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42怎样分解力说课稿-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力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力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力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编辑推荐]高中生各科考试,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

在这里中国()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

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

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教材的分析、学生具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展需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

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求出分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思想创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分析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分力方向的确定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物理情境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用段本节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是:1、有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常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化;2、强化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解剖问题的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透过实际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所在。

3、通过实验、图片、录像、现代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真实物理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明示了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说课材料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说课材料

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已知木块与地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A.μmg
θ
B.μ(mg+Fsinθ)
C.μ(mg-Fsinθ) F
D.Fcosθ
例 1. 质量为 m 的木块在推力 F 作用下,在水平
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已知木块与地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θ
2
T1
=
T2
=
G 2cos
θ
2
(
θ ?
T1
T2
·O
G/2 F1
θ/2 θ/2
F2
F1
G
STS应用
F1
·O
F2
F
问题
• 汽车陷在泥地,没有其它汽车怎样将它 拖出?
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附 :
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 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

y
的 正 交 分 解
F1y
F1
F3
F3x = F3
( BD )
A.μmg
θ
B.μ(mg+Fsinθ)
C.μ(mg-Fsinθ) F
D.Fcosθ
例2.已知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与地面间 的夹角为θ,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θ
例2.已知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与地面间 的夹角为θ,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θ G
例2.已知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与地面间 的夹角为θ,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练习、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
F1 α
α
G
F2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并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概念和力的分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3. 教学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验介绍力的分解概念。

将一个绳子绑在一个小车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绳子的拉力。

接着,将绳子拉向左边和向右边两个方向,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解释示数变化的原因是力的分解。

然后,讲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通过示意图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最后,通过实际例子,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使用弹簧测力计和绳子进行力的分解实验。

每组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4. 实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力的分解的原理?- 你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分解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个人沿着斜坡上的螺旋楼梯上楼,求他对斜坡的垂直力和平行力的分量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的拓展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力的分解的原理,还能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标题:力的分解说课稿引言概述: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力的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力的分解的定义、原理、应用、计算方法和示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1.1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1.2 分力是指力的合力,也就是在某个方向上的作用力。

1.3 力的分解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物体在不同方向上受力情况。

二、原理2.1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2 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即分力的合力可以合成原力。

2.3 通过力的分解可以更清晰地描述物体受力情况,方便进行力学分析。

三、应用3.1 力的分解在静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求解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3.2 在工程学中,力的分解可以帮助设计合理的结构,确保结构在受力时不会发生破坏。

3.3 在运动学中,力的分解可以帮助解释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计算方法4.1 对于斜面上的物体,可以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4.2 对于绳子拉扯物体的情况,可以将拉力分解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

4.3 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示例5.1 一个斜面上放置一个物体,重力为10N,斜面角度为30度,求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大小。

5.2 一个绳子以30N的力拉扯一个物体,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度,求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大小。

5.3 通过以上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结论: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力的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

掌握力的分解的定义、原理、应用、计算方法和示例对于深入学习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分解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怎样分解力》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本章第一节《怎样求合力》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节教材分为两段话和一个案例分析,有两大特点:(1)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以教材图4-16所示的小实验模拟钢索的牵拉作用,由于利用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工具,人人可以动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悬挂物体竖直向下的重力所形成的两个作用效果。

换个角度,斜向的细线的拉力产生了竖直向上与水平方向的作用,与斜拉桥钢索拉力的作用相对应。

(2)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材引入了“哪种分解较为合理”的案例,这是学生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常易出现的问题。

教材通过透彻的说理,从物体除了存在推拉挤压外,还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情况全面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对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较深入的了解。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

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的活动,体会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解决办法:参与活动,体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并针对具体的经典情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温故知新法、比较法、讲授法、总结归纳等方法。

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

即多媒体投放斜拉桥的图片,设问倾斜的钢索的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我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设置这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力分解现象,而且在前一节《怎样求合力》中也有相关讲解,学生比较熟悉。

在课前设置这个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温故知新新课讲授
在新课展开时,我主要采用了回忆法、比较法。

即回顾力的合成的概念、遵循的法则,所谓比较即与力的合成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并引出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本质、运算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之间的关系。

3、联系实际实例探索
设问把代表已知力的有向线段作为对角线,若无条件限制,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引起学生的注意,发现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即能将已知力分解出无数种结果,从而设疑——实际问题中应该按照什么依据进行力的分解?由此给出两个情景,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