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蜀相》 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蜀相》 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明确目标】【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鉴赏诗歌的方法。

2、难点:对“自”和“空”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带我们又一次回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诸葛亮做出不同的解读,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眼中的诸葛亮,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

二、知识链接。

1、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

杜甫的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至44岁长安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

(3)45至48岁陷贼与官的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他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竟为叛军所俘虏,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他弃官西行,最后定居四川。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贫病而卒。

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蜀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认识杜甫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2、学生介绍杜甫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二、学习古诗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1、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精选8篇)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受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同学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下面是我整理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蜀相》教案篇1【教材内容】唐诗是古典诗歌进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同学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同学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化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沟通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消失了两位宏大的诗人,他们是(同学齐声回答)李白、杜甫。

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赐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日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一、教学目标1。

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倾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

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分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同学思索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争论。

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

相互争论完成下面的表格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同学充分的争论之后,沟通争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微小的事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蜀相》教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肖瑛玉【教学目的】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原作】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森森:茂盛的样子。

④自:空,白白地。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与解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通用6篇)《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

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归纳:“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一、教材分析
《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
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

难点:准确体悟景中之情。

五、课型
新授课
六、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设置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播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学习法。

八、教具
PPT课件(插入背景音乐),黑板。

九、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