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如何形成的】 红珊瑚的形成

合集下载

珊瑚小知识

珊瑚小知识

珊瑚小知识1.珊瑚的形成。

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

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2.珊瑚的品种、评价与选购。

珊瑚的品种有红珊瑚(国外称“牛血”、“天使面”)、黑珊瑚、蓝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麦隆珊瑚、中国海南珊瑚等。

珊瑚的质量相差无几,颜色和块度是经济评价与选购的依据。

有颜色的比白色的质量高,颜色要求美丽、鲜艳而纯正。

块度越大越好。

珊瑚的价值还受到各个地方习俗的影响,如阿拉伯人偏爱鲜红色,而欧洲流行粉红色。

3.珊瑚文化。

红珊瑚文化在中国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国藏族等游牧民族对红珊瑚更是喜爱有加,甚至把红珊瑚作为护身和祈祷“上天(帝)”保佑的寄托物。

根据历史记载,人类对红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有止血和驱热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则相信佩戴红珊瑚,可以防闪电、飓风,使风平浪静,旅途平安!因而,罗马人称其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现代西方人把珊瑚与珍珠和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西方的“三月诞辰石”之一。

4.仿造珊瑚及识别。

(1)染色大理岩:呈均匀的红色,具粒状结构,横断面无同心圆状构造,无不均匀条纹,用棉签沾丙酮擦拭,棉签上呈现红色。

(2)粉红色玻璃:玻璃光泽,含有气泡,贝壳状断口,遇盐酸不起泡。

(3)粉色塑料:不具备珊瑚所特有的条带状构造,有使用模具留下的痕迹,遇盐酸不起泡。

(4)“吉尔森”合成珊瑚:微细粒状结构,见不到天然珊瑚的颜色或透明度略有差异的条带状结构,密度2.45g/cm3,较天然珊瑚小。

为什么会形成珊瑚岛

为什么会形成珊瑚岛

为什么会形成珊瑚岛?
珊瑚岛是由珊瑚礁生物群落形成的。

以下是珊瑚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1. 珊瑚生物的建造作用:珊瑚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它们生活在温暖的浅海水域中。

珊瑚通过与微生物共生,形成了钙质的外骨骼,称为珊瑚虫。

珊瑚虫聚集在一起形成珊瑚礁,它们通过分泌钙质,逐渐建造起了岛屿的基础。

2. 海洋环境的适宜性:珊瑚生长需要适宜的海洋环境,包括温暖的水温、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盐度。

这些条件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浅海水域中存在。

这些地区的海水温暖,有利于珊瑚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形成了珊瑚岛。

3. 海洋地质过程:珊瑚岛的形成还与海洋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当珊瑚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时,它们会逐渐建造起珊瑚礁。

随着时间的推移,珊瑚礁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岛屿的形态。

同时,海平面的变化、地壳运动等地质过程也会影响珊瑚礁的形成和岛屿的演化。

综上所述,珊瑚岛的形成是由于珊瑚生物的建造作用、适宜的海洋环境和海洋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珊瑚通过分泌钙质,建造起了珊瑚礁,逐渐形成了岛屿的基础。

适宜的海洋环境提供了珊瑚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条件。

海洋地质过程也会影响珊瑚礁的形成和岛屿的演化。

珊瑚的特点

珊瑚的特点

珊瑚的特点
珊瑚的特点表现在组织结构、繁殖方法、生长形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珊瑚是海深无脊椎动物,可有性繁殖,也可无性繁殖,珊瑚的外形类似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常生长在水深100-200米的岩礁、平台和凹缝中。

珊瑚有什么特点
1、组织结构
珊瑚属于刺胞动物,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骨骼,珊瑚主要由2个胚层组成,分别为内胚层和外胚层,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

2、繁殖方法
珊瑚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珊瑚的繁殖能力较强,当珊瑚虫的卵和精子排入海水中,数日或数周后,受精卵会固定在海水中的固体表面,逐渐孕育成水螅体,并不断形成新芽。

3、生长形态
珊瑚的外形如同树种,分枝较多,颜色绚丽,红宝石级别的珊瑚有红色、黑色、粉红色以及橙红色,其中红色是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吸入海水中的氧化铁成分而形成的,而黑色是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质,导致珊瑚变色。

4、生长环境
珊瑚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0度的赤道以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在海洋中水深处于100-200米的地方生长,一般珊瑚会附着在岩礁、平台、斜坡、凹缝以及崖面上。

珊瑚的种类和分级

珊瑚的种类和分级

珊瑚的种类和分级珊瑚的特点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

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

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

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

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

性脆。

遇盐酸强烈起泡。

无荧光。

生长环境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

主要产于地中海。

基本结构珊瑚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

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

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小知识:浮在海上的珊瑚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为活珊瑚。

珠宝珊瑚无机质:CaCO3,高镁方解石,少量磷灰石,MgCO3,少量H2O,FeO,Ca4(PO4)5(OH)2有机质:以角质为主颜色常见颜色:浅粉红—深红色、橙色、白色,少见黑色,偶见蓝色和紫色。

酸镁,少量水,氧化亚铁,羟基磷酸钙颜色成因:在红珊瑚分布的深海水域,其海底都发育着大量的火山活动,这些活动提供了很多火山灰物质,火山灰物质中赋含着一定数量的常量元素(如有色元素铁、锰等和无色元素镁、钾、钠等)以及微量元素(锌、锶、铬、镍等)。

珊瑚死后变为珊瑚石,是被碳酸钙物质代替的过程,这个过程叫钙化。

在钙化过程中珊瑚吸附了海水中的各种元素,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铁为主,则珊瑚石的颜色就是红色,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镁为主,兼有少许铁质,那么珊瑚石的颜色就会是粉红或粉白。

如果吸附的元素以镁为主,几乎没有其它杂质,那么珊瑚石的颜色可能是白色,深海中纯白色的珊瑚宝石也是难得的珍品。

红珊瑚按红色深浅可分为五级:1、阿卡级(常说的阿卡深红);2、沙丁级;3、么么级(MOMO红稍浅于阿卡红,桃红/橙红);4、孩儿面(即粉红);5、深水级(粉白色);6、白色。

珊瑚骨骼的形成过程及发育阶段

珊瑚骨骼的形成过程及发育阶段

珊瑚⾻骼的形成过程及发育阶段2019-04-20摘要:珊瑚有单体和复体之分。

有的珊瑚⾍终⽣单独⽣活,分泌的⾻骼独⽴存在,称单体珊瑚;有的珊瑚⾍过群体⽣活,每个珊瑚⾍所分泌的⾻骼互相连接成⼀个整体,称复体珊瑚。

单体珊瑚为有性⽣殖;复体珊瑚为⽆性⽣殖,即以有性⽣殖⽅式产⽣第⼀个个体,再以出芽或分裂的⽅式繁殖形成复体珊瑚。

关键词:珊瑚⾍;⾻骼;发育1 珊瑚⾻骼的形成过程任何⼀个珊瑚,都是由软体和硬体两部分组成的。

软体(肌⾁部分)称为珊瑚⾍,硬体(⾻骼部分)称为珊瑚体。

珊瑚死亡之后,珊瑚⾍易被分解腐烂或被其他动物吃掉,珊瑚体常保存成为化⽯。

珊瑚⾍似圆筒状,它的前端有⼝,⼝的周围长有多圈触⼿,其形态犹如盛开的菊花。

珊瑚⾍的触⼿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以⽩⾊为主,但有些种类呈红⾊、黄⾊、灰⾊。

所以,在现代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五彩缤纷的触⼿在碧波荡漾的海⽔中显得格外艳丽。

珊瑚体是由珊瑚⾍外胚层分泌的钙质堆积⽽成。

珊瑚幼⾍经浮游⽣活沉落海底固着后,开始分泌钙质形成底板。

随着⾍体的⽣长,⾍体继续分泌钙质形成杯状外壁。

此后,⾍体⼜分泌钙质形成纵向薄板(称隔壁)和横向薄板(称横板)。

珊瑚⾍随着⾻骼的增⾼⽽上移,使其始终处于最末⼀块横板之上。

珊瑚有单体和复体之分。

有的珊瑚⾍终⽣单独⽣活,分泌的⾻骼独⽴存在,称单体珊瑚;有的珊瑚⾍过群体⽣活,每个珊瑚⾍所分泌的⾻骼互相连接成⼀个整体,称复体珊瑚。

单体珊瑚为有性⽣殖;复体珊瑚为⽆性⽣殖,即以有性⽣殖⽅式产⽣第⼀个个体,再以出芽或分裂的⽅式繁殖形成复体珊瑚。

2 珊瑚的分类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中的⼀个纲,即珊瑚纲。

根据触⼿数⽬、隔壁的⽣长⽅式和发⽣顺序等特征,将珊瑚纲分为:四射珊瑚亚纲:单体或复体,隔壁仅在四个部位⽣长,隔壁数为四的倍数。

珊瑚体表壁上有许多皱纹。

中寒武世⾄⼆叠纪。

六射珊瑚亚纲:单体或复体,隔壁在六个部位⽣长,隔壁数为六的倍数。

中三叠世⾄现代。

⼋射珊瑚亚纲:复体,每⼀个体有8条触⼿,隔壁数为8的倍数,故名。

保护水下的生命——红珊瑚篇

保护水下的生命——红珊瑚篇
(本文由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提供专家支持)
23
目前,红珊瑚被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 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国 际上,红珊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 易公约(CITES ) (2017 )》附录ID。
令人恵伤的咕例
地中海红珊瑚
地中海红珊瑚是地中海和西非附近大西洋 海域的特有物种。人类自古以来就捕捞这种珊 瑚,该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每 年,多达2000艘的专业捕捞船使用破坏性的技 术打捞这种珊瑚,他们使用撬棍或者双十字架铁 杵,对地中海红珊瑚进行破坏性地开采。意大利 是这种资源的主要开发者,该国66%的红珊瑚失 去了恢复功能。在西班牙的广阔海域,这种珊瑚 86%在达到合法尺寸前被捕捞,捕捞上来的珊瑚 91 %的高度不足5厘米。
22
放,不购买红珊瑚及其制品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保护红珊瑚最 好的方法。
不只是红珊別
红珊瑚等名贵珊瑚在珠 宝业和纪念品行业被高度开发 利用,一些保健品行业也使用 珊瑚。人类珊瑚方面的贸易主 要集中在珠宝行业,如来自地 中海和东北大西洋的红珊瑚以 及来自太平洋的红珊瑚等。然 而,人类的红珊瑚贸易,对其 他类型的珊瑚生存环境也造成 了破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珊瑚数量 的减少,一些珊瑚的种类几乎
脚豊ess
如妬 令腾讯riD 嚼腾讯俶视
20
保护水卞的生命 ——红珊瑚篇
»> >红珊瑚(学名:Corallium)
红珊瑚是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红珊瑚科生物的统称,是一种八放软珊瑚,其
单体具有8个触手,每个触手呈羽状向两侧伸出成行的突起。红珊瑚属于冷水珊瑚, 而冷水珊瑚一般分布在海面以下30〜1000米,水温4〜12摄氏度的冷水水域。冷水珊

27428519_珊瑚:神奇美颜的千年灵物

27428519_珊瑚:神奇美颜的千年灵物

Collection 收藏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其在地球上的历史将近5亿年。

珊瑚从外表看像是植物,但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珊瑚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名叫“珊瑚虫”。

红珊瑚,被誉为珠宝中唯一有生命的千年灵物,千娇百媚、光泽艳丽、晶莹剔透、温润可人,博得众多收藏者的喜爱。

大美之“红”的别样内涵珊瑚,英文名称为Coral,来源于希腊语,含义是“鲜艳的彩石”。

红珊瑚是珊瑚中的一种,顾名思义,红珊瑚是指红色的珊瑚。

市场上的红珊瑚名目繁多,从学名上来称呼,有地中海红珊瑚、日本红珊瑚、瘦长红珊瑚等;根据品种,一般俗称为深水珊瑚、么么珊瑚、沙丁珊瑚、阿卡珊瑚等,其中阿卡珊瑚最贵重。

五花八门的名称,让很多消费者常常眼花缭乱,对于名称背后所代表的红珊瑚品质更是无从知晓。

事实上,红珊瑚的命名方式有两类:一是依据宝石学标准命名,二是根据颜色不同而命名,因而同一种红珊瑚,根据不同的标准往往会有两个甚至更多个名称。

依据宝石学的标准命名,红珊瑚主要有贵珊瑚、角质珊瑚、化石珊瑚、造礁珊瑚等;根据颜色的不同命名,红珊瑚的名称主要有深红珊瑚、桃红珊瑚、粉红珊瑚、粉白珊瑚、白色珊瑚等。

红珊瑚是最早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宝石之一。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红珊瑚地位崇高,历史文化悠久。

过去,有人认为红珊瑚是印度人在公元前5世纪发现的,也有人认为是意大利人约在2000年前首先发现的。

事实上,根据最新的记录,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用红珊瑚制作首饰,瑞士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中发现有红珊瑚护身符。

著名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历史》中多次提及红珊瑚。

古罗马人认为红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的功能,所以常把红珊瑚枝节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平安,罗马人称其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印第安人认为,“贵重珊瑚为大地之母。

”古代高海洋深处的珍珊瑚:在古代,珊瑚又称『瑞宝』132卢将士用红珊瑚装饰自己的盔甲、战袍和武器,以祈求好运相随、战神庇护。

【宝石学】第7章2珊瑚

【宝石学】第7章2珊瑚

其他特征
粒状结构,色沿粒间富 集,遇酸起泡,擦拭掉 色。
热针接触有辛辣味,铸 模痕迹明显,常有气泡, 不与酸反应
常有气泡包体,不与酸 反应
用蘸有丙酮的棉签擦拭 可使棉签着色,遇酸起 泡
“火焰状结构”,遇酸 起泡
染色大理岩仿红珊瑚
贝珍珠表面的火焰状图形
染色贝壳
四、珊瑚的优化处理
1、漂白:双氧水漂白去除杂色,或将深色漂白成浅色,如黑 珊瑚改为金黄色、暗红色珊瑚改为粉红色。 2、染色:将白珊瑚浸泡染料中染成相应颜色。染料集中在小 裂隙及孔洞中,色不均且外深内浅,或用丙酮擦试。
CaCO3:82~87%
MgCO3:6~7%
Fe2O3:0.04~1.72%
CaSO4:1.27%
H2O:0.55%
有机质:1.3~2.5%,包括角质蛋白和有机酸、 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
此外,还含有Sr、Pb、Si、Mn等十几种微量元素 。
2、结晶状态及形态
白珊瑚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文石,红珊瑚主要为方解 石,均为隐晶质集合体。
(3)蓝珊瑚:浅蓝、蓝色,较为稀少。
(4)黑珊瑚:灰黑~黑色。
(5)金珊瑚:金黄色、黄褐色。
前三者属于钙质型珊瑚,后两者属于角质型珊
三、与相似品的鉴别
仿制品主要有压制珊瑚,染色骨制品、贝壳和大理岩等,主 要用来仿冒红珊瑚,鉴别特征如下表:
名称 颜色 RI
SG
红珊 瑚
红色
1.48~ 1.65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 血和驱热的功能。
佛教视珊瑚为吉祥之物,常用来祭佛、做佛珠, 或装饰寺庙。
珊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重要的珍宝之一,在晋朝 宫廷就开始用珊瑚作装饰品。红珊瑚因颜色艳丽、质 地致密、资源稀少,被视为“红色黄金”,具有极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珊瑚是如何形成的】红珊瑚的形成
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相对于药用价值而言它在环境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珊瑚是如何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珊瑚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珊瑚的形成原因
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

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

按形态划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环礁、桌礁及一些过渡类型。

据估计全世界珊瑚礁连同珊瑚岛面积共有1000万平方公里。

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

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

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

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

地质时期的礁,在中三叠世以前的各时代,造礁生物种类很多;中三叠世以后,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为主,故统称为生物礁。

地质时期的礁是与其同时代沉积层相比,垂向幅度较大的含有丰富造礁化石的碳酸盐岩体,也称古代礁。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可作为划分地层、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

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

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

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全圈或多圈触手。

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
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

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在胃循环腔内。

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

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体,能游动。

数日至数周后固着于固定表面上发育为水螅型体。

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

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

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形成群体。

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下的老水螅体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体上。

软珊瑚、角质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

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引出胃循环腔。

骨骼为内骨骼。

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

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

角质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支状,长度可达3米,角质珊瑚包括所谓贵珊瑚(红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饰。

其中常见的种类有地中海的赤珊瑚。

蓝珊瑚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径达2米的块状。

石珊瑚是最为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

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简单而不呈羽状。

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

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米深处。

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至3毫米。

大多数现存石珊瑚为浅黄色,浅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于珊瑚上的藻类而定。

但其骨骼为白色。

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属石芝属,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

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

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

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约5毫米到28毫米。

常见的石珊瑚类型包括脑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毛状、树木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或巴拿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图为圆管星珊瑚。

珊瑚虫触手呈鲜黄色透明点斑状,盛开的珊瑚虫颜色鲜艳美丽,个体间体壁不相连。

也有触手白色透明,其顶端呈橘红色球状,非常特别,惟个体较小直径约3厘米。

)
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

著名的大堡礁就是这样形成的。

造礁珊瑚简介
并不是所有的珊瑚都可以形成珊瑚礁,一般来说珊瑚分为造礁珊瑚与非造礁珊瑚两大类。

非造礁珊瑚一般多是单体,少数为小型的块状或枝状复体,根据对现代珊瑚的研究,这类珊瑚适应性强,特别是单体在低温和各种深度的环境中均能生存。

珊瑚虫的内外胚层之间没有虫黄澡共生,不同的种属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在古生代的许多单体珊瑚都是非造礁珊瑚,其中就有许多是四射珊瑚,如石炭纪的杯轴珊瑚属的种类,从它们的结构分析看,个体小,隔壁肥厚,属于深海低温环境中的种类。

它们在珊瑚的数量中占的数量并不多,更多的是造礁珊瑚。

造礁珊瑚生活的范围窄,需要的环境也比较严格,水的温度在摄氏20─30度,深度不超过100米,盐度在3.5%,水体要洁净,不能有污浊的泥沙,透光性强。

在20米,摄氏25度,这样的环境里珊瑚虫发育最快。

造礁珊瑚包括古生代的大量的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以及新生代和现代海洋中的珊瑚许多群体珊瑚。

在这类珊瑚之中都有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的虫黄藻,据研究这种藻类有助于促进珊瑚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对珊瑚分泌钙质骨骼和促使骨骼架的快速生长。

据测算造礁珊瑚每年生长10─26厘米,深海非造礁珊瑚每年生长1厘米。

于其它生物在古生代以来的各个地质时期下形成大的礁体。

造礁珊瑚主要分布于温暖、透明度高、贫营养的热带浅水海域,在全球相应地可划分为两个动物区系,即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Atlantic-Caribbean fauna)和印度太平洋区系(Indo-Pacific fauna)。

虽然这两大区系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差不多,但物种多样性却有很大差别,前者仅有20属65个种,而后者却有80属500余种。

中国南海属印度太平洋区系,约占区系物种总数的1/3左右,物种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

但目前正面临全球温度升高,环境污染等自然条件的威胁。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