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忠教授赴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张思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演讲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李少兵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本文是对1999年6月在香港浸会大会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所做的有选择的评述,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一些新趋向.在史学史、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等研究领域,与会中外学者有不少探索与收获.但总的来说,国史的研究在目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总页数】4页(P259-262)
【作者】李少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势 [J], 穆盛博
2.对新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大胆尝试--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J], 杨筑慧
3.神话、教义与哲学:灵知主义和思想史研究新趋势 [J], 胡继华;孙立武;
4.神话、教义与哲学:灵知主义和思想史研究新趋势 [J], 胡继华;孙立武
5.环境史与文化史的融合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目录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召开余新忠教授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常建华教授纵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中心主任常建华访问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常建华教授出席“东亚族谱国际学术会议”日本东京大学吉泽诚一郎教授来访刘毅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连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心人员参加第12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社会史研究生沙龙开展学术活动余新忠教授赴美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杜家骥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京穗等地学人来访并发表学术讲演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访问团来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9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访问中心,做题为“官告商:雍正年间商人维权案”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伍躍教授本次来访,与中心师生探讨了清代法制史的相关问题并就目前日本有关中日韩关系史研究的信息与动向进行了交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2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汪利平教授访问中心,24日,在中心发表题为“重新思考‘地方’与地方史研究”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汪利平教授本次来访将就目前国内外地域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并评论当前美国明清社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向。

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邀请,韩国庆北大学师范学院历史学科任大熙教授大学来访,任教授担任庆北大学亚细亚研究所所长,主编《亚洲研究》。

12月24日上午8:00—10:00,任大熙教授作学术报告,题目是“传统中国法律特征之一:存留养亲”。

任教授提出,传统中国法与西方法有何区别?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存留养亲”。

他首先列举沈家本、伍廷芳清末修正法律时所遭遇的困难事项,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0811超星学术视频

0811超星学术视频

杨生茂 向光忠 曾晓渝 杨敬年 陈志强
各地部分名师一览
• 复旦大学:王运熙 樊树志
• 中国人大:张国风 袁济喜 • 武汉大学:冯天瑜 李工真 • 首都师大:宁 可 郝春文 • 华东师大:钱谷融 沈志华 • 上海师大:严耀中 王智量 • 南京大学:冯致光 许 钧 • 河南大学:朱绍侯 李玉洁 • 四川大学:项 楚 李 刚 • 中山大学:袁伟时 陈国能
莫励锋(南京大学) 王兆鹏(武汉大学) 张宏生(南京大学)
蒋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刘敬圻(黑龙江大学)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 黄霖(复旦大学) 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
黄天骥(中山大学) 邓绍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中国文学史系列规划
中 国 古 、 近 代 史 系 列 规 划
2.规模性
超星学术视频特点
沈祖炎(同济大学) • 欧进萍(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 李 杰(同济大学) • 聂建国(清华大学) • 杜修力(北京工业大学) • 李忠献(天津大学) • 李宏男(大连理工大学) • 肖 岩(湖南大学) • 李 惠(哈尔滨工业大学) • 杨庆山(北京交通大学) • 李小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孙柏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音乐系列
• 陈聆群 上海音乐学院 • 蒋 凡 复旦大学 • 陈应时 上海音乐学院 • 汪毓和 中央音乐学院 • 王子初 中国音乐学院 • 修海林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 戴嘉枋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 朴天长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

部分拍摄过的美国教授
伊莱·扎瑞斯基(Eli Zaretsky)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约翰·罗莫 美国耶鲁大学 陈明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章嘉琳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范本特姆 美国斯坦福大学 G·Barnett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系 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大学 张旭东 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 安娜·布莱斯基 美国肯塔基大学 卡西欧拉(Joel Kassiola)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 郭苏建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 王笛 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 朱儁夫 美国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 Keith Hampton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Thomas Bender 纽约大学

城市美学思考与实践

城市美学思考与实践

城市美学思考与实践
余伟忠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城市美学.思考城市是一个集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

因此,研究城市的美,应该从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它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

城市的美主要来源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系统,城市的历史脉络系统,城市元素与节点,城市融合发展过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特有的功能等。

从城市的本体来看,城市美学主要表现在城市精神与城市形态两方面。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余伟忠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美学思考与实践 [J], 余伟忠
2.保留城市的记忆——对当代中国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美学思考 [J], 蒋宇
3.城市雕塑设计下的美学思考 [J], 王慧;郝旭琴
4.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运用空间理念的美学思考r——评《新城市规划艺术》 [J],
潘虹
5.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为何\"\r与\"何为\"的美学思考 [J], 谢云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余新忠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内在的知识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知识史可谓是非常恰当的研究路径,知识史研究并不仅仅将医学视为纯粹的科学技术,不但会充分关注医学知识建构机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思考知识建构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建构的知识对社会文化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对医学知识的探讨,必然会指向对现实中医学问题及其发展的思考和理解.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探究中医知识史,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医史研究中内外史之间的融通,而且也可以藉此打破国内普遍存在的对中医的本质化和自足性认知,理清现代中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总页数】8页(P28-35)
【作者】余新忠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新疾病史学:生态环境视野中的全球疾病史研究(下)——跨学科整体综合探索的理论思考 [J], 王旭东
2.跨学科视野下的百越民族史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综述[J], 吴小平;吴春明
3.跨学科视野下的教育史研究——以中国教育史为例 [J], 温玲捷
4.跨学科视野下外语教师发展刍议 [J], 孙美娟;
5.读中国故事润传统文化——课内外融通视野下中国原创绘本资源整合策略探寻[J], 黄嫣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见微如何知著——从微观史向总体史

见微如何知著——从微观史向总体史

008《名家名作》·评论见微如何知著——从微观史向总体史姚丹阳历史学是一门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是人类历史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人?传统的历史学范式的回答是“帝王将相家谱”,但脱开这些颇具影响力的帝王将相,将目光转向底层以后,我们却可以看到,由于时代原因,那些对历史进程并没有太大贡献,却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的小人物由于其文字、传说、记忆等资料无法详尽地保存而使其能够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发挥其光芒,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也是很艰难的议题。

如何让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保鲜”,就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以余新忠所著《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高红霞、张克令所著《民国银行家的生活样态与人际网络——以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为例》,冯筱才所著《“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三文作为切入口,展现现代中国史学界对微观史学的研究水平、研究态度与研究立意。

一、内容简介余新忠所著论文《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主要分为传说中的法云、从传说到历史、夕照寺与法云、若干思考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作为族人在家乡中听见的关于法云和尚的传说。

第二部分描写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按图索骥找到关于法云和尚的历史线索。

第三部分以北京夕照寺为线索,钩沉了法云的史迹与生活状况。

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个人日常生活史、区域史的感悟。

根据晚清地方志、口述、信件等材料勾勒出法云和尚的一生,并且就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论文是《民国银行家的生活样态与人际网络——以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为例》,文章分为引言、徐新六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徐新六的人际网络圈层、人际关系资源与网络的建构、结语几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即作者为什么要用徐新六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是运用报纸等资料梳理并分析了徐新六的人际网络和平时会参加的活动并进行了分类。

“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津举办

“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津举办

“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津举办
徐旺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9(14)6
【摘要】2019年11月1日下午,“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召开。

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赴津调研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共同举办。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桂敏教授致欢迎辞,赵书记简要介绍了历史学院的师
资力量、人才培养与科研动态,并向来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一行表
示欢迎,希望此次调研顺利。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一行感谢南开大学历
史学院的盛情接待,希望此次调研成为一次学术之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好地促进两院的合作。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徐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与第四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在津举办
2.推进改革加强科研提高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
学术年会与第四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在津举办3.中国农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在津举办4.3.“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召开5.“西方理论与中国人文学术话语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纪忠我也曾年轻过

余纪忠我也曾年轻过

余纪忠我也曾年轻过提及文人论政,不能忘记曾经在台湾创办《中国时报》的余纪忠。

2002 年他去世后,杨渡、王健壮等就纷纷表示,“文人办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只剩下商业与消费取向的新闻作业” 。

他们的感慨,透露出对“时代气氛” 转变的忧虑与恐惧:“传媒本来应该扮演‘不受国家权力控制' ,也‘不被市场规则左右' 的主体性角色”,但是,“当文人办报的传统被商人办报的现实所取代,当报老板不以报人自期,也不以追求影响力为办报的最高价值时,既向国家权力屈服,又对市场规则妥协时,这样的传媒其实是背叛了它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

余先生和他所办之报,何以能为早年得其提拔、现已不再年轻的杨渡等所认同、推崇与期许?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年轻气息,以及对年轻人的赏识、信任与提携。

“九一八” 事变时,他正在南京读大学,曾和愤怒的同学一起,到外交部去游行,抗议政府的软弱;没找到人,就游行去外长王正廷家。

部长官邸都没人了,岗哨亭里却还有好几个警卫。

他们好奇,进去一看,才见到王正廷躲在里面。

“堂堂外交部长,居然这样躲起来,躲在警卫室,真是好笑。

”晚年回忆及此,他还轻轻地哼笑,带着几分年轻人的顽皮。

余先生当时气得不得了,“拿起桌上的一个墨水瓶就丢了过去,洒得他一身都是墨水,狼狈不堪”。

此时已警骑四处,开始抓人了。

学生一哄而散,余也沿着河边跑。

眼看无路可逃,他赶紧去敲一家的门,幸而被好心人藏起来。

后来回忆及此,余先生微笑着说:冲国人看到爱国学生,特别有同情心,总是愿意帮忙的。

”杨渡则感叹,难怪野百合学生运动时,报社有许多记者都参与了,余纪忠也只是笑笑:“我也曾年轻过……”因为很显然,“我们搞过的这些抗争,他早已经历;我们热血过的激情,他也曾燃烧。

”余纪忠后来投笔从戎,至y了胡宗南的部队。

胡觉得他是个人才,就这样投入战争,未免可惜,于是要他出国深造,再回来报效国家。

七七事变时,他正在英国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余新忠教授赴香港参加学术会议
2.张思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演讲
3.常建华教授在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演讲
4.常建华、余新忠赴台出席“社会史研究之新视野”讨论会
5.日本千叶大学代表团来访并与中心签署学术交流协议
6.余新忠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上发表学术讲演
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林丽月教授来访并演讲
8.常建华教授在《光明日报》笔谈社会史
余新忠教授赴香港参加学术会议
2009年6月12-15日,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了由梁其姿教授主持的“十九至二十世纪东亚华人的医疗文化工作坊”,并发表题为“晚清检疫中的权利关系和身体控制”的学术报告。

该工作坊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旨在为世界各地不同学科对近代东亚华人的卫生与医疗有兴趣的学者搭建一个共同交流学术信息和制定未来研究规划的平台,以推进这一地区卫生与医疗史研究的开展。

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及两岸三地近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张思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演讲
2009年5月21日,社会史中心张思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上以“区域·地域· 海域”为题发表讲演。

张思教授首先介绍了“区域”概念的多个层次及其在研究视野上的限界,指出其要害在于“区”字,接着介绍了目前“区域史”研究中存在的“地方志搬家”、“进村找庙”、以及一味在区域历史中寻求“国家表达和在场”等倾向。

讲座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地域社会史”、“地域社会论”的由来与成果,特别指出“地域社会”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及“地域社会史”在方法论上“脱地理、脱空间”、强调研究“以习俗、伦理、价值观等为媒介构成的由人的秩序意识统合而成的场”的意义。

讲座的最后部分介绍了“脱地区、脱陆地”、从“海域”出发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和亚洲的视角,探讨了以“海域”的连接为根据,研究流动、交流、交错的中国和亚洲史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相关成果。

在之后的讨论交流时间里,有同学为颇受质
疑的“文字填空”式区域史辩解,有理有据。

张思教授表示这对修正、完善自己的学术思考大有助益。

常建华教授在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演讲
2009年5月21日(周四)中午12-14时,常建华教授应邀在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大楼704室演讲,史语所副所长刘铮云教授主持报告会,常建华教授的讲题是:明清山西碑刻里的乡约。

有三四十位学人出席了报告会,常建华教授强调明清时期山西的乡约深入基层社会,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这次报告会由中研院史语所法律史研究室主办,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明清档案室协办,属于法律史研究室【秩序与生活】系列讲论会之一。

常建华、余新忠赴台出席“社会史研究之新视野”讨论会 2009年5月20日-24日中心主任常建华、副主任余新忠赴台,出席在东吴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史学与文献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社会史研究之新视野”。

22日会议开幕,由东吴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李圣光主持。

常建华教授作专题报告,题目是:“旧领域与新视野:从风俗论看明清社会史研究”。

余新忠教授首先发表了论文,题目是:“中国近世的粪秽处置及其变动——兼论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

著名学者陶晋生、王芝芝、张哲郎、林丽月、徐泓教授先后主持研讨,著名学者滨岛敦俊等出席了研讨会。

为期的两天会议研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21日常建华教授、余新忠教授以及在台讲学的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应东吴大学历史学系之邀演讲,徐泓教授主持。

讲题分别是:郑振满教授:明清时代的乡族与国家。

余新忠教授: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

常建华教授:华北地域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

日本千叶大学代表团来访并与中心签署学术交流协议 2009年4月30日,日本千叶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南开大学,两校签订学术交流及合作协议,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参加签字仪式,并与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文学部等相关机构负责人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书。

余新忠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上发表学术讲演 2009年3月23日晚,余新忠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的学术讲演。

清洁是一个非常日常却至今尚未引起
中国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余新忠教授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双重视角出发,从考察传统的清洁观念入手,探讨了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他首先在引言中着重介绍了其研究中国近世卫生史的学术理念和追求,及其对这一问题产生关注的缘起。

其次从清洁概念出发,探讨了传统上有关清洁和疾疫间的认识。

进而讲述了,在晚清时局巨变、西人文明日渐东渐的情势下,清洁在晚清是如何成为防疫要务、卫生行政的基本内容以及国家控制个人身体的科学依据的。

认为,清洁与卫生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非是天然的、本来如此的。

近代对清洁的强调,其背后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政治、文化因素与意涵。

并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点省思:一,对于防疫和健康来说,清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真是不证自明的吗?二,目标的正义,并不意味着行为的正当,我们在推进近代化的过程中,为了国家振兴,是否就可以普通民众的权利和合理诉求置之不理呢?三,为了某些正当而必要的目标而牺牲部分民众的自由,自然无可避免,但在作出这样的行动时,是不是应更多对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作出更多的考量呢?至少也不应该完全无视这样的牺牲。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林丽月教授来访并演讲 近日,应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邀请,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林丽月教授访问我中心。

林教授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台湾明代研究学会理事长,是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专家。

4月21日下午,林立月教授作题为“俎豆宫墙:乡贤祠与明清地方社会”的学术报告。

林教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即地方庙学与乡贤祠祀的制度化,荣显父母:入祠乡贤的营求与冒滥,礼失于野:基层教化与地方祀典的变奏,荣辱之间:乡贤、祀典与国家权力的消长。

报告会由社会史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中心与历史学院的冯尔康教授、南炳文教授、许檀教授、余新忠教授、何孝荣教授、张传勇讲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约五十人出席了报告会,大家就报告内容进行了讨论。

常建华教授在《光明日报》笔谈社会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30年的历程,《光明日报》理论部组织“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笔谈,于2009年3月2日发表。

常建华教授应邀就超越名实之辩的社会史、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的进展、社会史研究的前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同时应邀笔谈的还有赵世瑜教授、行龙教授,他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