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地球概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特点
地理地球自转

地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行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是地球运动中的基本运动之一,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和地理特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自转的原理、影响及其在地理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地轴两端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轴的旋转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大约24小时才能完成一次自转。
这个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被定义为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保持自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质量、角动量以及引力的共同作用。
当地球形成之初的一刹那,地球上的质量分布并不均匀,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质量分布逐渐趋于均匀。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球物质的凝聚和重力作用促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加快,并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地球自转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地球自转的影响1.地球日常现象地球自转直接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上的一半面积始终暴露在太阳光之下,这个部分被称为白昼区;另一半则被称为黑夜区。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昼区和黑夜区不断变换,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赤道和经线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纬度和经度体系的形成。
地球的赤道是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虚拟线,它是地轴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圆面。
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形成了北极圈、南极圈和各种经线,这些都是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参考线。
3.地球的离心力和地球形状地球的自转还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使地球在赤道处向外凸起,从而使地球呈现出略微扁平的形状。
由于自转速度较慢,所以地球形状的扁率并不明显,但它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地理学中的作用1.决定时间和季节地球自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测量时间和分割年份。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时间的基准。
同时,地球自转也是季节交替的基础。
地球自转的倾斜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经历四季的变化,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
地球无时无刻都在转动,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的特点是:角速度约为15°/小时,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
公转的特点是:角速度约为1°/天,它的线速度约为30km/秒,同时近日点比较快快,远日点就比较慢。
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大概是24小时,地球在进行自转的过程中,也会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地球公转一周的话,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的自转一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4秒旋转一周。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地球公转一周,大致是一年。
地球自转特点范文

地球自转特点范文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的运动。
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平面倾斜23.5度,这是地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自转轴倾斜,地球各地在公转过程中接收到的太阳光照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差异。
2.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大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或每秒约465米)。
这意味着地球每天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每天都经历了昼夜交替。
3.等效引力:地球的自转导致了等效离心力,使地球的赤道部分相对于极地部分有更大的离心力。
这导致了地球呈现稍微扁平的形状,即赤道周长大于极地周长。
4.科氏力:地球自转还对大气和海洋产生了科氏力。
科氏力是一种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偏转力,使得大气和海洋产生了惯性转向的现象。
科氏力对地球气候、海流和风向等起着重要作用。
5.真夜北极太阳:地球北极自行旋转重要特征是夏至时,北极整夜为白昼,这被称为“真夜北极太阳”。
而南极则有着相反的现象,即真夜白昼。
6.地球减速: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速度在慢慢减小。
每世纪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减少大约0.002秒,即每100年自转一天会变短大约0.002秒。
7.在赤道周围的自转速度最快,越往两个极端走速度越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在极点是为0.在赤道每秒的自转速度是最快的,每小时大约1,600公里。
而在极点附近地区,地球没有自转的影响,这些地区的自转速度为零。
总而言之,地球的自转是引起日夜交替、季节变化、科氏力等一系列地球现象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
这项运动不仅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季节,也对人类社会的农业、交通、天文观测等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自转特征及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特征及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的特征(一)方向1.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二)周期1. 恒星日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
2. 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以太阳为参照点。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太阳日。
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天的时间。
(三)速度1.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小时。
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为0。
2.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的线速度为0。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例如,在海拔较高的山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要大。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 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为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为夜半球。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2.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这就使得地球上各地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对生物的作息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人类的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植物的白天光合作用、夜晚呼吸作用等都与昼夜交替的周期密切相关。
(二)地方时1.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东边地点的时刻就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2. 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例如,已知某地的经度和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可以通过经度差计算出时间差,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
如东经120°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经135°的地方时,两者经度差为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且东经135°在东经120°东边,所以东经135°的地方时为13时。
地球自转丶公转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丶公转的基本特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特点。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进行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1.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我们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即东升西落。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为约24小时,即一天。
这个时间周期被定义为一天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24小时。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由于地球形状不规则,赤道周长较长,所以赤道附近的自转速度较快,而极地附近的自转速度较慢。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1. 公转轨道:地球绕着太阳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进行公转。
这个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轨道。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约365.25天,即一年。
这个时间周期被定义为一年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365天。
3. 公转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较近的时候速度较快,离太阳较远的时候速度较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一个自然运动,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结果,决定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使得某一地区处于太阳照射下时,这个地区就是白天;当地球自转使得某一地区远离太阳照射时,这个地区就是黑夜。
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昼长夜短的变化,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和气候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有了昼夜的变化;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温度分布和气候变化。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自转和公转的方式进行着规律的运动。
通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特点和环境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自身北极-南极轴线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主要特点如下:1.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每小时约为1670公里(1040英里)。
这意味着地球每天自转约有24小时。
2.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之间的虚拟直线。
它的倾角约为23.5度,这就引起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3.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也就是从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地球的自转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日夜交替的现象,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白天进行活动而在夜晚休息。
此外,地球的自转还对天文学有着重要意义,它决定了星空的旋转方向和夜晚的星象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主要特点如下:1.公转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变化的,平均每秒约29.8公里(18.5英里)。
因此,地球每年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又6小时。
2.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被称为椭圆轨道,太阳在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离太阳最近的点被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点被称为远日点。
3.公转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自转轴之间的角度约为23.5度,这一倾角也受到了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地球气候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日照时间不同。
例如,地球在接近远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导致该地区的温度较低;而接近近日点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该地区的温度较高。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时间、季节和气候变化。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特点和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这两个运动对于地球的稳定性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一、自转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大约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这也是我们日常经历到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自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都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这为生物的存活和繁衍提供了条件。
自转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地收缩的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自转运动使得地球赤道处相对于极地处更远离地心,从而使得赤道处被拉扁,极地则更加收缩。
这种形状扁平的地球造就了我们熟悉的地球地理分区和地势。
二、公转运动公转是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是一个椭圆轨道,称为黄道。
一年的时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这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四季。
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存在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所不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公转运动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重要的影响。
当地球公转到北半球倾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我们就会迎来夏季,而当地球公转到南半球倾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南半球则进入夏季。
这种周期性的季节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稳定和气候的变化。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公转则决定了地球各个地区接收到的阳光的强度和时间的长短。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的差异。
自转和公转还与地球的时间有关。
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了我们熟知的24小时的一天,而地球的公转运动则决定了一年的长度。
我们使用的日历和时间制度都是基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而建立起来的。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两个重要的运动,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球的稳定性、气候以及季节变化。
自转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都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公转则决定了不同季节和地区阳光的强度和时间的长短。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

05 地球自转的观测与测量
地球自转的观测方法
天文观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
通过观测恒星、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轨 迹,可以推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 方向。
通过GPS卫星轨道测量,可以精确测 定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和赤道面的位置。
激光测距
利用激光测距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地球 上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推算 出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赤道隆起。
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不仅影响昼夜交替和时差,还塑造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赤道略 微隆起,两极略扁。
地球的这种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作用和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所致。地球的这种形状对地球的气候、洋 流、风暴等自然现象产生影响。
04 地球自转的起源与演化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一个太 阳日。在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交替 的周期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稳定 。
时差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地区的日照时间存在差异,导致时差现象的产 生。
为了统一各地的时间,人们规定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的经度。 同一时区内的日照时间相同,因此时间也相同,不同时区的时间则相差1小时。
地球自转的特点
恒定不变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保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不受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 减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两极处线 速度最小。
不同纬度加速度不同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纬度处的物体所 受的地球自转加速度也不同,赤道处 最大,两极处最小。
对地球表面物体运动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对地球表面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 周期等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 。( 24h)
分析:对太阳日的长度有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
太阳每日黄经差=△59′ 太阳每日黄经差所造成的太阳每日赤经差
太阳每日黄经差所造成的每日赤经差有季节变化的缘故
如果太阳每日赤经变化是均匀的,那么,太阳日虽不同于恒星日, 其本身长度也是均匀的。
事实上,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以致太阳日长度发生季节 变化:每日赤经差愈大,太阳日便愈长;反之,则愈短。
黄经差= 59`
赤经差= 59`+5`=64`
2)地球椭圆轨道 太阳每日黄经差=△59′本身发生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0.00167 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的速度不等,造成太阳每日黄经 差本身的周年变化。 近日点: 59`+2`=61`(+8秒) 24时8秒(max) —— 1月初 远日点: 59`- 2`=57`(-8秒) 23时59分52秒(min) —— 7月初
7. 5
1. 4
作业:周三提交 复习题: p78— 5、6、7、8题
5、为什么视太阳日长度会有季节变化?为什 么二至日的视太阳日长度大于二分日?为什 么最长的视太阳日不是南至日,而在南至日 之后/ 6、地球自转速度怎样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 在纬度60°处,自转速度减为多少? 7、某恒星中天时,正好位于当地(纬度为) 的天顶,问:该恒星的赤纬为多少?
为什么用来定义恒星日的参考点是春分点?
恒星日 = 24恒星时; 恒星时 = 春分点的时角
作业:为什么太阴日长于恒星日约54分?画图说明
用速度公式求出 28‵(提交) 图
p72。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 360°,在一个太阴日内,月球 公转13°38(13°10 +28), 地球自转373°38
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这两个因素是同时起作用并相互干扰的。 ——黄赤交角使真太阳日长度发生±21秒的变化; ——椭圆轨道使真太阳日长度发生± 8秒的变化。 ——二者之中,黄赤交角是主要的,因此, 真太阳日长度的变 化,大体上是二至最长,二分最短; ——椭圆轨道只是使冬至的真太阳日略长于夏至,而秋分的真太阳 日比春分更短些。 ——由于两个因素的叠加,全年最长的真太阳日是24时0分29秒, 发生于冬至后(12月23日);最短的真太阳日是23时59分39秒 发生于秋分前(9月17日)。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p70
* 太阳日不同于恒星日是由于太阳日的长 度不仅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而且与地球的 公转有关。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
但在一个太阳日内——地球公转(太阳周年运动)59′, ——即自转了360° 59′。 ——这59′的差值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使太阳日比恒星日长4分钟。
8、在纬度ф处,天体上中天时,其方位是多 少?是否所有天体都一样?
保留: 为什么太阳每日赤经差有季节变化????: 1)黄赤交角的存在 2)地球椭圆轨道 ——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是黄道,因此,首先变化的是太阳的黄经 (3月21日:λ= 0°;4月20日: λ= 30°;每日黄经差=59`) ——但直接影响真太阳日长短的,则是黄经差所引起的赤经差。 ——这是因为,时间是以天体(春分点、 太阳)时角度量的,而 时角与赤经是等量的。 天体的时角=上点(天顶)的赤经-天体的赤经 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上中天恒星(上点)的赤经 ——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的原点(春分点),但因 基圈不同,因而黄经不同于赤经;同样的黄经差,有不同的赤经 差,具体差异与黄赤交角大小有关。
速度变化(石英钟):
1) 长期变化: 日月的潮汐摩擦作用:1日的长度在100年里增长 1.6毫秒 (1-2毫秒) 2) 季节变化: 周年变化—春慢秋快(20-25毫秒);半年变化—(9毫) 3) 不规则变化:
5. 自转周期- p70
1) 恒星 2) 太阳
——恒星日(春分点):
360º ///
24h
(360°+ 13°10 +28 ) , 这13°38的差值是月球公转造 成的,使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 54分。
* 太阳日不同于恒星日是由于太阳日的长度不仅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而且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第三章的难点
6.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即使地球自转是匀速的,太阳日的长度仍然有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对太阳日的影响不是终年如一的 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 12月 23日 24h 0m 29s; 9月 17日 23h 59m 39s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p64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1) 进动 2) 极移
3) 章动
4) 地心绕月地公共质心的运动 5)地球绕太阳系的共同质心的运动
6)地球与太阳一起绕银心的旋转运动
7)轨道偏心率的变化——趋近正圆 8)黄赤交角的缓慢变化——变小
9)近日点的长期变化
10)近行星对地球轨道的干扰(摄动)
§1 地球的自转
——太阳日(太阳): 360º 59`/// 24h 3m 56s
3) 月球
——太阴日(月球): 373º 38`/// 24h 54m
(360º + 13º10` + 28` )? ——昼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上中天:天体经过当地午圈时的位置 下中天: 设:太阳日=24h 则:恒星日=23h56m 太阴日=24h50m
一. 二. 三. 四. 地球自转及其规律性 地球自转的证明 极移和进动 地球自转的后果
一. 地球自转及其规律性
地球的自转(?):
— — — —
@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6) 1. 绕轴旋转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周日圈 ;p8北极星 仰极高度=当地的地理纬度=天顶的赤纬
——不是太阳、月亮、恒星每天都绕地球转, 而是整个天穹似乎以北极星为中心自东向西旋转; ——根据相对论的原理,整个天穹的周日旋转,正是说明地球以通过天北极和 天南极连线为轴,与天球周日运动的相反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的结果。 —— 视运动:
2. 地轴的倾斜— 66º 34`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 自转速度及其变化—— p74 1)角速度: ω= 2Л /T 360º /24h; 15º /h ; 15`/m; 15``/s 2)线速度: v = 2Лr /T ;r = R cosф v = 2Л R cosф /T
N
r
R
A
S v0º = 2Л R/T =465m/s max v30º = cos 30º * 465m/s = 403 m/s v60º = cos 60º * 465m/s = 232.5m/s 223.1m/s v90º = cos 90º * 465m/s = 0 min v = 2Л ( R + h )cosф /T
为什么太阳每日赤经差有季节变化????: 1)黄赤交角的存在 2)地球椭圆轨道
具体分析 太阳每日赤经差有季节变化的原因: 1)黄赤交角的存在 冬夏二至: 赤经差=59`+5`=64`(+21 秒) 春秋二分: 赤经差=59`- 5`=54`(-21 秒) * 冬夏二至长(24时21秒 max ) 春秋二分短(23时59分39秒 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