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登勃朗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登勃朗峰 课件(共34张PPT)

6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翌 日( yì ) 俯瞰( kàn ) 拾 级( shè ) 斑斓( lán )
辚 辚( lín ) 急湍( tuān ) 苍穹( qiónɡ) 缭 绕( liáo)
焦炙( zhì ) 巉 峻( chán ) 皑 皑( ái ) 沟壑( hè )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2.作者本次登勃朗峰,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请根据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踪。
抵达阿冉
取道黑首
提村前
抵达高地
马蒂尼
顶峰高地
沿河谷前 往沙蒙尼
整体感知 细读所见,赏景识人
3.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马蒂尼-阿冉提村: 一路上的游客 沿途的风景
络绎不绝、美不胜收
勃朗峰: 白雪穹顶 周围群峰 峰巅云彩
独踞苍穹、奇形怪状、 色彩斑斓,瞬息万变, 洁白轻薄
散文笔法写景,无限感慨
4.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 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他们的本意为雇佣马 车为己所用,其实反被马车所限制,从而也丧失 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勃朗峰 意为白色之山,又译为白
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 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 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 4808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0张PPT)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任选其一进行描写(月色、风、雨)。 要求:1.抓住景物的特征。 2.至少运用一种写景的方法。 (方法:修辞、感官、联想等)
登勃朗峰
(第2课时)
活动一、我做导游,理游踪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做一次导游,为游客介绍一天 的行程。 温馨提示 :勾画以地点为转换的词语。
我大叫道:“我的腰,颠死了,我要飞出去了,你小心点!”
“马车夫”:“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 其实的车夫之王呐。” 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 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 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 的,我就是车王。”
马蒂尼
高地
勃朗峰
黑首道上
阿冉提村 沙蒙尼旅馆
活动二、学用批注,探写法
请细读1-6段,作者如何用散文的笔法,写尽山上美 景之“奇”的?学学作者写景的妙招。 温馨提示:从用词,修辞,感官等角度进行批注。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
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 评价式批注
远望 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
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
勃朗峰,突出
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阶而上, 其高大耀目的“王
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者之风”。
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岩壁巉峻 丘岗葱绿 清流急湍 轰鸣作响 光艳耀目 独踞苍穹 色彩斑斓 白云缭绕 轻歌曼舞 轻淡柔和 交相辉映 霓裳羽衣
活动三、情境朗读,识奇人
二、当堂检测
雇 ( gù ) 翌日( yì ) 穹顶(qiónɡ) 逗留( dòu ) 缭绕(liáo rào) 妩媚( wǔ ) 浮躁( zào ) 颠簸( bǒ ) 旷野( kuàng) 打嗝( gé ) 轻歌曼舞( màn ) 瞬息万变( shùn ) 纷至沓来( tà )名副其实( fù )
部编八下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
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
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第19课《登勃朗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统编版)

车票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 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 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 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
广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 司做个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 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 护备至。一天,母子三个飞到某某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 去品尝包装精美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 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也一头栽倒,顷刻毙命。母苍蝇痛不欲生, 扑到一张苍蝇纸上意欲自杀,尽管大吃大嚼,结果却安然无恙! 阔佬看完广告,气得直翻白眼。
--
《登勃朗峰》选自马克•吐温的《海外愚夫》,是一篇“勃朗峰 游记”。文章出色地描述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勃朗峰 雄伟壮丽的景色,生动地刻画了勃朗峰人——“车夫之王”的豪爽乐 观的性格。这篇散文堪称西方游记文学中的名篇,同时也集中体现 了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海外愚夫》是一部写作者 旅游时的种种趣闻逸事的作品。
品析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 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 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 客“可怜可悯”?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 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 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 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 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 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初中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77d25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1.png)
反常归因
你还知道那些方法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大词小用
贬词褒用 口语巧用 活用修辞
化用诗歌名句
制造幽默的手法,不 完全是写作技巧,它 依赖作者对生活的细 致观察和准确记录, 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和 理解生活的方式。
马克·吐温是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
广泛影响的作家,其作品值得一读, 比如:《马克·吐温自传》《马克·吐 温幽默小说》《马克·吐温散文》
经历不测之险后却能超过游客车队,住进上等的房间, 平安迅速到达目的地,一般感觉是“幸运”,而作者表述 是“幸亏” 作者把原因归为: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 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 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 排。带有感叹,语言幽默诙谐。
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结合课文内 容分析作者是怎样使文章产生幽默效果的。
赏析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 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云朵的轻柔、纯净。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由眼前的美景产生了什么联想? 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由眼前美景联想到肥皂泡,感慨至精至美者,往 往不能长久,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 因而尤足珍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吉时美景,多投 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欣赏,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 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的地方。不 难看出马克·吐温
从课文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马克·吐温幽默、 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 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 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 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赏析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 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 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 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文解读+批注①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批注]“早上八点多,即徒步出发”是因为时间紧张?天气炎热?还是因为景色诱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下文的基础上思考这一问题。
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批注]“阵阵尘埃”“络绎不绝”“长达一英里”等词语表明了前往勃朗峰的游人众多,侧面写出勃朗峰风景魅力十足。
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
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批注]“一路都为上坡”“相当陡峭”直接写出路途的崎岖陡峭,“缓慢爬行”“辚辚前进”则从乘车状况的角度侧面描写路途艰难。
“灼热难当”“焦炙”“火辣辣”“炎阳”等词语描写了天气炎热,可见旅途并不舒适。
脚下路途艰难,头上骄阳炙烤,依然难挡游客的旅游热情。
侧面写出勃朗峰的确别具魅力。
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②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批注]“瀑布倾泻”和前文的“急湍”相呼应。
“瀑布倾泻,轰鸣作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瀑布的雄壮之景,与李白《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处水流湍急,山势高峻,瀑布轰鸣,景象可谓壮观。
从整段文字看,本段既写了“丘岗葱绿”的柔美之景,又描绘了雄壮之景,沿途景色的确美不胜收。
③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我在文章的第( 2 )自然段看到了( 黑首道的秀美奇景 ),作 者( 从 视觉、听觉 )的角度,突出了( 水清澈急湍、山险
峻陡峭、丘岗青葱翠绿 )的特点。
走良进久文,本我,赏们景终识于人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
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漂浮的肥皂泡
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
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 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 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
文学常识
游记: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游记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 旧事、讲传说、叙风俗、做考证、写感想。 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林文华(译)
认识勃朗峰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海拔4810米,山峰终 年积雪不化,银白如玉。它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 间,是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号称欧洲第一 高峰。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 山运动的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yǐ nǐ],为阿 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提示:从用词、修辞、写景角度、写景顺序等多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 我在文章的第( )自然段看到了( 景物 ),作 者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景物( )的特点。
走进文本,赏景识人
例: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 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 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 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 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第2段)
小说笔法:以描写语言、刻画人物为主,具有一定 的情节性,类似写小说。
三、共悟幽默,由文品人
共悟幽默,由文品人
在登勃朗峰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作 者的所感,你会用哪一个字?
第19课 登勃朗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zhuó
shè
yì
kàn
zhì
chán
hè
xiān
cānɡ qiónɡ
ái
diān bǒ
tà
luò yì
ɡé
luó
xūn
lín
字词学习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阅读游记的方法,以地点的转换找到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速读课文,勾画地点,明确作者游览路线。
整体感知
(所至)
阿冉提村
高地(观赏点)
勃朗峰
沙蒙尼(旅馆)
游记
登勃朗峰的路线
马蒂尼
课文是怎样描写勃朗峰壮美的风光的?
登山途中,作者仅用“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句,就描绘出沿途景色之秀美。笔触劲道,粗粗几个线条就把沿途绮丽的风光,鲜明生动的勾画出来。简练精确中透出豪放的气概,藻丽明快中显出阳刚之美,洋溢着抒情的诗意。登上峰顶,作者重点描写勃朗峰顶上白云色彩的奇观。课文用极其浓艳的笔触、绚丽的词藻、精细入微的描绘勃朗峰顶上白云周围奇妙的色彩和光线想象丰富奇特。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描绘自然美景的那种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写意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勃朗峰壮美的风光主要体现在沿途景色之秀美和峰顶上白云色彩的奇观。
课文小结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上山 雄伟奇幻的美景
下山 愉悦刺激的历险
热爱大自然
板书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2.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感受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后作业
《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1835-1910)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散文集《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翌日 焦炙 隧道 穹顶 巉岩 有暇 醺醺 皑皑 络绎不绝
注音
灼热 可悯 俯瞰 独踞 霓裳 颠簸 沟壑 辚辚 纷至沓来
翌日(yì ) 焦炙(zhì ) 隧道(suì ) 穹顶(qió ng) 巉岩(chá n) 有暇(xiá ) 醺醺(xūn) 皑皑(á i) 络绎不绝(yì )
注音
灼热(zhuó ) 可悯(mǐn) 俯瞰(kà n) 独踞(jù ) 霓裳(ní ) 颠簸(bǒ) 沟壑(hè ) 辚辚(lí n) 纷至沓来(tà )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名言。读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也很重要。 “行路”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感知。行路 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二可透过游历印证从书上得 来的“知”;三可透过亲历亲见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 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可在游 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大禹是在随父 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十分重 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 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 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所 以,同学们,请记住,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 里路。
理解词义
• • • • • • • 翌日:次日。 焦炙:形容心里十分焦急、如同火烤一样。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巉峻:险峻陡峭。 皑皑:形容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 盖的事物。
理解词义
• • • • 颠簸:一连串的突上突下的上下震荡。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物有所值:物品用处和它的价值很相符。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 ,尽。 •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交相辉映:各 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纷,众多,杂 乱;沓,多,重复。
知识链接
勃朗峰 意大利语意为白色之山, 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 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 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 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 前来滑雪、登山,附近最有名的两 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的库 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 萨瓦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 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 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 与霞慕尼。
• 二 • 马克· 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 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 来。 • 马克· 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 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 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 • 结果那一夜马克· 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 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 的工作。
作业: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其 他作品,体会其语言特色。
马克-吐温的幽默 • 一
马克· 吐温有一次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 课,因为时间紧张,他十分着急,但火车却 开得很慢。这时,过来一位检票员,向他问 道:“先生,您有票吗?” • 马克· 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 • 检票员仔细地打量他之后说:“真有意 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 • 马克· 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 子了,不过,我买车票的时候还是孩子。”
合作探究
3.为什么“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 “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严 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4.第4段中哪个词能体现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形状?写 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奇形怪状。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山峰的奇 特形状,表现这里景色的特征。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 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 所见的奇景、奇人和奇事, 表现作者对所见景色的赞美 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合作探究
1.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炎热,徒步的人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 稍作歇息,可那些乘车骑骡的人不行。他们认 为“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 有所值”。 2.第2段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景色? 从视觉写了沿途所见的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 葱绿;从听觉写了瀑布的声响。
马 克 吐 温
·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 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 多变。 3.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 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 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 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 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 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 •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 你太美丽了!” • 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 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 吐温笑 着回答:“那没关系,描写勃朗峰所见美景,语句生动,极富诗意 。如第5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勾勒云的色彩、形态 和气质,展示出一幅构图巧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 云画卷,令人陶醉,令人遐想。 2.幽默风趣的语言。 作者叙述下山的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 了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如:“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 改色,和颜悦色地说”用“我们险遭不测”的害 怕和车夫的“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形成对比 ,表现车夫的镇定、大胆,敢于冒险,造成了幽 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