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四章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资料

上升期 高峰期 下降期
特殊型式:
1 上升期前抑制 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对末梢血中白细胞数的影响 30min 2 下降期后抑制 针刺对家兔肝枯否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3、关于针刺镇痛作用时间效应的几个针麻诱导期 针刺耐受 针刺镇痛的后效应
总结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1.
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与针灸效应
1) 针灸必须注意针刺时机 2) 创造了多种时间条件的针灸方法 3) 不同时辰针刺治疗效果不一样
2.
针灸的时效关系曲线与针灸效应
1) 定义 2) 临床意义
3. 4.
针刺镇痛做用时间效应的几个问题 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与针灸效应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Series1
2、针灸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的 影响
1、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疗效观察时间 2、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1)留针时间影响 A. 针刺时间不宜太短,一般20min-1h B. 针刺时间过长,对疗效的并不因此增加。 (2)针刺时间间隔 A. 急性病 B. 慢性病
第四章针灸作用的基本 原理
4、人体节律与针刺效应
(二)针灸效应的时间过程
1、针灸作用的时间过程 18 1)定义 16 2)特点 14 12 3)分期 10
潜伏期 上升期 高峰期 下降期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机制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机制针灸是中医草根直接与人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将细长的医疗器械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气机等失衡状态,来达到疾病治疗和健康促进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疾病治疗的作用1. 疼痛缓解: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和穴位,改变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释放,从而抑制疼痛信号传导。
这是针灸最常见的应用之一,适用于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
2. 促进循环:针灸能够调节和增进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助于康复和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3. 调节免疫:针灸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4. 调整内分泌:针灸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和平衡,对于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患者有显著疗效。
5. 促进消化:针灸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胃肠功能障碍、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二、疗效的机制1. 穴位刺激:针灸利用细长的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的神经末梢和相关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穴位刺激可以改变受体的反应性,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各个系统的功能。
2.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产生疼痛信号,通过神经途径传递到脑部,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的分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3. 气血调和: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使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针刺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组织器官的供血和营养状况。
4. 内分泌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影响脑下垂体—靶腺—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调节激素的分泌和平衡,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自我调节: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愈能力。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基础代谢、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加速人体对疾病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针灸,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其作用机理,却并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中医针灸疗法背后的神秘机制。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运行不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灸所选取的穴位,正是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的关键点。
当针灸针刺激穴位时,就如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
穴位所在的部位往往富含神经末梢,当针刺入穴位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信号会被整合和处理,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镇痛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针灸还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
针灸的刺激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体液调节方面,针灸可以影响体内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
同时,针灸还能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当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康复。
针灸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的穴位组合和刺激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疾病,针灸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则可能会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调理。
针灸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为一门精湛的中医疗法,古老而又神奇,曾受到清朝皇室的宠幸,被认为可以治病救人,而今也备受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其作用原理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相关记载。
针灸作用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针灸可以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包括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
针灸可以平衡人体机能紊乱所引起的内环境障碍,从而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氧,以及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二,针灸可以产生药效。
针灸的药效是通过针刺引起的刺激和微创伤,激活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其产生和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功能,对于病因紊乱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减弱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第三,针灸可以调节心理紊乱。
针灸可以促进人体的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病痛引起的心理压力,明显减轻抑郁症和紧张症等精神功能障碍,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总而言之,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有生理影响、药效作用、心理调节三个方面。
针灸把中医辩证法与西医药物疗法完美结合,中西医结合之技术,充分发挥了中西医术奥妙,以及有效利用针灸技术,在治疗保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要恰当使用针灸技法,灵活搭配,以达到良好的针灸治疗效果。
说到针灸,不得不提它的安全性,因为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可能有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尤其是在治疗疑难病症时尤为重要。
因此,在施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针灸技法。
另外,也要注意技术的正确性,该针刺处需适度而不可过分,以避免间断性刺激引起感染或坏死等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疗法,其作用原理非常复杂,要正确理解并恰当施行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针灸的历史渊源和作用机理,才能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并取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绪论实验针灸学定义: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验针灸学是根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汇聚我国中西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而创立的。
它既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也促进了传统针灸学进一步与实验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一、实验针灸学的任务1、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
2、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
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作用途径及原理。
4、促进针灸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5、培养具有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实验针灸学所承担的任务可知凡是涉及传统针灸学范畴的内容,都可作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对象。
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灸方法临床治疗使这些内容具有更加科学性。
例经络的命名是否属本学科的内容十二经脉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例:手太阴肺经阴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膈以上(为阳):肺、心、心包——手肺(阳中之少阴)—阴最多—太阴心(阳中之太阳)—阴次之—少阴心包(心之外围)—阴最少—厥阴膈以下(为阴):脾、肾、肝——足脾(阴中之至阴)—阴最多—太阴肾(阴中之太阴)—阴次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阴最少—厥阴(一)理论部分教学的基本内容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紧跟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借鉴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
采用解剖及组织形态学、生理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等学科技术和方法。
2、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A、经络研究:经络现象(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感传的生物物理学等表现),经络实质(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途径)。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一、引言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针灸的作用机制1. 穴位刺激引起神经系统反应:针灸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纤维向脑部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触发大脑内各种区域,包括脑干、脑皮层和下丘脑等。
这些反应可以改变人体的神经兴奋性,并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2. 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在特定穴位接受针刺后,周围组织和毛细血管会受到改变。
这种改变伴随着局部血流增加,而增强了氧气和营养物质向周边组织的输送。
同样,代谢产物也会被更快地排除,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
3. 针刺调节炎症反应:针刺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水平。
它能够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并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4. 脑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在穴位上产生微弱电流和化学变化,进而激发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内啡肽、γ-氨基丁酸(GABA)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对镇静、镇痛以及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三、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1. 长期慢性疼痛管理: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长期慢性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和关节炎等。
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末梢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改善疼痛感知,并减少对传统药物治疗的依赖。
2. 神经功能障碍康复: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上也展现出显著效果。
它可以刺激和调节受损组织及周围组织的血流,促进受损区域的修复,并增强相应肌肉的力量和均衡性。
3. 内分泌失调治疗:一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甲亢等内分泌失调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针灸得到缓解。
该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平衡体内荷尔蒙水平,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中医针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检验,以其独特的疗效在医疗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却像是一个神秘的谜团。
那么,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络,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就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当针灸针插入穴位时,会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一种是机械刺激作用。
针的插入会对穴位周围的组织产生轻微的损伤,这种损伤会触发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
身体会调动各种生理资源,包括免疫细胞、神经递质等,来修复受损的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另一种是神经调节作用。
穴位所在的部位通常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
针灸刺激会通过这些神经末梢将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对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例如,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来影响身体的代谢、生长和发育;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来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活动。
针灸还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消除气血瘀滞的情况。
比如,对于疼痛性疾病,往往是由于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顺畅地到达疼痛部位,从而缓解疼痛。
此外,针灸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疗法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心理和情绪方面,针灸也能发挥作用。
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与机制

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与机制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其疗效与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以及相关的机制。
一、针灸疗法的疗效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疼痛缓解: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疾病的治疗,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刺激人体内的内啡肽等天然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2.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疗法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提高体内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促进免疫反应的产生,有助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3. 心理调节:针灸疗法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效果,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改变患者的脑电图特征,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针灸疗法的机制针灸疗法的疗效与其所依据的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以下是目前研究认可的一些针灸疗法的机制:1.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活神经纤维,产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途径传导信息到大脑,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引起脑内多个脑区的反应,包括镇痛中枢、神经内分泌中枢等。
2. 循经调气: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穿行全身的气血运行通路。
通过在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治疗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改变穴位周围的血流情况、神经电活动等,进而影响经络的气血运行。
3. 调节体液代谢:针灸刺激可以改变体液代谢,促进物质的吸收、分布与代谢,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胃酸分泌等,对胃肠道疾病有疗效。
4. 激活内源性物质: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体内内源性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脑内啡肽等。
这些物质对镇痛、抗炎、抗应激等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习题>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
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型题(一)A1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A.麻醉B. 消除疼痛C.预防疼痛D.治疗疼痛E.降低痛阈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A.痛反应和痛感觉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B.费用昂贵C.操作繁琐D.镇痛不全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A.麻醉B.消除疼痛C.预防疼痛D.治疗疼痛E.降低痛阈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A.针刺加少量麻醉药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C.针药并重D.针刺加足量麻醉药 E.针刺加半量麻醉药型题(二)A21.针刺麻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A.镇痛 B.止痛 C.镇静 D.麻痹 E.麻醉2.动物的疼痛不包含A.痛感觉B.痛反应C.痛伤害D.实验痛E.病理痛3.不增强针刺麻醉效果的麻醉药是A.利多卡因B.芬太尼C.氧化亚氮D.氯胺酮E.硫喷妥钠4.针刺麻醉的作用不包括A.镇痛作用B.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C.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D.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E.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型题(三)B1A.伤害性感受器 B.蓝斑核 C.背角的Ⅲ层 D.胶状质区 E.以上都不是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脊髓机制的是3.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脑调节机制的是(四)B型题2A. 钙降素相关基因肽B.强啡肽C.γ-氨基丁酸D.纳络酮E缓激肽 F. P物质 G. β-内啡肽 H. 八肽胆囊收缩素1.目前研究表明,2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脑内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2.目前研究表明,100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脊髓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3.目前研究表明,介导针刺镇痛耐受的主要物质之一是(五)C型题A. 2HzB. 100Hz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脑啡肽原(PPE) mRNA表达较多2.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强啡肽原(PPD) mRNA表达较多3.何种频率电针不诱导中枢前阿黑皮素(POMC)mRNA表达(六)K型题①伤害性感受器②脊髓背角③缓激肽④丘脑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④E.①+②+③+④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中枢机制的是3.目前研究表明,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是(七)X型题1.目前的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调制的主要包括A. 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B.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抑制系统C. 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易化系统D.伤害性感受器 E缓激肽F. 以上都不是2.针刺麻醉的主要缺陷包括A .不利于手术后创伤修复 B.病人处于意识不完全丧失状态C.个体差异较大D.不能完成手术E.麻醉不全F.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3. 体针针刺麻醉的主要取穴原则是A.循经取穴B.辩病取穴 C .同神经节段取穴 D.经验取穴E. 辨证取穴F.头针为主4. 针刺麻醉循经取穴时镇痛效果较好的穴位是A.井穴B.交会穴C.郄穴D.络穴E.原穴F.合穴G.输穴H.背俞穴三、改错题1.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2.针刺麻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3.针刺耐受就是指患者对针刺不敏感。
4.痛感觉是所有动物均具有的一种生理病理现象。
5.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相同。
6.疼痛均依赖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而产生。
7.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古已有之。
8.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
9.电针刺激是一种强烈应激刺激。
四、简答题1.试述胶状质区(SG,Ⅱ层)在痛觉形成中的作用。
2.简述体针麻醉腧穴配伍的原则。
3.什么是针灸耐受?4.试述痛阈、痛耐受阈和痛感受性范围。
5.一个较为理想的慢性疼痛模型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五、问答题1.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刺激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2.试述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试述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4.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作用及优缺点。
5.试述FOS蛋白可能是疼痛在分子水平的一个标志的主要理由。
6.试述针药复合麻醉的优点5※<第一节答案>一、填空题答案1.主观感觉,情感体验2.Aδ伤害性感受器,C伤害性感受器,刺痛,灼痛3.脊髓4.痛阈,耐痛阈5.痛觉分辨力,报痛标准6.止痛,生理功能紊乱7.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痛觉过敏,触诱发痛,自发痛8.A类,C类,胶状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9.急性痛,慢性痛,癌痛,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10.“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脉绌急则痛”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型题(一)A11.答:C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A和E选项过于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B和D选项忽略了防止疼痛。
2.答:C 其中A项为同义反复;B、D项不准确,未含预防疼痛的意义;E项错,针麻是使痛阈和耐痛阈升高。
3.答:A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其它选项均不准确。
4.D5.C6.答:B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的随意组合。
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针药复合麻醉不是看麻醉药绝对量的多少,而重在麻醉药是否足以产生麻醉效果,只有在麻醉药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时,与针刺合用,才能称为针药复合麻醉。
(二)A型题21.答:E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针麻能产生A、B、C三项的作用。
2.答:A 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
C、D、E选项在人和动物均有。
3.D,目前的研究表明,具有肯定镇痛作用的一些药物,当它们与针刺结合应用时,却出现了分化,尽管多数药物与针刺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但也有相当的一些药物,能拮抗针刺的镇痛作用,或对针刺镇痛没有影响。
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
其它选项均为增效药。
4.答:E 针刺麻醉一般不致患者意识丧失,所以也不存在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
其它四项均为针麻的主要作用。
型题(三)B11.答:A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部分,称为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在形态学上,它们是无特化的游离神经未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是伤害性刺激的外周直接作用部位。
2.答:D 伤害性传入主要终止在胶状质区,它与SG中间神经元、背角层投射神经元的树突和脑干下行纤维形成局部神经网络,构成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
3.答:B 蓝斑核(LC)是痛觉调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结构,它的激活引起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并产生伤害性痛反应的减弱。
LC的下行抑制主要通过轴突与背角神经元的直接作用,也间接通过终止在PAG的纤维激活调制神经元。
型题(四)B21.答:G2.答:B3.答:H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
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
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
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
A、C、E、F为致痛物质,D为镇痛物质内阿片肽的受体拮抗剂。
(五)C型题1.答:A2.答:B3.答:C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
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
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
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
(六)K型题1.答:B2.答:C3.答:D分析:目前的研究表明,痛觉的外周机制包括: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和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两个部分,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痛觉中枢机制包括:①痛觉的初级中枢是脊髓背角;②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是胶状质区(SG,Ⅱ层);③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初级传入向背角传递经过初级整合的痛觉信息;④由不同的上行通路传递痛觉信息到脑的高级中枢,丘脑是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⑤大脑皮层是痛觉整合的最高级中枢。
(七)X型题1.答:A、B、C 目前研究的比较深入的痛觉调制系统有两个:一是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一是脑高级中枢的下行调制系统,后者包括脑高级中枢的下行性抑制系统和下行性易化系统。
D项和E项为疼痛产生机制中的主要角色。
2.答:C、E、F 针刺麻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