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

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

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

”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提 出,资 0 0
诺思在 《 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分析 了英国和 西班 牙因产权 制度 的差
本积 累、 技术进步等 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 因, 不如说是 经济增长 异而导致 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结 果。1 纪 ,英国和西班牙 同是最 早发 6世
规 、规章等) 、非正式规 则 ( :社会 习俗 、行 为规范、道德规 范、信 济发展 的良好制度环境 ,从此 , N ̄ S 如 英I 7持续的经济发展 。 然而 ,s r ]
仰等) 及它们的实施特征。 , 一时期的西班牙实行的则是 “ 主专制”政体 , 君 代表封建利益 的羊毛团 正式规 则包 括 : 1 ()政治规则 ( 即政治体制) 2 ;( )经济规 则 ( 即产 ( 即羊毛 出口商和专门养羊 的地 主组成 的利益 集团) 和政府谈判 中获 在 权) 3 具体 的单个合同 。政治体 制和产权是 互相影响的。一方面 ,国 得 了更多 的特权 , () 政府把羊毛 出口作为主要税源 , 羊毛团可以在农田随 家依 靠垄 断暴 力 , 负责界 定产权 并保证 产权的实施 ; 另~方面 , 由产权 意放牧羊群 , 农民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对羊毛团有利 的制度 安排 所决定的经济利益 的结构也将 影响到政 治体 制。 从短期看 , 每个时期的 阻碍 了土地产权制度 的发展 , 由于从羊毛出 口中获得 的政府 收入经常不 各种利益集 团都 会插手政治舞 台 ,尽量使 政治剧情 的发展更有利 于 自 足, 往往 出现 国家侵 占、没收私有财 产和 单方 变更 合同等事 件 , 更加妨 己 : 长期看 , 从 经济发展也 影响到政治体 制的演变。经济规则就是通常 害 了市场秩序 的形成。最后 , 西班牙的经济渐渐衰落。诺思认为 ,英国 所谓的产权 。 阿尔钦认为 ,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对某种经济物品的 经济率先发展 的主要原 因是建 立了良好 的产权制 度 ; 而西班牙经济停滞

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维普资讯
L~ 一 塑一 一一 垦 皇 盎 f
中国制度变 迁和经 济增 长 经济 管理 学院 , 北京 10 8 ;. 00 3 2中央财经 大学 统计 学院, 北京 10 8 ) 0 0 1
中国经 济 制度 的变革 表现 在多个 方面 , 主要有 : 配置资 源 的方式 由过去 的计 划体制改 为市场体制 ; 进行 经济主体产权 制 度变革 , 发展 壮大非公有 制经济 ; 实施对外 开放 , 发展外 向型 经 济等等 。 本文选 用以下几个指标反 映制度变迁 : 1市场 化程 度 () (C , S H)用投 资 的市 场化 指数 表示 , 即全 社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中 “ 外资 、 自筹资金 和其他 投资 ” 占总投资 的比重。( ) 国有化 水 2非 平 ( G ,用非 国有 经济 的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 总值 的 比重 表 F Y) 示, 由于资料 限制 , 这里用工业 总产值 中的比重表示 。( ) 3 开放 程度 ( F , 对外 贸易 依存 度表 示 , K C)用 即进 出 口总额与 国 内生 产总值 的比率 。( ) 4 工业化水平 ( Y , G H)用工业总产值 占国内生
经济增 长理 论是宏观 经济学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经济增长 的 源泉一直是宏观 经济学研究 的核心 问题 。 古典增长理论认 为 新 经济增长 的核心 因素是物质资本 、 人力资本 、 劳动力 和技 术 。 而


制 度 变迁 和经 济 增 长关 系分析
产 总值的 比重表示 。( ) 5 非农化水平 ( N , F H)用第二产业和第j 产业就业人 数 占总就业 人数 的 比重 表示 。经 济增长用 G P可 D 比价格 定 比增 长指 数表 示 ( 1 7 以 9 8年 为 1 ) 0 。具体数 据见表 1 数据来 源 于文献 【】 中国统计 年鉴 ) 2 0 ) 由于种种原 , 1和《 ) 04 。 ( 因, 这些 指标也只能是 中国经济制度变革 的一定 程度的量 化。 考 虑 到利用 时间序 列建 立多元 线性 回归模 型残 差序 列 的 自相关性 , 这里建 立 以 GD P为 因变量 , 以制度 变迁指标 为 自变 济政策的基础 。 量 的带有 自相 关误差校 正的多元 线性 回归模 型 , 对参 数进行最 目前关 于制度 变迁 与经 济增 长关系 的研究 方法 可归 结 为 大似 然估计 , 到如下结果 ( 得 括号 中为参 数的 t 验值 , 同) 检 下 : 三类 : 一是用 一定 的指标体 系对 制度 变迁进 行量 化 , 建立 多变 CD = 9 . 0 5 5 S H+ . 4 C 3 0 GYH一 . 9 NH+ P 7 23 — .4 C 1 8 KF 一 .7 212 F 量线性 回归相关模 型进行研究 ; 是将制度 变量作 为虚拟变量 二 (.5 ( 35 ) ( . ) ( 1 7 ( 49 ) 37 ) 一 .1 1 6 一. ) 一 . 8 0 4 加 入到生产 函数模 型 中;三是 利用生 产函数估计 出索洛残差 , 1 . F Y +8。 81 G 8 () 1 进 而探 讨制度变量与索洛残差 的关系 。 这些方法 都有 其不足之 ( 16 ) 1 .8 处 :回归分析可 以反 映制度变 量与经济增 长 的共 同变化趋势 , 8= 06 t一 .58I+o1 l .28 — 04 一 r 一 l 2 . () 2 并 不能揭示 出制 度变量对经济 增长 的影 响 , 而且这种 变化趋势 ( .3 ( .6 1 ) 9 1 ) 4 可能是非线 性 的 ;制度 的变 化对 经济增 长 的影响往 往是 渐进 Q。I O 5 1 R _ .9 2 ~N( ,8 ) 09 7 的, 因而将制 度变量作 为虚 拟变量 是不 合适 的 ; 度变迁 对经 制 由于存在 多重 共线 性 ,有 的参 数 的符号 和我们 的预 期相 济增长 的影 响部分地 反映在资本 和劳动 的增长 中 , 索洛残 差 中 反 。这 里我们着 重于这些 制度变量对 经济增长 的解释能力 , 从 仅包含制度 变迁 对经济增长 的部分 影响 。 R 可以看 出这些制 度变量对经济增长 有很 强的解释能力 。 本 文将按 照第一 类 和第i类 方法 的思路 对 中 国的制 度变 为了考察制 度变量对经 济增长 的非线性影 响 , 面用人工 下 迁 和经 济增 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 神经 网络模 型研究经济增 长与制度变量 的关 系。人工神经 网络

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

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

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是紧密相连的。

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

一、制度变迁的意义制度变迁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转型过程。

传统社会的制度往往以封建主义、农业经济为基础,缺乏自由、平等和竞争的要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而现代社会的制度强调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为经济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二、1. 制度变迁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制度变迁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自由竞争和公平法治的环境,而传统封建主义的制度常常是妨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通过制度变迁,推动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保障。

2. 制度变迁对经济现代化的挑战然而,制度变迁也会带来短期的不稳定和不适应。

传统社会的制度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形成,制度变迁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这对经济现代化的推进是个挑战,需要适当的平衡和引导。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的阶段特点1. 初级阶段:打破传统束缚在经济现代化初级阶段,制度变迁的重点是打破传统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这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和外资,推动经济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发展。

2. 中级阶段:完善法治环境在经济现代化中级阶段,制度变迁的重点是完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机构。

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公平和可靠的保障,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和创新资源。

3. 高级阶段:提升创新能力在经济现代化高级阶段,制度变迁的重点是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创新活力。

四、制度变迁与经济现代化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在制度变迁和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时更强调民主政治和社会公平,注重法治和社会福利;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市场开放和外资引进,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理论与经验证据_何雄浪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理论与经验证据_何雄浪
m n2 j
σ -1 σ σ -1

另一类是将制度要素嵌插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 ,如 杨友才等 ( 2007 ) 构建了包括制度、 资本、 劳动要 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了制度能提高经济增长 率、加快经济收敛速率的结论
80
[5 ]
( 2)
。 不容否认这两类
其中: c jiz 表示 i 地区的代表性消费者对 j 地区生 产的第 z 种异质品的需求量; n2j 表示 j 地区部门 2 内
2016 年第 10 期
·理论经济·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理论与经验证据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Economic Growth :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何雄浪
HE Xionglang
杨盈盈
YANG Yingying
[下,笔者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的多地区两部门的经济理
Economic growth
New economic geography
Quantile regression
79
·理论经济·
2016 年第 10 期
一、引言 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类福利,促进社会发展和政治 稳定的前提, 历来受到各国政府、 学术界的重点关 注。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 典经济学理论对此做出了巨大努力来进行诠释 ,而近 些年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制度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认可,统一前东西德发展的差异以及改革开放前后中 国的巨变等都是鲜活的例子。细捋历史的线条,我们 不难看到经济增长的轨道上烙刻着制度变迁的影子 , 经济增长中总是伴随着各项制度安排的变动 。从现象 到本质,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必然 的亲缘性,制度变迁以何种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这些 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均将资 本、劳动、技术当作经济体产出的决定性要素 ,并从 数理模型的角度加以详细的分析 ,然而此二者均有一 个明显的缺陷,即未考虑制度的作用,生硬地将制度 当作外生给定的常量。但是实际上制度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并非无足轻重,相反是深刻而长远的,例如,二 战后由于历史原因朝鲜半岛南北两个国家产生了迥异 的经济制度,由此导致资源、文化禀赋相似的两个国 家走向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制度变迁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无论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它们的变迁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视角下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影响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制度变迁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清朝末期为例,康梁变法的推行深刻地改变了清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制度。

清政府通过自强运动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新的法律和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制度变迁的推动下,中国迎来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二、现实视角下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影响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举个例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开放的举措,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成就。

制度变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变迁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秩序和保障。

例如,确立合理的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增强市场人士对资产的保护和投资的信心,从而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制度变迁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制度的变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制度变迁使得资源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从而提升了总体经济效益。

3. 制度变迁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制度变迁能够激发各个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技术的引入和创新。

同时,制度变迁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例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外资和私营企业领域的兴起带来了一系列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引进,从而推动了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制度变迁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在经济领域中所带来的影响。

一、制度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重要性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共同制定的规则、程序和约束。

制度不仅仅指法律法规,还包括政府机构、经济体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经济交易和合作的基础:制度规定了市场经济中的契约制度,保护产权和促进合作,为经济交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

2. 确定资源配置和决策规则:制度确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决策规则,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3.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制度变迁的概念及分类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和变化。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旧制度的不满或者新理念的出现,都会引发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两类:1.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指制度改革和演变的渐进过程,主要通过调整和改革现有制度,逐步实现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通常具有较低的冲击和风险。

2. 革命性的制度变迁:是指通过革命、社会运动或重大政治事件来推动制度的彻底变革。

革命性的制度变迁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然而,一旦成功实施,它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三、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投资环境:制度变迁可以消除政治不稳定和法律不确定性,提升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

2. 促进市场化和自由贸易:制度变迁有助于推动市场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3. 激发创新和企业竞争力:制度变迁可以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研究制度的重要性:●技术潜力的发挥决定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例子:交易制度的变化—原始人躲在树后(为何躲在树后?),庙会,墟集,日中为市,市⏹变化的原因:经济剩余和交易的频率的增加。

●什么是制度:一套由人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则。

如市场制度:交换的地点,交换的原则(双方同意,等价交换),交换的中介。

⏹制度的俩个层次:◆组织:三权分立、市场、学校◆价值、精神⏹制度的两种形式:◆正式制度:经政府制定的,如法律;◆非正式制度:社会上自发产生,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如乡规民俗⏹制度一词的两个内涵:◆制度安排:婚姻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制度结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为什么需要制度:(人为何要制定出制度来规范人类自己的行为?)⏹人生活在一起才需要制度,鲁滨逊不需要制度◆荀子在谈到“礼”的起源时,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第十九》)。

⏹直接原因:人们在一起有好处,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增加◆每人一生中生产和消费的不一致性◆生产和生活中风险的存在◆规模经济:部落有利于抵御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袭◆专业分工:每人效率的提高◆上述功能主要经由组织来达到⏹间接原因:人在一起会产生问题:协调、防止搭便车、减低交易费用◆不同人与不同人,不同人群与不同人群间相互协调的必要,集市的时间,交通规则◆防止搭便车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禁忌、鬼神◆减低交易费用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报复行为(为何要报复?)现代社会中信用●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减少交易费用防止搭便车的制度安排●定义:⏹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人、组织、阶级或文化的愿望的思想总和(Thebody of ideas reflecting the soci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anindividual, a group, a class, or a culture.)⏹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或其它制度基础的一系列主义或信仰(A set ofdoctrines or belief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a political, economic, orother system.)●意识形态经济学:⏹意识形态的三个特性(North):◆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理想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判断(判断好坏行为的信息节约的工具)◆意识形态和经验不一致时,意识形态会改变⏹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减低搭便车,但是意识形态为何能达到这个功能?诺斯认为是非理性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4:国家体制的形成
• “资本主义萌芽”之谜: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3卷),社科文献出版)
中国与西欧的人均GDP: ——公元400年起点相当; ——400-1200/1300:中国 领先 ——14世纪到19世纪中, 中国停滞,西欧增长; ——1850-1950:中国西欧 差距显著扩大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 经济千年史》,第30页
面对最基本的事实
• 公元400-1200,中国有过人均收入水平领先世 界的辉煌; • 13世纪后,西欧开始在人均指标上拉开与中国 的距离; • 但是直到1850年,中国仍然是全世界经济总量 第一、增长速度第一的国家; • 至迟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不但人均收入水 平落后、而且经济总量也开始落后于西欧、北 美和日本;整体看,中国的衰落与落伍与 西方 世界的兴起,是同一个过程。
–背景: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拥有先进的“现代”制度,导致较快的技术 发明和传播,但由于中国人的传宗接代观念鼓励早婚、早育和口增加,人均耕地下降,剩余越来越少,所以缺乏对新技术的需求; • 机制2: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抑制了对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赵岗);
•问题:技术是不变的吗?(林毅夫)
• 林毅夫解“李约瑟之谜”(1995,2007,2008):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是因为它的巨大人口数量,通过“试 错”收获颇丰;8到12世纪的技术发明加速是因为人口南移,从生 产活动从旱作区移向稻作区,等于是可用物资增加。 –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明可能曲线的面积越来越小,技 术变迁的速度也就越来越低。 –欧洲的相对优势在 16 世纪科学革命之后,因为实验方法开始采 用,以科学来突破发明的瓶颈;这也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提。
History of England 1541-18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 李约瑟之谜: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前现代科技成果 辉煌的中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7卷,参见
/zhuanti2005/txt/2003-03/10/content_5290257.htm)
• 李约瑟本人的答案(见《中国科技史》第7卷): “中国是官僚体制,欧洲是封建贵族体制。封建贵族 体制有利于重商主义精神的培养;随着封建贵族体 制的崩溃,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点评
中国的小商品经济发达,但大商业受抑制(现代以前,跨省 的远程贸易比例极低,见帕金斯,1969),皇家历来对“富可敌 国”巨商的警觉; “好奇”转为研究活动要耗费资源,自由流动的资源很重 要。
– 为何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好奇心与生俱来,但数学和可控实验是人力资本,需要投资。 •欧洲国家由世袭封建贵族所统治;中国由官僚阶层统治。当官是中国最光宗耀祖 和利润最高的职业,对有聪明才智之士很有吸引力。 •科举考试通过以后,还要逐级晋升官员的阶梯; •官僚体系、儒家思想和“锁定”效应
讨论3:答案指向"上层建筑"
“停滞”,始于何时?
• 1766年,亚当 · 斯密发现:“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 的国家,即是说,是一个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 最多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它似乎长久已经处于停滞 状态了。……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 就已经达到该国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 黑格尔等西方学者,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停滞的“木 乃伊式的国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则最能体现这 种停滞的时代。
我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史之迷 制度变迁与增长的一般理论
中国经济史之迷
• 中国多山少地,何以却成为一个农业国、而没有早早成 为一个工商业主导的经济? (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
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英文197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中译本, 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人口之谜(E.A.Wrigley & R.S.Schofield, The Population
•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
百花齐放的理论
• 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 • “高水平均衡陷阱”(伊懋可,Mark Elvin, 1973
《中国过去的模式》:中国经济历史的“量之增长 和质之停滞”)。
• 李约瑟之谜底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韦伯)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专制主义”(魏特 夫);
进一步梳理问题
• 据李约瑟,在第8-12世纪,中国的技术变迁非常快速, 到13世纪时,中国已经达到了全面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的门槛(threshold level);可惜中国没有“破门而 入”. • 据安格斯.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绩效》(1992)
• 公元0年,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 12-13世纪之际,中国人均GDP被西欧拉开了距离,到1850年也 没有多少增长; • 但在总量上,1700年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 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4倍于欧 洲;以至于在1840年前,中国不仅从经济规模上说在当时的世 界六大区域中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
• 只有在技术不变时(或技术变化慢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时),劳动力增 加才会导致剩余的不断减少; • 对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同样取决于该技术的 成本。如果技术进步的速度足够高,新技术的成本下降的速度可能会超 过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劳动成本下降速度。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技术进步慢?
讨论2:科学革命的障碍
• 顾准:“重读《资本论》与《共产党宣言》”(1972)
• 控制论、系统论、耗散论(复杂演化理论); • “斯密动力”与“布劳代尔钟罩”; • 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讨论1:对新技术的需求
•“ 高 水 平 均 衡 陷 阱 ” (Mark Evlin , 1973 : The Pattern of China’s Pa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