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异而归同:都市文化促生下的乡土文学——沈从文与赵树理创作比较
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

然景 色相 得益 彰 。相 比之 下 , “ 阿Q ” 这 一名 字充 满 了
讽刺意味 , 隐喻着其身份的卑微 。《 边城》 开篇不惜用
在 乡土文 学 的发展 史 上 ,卢梭 起 到 了先 驱作 用 , 华 兹华 斯 和乔治 ・ 桑 分别 用诗 歌 和小说 确立 了乡土 文 学 的地位 。此 后 , 乡 土小说 逐 渐发展 成 为 乡土文 学 的 重要 艺术 形 式 。 中 国最早使 用 乡土文学 概念 和 提倡 乡 土文 学理 论 的是 周作 人 。1 9 1 0年 , 周作 人 翻译 匈牙 利
熟。 1 9 2 8 年, 《 柏子》 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的创作进入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2 9
作者简 介: 潘
浩( 1 9 8 0 一) ,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讲师, 硕士 ,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 究。
了成 熟 期 。沈 从 文 创作 的 以湘 西 生 活为 题 材 的小 说 让 读 者看 到 了另外 一 种生 活 , 而他 因为 有感 于 城市生 活 的繁杂 , 更 沉迷 于 自己作 品营造 的湘 西世 界里 。如 果 说 沈从 文最 初是 为 了谋 生 而进行 文 学创作 的话 , 那
为官 , 因科 场 贿赂 案 被捕 判 斩 监候 , 周 家开 始 走 向败
落; 他的父亲周伯宜脾气 变得喜怒无常 , 酗酒 、 吸鸦
片, 继而 一病 不起 。年少 的鲁迅从 生 活优裕 的官宦 子
弟沦为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 的苦孩子 。 他在《 呐喊》 自
序 中说 : “ 有谁 从小 康之 家 而坠入 困顿 的么 , 我 以为 在 这途 路 中 ,大 概 可 以看 见世 人 的真 面 目! ” ¨随后 , 父
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风俗的比较

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风俗的比较作者:保娜来源:《商情》2012年第04期【摘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和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但其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
赵树理的小说“俗”的审美魅力和沈从文小说以“雅”的审美魅力相映得彰。
“俗”“雅”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语言,文字描述等艺术手法来表现。
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与比较。
【关键词】赵树理;沈从文;乡土风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作家并不多,但赵树理和沈从文都是此类作家,他们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创作。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山鼻祖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两者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来对两者的乡土风俗进行初步探索与比较。
一、对饮食文化的描写(一)沈从文——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沈从文的小说从来都不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很难找到像《红楼梦》,《美食家》这样的小说对饮食进行详细描述。
但小说的叙事风格,不谈论日常生活,不谈食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饮食的描述。
通过这些看似随意的饮食描写,沈从文概述了一个的“田园”式的饮食审美图片,反映湘西民俗饮食的平常与现实。
(二)赵树理——饮食文化中的社会映照赵树理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底蕴,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借此完成他笔下各种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民族文化意蕴的开掘。
通过《李家庄的变迁》这部作品中赵树理对“吃烙饼”这个山西的风俗描写,揭示了深刻的内涵。
地主李如珍等人利用龙王庙吃烙饼的“说理”对铁锁一家记性粗鲁的勒索,致命的迫害,逼得铁锁失去的土地和房屋,破产流亡。
赵树理主要想通过“吃烙饼”这段民间风俗的细致描摹,来揭露封建势力对劳动百姓残酷压迫的现象。
二、对生活场景环境的风俗描写(一)沈从文——生活场景环境中的美学内涵沈从文所塑造的人物,场景总是放在水里,山洞和月下,集清晰与模糊,具体和空灵与一体。
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创作比较

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创作比较
林瑞艳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1
【摘要】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
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
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
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
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
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
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
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总页数】5页(P136-140)
【作者】林瑞艳
【作者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相近美学追求别样情境表达——沈从文和萧红乡土文学创作比较研究 [J], 曾穗
菁
2.张力与和谐:东北女性乡土抒情文学的两种美学建构 --萧红、迟子建创作审美风
格比较 [J], 喻晓薇
3.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比较[J], 孙丽玲
4.乡土精神:固守与拓展——废名与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比较 [J], 肖丰
5.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 [J], 张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近美学追求 别样情境表达——沈从文和萧红乡土文学创作比较研究

tog et dt n l ieet u opae aebatu cnr a dgo epe a hu hteft o aatr aedf huht a ioa fki df rn,btw lcs v eui l eey n odpo l; to g e f h rc s r i h r il o s f t h f s l h a c e -
e a ur . r t e
K e r s S e n we y wo d : h n Co g n;Xi o Ho g o a ;c e to a n ;l c l r a in;c mp rs n o a o i
在2 0世纪 3 0年代 ,极具 艺术 魅力 而又 不为 流俗 所
对故 乡有着 同样 强烈 的思念 和关切 之情 ,他们 的 内心深 处都蕴藏着对故 乡言 之不尽 的大爱 。因而 他们 在 以乡土 为母题 的文学创作 中显 现 出一种悲 凉两 种况 味 ,一 种情
绪两种记忆 。虽然 传统 民俗 不同 ,两 片 天地却 都景 色优 美 、乡 民纯朴 ;虽然 人 物性格 命运 不 同 ,却都 充满 理想
[ 摘
广州
பைடு நூலகம்
50 2 ) 15 1
要] 沈从文和萧红 虽然生活在 南北不 同的地域 ,但 是 ,他 们 的 乡土 小说创 作却 有相似 的 审美特
征 。同样 漂泊的生活经历和敏 感的 内心 ,使 他们对故 乡有着 同样 强烈 的思念与 关切之情 。 虽然传 统 民俗 不 同,两片天地却 都景 色优 美、民风 纯朴 ;虽然人物性格命 运不 同 ,却都充 满理 想希 望 ;虽然远 离世 俗和 主 流 ,却都要在 文学 中找到 自己灵魂 深处的理想处所和情绪记 忆。
[ 关键 词】 沈从文 ;萧红 ; 乡土 ;创 作 [ 中图分类号 ]/ 6 2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4 (0 0 4— 0 7— 0 0— 5 1 2 1 )0 0 3 0 4
同样是故乡,不一样的乡愁——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 五四 ”时期 乡土 小说一般 关注 两个 主题 , 是批判 国 民性启 蒙主题 , 一 探 讨乡土 小说 与 时代和 社会 的联 系, 重阐 释它 的思想 内涵 。二 是关 注乡 土 小 着 说的审美 价值 , 阐发其 所包 含 的道德 和情 感 内涵 。鲁 迅和 沈从 文就 是这 两种 主题 的乡土 小说代 表 作家 。 留学东洋 接受 西方现 代 文 明的鲁 迅, 回到落 后 的 旧中 国, 用 自己的 一支笔 揭露腐 朽 的旧文化 带给 国人精 神上 的枷锁, 希望 以引 起 疗救 的注 意, 而来 自湘西边地 的沈从 文则在 乡土小说 领域描绘 了中 国边 缘 乡 土 社会 的传 统诗 情 … 。他 们代 表 了乡土 小 说鲜 明 的两 级 。 同样是 写故乡, 鲁迅和 沈从 文的叙事视 角体现 了各 自对于 乡村社会 的文化 态 度, 在对 被言 说者 的展现 中, 体现 了作家 对乡土 社会 主观上 的感知 、理解 和 构造方 式, 而表 达 出作 者各 自不 同的 乡愁 。 从 1启 蒙与 审美— — 对乡 土世 界迥 异的 文化态 度 鲁迅 曾坦 言, 面对 日益衰微 的传统文 化, 欲要肩 负起启 蒙责任, 自己就不可 避 免地 要 走 “ 化偏 至 ”的道 路 , 演激 烈 反传 统 的 角色 。鲁 迅 将 自己在 文 扮 这 一 角色 里 所 尽 的义 务称 为 “ 喊 ” 呐 。当鲁 迅 站在 西 方 现代 思 想 立场 上 进 行 “ 喊 ”时, 呐 他采 用 知识 分子 对 乡土世 界 自上 而下 的俯 视 姿态 , “ 疗 对 被 救 者 ”进 行揭 露批判 时, 时时 能从充 满粉 饰与浮 华 的都 市 出版物 中发现 乡 他 下 人如 何 在 “ 目的迷 信 与讹 传 ”中加 剧生 存 的苦 难 旧 2。并将 一 支如 橡 大 笔 植入 中国 乡村, 密切关 注这 一底层 人群, 这表现 了一 个现代 人道 主义者 的社 会 良知 。在 现代 乡土 小 说作 家 群 中, 迅 的文化 启 蒙视 角 无疑 是 独特 的 。 鲁 鲁迅 “ 总想 把 绍 兴社 会 黑暗 的一 角 写 出来 ”而 文 化就 是他 写 出这 “ 黑 暗 一角 ”的核心 要 素 。在 他 的笔下 , 乡土是 古 老 民族衰 微文 化 的象 征物 , 它 沉 积着 一个 民族 千 年 文化 的全 部 “ 气 ” 是 ~个 亟待 变 革 的世界 。如 《 鬼 , 明 天 》开头 写道 : 鲁镇 是僻 静 的地 方, 有 些古 风 : “ 还 不上 一更 , 大家 都 关 门睡 觉 。深更 半夜 没有 睡 的只有两 家 : 一家是 咸 亨酒店 , 几个 酒 肉朋友 围着 柜台,
赵树理与乡土文学

赵树理与乡土文学当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陈荒煤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时,他虽然没有具体限定“赵树理方向”的内涵和意义,但我理解,“赵树理方向”首先在于他的文学的大众化方向和鲜明的倾向性,因此,“赵树理方向”实际上就是“乡土文学”的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尽管并非赵树理的首创,但真正达到在主观上自觉的为农民写、写农民、给农民看的“文的自觉”则确要从赵树理算起。
这不仅表现在题材的自觉、语言的自觉、人物塑造的自觉等文体创造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赵树理创作意识的自觉。
他主动的有清醒意识的让文学去接近劳工大众,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阅读范围和审美情趣,诱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朝着合理的方向靠近,而远离封建糟粕的侵蚀。
由此可见,“赵树理方向”并不是“被动的迎合”“农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也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
这从他“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的表白中,就可看出他的文学志愿和目标。
所以,仅仅认为“赵树理方向”停留在“文学的第一个层次上”的说法,其实是并不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试想,没有把大众的情趣引导到健康的文学阅读上,而放任于封建糟粕中,谈何向文学的“第二层次飞跃”?这不有点让古代的人去奢想宇宙飞船一样,强人所难吗?由此、我们评论一位作家要近可能的放到一定的历史现实环境中,重点考察他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现实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而不必强求他“应该怎样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我把赵树理摆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渊源流变中,进而把握他的位置和历史贡献。
一在中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见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他虽然还主要是对“五四”后期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的深刻概括,但对“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已有所揭示。
在国际,“乡土文学”则出现于19世纪末,步利特·哈特等在美国的倡导。
在台湾,“乡土文学”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台湾语文与乡土文学》,原始定义为描述大众生活并使用大众语言,即方言。
迥异的风格——创作比较

孙犁在写年轻女人的漂亮时,有时也采用侧面描写,《铁木前传》写小满儿时就是这样,
每逢小满儿到街上来推碾,就会在这小小的村庄里引起一场动乱。当她还没有得到推碾的机会,只是放下一把笤帚在碾子旁边占着,自己一径回家去了,就有一些青年人趁到碾子附近来了。青年人越聚越多,常常使得那正在推碾的人家,感到非常奇怪。
战士们在关口休息了一下,他们爬上城墙,抚摸着那些大砖石。不知道由于什么,忽然有很多的人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来,一时成为全连全队的合唱。他们的心情象长城上的砖石一样沉重,一种不能遏止的力量,在每个人的血液里鼓荡着,就象桑干的河水。歌声呀,你来自哪里?凌峭的山风把你吹到大川。古代争战的河流在为你击节。歌声呀,唱到夕阳和新月那里去吧!奔跑在万里的长城上吧!你灌满了无穷无尽的山谷,融化了五台顶上的积雪,掩盖了一切的呼啸,祖国现在就需要你这一种声音!
……过了一会儿,小满从她姐姐家的胡同里转出来,青年们的眼睛就一齐转向她那里。青年们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勇迈些,有的怯懦些,然而都被内心的热情和狂想激动着,就像接连爆发的一片火焰。
孙犁描写小满的手法与赵树理写小芹的手法如出一辙,这倒不是后者模仿了前者,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古典小说侧面描写的手法对他们都产生了影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 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侧面描写。这段描写没有正面写关羽的武艺如何如何高超,而是写几员大将都被华雄打败,就在这种背景下,关羽上阵将华雄之头提来掷于地下,为他出马时备下的热酒,“其酒尚温”。通过这样的非正面描写,关羽的武艺高超就不用再写了。
创作毕竟是创作,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我在写作上有些别扭劲儿,就是不愿重复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我本来计划写个什么东西,准备怎样写,如果有人这样写了,我就只好改变原来的计划。我在写作之前,也愿意参考同样性质的作品。土改、复仇、翻身等伟大运动,我没有正面去写,因为我要写的时候别人已经写了好几本。别人把这条道路走了,我就另想别的办法。多看别人的作品,会对自己进行创作有一定启发,但不应该照抄别人的写法。别人这样写,自己就不要再这样写,得另外想新办法,才能算“创作”。【《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四卷,第431~432页】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
在乡土小说创作上,鲁
迅和沈从文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民族主义、反传统和革命特征,他的作品突出了他的理念,以及“新文学”理念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注重他的自我价值观与感受,用它来展示
他的看法和改变社会。
例如,《故乡》中,鲁迅把他的反传统的观念和反抗的情绪,一窥
心灵的直接展示,批判了当时乡村的贫穷,暴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贫富差距
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充满乡土性,他着重写描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精准地
把握了乡土文学的内容和精神,以及那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习俗,而他的一些文稿甚至无
需详细解释也足以让人得知原野本色。
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口头文化
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了乡土的魅力。
例如,《夏日的绝望》描写了乡村的贫乏,物质的缺乏,但乡民们还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灌加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唤起了乡土特色文
化的活力,以反映时代的变化。
因此,从作品风格上看,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鲁迅以具有
明显的民族主义特色、批判传统及革命主义思想的小说著称;而沈从文以写实中营造出乡
土氛围的小说著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发展的现代性精神。
在总的来看,这两位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各自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广大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 的影 响 。如 果 时 代 可 以严 加 限 定 , 么 文 化 背 景 却 不 如 那 时代 那 样 界 限分 明 。 它 具 有 不 同 的层 次 , 着 较 强 的 伸 展 有 性 。沈 从 文 、 树 理 主要 创 作 年 代 差 异 可 谓 大 矣 , 从 人 的 赵 但 范 围考 察 , 却有 着 一 致 的 文 化 背 景 。 他 们 同样 深 刻 地 接 受 了 “ 四” 文 学 和 外 国进 步 文 学 的 影 响 , 思 想 都 是 文 化 五 新 其 传 统 发展 到现 代 时 期 的 必 然 产 物 。 都 市 文 化 对 乡 村 文 化 的 极 大 冲击 , 市 乡村 生 活 弊 端 , 村 生 活 的 缺 陷 , 同 样 出 都 乡 是 身 于农 村 又 受 现 代 思 想 影 响 的 沈 从 文 和 赵 树 理 共 同面 对 的 文化 背 景 。这 无 疑 造 成 了 二 者 彼 此 相 通 的 心 理 情 结 , 成 构 他 们 相 同 或 相 近 的 观 察 社 会 与 生 活 的 共 通 视 角 , 是 由 于 只 彼此 经历 不 同 , 有 了不 同 的 表 现 形 态 。他 们 或 者 面 对 腐 才 化 堕 落 的 城市 , 乡 间 的 田 园 风 光 中 寄 托 对 现 实 无 以排 遣 在 的 愁 思 , 者 面 对 一 片 苦 涩 、 敝 而 败 落 的 乡 村 图 景 , 努 或 凋 在 力 探 索 中直 面 现 实 。
二 、 同文化 背景 下异 同兼具 的 文化 身份 共
( ) 似 的 文化 身份 一 相 1 出生 于 农 村 , 同 为 乡下人 . 曾
赵 树 理 的作 品创 作 集 中 在 四 五 十 年 代 , 是 抗 日民 主 他
根 据 地 和解 放 区 土 生 土 长 的 作 家 。与 沈 从 文 相 比 , 代 发 时
沈 从 文 与赵 树 理 创 作 比较
邓 慧
( 昌职 业技 术 学院 , 南 许 昌 4 10 ) 许 河 6 0 0 [ 摘 要 ]沈从 文 、 赵树 理 是 中 国现代 文 学 史上风格 迥 异的 两位 乡土 小说 作 家。异 同兼具 的 文化 身份 , 成他 们观 察社 会与 生 活的共 通视 角 , gl在 创 作 上 有 着 同样 真 挚 的 乡土 情 结 , 构 4 "  ̄4 J q 关 注底层 乡土 中国 、 乡土村 民。 [ 键词 ]沈从 文 ; 树理 ; 关 赵 创作 ; 比较 [ 中图分 类号 】 2 6 6 [ I0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7 —92 (0 6 0 0 5 0 6 1 84 20 14— 0 3— 2
一
、
不 同创 作 时代 背后 共同 的人 文化 背景
主 要作 品 创 作 于 三 十 年 代文 学 、 派 文 学 三 足 鼎 立 的 形 势 之 下 , 不 是 从 党 派 政 治 京 他
得 失 角 度 来 写 农 村 的 凋 敝 和 都 市 的 罪 恶 , 不 是 从 现 代 商 也 业 文 化 的 角 度 来 表 现 物 质 的 进 步 和 道 德 的 颓 废 , 是 取 充 而 满 诗 意 的乡 村 一 隅 来 构 思 其 作 品 。 在 实 际 创 作 中 , 明 确 他 强 调 写 作 者 的个 性 , 为 写作 必 须 浸 透 作 者 的人 格 和 感 情 , 认 由 此 创 作 出 了独 特 人 情 风 俗 的 乡 土抒 情 小 说 , 获 得 “ 体 并 文 作 家 ” 美 誉 。其 作 品 丰 富 了 三 十 年 代 中 国文 学 的 多 样 、 的 多 元 的特 征 。 同时 , 也 没 有 否 认 文 学 与 政 治 是 对 等 的 关 系 , 他 认 为一 部 好 的文 学 作 品 “ 当 具 有 教 育 第 一 流 政 治 家 的 能 应
生 了变 化 , 有 了 新 的 历 史 特 点 。他 创 作 出 了受 农 民 欢 迎 也 的 通 俗 乡 土小 说 , 功 地 开 创 了 文 学 大 众 化 的创 作 风 尚 , 成 代 表 了解 放 区文 学 创 作 的最 高成 就 。 这种 创 作 是 以解 放 区 特 定的历史环 境为 前提 的 , 者 明确 地讲 述 了他 的创 作 观 : 作 “ 的 作 品 , 自己 常 常 叫 它是 ‘ 题 小 说 ’ … 因 为 我 写 的 我 我 问 … 小 说 , 是 我 下 乡 工 作 时 在 工 作 中所 碰 到 的 问 题 , 到 那 个 都 感 问题 不 解 决 会 妨 碍 我 们 工 作 的 进 展 , 该 把 它 捉 出 应 来 。 ”2 赵 树 理 文 以 载 道 的 倾 向很 明显 , 小 说 与 意 识 其 形 态 也 保 持 着 清 醒 的 密切 联 系 。 作 为 意 识 形 态 表 现 之 一 , 学 创 作 必 然 受 到 其 所 处 时 文
从 “ 四” 文 化 运 动 开 始 , 国 作 为 农 业 大 国 的 内 质 五 新 中 开始 逐 渐发 生变 化 。 一些 乡村 知 识 分 子 被 生 活 驱 逐 到 大 都 市 以后 , 知 识 、 文 明 、 的 世 界 观 改 变 了 他 们 认 知 世 界 新 新 新 的方 式 。他 们 往 往 用 经 过 都 市 文 明 熏 陶 过 的 眼 光 看 “ 乡 下 ” 从 而更 明确 地 促 生他 们 与 都 市 文 化 相 对 照 的 依 然 占 强 , 势 的 乡 土 意识 , 是 中 国 文 坛 上 便 有 一 大 批 作 家 开 始 从 事 于 “ 土 文 学 ” 作 , 其 内 在 的差 异 是 复 杂 而 丰 富 的 。其 中 乡 创 但 三 十 年 代 “ 派 ” 家 沈 从 文 , 五 十 年 代 解 放 区 作 家 赵 树 京 作 四 理 , 以 乡 土世 界 为 其 写 作 对 象 。认 真 观 照 对 比 , 们 能够 均 我 更 丰 富 地 感 知 作 家 笔 下 不 同的 艺 术 世 界 及 其 复杂 的心 态 。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4期
Vo .2 1 5 No.4
许 昌学院 学报
J UR L OF X H G UN VE S r O NA UC AN I R I Ⅳ
20 06年 第 4期
No .4,2 0 0 6
途 异 而 归 同 : 市 文化 促 生 下 的乡 土 文 学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