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合集下载

气象调查报告

气象调查报告

气象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气象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为该地区的农业、旅游等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

2. 调查方法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2.1 气象站观测我们在该地区设立了多个气象观测站,并定期记录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

观测站的选择考虑了地理分布的均匀性,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2 卫星遥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获取了该地区的云量、云高、降水等信息。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较大范围的气象数据,对于了解大尺度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3 气象模型我们采用了气象模型来模拟和预测该地区的气象情况。

气象模型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和物理方程,可以对未来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以下是对该地区气象情况的描述和总结:3.1 温度变化该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气温较高,平均在摄氏30度左右,而冬季气温较低,平均在摄氏10度左右。

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温度可能下降10度以上。

3.2 降水情况该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在梅雨季节。

梅雨期间,降水量较大,可能出现暴雨和雷暴天气。

冬季较为干燥,降水量较少。

3.3 风向和风速该地区的主要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

春季和夏季,东北风较为常见,风速较小;秋季和冬季,西南风较为常见,风速较大。

3.4 气压和湿度该地区的气压和湿度变化较为平稳。

气压一般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湿度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

夏季湿度较高,冬季湿度较低。

4.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该地区的气象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该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需注意季节性的气温差异,合理调整衣物和生活作息。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梅雨季节,需注意防范暴雨和雷暴天气的影响。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3套练习题】模拟训练含答案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3套练习题】模拟训练含答案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3套练习题】模拟训练含答案答题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第一套一.单选题(共20题)1.【真题】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确定生活垃圾焚烧厂与敏感对象之间的合理位置关系,可不考虑的因素是()A.有害物质泄漏B.可能的事故风险C.大气污染物产生和扩散D.滋养生物(蚊、蝇、鸟类)2.【真题】某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其不利季节为冬季,冬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拟在该季节进行大气监测。

下列监测布点方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至少约在NW、SE、NE、SW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B.至少约在S、N、E、W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C.至少约在NW、SE、S、N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D.至少约在NE、N、SW、S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

A.三级标准B.一级标准C.二级标准D.禁止新建排污口4.【真题】某建设项目污水排入一小河(非感潮),河流现状调查范围为排污口上游500m至下游5km,排污口下游3km有一水文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该河水质现状调查取样断面至少应设置()个。

A.3B.4C.6D.75.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是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A.保障农业生产B.维护人体健康C.维持自然背景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6.【真题】根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下列关于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值不区分房间类型B.限值不区分房间所处声环境功能区C.限值包括等效声级和倍频带声压级D.非稳态噪声最大声级允许超过限值10dB(A)7.【真题】某项目建在感潮小河河口段岸边,排放持久性污染物,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充分混合段的水质预测应采用的推荐模式是()。

气象局调研报告

气象局调研报告

气象局调研报告气象局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气象局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气象预报、观测、应急等工作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为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向各级气象观测、预报、应急等单位发放问卷,了解当前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情况。

2. 走访调研: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地气象观测站、预报中心、应急处理中心等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实际工作情况。

三、调研内容1. 气象观测:了解气象观测站点设施建设情况,如观测仪器设备、气象站点布局、监测网络等,以及观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气象预报:调研气象预报中心的预报业务能力和技术手段,包括预报模型、大气数据分析和预报算法等,以及预报员的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气象应急:了解气象应急处理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以及应急处置人员的培训和应急预案等方面的情况。

四、调研结果1. 气象观测:大部分气象观测站设施较为完善,观测仪器设备更新较快,站点布局合理。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观测设施相对薄弱,需要采取措施加强设备建设。

2. 气象预报:预报中心的预报业务能力较强,预报模型和算法较为准确。

但是,目前大部分预报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气象应急:应急处理中心的组织结构合理,工作流程清晰,但是在实际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应急预案的执行不够到位,应急处置人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

五、建议和对策1. 气象观测: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山区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建设和维护,提高观测仪器设备更新速度,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气象预报:加强对预报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与其他应急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优化预报模型和算法,提高预报准确率。

3. 气象应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其他应急部门的互动和协调,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六、总结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了当前气象预报、观测、应急等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气象调研报告

气象调研报告

气象调研报告
《气象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气象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气象调研。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我们观察了当地的气象变化。

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两季变化较为明显,温暖舒适。

这种季节性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当地的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趋势。

比如,近年来的气温逐渐上升,降水量逐渐减少。

这些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对当地的气象预警系统进行了了解。

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建立了健全的气象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向市民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高了人民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气象调研,我们对当地的气象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将根据这些调研结果,为当地的气象灾害防范和农业生产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够为当地的气象工作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气象 调研报告

气象 调研报告

气象调研报告报告内容:一、调研背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多,对气象的研究和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气象状况,本次调研旨在收集有关气象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2. 探讨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研究气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农业、交通、航空等方面;4. 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规律。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阅读相关书籍、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了解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2. 网络调查: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气象学相关的网站、论坛和技术报告,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3. 实地考察:参观气象观测站、气象预报中心等机构,与气象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和技术手段。

四、调研结果与讨论1. 气象的基本概念: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等因素;2.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气象观测仪器的发展使得气象数据的收集更加精准,同时数值预报、统计预报和模式预报等方法被广泛应用;3. 气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气象灾害对农业、交通、航空等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采取应对措施;4.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

五、结论1. 气象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气象的研究和预测有助于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2. 不同的观测和预测方法各有优劣,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提高预测准确性;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性,有助于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4. 需要持续加强气象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提供更好的支持。

六、建议1. 加大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投入,提高数据收集的精确度;2. 推动气象预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预测准确性;3. 增加气象学专业的招生和培养人才,提高气象研究和预报水平;4. 加强气象信息的共享和传播,提高公众对气象的认知和防灾意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二)_真题-无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二)_真题-无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二)(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分级的方法是根据______计算确定。

A.推荐模式中的ADMS模式 B.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 C.等标排放量的公式 D.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2.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 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______。

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3.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其中的ci是指第i个污染物______。

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4.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中,如果GB 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则c0i 可取______。

A.年平均浓度限值 B.日平均浓度限值 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二倍值 D.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5. 大气环境一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______。

A.Pmax≥80%或D10%≥5km B.Pmax≥80%且D10%≥5km C.Pmax≥60%或D10%≥3km D.Pmax≥60%且D10%≥3km6. 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______。

A.Pmax<10%且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B.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C.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D.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7. 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只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______。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模拟试题(含答案)单选题(共60题)1、海洋环境调查时,下列条件中,符合以水深作为真光层深度的是()。

A.真光层深度/水深=0.5B.真光层深度/水深=0.7C.真光层深度/水深=0.9D.真光层深度/水深=1.1【答案】 D2、噪声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几何发散衰减与声波的()有关。

A.周期B.频率C.传播距离D.波长【答案】 C3、关于大气污染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可分为连续源、瞬时源、间歇源B.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C.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25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D.按污染源的几何高度可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答案】 B4、(2020年真题)宽浅河流中,污染物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

A.推流、垂向和纵向扩散B.横向、纵向和垂向扩散C.推流、垂向和横向扩散D.推流、横向和纵向扩散【答案】 D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B.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5个。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C.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D.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答案】 B6、生物生产量为0.8t/(hmA.潜在的荒漠化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D.严重的荒漠化【答案】 D7、(2017年真题)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气象资料调查的做法,正确的是()。

A.收集近3年高空探测资料B.收集近3年连续1年的地面资料C.收集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资料D.收集中尺度模式模拟的格点资料【答案】 C8、某声源的衰减符合点声源衰减规律,在距离其50m处的声压级为26dB(A),则在距离25m处的声压级为()。

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气象工作调研报告一、前言近年来,气象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气象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政府、农业、交通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气象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调研报告将以调研问卷的形式,就气象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旨在为气象部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调研对象包括气象部门的专业人员、气象观测员等,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气象工作对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2. 气象观测和数据收集调查结果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气象观测和数据收集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网络和数据传输技术的改进。

3. 天气预报和预警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同时,60%的受访者认为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需要提高。

4. 气象科学研究与创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气象科学研究和创新对于提升气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气象科学研究越发重要。

5. 气象服务与社会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气象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气象服务,同时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高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和数据传输技术改进,提高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提高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度,加强预报能力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3. 加强气象科学研究和创新,关注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

4. 提供更多的气象服务,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高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五、参考文献1. 李晓明. 气象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D]. 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 2018.2. 张鹏. 气象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气象科技, 2019,47(1): 25-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

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3)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点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

2.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5)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位置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1. 观测地点
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观测规范的要求。

2. 观测期限
一级评价: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

二级评价: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

3. 观测内容
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

4. 观测数据的应用
可作为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例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2011年)
A.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污染物排放情况无关
B.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调查的气象观测位置无关
C.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地表特征有关
D.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评价区域污染源分布有关
【答案】C
【解析】导则8.1.1,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C)、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排除A、D)有关。

B选项是常识,显然错误,一定是与观测位置有关的。

()不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内容。

(2010例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年)
A.探空层数
B.探空层每层高度
C.总云量、低云量
D.探空层每层的露点温度
【答案】C
【解析】导则8.4.2.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A)、每层的气压、高度(B)、气温(干球温度、露点温度(D))、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C选项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6.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
1. 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2. 预测范围
(1)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

(2)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2)熟悉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具体可见《导则》附录C,表C.4~C.9。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
1. 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地面最大浓度点。

2.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3.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
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表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
4.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

5. 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内容
1. 按设计的各种预测情景分别进行模拟计算。

2. 主要内容
(1)①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预测+最大)
②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预测+平均)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注意:3~5,简单小结一下,求同存异记忆法(关注“平均”和“最大”,“超标范围”+“预测范围”是长期特有、“超标概率”+“持续时间”日时特有)
(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7)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5)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表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图表记忆法
新非时地,新有网非无日年,剩日年目标全有,削替同其无方案,新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