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学案2: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2: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2、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二、能力目标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2、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2、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模式】教与学一体化,有效课堂;老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预习案『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本框题内容,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3分钟检查点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继承性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中形成并保留在中的、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

(详见探究二)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1、传统文化的特点:⑴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⑵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2、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就能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作用。

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正确的态度是:“,”,,。

2、面对传统文化,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和。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要求的,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的、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或。

第二部分探究案『课堂学习』学习小组共同研讨、集中展示成果。

课堂25分钟完成本案内容。

探究一:看教材第39页方框内的图片,感悟传统文化及其特点探究二:体验文化的继承性,完成下表探究三:看教材第43页方框内的两种观点,探究以下问题:(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2)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第三部分检测案『课堂检测』本节课知识的过关与巩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主干链接](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

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①西学的传入是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2020届二轮复习书面表达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话题应用文学案之四

2020届二轮复习书面表达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话题应用文学案之四

2020届二轮复习书面表达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话题应用文学案之四【一】假定你是李华,你的英国朋友Tom打算暑假来中国北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来信向你咨询相关情况,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内容包括:1.游览历史名胜;2.品味经典艺术;3.品尝特色饮食;4.体验中国茶道。

参考范文Dear Tom,How is everything going? Knowing that you are coming to Beijing for a tour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some typical cultures.To make you a good arrangement, I think you’d better first visit the most famous place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Palace museum, And then, appreciating Beijing opera will be a good choice, which will surely equip you with a sense of uniqueness. Besides, you can enjoy the outstanding food, such as Beijing duck. Of course, having a taste of Chinese tea is something you shouldn’t miss.Hopefully,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in Beijing. If you need more information, just let me know in advance.Yours,Li Hua【二】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留学生朋友JACK要在暑假期间回国,打算为他妈妈准备几件富有特色的礼物,特来向你咨询。

主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史版(17张)精编课件

主题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史版(17张)精编课件

拓展必备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 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 节组成的索链,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 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 交融的种子。
三、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鸦片战争后,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与交流、融合的新时期。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坚持在保存传统纲常礼教的 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为西方学说的传播提供了方便。19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 级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学说,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改造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进一步扩大了西学的传入。 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形成了近现代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孙中 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拓展必备
程朱理学到明朝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明朝中期以后,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的新局面,进步儒学家挑战理学,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复兴儒学, 但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传统儒学在外 来文化冲击下被逐步抛弃,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儒学进 一步遭到冲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开始了新的复兴。
拓展必备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 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 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道路的筛选说 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 化的关系,来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学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核心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 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学近代以来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 是古典精神,是农民的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时期,儒学只能退居 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继承和交流的意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4. 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5. 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3.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化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我国的主要传统文化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交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化感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实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研究报告和课堂演示,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深入浅出的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课教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课教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主要途径。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文化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1. 复习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2. 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理论,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多样性等。

3. 分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如教育、科技、媒体等。

4.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引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2. 讲解与复习:详细讲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理论和主要途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结合案例和自身实际,提出文化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复习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实践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竞赛,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新项目付诸实践。

2. 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

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

如果把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节组成的链索,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种子。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

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

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考题例解]
(2018·4月浙江选考,T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

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
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1)由材料信息“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队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中日甲午战争;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思考历史动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进步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维新变法及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客观作用等角度作答。

[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

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

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

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

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其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内容和作用及当时社会形势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当时社会形势则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上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政治运动、
改革开放、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二结合上述回答做出阐述。

答案(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具有两面性,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建议: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③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