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鲁迅对比艺术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之比较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19.31.255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之比较①万江婷(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摘 要: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文学家。
作为我国文坛灵魂人物的鲁迅已然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而才女张爱玲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名作品。
就目前来看,学界对于二者的创作艺术方面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将二者创作艺术进行异同比较的却是少之又少。
该文就从两位文学工匠的创作艺术形式着手,对其进行了平行比较,以求能够寻找到文化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共性。
关键词:鲁迅 张爱玲 小说 创作艺术 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55-02鲁迅的文学特色以及二人的写作内容都存在极大差异,鲁迅一直都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工匠,其文学作品也一直被广泛推崇;而张爱玲的文字学作品偏向于个人化写作,并且张爱玲还和卖国贼胡兰成有过一段爱情往事,因此其文学作品通常不会被当代文坛所接受。
大多数人认为张爱玲并不能和鲁迅相提并论。
1 颇具艺术特色的表现手法文学巨匠鲁迅以及张爱玲生活在我国最为黑暗的年代,两位均是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予以披露的作家。
鲁迅的作品展现出的是对社会黑暗的映射以及讽刺,而张爱玲则是对人的劣根性予以揭露以及讽刺。
如果就表现手法的共性来看,二者均使用了大量讽刺内容。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讽刺,作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掘墓人”,鲁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讽刺社会政治环境的队伍之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事实展现给人们。
可以说,讽刺艺术贯穿了鲁迅的大部分文学作品。
比如,在《孔乙己》中,主角总是说“窃书不能算偷……”这类的话,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笑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鲁迅为人们展示出了下层读书人的清高、迂腐而又可悲可叹的艺术形象,其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在读者品汇文章的过程中,其或许会有笑意,但是其中却又掩藏着些许心酸。
鲁迅小说《社戏》教案

鲁迅小说《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社戏》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传承;(2)认识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 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小说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社戏》原文、相关评论文章、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社戏》原文,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题材,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原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社戏》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2)举例分析,体会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
5. 审美能力提升(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戏》,提高审美能力;(2)进行小组竞赛,评选最佳“文学鉴赏家”。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2)调查身边的朋友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整理成报告。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用其他反映民间文化的小说,如《祝福》、《阿Q正传》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批判。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环 境 是 人 们 活 动 的 场所 .描 写 环 境 是 为 了衬 托 人 物 在 《 乡 》 , 者 用 了不 少 笔 墨 来 描 写 故 乡 的 景 物 , 故 中 作 目的 是 为 了
衬 托 故 乡 的 人 。作 者在 《 乡 》 为我 们 描 绘 了 记 忆 中的 故 乡 故 中
言 的 。这是 “ ” 时 记忆 的 苏醒 .似 乎看 到我 美丽 的 故 乡 了” 我 儿 “ 。
现实 中的故乡景物是 “ 气 又阴晦 了 . 风吹进船 舱中 . 天 冷 呜 呜 的 响 … …苍 黄 的天 底 下 . 近横 着 几 个 萧 索 的 荒 村 . 远 没有
一
比 。 闰 土 憨 厚 朴 实 , 于命 运 . 受 封 建 剥 削 之 苦 , 尚未 觉 安 深 他 醒 .他 不 但 自 己事 事 按 规 矩 办 .而 且 要 后 代 老 老 实 实 地 做 奴
和“ ” “ 识 ”讲许多 “ 奇 的事”还送 “ ” 毛等东 西。 我 很 熟 . 稀 . 我 鸟
小 ” “ 大 ” 个 形 象 的对 比 ,狂 人 日记 》 和 高 两 《 中那 “ 人 ” “ 吃 与 被 吃 ” 种 人 物 的 对 比等 . 一 不 是 在 对 比 中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两 无 在 对 比中展 示 作 品 主 题 对 中显 示 出文 章 的 艺术 特 色 。 在 比
“ 黄瘦 些 。 上 没 有 银 项 圈 ” 闰 土 已 无 力给 儿 子 套 上 银 项 圈 . 颈 。 而 只 能 向 别人 讨 取 香 炉 和 烛 台 . 希 望 寄 托 在 神灵 的保 佑 上 把
人 物 对 比手 法 在 《 乡 》 充 分 发 挥 了它 的 作 用 , 故 中 由于 用
戚之 , 少年闰土和 “ 情真意切 , 我” 亲密无间。二十年后 ,我” “ 和
鲁迅小说孔乙己艺术表达手法

鲁迅小说孔乙己艺术表达手法木刻画是视觉艺术中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线条、黑白相衬的对比给人以艺术美感。
背景纯粹,简笔勾勒却意蕴丰富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与木刻画这种简明而深刻的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刻画的底色多为黑色,画面线条则呈现为白色,黑与白,阴与阳,对比强烈。
这种色彩上的对比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以极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在社会环境(底色)的描写与人物(画面)的刻画上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篇画面简单而意蕴丰富的作品。
下面,笔者将从视角、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四个方面去品析这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关于作品的视角视角也是叙述角度及阅读心理角度。
木刻画以静态平面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画面所呈现的信息有限,而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时,需要捕捉住有限的画面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完成作品形象的构建和作品内涵的解读。
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只能了解到小伙计在酒店中看到的故事,也一样的“肉眼凡胎”。
读者的欣赏不再是“上知其因,下知其果,知其前生,知其来世”的上帝式的欣赏,他们已变为凡人,就跟自己在寻常生活中的观察一样,这就使作品的视角与读者的生活视角重合,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转换角度以后,读者化为凡人,需要从作品呈现的生活画面中自己去解读猜测、推理品味,不再是坐在那里听“上帝”的解说和对是非曲直的判定。
读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也就如同观众看一幅静态的画的过程,它们都默默不语,呈现着一个客观的本真,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解读品味从而获得解读的快感,审美愉悦由此产生。
二、关于故事情节三、关于故事结局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这里用“大约”,又用“的确”,既是估计又是肯定,显得含混矛盾,不合情理,似乎是一处败笔。
其实,在这之前,文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出现了四次。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赏析艺术技巧

一、修辞手法角度
类别
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 感人
比拟 使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表达亲切,有情趣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天龙八部》
一、语言分类
类型
解说
人物 语言
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同的场合,面对相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 格往往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 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 粗俗,有的文雅……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知书达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贾宝玉的率性自然等都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突破二 赏析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有两种:一是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小说作者的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 言(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这里的语言特点有时是指作者 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如修辞 技巧、刻画人物技巧、遣词造句技巧等。另外,也指作品 语言的色彩特点,如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
(二)语言风格题 [2021·浙江卷] 《麦 子》 红柯
(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 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 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 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 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描写所运用的手法各有侧重。人物描写主要从正面和侧面两 个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 侧面描写包括借助他人他物去对比烘托等。环境描写主要通 过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来实现。这 些都已经在前面章节中重点介绍过,这里主要就描写的共同技 巧做一介绍,其他不再赘述。
简析《祝福》中的修辞艺术

简析《祝福》中的修辞艺术摘要:小说阅读一直是高中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从1950年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此后,不管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对于《祝福》需要理解和把握的方面很多,本文試图对《祝福》中主要的修辞艺术进行分析,大概分为三种:对比、比喻、反复。
通过这三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对《祝福》吃人的主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祝福;对比;比喻;反复鲁迅的文章历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被选入高中教材的这篇《祝福》作为文学经典,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真实地、具体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而且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手法上也是非同反响、匠心独运的。
其中修辞手法堪称一绝,小说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对吃人的主题进行深刻地剖析。
一、对比为了充分表达作品的内容,鲁迅先生运用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加以联系和互相比较,使“真、善、美”和“假、丑、恶”形成鲜明对照。
这样写,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环境与环境的对比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一开始便营造一种热闹的年的氛围,那“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的闪光”,那“一声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震耳的大音”,那“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的村镇,无不证明着鲁镇热闹欢腾的新年气象。
而就在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与那欢乐的景象相比较,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
(2)人物之间的对比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生活、揭示主题。
人物关系无疑是展示主题的纽带。
《祝福》中的人物虽不多,却有着鲜明得出对比,这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
①不同人物的对比祥林嫂与柳妈形成鲜明对比。
鲁迅小说《药》的艺术分析

07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黄丽果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的代表,其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视角独特且内涵丰富,构思巧妙,艺术造诣颇深。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各级院校语文教科书中均有收录,整篇小说围绕“药”展开,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主题,也是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是所有故事情节的线索,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具体心理和性格,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药”的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激发更多有识之士能够积极探索什么才是医治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良药”。
一、复调结构:“两条线索+两个主题”提升故事感染力《药》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华家”和“夏家”的悲剧故事,华家孩子因生重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夏家孩子参加革命英勇牺牲,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孩子”却因“人血”与“馒头”而联系在一起。
整个故事情节上采用了“明暗双线”的形式展开,“明线”是“华家”的华老栓给自己生病的儿子买“特效药”治病,“暗线”是指“夏家”孩子夏瑜参加革命英勇牺牲的经历。
一明一暗的线索分布分别引出了不同的故事情节,独立贯穿于整篇小说的始终,又随着不同场景的变化实现相互交叉、和谐相处,巧妙应用“一个人血馒头”将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两个不同主题。
第一个主题:揭示出以“华家”为典型代表的、被黑暗封建社会所麻木的愚昧的劳苦大众,他们的思想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毫无觉悟的封建迷信思想;第二个主题:表达出以“夏家”孩子夏瑜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者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但由于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会成为失败的探索。
“两条线索+两个主题”的复调结构布局都涵盖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表达了小说作者对“华家”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严肃批判”的双重态度;从反面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这样的布局也传递出了急需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夏家”孩子夏瑜等新时代的革命者们学习,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劳苦大众而孤身革命。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导语: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浅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一、以乡愚的眼光嘲讽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
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
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暗含讽刺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
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
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
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
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冷静、客观讽刺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作品主要描写孔乙己两次到酒店时的情景。这部分的对比主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虽然破旧点,但毕竟是长衫,显示了其读书人的尊贵,中秋节后到酒店却是“一件破夹袄”,说明此时的孔乙己已是斯文扫地了,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人的尊贵了。三是动作的对比。喝酒的动作由初到酒店时的站着喝,到后来的盘着两腿下面势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坐着喝酒;付酒钱的动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钱到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这几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有力地反应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三、走进文本,阅读体会:
在人物对比中,鲁迅所运用的对比形式又是各不相同,呈现出灵活地多样地特性。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
1、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
杨二嫂
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窜东家拿西家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我所读过的一些文章,是博大精深的鲁迅著作中的点滴,但这些作品也是所有年轻读者对鲁迅认识的开始,对于鲁迅的作品中运用到的写作手法,本人欲从对比这个方面加以认识。
二、认识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所谓对比是指把两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写和手法。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这几篇作品虽然在表现意图上各不尽相同,却不约而同运用对比手法,这种手法在以上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假设少了这种手法的运用,这几篇作品将会显得苍白无力。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将从人物对比方面来说:
闰土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很典型。少年闰土是一个有着“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是一柄钢叉”的刺猹英雄,健康壮实,并且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那么得活泼机智,和“我”又是那么的亲密无间,“迅哥哥”的呼唤显得毫无距离。而中年闰土是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衣着单薄破旧,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一副饱经风霜,悲苦可怜的样子,此时不仅原先的“迅哥哥”已改成“老爷”,并且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迟钝麻木。这样的对比一方面体现出了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热情、纯真,而这样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走向社会以后,在社会的重得压迫下变得麻木迟钝,对比是多么强烈,由此可见这个社会是怎样一个万恶的社会!另一方面写出一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而从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启发人们去深思,去审视眼前的一切,去探索新生活的道路。
课题
“对比”的魅力
——鲁迅钟情的表现手法
主备人
张文武
审核
教研组
课型
讲评课
课时
3
学习目标
认识并了解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初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同上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名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头脑中散发出的思想的光芒直刺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鲁迅,留给今天的我们有许许多多令人震憾的东西。一提到鲁迅的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刻印象,它将在年轻读者的脑中浮现出许许多多刻画入微、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再到《二心集》,从儿时的乐园到儿时的玩伴再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种种人物,都将在你掩卷之时在脑中如电影般的一个个展现,一幕幕展开。鲁迅曾经说过:“他的文章虽不用自己的血写成,而是他所见到的他的同辈和比他年轻的青年人的血写成的。”
⑤《孔乙己》中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同样是读书人,因为进学和未进学,命运截然不同。一个令人哭笑不得,陷入绝境;一个横行霸道,人人害怕,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反动本质,拓宽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环境氛围的前后对比
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军阀混战,国民党黑暗统治,国不堪国,民不堪命,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托气氛,而且抒写出自己的思想倾向。
《故乡》一开头就写出了眼前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从而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悲凉、凄楚的心境,这正和二十年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且不论少年闰土的英俊、机敏,单就那色彩“深蓝、金黄、碧绿”就已经使人心驰神往了,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已表现出对故乡每况愈下的不满,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压榨下人民苦难的不满,从而启迪人们去思考、探索,走希望之路。
2、不同人物的对比
①《百草园》中捕鸟时我的急性子和闰土父亲的沉着相对的对比,反映出少时“我”纯真的天性。
②《故乡》中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对比。少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少年的‘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现了少年鲁迅对自由生活、对大自然的渴望,反映了大家族少爷在生活上的种种束缚。
③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杨二嫂是未见其人已闻其声,说话一串串尖利、刻薄,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杨二嫂“塞”手套、埋碗碟,拿了狗气杀飞奔,闰土“要”草灰,通过这样的对比,以杨二嫂为衬托,显示了闰土的纯厚善良。
④《孔乙已》中两类不同顾客的对比。做工的人是短衣帮,靠在柜外,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则是踱进店里坐着慢慢喝。他两类人在衣着跟喝酒方式上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刻画了长衫客的悠闲自在,含蓄地揭示了这是两个对立的阶段,表现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