
第一节体适能与运动处方概述(1课时)
1.掌握体适能与运动处方的概念
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1课时)
1.熟练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与实施手段
第十二章年龄性别与运动(6学时)第一节儿童少年与运动(2课时)
1.熟练掌握儿童少年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二节女子与运动(1课时)
1.熟练掌握女子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三节老年人与健身运动(2课时)
1.熟练掌握老年人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四节残障人与运动
1.熟练掌握残障人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十三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4学时)第一节运动与骨质疏松(1/2课时)
1.熟练掌握骨质疏松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二节运动与血脂异常(1/2课时)
1.熟练掌握血脂异常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三节运动与高血压(1课时)
1.熟练掌握高血压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四节运动与糖尿病(1/2课时)
1.熟练掌握糖尿病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五节运动与冠心病(1课时)
1.熟练掌握冠心病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第六节运动与腰痛(1/2课时)
1.熟练掌握腰痛与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内容
(二)学时分配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论法3演示法4案例教学法5情景教学法6练习法7示范法(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2校园网、互联网的使用3实践教学
五、其他说明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