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

合集下载

油漆作业者不容忽视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范文(4篇)

油漆作业者不容忽视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范文(4篇)

油漆作业者不容忽视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范文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油漆作业成为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油漆作业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职业病危害,给工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油漆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首先,油漆作业中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是有害物质中毒。

油漆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苯、二甲苯、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会引起中毒症状,例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而且,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还会导致慢性病,如肺部疾病、骨髓抑制等。

因此,在进行油漆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接触皮肤或呼吸道。

其次,油漆作业中存在着噪音污染的危害。

在施工现场,使用喷枪进行喷漆会产生很高的噪音。

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会引起听觉损害,甚至导致聋哑。

因此,油漆作业者在工作时应该佩戴耳塞或耳罩来保护听力。

此外,油漆作业还存在着灰尘污染的危害。

喷漆时,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和细小的油漆粒子,这些颗粒物会悬浮在空气中,并被吸入呼吸道。

长期接触这些颗粒物,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

因此,油漆作业中必须做好通风措施,保证施工现场空气的流通,并佩戴口罩来防止吸入颗粒物。

此外,油漆作业还存在着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油漆是易燃、易爆的物品,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漏电、火花等情况,很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因此,在进行油漆作业时,必须严格控制明火的使用,保持作业环境的干燥和通风,并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备。

综上所述,油漆作业者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病危害,包括有害物质中毒、噪音污染、灰尘污染以及火灾爆炸的危险。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毒面具、耳塞、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控制噪音、灰尘和火灾的风险。

只有全面加强职业病防护工作,我们才能保障油漆作业者的身体健康,提高施工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

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

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正己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印刷、涂料、胶粘剂、油漆、清洗剂等行业。

虽然它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正己烷也存在一定的职业性危害。

本文将对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治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1.吸入危害:正己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于通过呼吸道被吸入。

短期接触高浓度正己烷可引起头痛、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导致慢性中毒,引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损害。

2.皮肤危害:正己烷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引起皮肤干燥、发红、瘙痒、脱屑等症状。

长期接触正己烷还可导致皮肤过敏、皮炎等疾病。

3.眼睛危害:正己烷进入眼睛可引起眼部刺激、充血、结膜炎等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危害:长期接触正己烷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头晕、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精神错乱等症状。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正己烷可对男性精子产生不利影响,降低生育能力。

对于女性,长期接触正己烷还可能导致月经紊乱、不孕等问题。

6.肝脏和肾脏危害:长期接触正己烷可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引起肝炎、肾炎等疾病。

二、正己烷的防治进展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不断加强对正己烷的职业性危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减少正己烷的暴露浓度。

可以采用局部排风装置、全面通风系统等方式,将正己烷排出室外,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浓度。

此外,在设备的选择和设计上,也可以尽量使用低挥发性的替代品,减少正己烷的使用量。

2.个体防护措施:对于需要接触正己烷的劳动者,应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装备。

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面具等,以减少正己烷对皮肤、眼睛的接触。

3.教育培训:通过向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防护意识,保证他们在工作中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并做好相关的卫生保健工作。

此外,还应指导劳动者正确的使用和储存正己烷,避免发生事故。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1、铅: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神经衰弱综合症。

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等系统以及肾脏受损。

2、有机溶剂:生产中使用的松香、元件清洁剂、脏水、原料等均含各种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三氯乙烯、正已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调频测试等工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对接触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损害。

4、其它有害因素:高温、粉尘、净化车间空气污染、流水线作业的心理紧张、超微行业视觉疲劳以及持续不良操作体位等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防护要点1、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减噪隔音、屏蔽。

2、使用防毒面罩、手套、眼镜、耳塞等防护用品。

3、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篇2]加强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消除职业劳动过程中危害人身和健康的不良因素与来源,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劳动保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们的劳动保护工作也需要从以往的主要预防人身伤害,向注重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南京要在“两个率先”中实现争先、领先,调动经济生产第一线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基本前提之一,而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劳动保护,不断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是我们需要认真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推荐阅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综合职工群众上访及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我市职工劳动保护方面目前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一是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定期体检落实不够好、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某些有机溶剂可能对肝 脏造成损害,影响肝脏
的正常功能。
肠道问题
长时间接触有机溶剂可 能引发肠道问题,如腹
泻、便秘等。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01
02
03
04
头痛头晕
有机溶剂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 影响,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

记忆力下降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对大脑 产生损害,导致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情绪问题
脂溶性
有机溶剂易溶于脂肪,容易渗透皮肤 和黏膜,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各种中毒 症状。
02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呼吸急促
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可能导 致呼吸急促,严重时甚至可能
引发哮喘。
肺损伤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溶剂, 可能对肺部组织造成损害,增 加患肺炎、肺气肿等疾病的风 险。
鼻咽部刺激
有机溶剂的气味通常较为刺激 ,长时间吸入可能对鼻咽部造 成刺激,引发不适感。
降低免疫力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降低人 体免疫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病
毒和细菌的侵害。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恶心呕吐
有机溶剂可能对消化道 产生刺激,引发恶心、
呕吐等症状。
食欲不振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 导致食欲不振,影响营
养吸收。
肝脏损伤
05
有机溶剂的安全使用规范
了解有机溶剂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了解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如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 以及溶解力、稳定性等化学性质。
熟悉有机溶剂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了解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掌握正确的有机溶剂使用方法, 如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和
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威胁到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

其中,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的相关内容。

职业危害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多种因素。

物理危害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而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则主要涉及到有害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等。

而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则是造成职业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物理过程或生物转化等过程产生的。

比如,化工行业中常见的毒物有氨气、氯气、硫酸等;冶金行业中的毒物则常见有铅、汞、砷等;而在制药业中,生产药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物。

有害化学物质则是指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分为两大类: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对人体有毒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而有害物质则主要指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化物、硫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接触可能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可能导致各种职业病发生。

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存在和接触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了威胁。

它们可能通过吸入、皮肤接触、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比如,职业性肺部疾病是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生产性毒物所导致的常见疾病。

吸入有害化学物质和生产性毒物的颗粒或气体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职业性鼻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同时,这些物质还可能对血液、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并可能导致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为减少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的产生,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其次,要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确保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的排放与清除;此外,还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降低对有害物质的接触。

国家法定职业病有哪些

国家法定职业病有哪些

国家法定职业病有哪些国家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颁布的,规定某些职业或工作环境可能导致特定健康危害并给予赔偿的疾病。

在我国,国家法定职业病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高职业健康水平,保障社会稳定。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以下是国家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表现。

一、化学性职业中毒1. 有机溶剂中毒:包括苯中毒、甲苯中毒、丙酮中毒、醇类中毒等。

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刺激等。

2. 金属中毒:如铅中毒、汞中毒、镉中毒等。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

二、物理因素职业病1. 噪声聋: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造成严重损失。

2. 振动综合症:包括手臂振动综合症、全身振动综合症等。

主要表现为手部麻木、疼痛等。

三、粉尘职业病1. 矽肺: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造成肺部损害,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等。

2. 煤工肺: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矸石、灰尘等粉尘造成的肺部损害,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等。

四、放射性职业病1. 放射性肺病: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肺部损害,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

2. 放射性皮肤病:皮肤接触放射性物质造成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红肿、痒、疼痛等。

五、生物性职业病1. 职业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

2. 职业性肝炎:职业性接触病毒等致病物质造成的肝脏损害,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六、尘肺病1. 矽肺病:长期暴露在硅尘中造成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等。

2. 矽酸盐尘肺病:长期暴露在矽酸盐尘中造成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

以上是国家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主要表现。

国家要求相关企业应坚决采取必要的技术、管理和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权益。

另外,企业也应该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提高劳保设施的保护能力,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病,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几种常见有机溶剂职业危害

几种常见有机溶剂职业危害

三氯乙烯 CHCl=CCl2 TCE
❖ (一)理化性质 ❖ 三氯乙烯为无色、有似氯仿气味的液体。难
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遇火焰生成光气。
三氯乙烯 CHCl=CCl2 TCE
❖ (二)、接触机会 ❖ 用于金属表面脱脂、去污剂,油脂、石蜡的萃取剂,
树脂、生物碱的溶剂及农药杀虫剂和杀菌剂活性组 分的载体溶剂,也用于纺织物的干洗、印染油墨、 打字改正液、斑点去污剂等。在三氯乙烯制造和应 用行业人员,均可有职业接触机会。 ❖ 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机体,也可经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成熟造血祖细胞凋亡) ❖ 与GSH、蛋白质、RNA、DNA共价结合(酶活性降低、多
种细胞系受损诱发氧化应激、细胞突变、凋亡) ❖ 外周血细胞、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含
微核多染红细胞增加
苯 Benzene C6H6
❖ (四)临床表现 ❖ 1. 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 2. 慢性中毒:造血功能异常 ❖ 造血系统损害: ❖ ① WBC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相对↑ ❖ ② 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空泡、破碎细胞 ❖ ③ 血小板减少 ,皮肤、粘膜出血及紫癜,出血时
二、几种常见有机溶剂职业危害
❖ 苯 Benzene C6H6 ❖ 三氯乙烯 CHCl=CCl2 TCE
苯 Benzene C6H6
❖ (一)理化特性 ❖ 1、无色透明、特殊芳香味的液体 ❖ 2、 沸点80.1℃,易挥发 ❖ 3、蒸气比重2.77 ❖ 4、易燃,燃点为562.22℃ ❖ 5、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汽
键。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平州是皮鞋制造厂最多的 地区之一,南海区卫生监督部门和平州领导从2000 年开始在辖区内全面推广使用无苯胶粘剂,取得良 好效果。 ❖ 有苯的作业现场防护以加强通风排气和职工个 人防护为主,工人可配戴送风式防毒面具或防毒口 罩。血液系统疾患,肝肾疾病以及哮喘患者均不宜 从事苯作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产生的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作者健康、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根据危害因素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方式,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空气污染、噪声、震动、光照强度和电离辐射等,直接对工作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1.1空气污染:如尘埃、有害气体等,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造成危害;1.2噪声: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中,会导致听力受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1.3震动:震动会对人体骨骼、血液循环、内脏器官等产生损害;1.4光照强度:强光照射对眼睛和皮肤产生不良影响;1.5电离辐射:如放射线,对人体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对工作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损害。

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2.1有毒气体:如氨气、硫酸、硝酸等,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2.2有毒有害粉尘:如石棉、煤尘、铅尘等,对呼吸系统、皮肤等产生危害;2.3有毒有害液体:如重金属溶液、酸碱等,对皮肤、消化系统等产生危害;2.4有毒有害固体:如重金属、农药等,对皮肤、呼吸系统等产生危害;2.5急性、慢性中毒物质:如有机溶剂、酒精、毒药等,对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产生危害。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生物毒素等对工作者健康产生威胁的因素。

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3.1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感染人体,导致传染性疾病;3.2生物毒素:如霉菌毒素、蛇毒等,通过吸入、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四、人因因素人因因素是指由于个体的工作姿势、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对工作者健康产生的影响。

常见的人因因素包括:4.1工作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疾病;4.2工作强度过大或过小:工作强度大会导致疲劳、神经衰弱,工作强度小会导致肌肉无力等;4.3工作时间长:长时间连续工作会导致疲劳、心理压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刘恒社科试验班312010xxxx[内容摘要] 职业病威胁着劳动者们的健康,现以典型的有机溶剂为例,说明其性质和对相关行业员工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建议加强对职业卫生环境的监管力度、企业合理使用此类有毒性的有机溶剂、做好防护措施、对员工的职业健康负责。

[关键词] 三氯乙烯正己烷苯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在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工业发达的地域,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严重,然而造成职业病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我们从东莞市2003-2007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看出三氯乙烯、正己烷和苯三种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病案例数占到58.88%,各类有机溶剂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已经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1]。

因此加强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企业做好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有机溶剂1.1有机溶剂概述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2]1.2三种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1.2.1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分子式C2HCl3,相对分子质量131.4,常温下呈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

熔点-73℃,沸点81.7℃,密度1.4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等,遇火焰易产生火灾及爆炸。

1.2.2正己烷(n-hexane )分子式C6H14,相对分子质量86.2,微臭的无色挥发性液体。

熔点-95.3℃,沸点68.74℃,密度0.6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一般情况下正己烷中往往混有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杂质。

1.2.3苯(benzene)分子式C6H6,相对分子质量78.1,无色具芳香气味的液体。

熔点5.51℃,沸点80.1℃,密度0.88g/cm3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

[2]1.3三种有机溶剂与劳动者的接触情况三氯乙烯主要用作金属的表面处理剂,有脱脂和去污效果以作上漆准备,另外还被用作油脂、石蜡的萃取剂,杀虫、杀菌剂有效成分的溶剂,修正液组成成分,与以上所述相关工作有关的职业从业人员均有接触。

正己烷可作涂料、颜料的稀释剂,又可用于制鞋业和植物油的提取,有较强的挥发性,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苯则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有机溶剂,可能与其接触的行业有橡胶、油漆、印染、医药、农药、化肥以及石油化工等等。

由于苯具有挥发性,吸入苯往往能引起中毒。

2.发生以上三种有机溶剂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2.1三氯乙烯中毒目前认为,三氯乙烯致全身性皮肤损害属于Ô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起病特点为: 接触三氯乙烯后30d 左右, 一般先发热, 后出现皮肤损害, 伴肝损害, 与接触剂量似无明显关联。

发病后来势凶猛, 死亡率高。

[3]2.2正己烷损害(1).急性中毒急性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可引起眼与呼吸道刺激及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症状。

口服中毒可出现急性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刺激。

(2).慢性中毒本病起病隐匿而缓慢,从接触到发病 3~28个月,病程 630个月不等,多为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常先有一段潜伏期,通常约 10个月,随后表现出食欲不振、头昏、体重下降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触电样”、“蚁走样”及“胀大变厚等感觉异常,后出现感觉、运动障碍。

轻症者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型神经病,出现指、趾端麻木,痛、触觉、震动和位置觉减退,下肢为重,伴肌肉疼痛,跟腱反射减退,一般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重症者出现运动型神经病,首先表现为下肢远端无力腓肠肌压痛,肌肉痉挛,继而腱反射减弱至消失,跟腱反射最早减退,随后可有膝腱反射减退,桡骨膜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甚至腹壁反射减弱至消失。

恢复期正相反,腱反射先从肢体近端开始恢复,最后为远端。

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也以运动障碍为主,痛、触觉消失限于四肢远端手足部震动和位置觉仅轻度减退。

多数患者感觉障碍波及四肢,呈对称性,有步态异常,呈跨步状。

严重者出现下肢瘫痪及肌肉萎缩,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手足多汗、末梢皮肤发凉等。

此外,正己烷中毒主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也可以导致脊髓病变。

[2][4]2.3苯中毒的表现2.3.1急性中毒一般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中毒两种类型:(1)轻度中毒;病人感到头晕、头痛、眩晕、酩酊感、神志恍惚、步伐不稳,有时可有嗜睡、手足麻木、视力模糊。

消化系统症状可有恶心、呕吐等。

粘膜有轻度刺激症状如流泪、咽痛或咳嗽等。

(2)重度中毒:病人除有以上神经系统等症状外,还可出现谵妄、震颤、昏迷、强直性抽搐等症状,极严重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心肌缺血或I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

2.3.2慢性中毒中毒情况因工作环境、个人健康状况及对毒物敏感性等而不同,且与性别、年龄等也有一定关系。

故工种、工龄相同的人,中毒情况并不一致。

慢性苯中毒的症状与中毒程度也不完全相称,一般有如下—些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早期最常见的是神经衰弱综合征,主要是头晕、头痛,以后有乏力、失眠或多梦、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

开始经休息后可改善,以后则持续存在。

根据临床观察,慢性苯中毒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较其他有机溶剂引起的相对为轻。

自主神经失调也较少见。

极少数病例有四肢末端痛觉减退和麻木等,一般无运动功能障碍。

(2)造血系统:血象异常是慢性苯中毒的特征,但其变化多端,缺乏规律性。

可归纳为:①早期血象异常;②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④继发性白血病。

局部作用;两手皮肤长期接触苯后因脱脂而干燥。

严重时,可有皲裂。

少数敏感者发生皮炎或湿疹样皮损。

患者可因苯刺激而有结膜炎。

[2]3.对上述临床表现的处理3.1三氯乙烯(1).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安静卧床休息。

皮肤污染后,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

眼接触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口服中毒者尽快洗胃,并给予活性炭,最后用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对症治疗,积极防治脑水肿和心、肝、肾损害;心跳和停止者,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

非心跳骤停者禁用肾上腺素及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

若出现“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应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适量维持。

(4).乙醇可增强三氯乙烯的毒作用,应避免使用含乙醇的药物。

3.2正己烷急性中毒的处理(1)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吸氧。

(2)皮肤污染处可用肥皂水清洗。

眼部受污染时用水冲洗。

(3)口服中毒如口服量不大不一定洗胃,给予口服活性炭,必要时导泻。

(4)肾上腺素类药物在正己烷中毒时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尽量不用。

[5]3.3急性苯中毒的处理常规治疗立即脱离中毒现场, 移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处, 换去污染的衣服。

迅速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精神安慰, 克服紧张情绪, 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过分躁动。

对误服者应及时使用015%活性炭悬液、1%~ 5%碳酸氢钠液交替洗胃, 然后用25~ 30 g 硫酸钠导泻( 忌用植物油) 。

苯溅入眼内, 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 可用葡萄糖醛酸酯钠( 肝泰乐) 014 g, 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古拉定) 016 g, 加入壶内滴入, 1~ 2 次/ d;维生素C 亦有解毒作用, 可用1 g 加入50%的葡萄糖注射液40 mL 中静脉推注, 或2~ 3 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 1~ 2 次/ d。

密切观察呼吸、心跳、瞳孔、眼底变化及液体出入量、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等, 及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处理。

[6]4.讨论、给出预防措施结合常见的导致职业性损害的几种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和劳动者患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有机溶剂导致职业病有以下原因:(1).有机溶剂大都属于具有较强挥发性的毒物,甚至有的溶剂气味独特,易产生嗜吸的现象(2).工作环境的排气不畅致使有机溶剂进入劳动者体内(3).有机溶剂类产品本身往往有项目超标的情况(4).劳动者的防护意识不强,企业防护措施不够到位,体检往往不能执行为了减少职业病案例的发生,我们必须从多方入手,对症下药。

首先,必须依法加强对有机溶剂的生产销售的监管,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有可能的情况下换用无毒的清洗剂、胶粘剂,或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劳动者和有毒物质的接触机会。

其次,对有机溶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管道和容器进行定期检查,以免有毒物质逸出,保证生产环境的通气,时常检测相关有毒物质的浓度,企业应尽力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场所。

最后,对于劳动者自身,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护理防备措施,要求定期体检,出现症状及时地去接受正确的救治。

[参考文献][1].李小杰钟逸菲东莞市2003-2007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J] 《中国职业医学》 2009.10[2].[EB/OL] [3].李来玉陈秉炯黄先青等广东职业性三氯乙烯皮肤损害的发病情况及分析 [ 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8, 11( 6) : 378[4].海峡网 [EB/OL] 2006[5].张寿林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急性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二) [J] 劳动保护2002.11[6].李树强急性苯中毒的早期处理 [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年第11卷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