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一、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鲁迅之所以要放弃曾为之奋斗的医学而转从文学,既不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缺乏兴趣,或者学医无前途可言,也不是因为自己对文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最佳的载体与途径,鲁迅想借文学实现其启发蒙昧、觉悟民众的理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与革命,中国要新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因此,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了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重点对象。
鲁迅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言说的故事各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留情地将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麻木等劣根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因如此,少年挚友闰土、殊堪可怜的祥林嫂、泼辣大胆的爱姑等等善良的人们都成了鲁迅严厉的解剖对象。
可以说,在鲁迅笔下,故事也罢,人物也罢,统统都是工具而已,启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赵树理生长在风云激荡、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巨变时期,新生的、日益茁壮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时占全国人口之绝对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天才般的启蒙者、引路人,其势力所及,翻身求解救、自己当家作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响彻云天。
在这狂飙突进的启蒙浪潮裹挟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前赴后继地奋勇跻身革命行列。
于鲁迅而言,以穿越黑暗、划破长空的振聋发聩之声惊醒那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酣然昏睡的麻木民众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庄严而沉重的使命。
而于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赵树理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极其成功地唤醒农奴千百万,昔日逆来顺受的布衣百姓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因此,启蒙已非赵树理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怎样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正因如此,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类具体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了赵树理创作所观照的对象。
提出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赵树理凭借其第一线农村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种农村问题予以形象艺术的展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赵树理鲜明个性特色的问题小说,在其笔下,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问题、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官僚主义工作作风问题、封建残余思想垂而不死问题、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反映,“使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成为当时农村生活的启示录。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村题材小说之比较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0701班韩琼摘要: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
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他们前后相承,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本文将结合以上几点,对鲁迅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乡村小说比较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成果或许是最为坚实和发达的。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鲁迅便以现实主义来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
在他的引领下,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部分京派作家,都着眼于描写农村题材方面的小说。
四十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环境及文化价值取向,无疑为作家提供了农村题材文学深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又一拓荒者。
从这一视点出发,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试图从农民情怀、主题内涵、人物形象、文学通变等方面,对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总体比较。
一、农民情怀的一致性把农民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这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是同作家的立场观点紧密联系着的重要问题。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他们关注农村现实的创作思想和深沉的农民情怀。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
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千年来乡土中国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虽也存在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留给后人的,多是诗歌中对于“自然美”的抒写或“农家苦”的悲悯等浮光掠影式的印象。
唐宋以后叙事文学的兴起,也未能彻底改变农民在文学中的边缘地位。
《水浒传》引入了农民作为描写对象,但作者并没有较多付诸笔墨于现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也难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农民运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红楼梦》中有个具有农民气质和农民眼光的乡下人刘姥姥,但不过是偶尔闪现于大观园的“天外来客”,成为贾府上下酒足饭饱后的笑料。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摘要:鲁迅和赵树理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现实、塑造农民形象的杰出代表,但由于对农村世界和农民精神观照的差异,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趣味。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农民形象观照正文: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乡土题材,在鲁迅引领下上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京派作家,均以感伤和凝重的笔触观照着乡土中国饱受深重压迫的贫困农民。
40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艺术审美取向又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顺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拓荒者。
同样作为乡土农村的忠实书写者,二者各自又有着独特的观照。
本文将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鲁迅偏重于启蒙,而赵树理则倾向于民间政治化的平民视角。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本向世界展示了农村现实。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主义小说的先行者和坚信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他们的褴褛的衣着、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深切关怀农民命运,了解农民麻木、落后、愚昧的弱点。
“我的取材”,正如他自己所说,“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通过文艺来激活农民大众沉滞而麻木的精神活力,并以此来对农民文化以及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
“山药蛋”派代表赵树理取材于风云激荡的农村现实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无一不反映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这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面貌, 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质的先进农民形象, 更难得的是为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个性鲜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落后农民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民间政治化观照着一切新变化,着力发掘农民的本真特色,鼓舞他们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当挣扎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流浪农民阿Q受了别人的侮辱,会转向比他更弱小者发泄;对自己的偷盗、赌博行为毫无道德批判;去刑场的路上也满是那些喝彩的、愚昧无知的看客。
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

第29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29 N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09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曾丽洁,女,1968年生,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曾丽洁(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 潮州 521000)摘 要:鲁迅、赵树理和高晓声都是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然而三大作家的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深入文本,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人生经历探究三大作家创作特质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让我们更明确地看到时代大环境和个体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2-0057-05Splendid Achievements and Being a School of Their Own: on Characteristicsof Rural Themes by Lu Xun, Zhao Shuli and Gao XiaoshengZENG Li-jie(Chaozhou Teachers' Colleg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ozhou 521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Lu Xun Zhao Shu-Li and Gao Xiao-Sheng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ural themes, their writ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three writers’ works share the common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29卷58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i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ing style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with life experience of the three writers, this paper do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texts and explores their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ing of their writing styles, thus shows u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ag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n literary writing.Key words: Lu Xun;Zhao Shuli;Gao Xiaosheng;rural themes;writing style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反映。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一)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一)论文关键词:大众化;乡土;为人生;启蒙;文化批判论文摘要:鲁迅和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位卓然而立的关注中国农民的文学家。
然而由于历史时代风云、个人境遇经历和文学审美趋向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他们的文学呈现了有着丝缕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中国农民生存图昔。
据王中青等同志回忆,三十年代初期,他的生活很不安定,但仍然抓紧时间阅读鲁迅和“左联”的革命文学作品。
《阿Q正传》就是他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在太谷县北7光第五高级小学执教期间,他向学生推荐的现代文学阅读书目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并且特别指出,《阿Q正传》要多读。
并且在《回忆历史,认识自己》一文里,他说:“老实说我是颇懂一点鲁迅笔法的。
”寻着这样的线索,我们建立起了赵树理与鲁迅之间“笔法”联系研究的眼光。
然而,在具体的材料支撑和充分的论证基础上,我们同时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更多的联系,从而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位关注中国农民的文学大家相映生辉。
一1934年后鲁迅先后写了《门外文谈》、《关于新文字》、《汉字和拉丁化》、《人生识字糊涂始》等多篇文章,提出要“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赵树理关注着这些讨论,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太原的报纸上。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的重要的来源。
在具体的艺术操作层面,我们认为赵树理于鲁迅处借鉴了“白描”这一“鲁迅笔法”。
鲁迅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对于这样的“白描”手法,鲁迅将其简明地描述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在鲁迅的小说中,其以这种白描的艺术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状况呈现,以《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以手上都是泥,来隐含地透露出孔乙己是用手而来的。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农民,是社会中职业分工中的一种。
他们的生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以继夜地努力耕作,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
那么这样一种伟大的职业,在作者们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和赵树理先生作品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是稚子都耳熟能详的文坛大家。
那个时代,他深刻同情农民们的遭遇,他深知中国农民具有病态和孱弱之处,所以通过一个个农民形象的塑造,意在振动农民麻木的神经,揭示国民性的弱点,继而引起人们的自救自疗,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的,麻木的,安守本分的,仿佛认为自己的命运就该如此,继而不去斗争,死气沉沉。
比如《故乡》中的闰土一角,他也成为了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闰土天真活泼,敢于同鲁迅玩闹,然后当他长大了,他身上的那种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就浮现出来了,活成了一个精神麻木,少言寡语的人。
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农民的缩影,对此我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有的时候不能怪命运不公,而是这个人就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抗争什么,争取什么,这便是思想的麻木了吧。
对此,鲁迅先生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同情,同情闰土,也是同情和批判那个时代的农民。
这与赵树理先生小说中的旧农民形象是相同的,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锻炼锻炼》中的吃不饱。
他们精神麻木,封建迷信,身上都是封建社会带来的臭毛病。
无论是鲁迅,或者是赵树理都用辛辣的文笔狠狠揭露了那时候农民思想的劣根性,意图激励他们奋发改进,这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共同点。
但两位作者塑造的形象又不尽相同。
鲁迅塑造的另一种农民形象是在《阿Q正传》中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阿Q与闰土的区别是:他进行了反抗,但是却是消极地反抗。
阿Q之所以反抗,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觉悟了,而是他想报复那些轻视欺负他的人,他想获得那些所谓“上等人”拥有的财富地位美色。
与之相同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也是消极地反抗。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们各自笔下的农民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将从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等方面分析这种差异及其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的角度不同。
鲁迅的作品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他描绘了贫困、压迫、愚昧以及农民的被压迫地位。
他以农民作为社会矛盾的折射,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而赵树理则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形象。
他倾向于描绘农民在新的社会变革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他赞颂农民的智慧、勤劳和抗敌精神,强调农民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基础。
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还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作品大多写于清末民初,那时农民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生活困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低下。
而赵树理则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写作,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享受到了农村改革的成果。
因此,两位作家对农民的描绘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态度。
鲁迅和赵树理在写作立场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
鲁迅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关注农民的疾苦和无助。
赵树理
则更多地以一种宣传性的角度写作,他的作品主要用来歌颂农民的伟大,鼓舞人民的士气,推动社会主义进步。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形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的不同所致。
鲁迅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社会困境,赵树理则赞美了农民在新时代的成就。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地位和社会变迁的差异。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2019年文档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二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国农民复杂的双重性格: 勤劳善良、节俭聪慧,但又保守消极、愚昧奴性。
对这样一个庞大而独特群体的描写,直到中国现代文学里才真正出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位作家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相比之下,二人笔下的农民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发展革新的一面。
下文就二人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和成因做一番探讨。
、所塑农民形象的差异1.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
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
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
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如阿Q—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当伟大的新文学巨匠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竞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 的振兴。
此后,农材题材小说一直在新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二次勃兴,则是在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
当赵树理为翻身农民大唱赞歌,推出一批崭新的农民形象于新文学画廊之后,“山药蛋派”逐渐形成,并带动一批农材题材创作的成功,这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大收获。
鲁迅与赵树理在农村题材上的开拓之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鲁迅在农村题材小说中,有意识地把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作了艺术的联系和对比。
《风波》写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革去了一条辫子,社会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
因为一次单纯的政权更替,名目翻新的政治革命运动,没有全民性的深刻的思想革命运动相辅助,是不能从根本上取得胜利的。
《阿Q 正传》着力描绘阿Q愚昧落后的精神面貌并与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忽视农民革命要求的弱点联系起来,从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的角度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力地表达了鲁迅高度重视思想革命的思想。
在其他小说中,鲁迅也常常把愚昧麻木的农民和其他民众放在辛亥革命后一潭死水似的社会环境中去刻划,用以说明中国迫切需要深刻广泛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若不伴随深刻广泛的思想革命,将会与辛亥革命一样半途而废。
赵树理一方面继承鲁迅小说的传统,善于把握农村题材,成功地写出道地的农民。
另一方面,他更多地是继承“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较多地注意了农民推翻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剥剥的外部解放,着力挖掘农民阶级的优良品质和革命热情并加以歌颂,同时鞭挞与之对立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
他对由于经济地位的长期奴役造成的农民精神上的弱点,以及人的内部的解放——思想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所忽视。
因此,他的小说紧紧配合当时政治革命的形势,写农民已经或正在摆脱历史重压,在解放的道路上迅跑;刻划他们充满希望,为自由和幸福努力斗争的形象。
他着力表现的是他们幽默风趣的性格,明朗乐观的情绪和坚强不屈的斗志,热情歌颂的是他们在党领导下取得的一次次胜利。
这些实际上都是通过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来展示政治革命的成功。
由于把农村中人际
关系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同政治斗争的起伏消涨紧密联系在一起,赵树理笔下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思想面貌就表现得有些简单化。
小二黑和小芹得到民主政权支持,顺利地结了婚,村里的旧思想受到批判,一切矛盾迎刃而解;《李有才板话》中的闫家山农民有了党派来的工作组,很快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生活;《登记》中艾艾和小晚自由恋爱要求登记结婚,受到村干部和区干部的阻拦,可隔几天婚姻法公布了,区里不但给他们登了记,还把他们的结合作为模范婚姻加以表扬。
农民们相信政府,事事依靠上级。
政府说小二黑小芹可以结婚,他们就顺利地登记了;上面派来的人说应该撤掉喜富的村长,闫家山东头的贫苦农民就都说应该撤;区里说小晚和艾艾是模范婚姻,张家庄的农民也都改变了看法。
这些固然歌颂了人民政府的力量,也都是根据地的实情。
可是这里包含着被作家忽略了的隐藏在政治翻身后面的问题:农村还严重缺乏民主自由的空气;农民还缺乏主动的自我解放意识,实际还处于某种受支配的地位。
赵树理较多地注意了政治关系上的农民阶级,而忽视了带有几千年积累的精神重负的农民还需要从精神上获得真正的解放。
赵树理在正面描写和歌颂农村变革和农民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有对传统封建思想的鞭挞与批判。
如《李有才板话》中对老秦的等级思想、自私怕事和小元的贪图安逸的批判;《小二黑结婚》里对二诸葛、三仙姑迷信思想的讽刺;《登记》中对旧婚姻观的批判。
但他是把这些放在歌颂政治革命胜利和民主政权的伟大的陪衬地位;而且,他批评的也多半是旁人可看到的表浅的、易识别的封建思想意识:迷信、守旧、自私、剥削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揭示农民阶级从根深蒂固的封建旧意识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有意识地把思想革命运动同政治革命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同时唤起农民对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的自觉。
因而批判也缺乏力度。
鲁迅为深切表现国人灵魂,努力借鉴外国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技巧结合,创造出一篇篇独具风采的小说。
不说人们常道的结构创新、白描手法、语言生动等特点,我们只看他注重心理描写的特色。
《风波》中的七斤嫂听说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心理的变动:不安、绝望、埋怨;《阿Q正传》中阿Q在发生“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后一系列细腻的心理变化,以及闹“革命”时期的心潮激荡,直到“大团圆”时从糊糊涂涂到最终意识到死神降临的恐惧;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精神变化;爱姑被七大人威严镇住后的后悔……鲁迅总是竭力发掘某种灾难、变故对人心理的撞击和影响而带来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的复杂细微变化,以创造血肉丰满、情感丰富复杂的鲜明的农民形象。
这种描写具有较强的艺术穿透力。
赵树理酷爱民间文艺,重视民族文学传统,而对借鉴吸收外来文学作品表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他追求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却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他写人物多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心理活动,缺乏细致传神的心理描绘,因而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总之,鲁迅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新文学家们认真总结和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