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效应及机理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及原理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在人体表面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互相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功效和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调节气血运行: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运行的畅通密切相关。
在针灸治疗中,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气滞血瘀等问题,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2.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促进神经传导,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后释放物质P能够抑制疼痛传导;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兴奋或抑制一些神经元,对内脏、器官产生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调节免疫功能: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加强体内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对抗病毒和细菌感染。
4.调节内分泌系统: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内啡肽、皮质类固醇等,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对抗压力、焦虑等症状,促进身心健康。
5.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供应,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细胞活性,改善细胞内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的功效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治疗不同疾病和症状,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部机能,增强抵抗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针灸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对气血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机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实现整体调控的作用。
此外,针灸还有一些其他机制,如调节血流、维持体温、调控器官功能等。
针灸治疗机理及有效性评估

针灸治疗机理及有效性评估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生机活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尽管针灸在西方国家的普及程度并不如中国,但近年来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针灸的治疗机理,并综合评估其有效性。
针灸的治疗机理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
首先,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能够通过神经途径产生生理反应,如释放内源性物质。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来减轻疼痛感。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与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针灸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氧供,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针刺刺激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进而改善组织的供氧和营养状况。
此外,针灸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远距离效应,从而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研究发现,针灸能够促进机体的抗炎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
这一机制对于治疗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部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针灸还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发挥治疗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发送信号到下丘脑、脑干和脊髓,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
举例来说,针灸可以调节大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轴),降低应激反应,改善情绪状态。
然而,尽管针灸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有许多研究显示针灸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针灸的疗效仅仅是心理暗示效应的结果。
在系统评价方面,一些作者进行了对针灸治疗有效性的评估。
例如,一篇对痛经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研究发现,针灸对缓解痛经症状具有显著疗效,且其有效性与常规药物治疗相当。
另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疾病的Meta分析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慢性腰痛、慢性头痛等。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针灸,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其作用机理,却并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中医针灸疗法背后的神秘机制。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运行不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灸所选取的穴位,正是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的关键点。
当针灸针刺激穴位时,就如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
穴位所在的部位往往富含神经末梢,当针刺入穴位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信号会被整合和处理,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镇痛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针灸还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
针灸的刺激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体液调节方面,针灸可以影响体内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
同时,针灸还能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当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康复。
针灸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的穴位组合和刺激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疾病,针灸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则可能会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调理。
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与机制

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与机制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数千年来,针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其疗效与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疗效与机制。
一、针灸的疗效1.1 祛除疼痛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手段,能够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祛除身体各部位的疼痛。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针,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疼痛信号传导,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1.2 调整人体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如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体液分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3 缓解心理压力针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疗身体疾病,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促进人体内部的神经递质分泌,调整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针灸的机制2.1 神经调节机制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活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和神经介质的释放,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影响脑内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和镇静的效果。
2.2 循环调节机制针灸疗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动性,消除淤血和瘀血,缓解炎症反应,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组织修复。
2.3 内分泌调节机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影响体液的分泌和代谢。
例如,针灸可以调节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甲状腺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体的代谢水平、免疫功能和生殖能力。
2.4 免疫调节机制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分泌和活性,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炎能力。
三、总结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贯穿全身的能量通道,而穴位则是这些通道上的特定点。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流动,以及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具体来说,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产生疗效:
1. 经络调整: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疏通堵塞的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神经途径传递信号到脑部,产生反射作用,引起身体的内源性物质释放。
这些物质包括内啡肽、血清素等,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压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3. 局部效应:针刺穴位后,局部会产生微创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有利于身体自身的康复。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虽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通过调整机体的平衡,刺激自愈能力,针灸能够帮助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并在某些情况下辅助治疗疾病。
针灸的现代医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的现代医学原理有哪些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使用特制的细针刺激人体穴位以调节机体功能和促进自愈能力。
尽管针灸的确切工作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能通过多种生理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
以下是针灸的现代医学原理:1. 神经调节机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传递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整,如促进内啡肽、多巴胺等内源性药物的释放,进而影响疼痛传导和感受等。
2. 微循环改善:针灸可以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流速。
这样可以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 免疫调节: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针灸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介质的产生等途径,调整机体的免疫平衡,从而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效果。
4. 脑电波和脑功能改变:针灸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电生理活动和功能来调节机体。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变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模式。
这可能与针刺引起的神经反射、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相关。
5. 神经内分泌调节:通过施以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影响内分泌的平衡。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殖激素等内分泌物质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调整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6. 针灸的心理学效应:针灸对心理状态的调节可能与针灸时的痛觉刺激、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患者对针灸疗效的期望等因素相关。
通过改善心理状态,如减轻焦虑、改善睡眠,针灸可以进一步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结合个体病情和特点,以及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方法的配合。
虽然现代医学对针灸的科学基础已有一定认识,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理解和阐明针灸的机制。
对于针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来验证。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一、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针刺经络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内源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抗痛能力。
这些内源性物质能够与感觉神经末梢相互作用,阻断或减轻疼痛信息传导。
2. 炎性因子调节针灸刺激能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状态,抑制多种促发和维持慢性疼痛的炎性因子的生成。
通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针灸能够降低组织的炎性反应,减轻慢性疼痛。
3. 神经可塑性调节针灸能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参数,从而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
针灸通过影响大脑中与传导和调控疼痛相关的神经途径,重建新的突触连接和关闭异常强化突触连接。
这种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效果可以长期维持,并且能够改变大脑区域的功能布局。
二、针灸对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1. 神经系统机制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人体神经系统紧密相关。
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刺激穴位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大脑中产生镇静、镇痛效应。
影响疼痛信息传导的关键结构有丘脑、脊髓背角和下丘脑等。
2. 免疫系统机制针灸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改变白细胞分布以及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实验证明,针灸刺激可以抑制白细胞向伤口区域聚集,减少伤口渗出液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
3. 内啡肽假说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内啡肽假说也密切相关。
内啡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针灸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并与其受体结合,产生止痛效应。
三、临床实践及总结在现代医学中,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了针灸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一、引言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针灸的作用机制1. 穴位刺激引起神经系统反应:针灸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纤维向脑部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触发大脑内各种区域,包括脑干、脑皮层和下丘脑等。
这些反应可以改变人体的神经兴奋性,并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2. 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在特定穴位接受针刺后,周围组织和毛细血管会受到改变。
这种改变伴随着局部血流增加,而增强了氧气和营养物质向周边组织的输送。
同样,代谢产物也会被更快地排除,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
3. 针刺调节炎症反应:针刺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水平。
它能够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并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4. 脑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在穴位上产生微弱电流和化学变化,进而激发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内啡肽、γ-氨基丁酸(GABA)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对镇静、镇痛以及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三、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1. 长期慢性疼痛管理: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长期慢性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和关节炎等。
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末梢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改善疼痛感知,并减少对传统药物治疗的依赖。
2. 神经功能障碍康复: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上也展现出显著效果。
它可以刺激和调节受损组织及周围组织的血流,促进受损区域的修复,并增强相应肌肉的力量和均衡性。
3. 内分泌失调治疗:一些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甲亢等内分泌失调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针灸得到缓解。
该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平衡体内荷尔蒙水平,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三、针刺麻醉(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
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
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
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但是,针麻在一些手术中所体现的优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所以,针麻依然是临床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不能夸大针麻的作用,也不能否认它的临床价值,关键在于更深入地研究针麻的特点,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二)针刺麻醉使用范围自1958年以来,几乎各种手术如颅脑、五官、额面、颈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80%~90%,但是这种“广泛”的有效性,并未能使针麻成为临床麻醉的常用方法,反而使其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减少,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是由于对针麻的作用范围没有作出科学的限制,形成针麻的临床滥用。
由于针麻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手术中的疼痛,研究表明电针对于急性痛的镇痛作用大约相当于全量麻醉药镇痛的一半,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如果仅用针麻而不配合药麻,针麻是难以真正推广的。
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妇产科及四肢的手术,麻醉效果较好的手术有:甲状腺摘除手术、颞顶枕区及后颅窝手术、前颅凹颅脑手术、颈椎前路骨科手术、肺叶切除术、剖腹产、腹式子宫全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胃大部切除术、全喉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斜视矫正术、拔牙术等。
针刺麻醉术对于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别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能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三)针刺麻醉方法1.术前准备针麻术实施前,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术前预测,二是试针,三是患者的心理诱导。
术前预测就是测定患者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
术前预测不仅可以指导针麻临床实践,用科学方法选择适宜个体,提高麻醉效果,同时可对进一步探索针麻镇痛原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机体在针麻下手术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心理改变,体现了针刺作用的整体性特点,针刺使机体调整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麻醉效果就好,反之则差。
这种调整作用又与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有关,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术前预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目前主要的方法有:①皮肤感觉-知觉阈测定,包括触觉阈、痛阈和耐痛阈、两点辨别阈等。
②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测定:常用的指标有皮肤温度测定、眼心反射测定、肾上腺素皮内试验、呼吸节律波、指端脉搏容积波、心率、皮肤电变化等。
③其它如血液中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体液的一些指标、通过相关量表测定的心理学指标亦与人体的痛反应能力相关,可以作为术前预测的参考。
实际运用中,经常以多个指标进行检测,相互参考,以尽可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试针是指在针麻效果术前测试的基础上,选择几个穴位进行针刺,以了解患者的针刺得气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手术前应试针,以便于手术时采取适当的刺激方式和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对于过去没有接收受过针刺的患者,经过试针后可以解除其对针刺的恐惧,以配合手术的进行。
心理诱导是指为了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而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因为在针麻手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除痛觉迟钝外,其它感觉运动机能均保持正常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大脑的调节功能,调动体内各器官组织以协同针刺的镇痛效应。
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向患者介绍针麻的益处及手术中配合的具体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有安全感等。
2.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根据针刺选择的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麻处方”。
处方主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征侯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证与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③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取和手术部位同一节段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进行麻醉;④经验取穴,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等。
耳针麻醉,是指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选穴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辩证原则,是指根据手术部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与相应脏胕的特定关系选取耳穴中相应的部位。
如大部分手术均取肺穴,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骨科手术取肾穴,是因为肾主骨;眼部手术取肝穴,是因为肝开窍于目。
一是反应点原则,是指选取手术部位或所及脏腑在耳廓上的反应点进行针刺麻醉。
此外,与体针一样,一些经验穴也是耳针麻醉是常用的,如神门、交感、脑干、皮质下等。
3.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针麻的刺激方式依据所用器具的差异,主要有手针式、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三种。
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指运针的方法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体针时,运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90度到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厚处约10毫米左右,耳针时,只用捻转法而不宜提插,捻转幅度为180度左右,频率为120Hz左右。
手针式的优点,在于随时根据施术者的手下针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态。
目前,手法运针仪可以代替手法运针,但得气感无法体现,且单调的刺激易产生气感减弱的现象。
电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将电麻仪连接到针体上,利用其输出的脉冲电流,维持针感的方式。
电脉冲的频率均采用2Hz和100Hz等,其优点在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可以对刺激量进行定量控制,但其不能体现手下的针感,不能及时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且易产生针刺耐受。
经皮电刺激式,是指通过特定的电极,而不是针灸针作用于特定部位而获得镇痛效果的方法,它与电针式的区别在于,电针通过针灸针起作用,而前者不用针;经皮电刺激为高频率、小波宽的脉冲,电针为低频率、大波宽的脉冲,两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麻醉效果。
(四)针药复合麻醉1.针刺麻醉的局限性由于针刺麻醉是在临床外科手术的实践中发明的一种术前防痛、镇痛的方法,所以在命名上使用了麻醉一词。
这种使用是不够严谨的,麻醉(anesthesia)一词是1846年Holmes提出的,它的本意是使无知觉。
在医学中,麻醉的具体含义包括了镇痛、遗忘和意识丧失,就是指在麻醉药的影响下失去知觉,痛觉的暂时性消失是其主要目的。
所以,药物麻醉的镇痛是指对象因意识丧失而感觉不到疼痛(局麻则是由于药物阻碍了局部感觉传入,即意识对局部感知的丧失)。
针刺麻醉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麻醉对象的意识并不丧失,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其镇痛作用并非是由于对象知觉的丧失而引起的,针刺是通过影响生理性调节机制,降低对象的疼痛敏感性,而产生镇痛效应的,它不可能使机体完全丧失痛觉,研究表明,针刺大约可使手术中的疼痛感减轻一半。
2.针药复合麻醉在20世纪70年代,针麻发明初期的试图以针麻代替药物麻醉的激情过后,80年代开始,更切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针药复合麻醉(acupuncture balanced anesthesia, ABA),有研究者称其为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 assisted anesthesia, AAA),逐渐成为针麻临床和研究的主流。
目前,临床麻醉中单用一种麻醉药或一种麻醉方法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常用的是多种药物和方法相配合的复合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完全可以成为复合麻醉中的一个成分。
这样的认识是符合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规律及潮流的,它并没有否定针麻的价值,而是使其成为现代麻醉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表明,ABA/AAA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
②针药结合,每个手术平均可节省麻醉药用量约45%至54%,在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
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整作用,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