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36-40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小题保分天天练:第36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小题保分天天练:第36练(含答案)

第36练(时间:40分钟分值: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结束./速.度饿殍./俘.虏逶.迤/委.蛇筵.席/宴.会B.竭.力/揭.发怆.痛/创.伤晡.时/捕.猎号召./招.致C.供.品/供.词呼吁./吁.请劣.迹/掠.夺恣.意/放肆.D.日晕./墨晕.刀把./把.柄冗.长/雇佣.瑕瑜./逾.越解析:B A项,shù/sù,piǎo/fú,wēi,yán/yàn;B项,jié/jiē,chuàng/chuāng,bū/bǔ,zhào/zhāo;C项,gòng,yù,liè/lüè,zì/sì;D项,yùn,bà/bǎ,rǒng/yōng,yú。

2.(2018衢州二中高三综合测试)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无安全的饮用水,无新鲜的空气,缺放心的食品,那么虽然..国人个个腰缠万贯,中华遍地黄金,也不是“美丽中国”。

B.奉化坍塌楼房所在的居敬小区居民回忆说,事发当时她还没起床,突然听见如雷贯耳....的一声巨响,以为是地震,匆忙跑到阳台上,看到楼房垂直坍塌下去,瞬间成为废墟。

C.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二一添作五.....,一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给彻底排除了。

D.曾经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在这些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大的一线大城市持续发酵..,并发展成为一种思潮。

解析:D A项,“虽然”应为“即使”;B项,“如雷贯耳”指的是名声很大;而不是声响很大。

C项,“二一添作五”是平分的意思,此处应为“三下五除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去世。

渡边一生著有15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出版,拥有亿万读者,是日本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20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

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

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6、沉默的品质 17、晨顾紫禁城 18、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19、愁乡石 20、窗花沉默的品质(节选)高勇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

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

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

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

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

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

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

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

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

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

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

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

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三十六练(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三十六练(含答案解析)

早练三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

究其因,千百年来,书院不仅在中国________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中国文化史乃至文明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走进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弦歌不辍的历史跫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

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________,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走进书院,有益于增进文化认同。

书院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

走进书院,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

()。

当我们走进书院,深情________书院文化,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从________的卷帙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先贤思想中赞叹我国人才辈出。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不是来自抽象的宣教,也不是来自盲目的自大,而是来自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教育史巡查抚慰浩如烟海B.科举史巡查抚慰星罗棋布C.教育史巡视抚摩浩如烟海D.科举史巡视抚摩星罗棋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B.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C.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D.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统一精神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走进书院,有益于感受文化底蕴B.当我们走进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C.走进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D.当我们走进书院,文化自信油然而生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上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上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

而且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

相信大家能用得上。

1、《史记》的书生私见2、爱晚亭3、按时看日出的人4、熬药5、奥斯威辛的风《史记》的书生私见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

自称书生,当不为过。

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

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

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

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

”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

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

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

”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

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

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

”“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

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

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

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

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

”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高考语文天天练(60套含答案)之

高考语文天天练(60套含答案)之

天天练之二十六1,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利害攸关坚定不疑弥天大谎积腋成裘B,融会贯通惩前避后言行一至老生长谈C,自视甚高掉以轻心臻于郅治曲意逢迎D,名门望族突如奇来变本加厉群英汇萃2,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A,在五花八门的网络新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吞吐量最大。

语言本身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

B,眼下,一半人不知重阳,这不禁让我杞人忧天起来:担心过不了几年,重阳节又会被哪个国家“申遗”了去。

C,我们经常把文化比喻成大餐,我眼中的曲艺同样属于人们精神食粮的范畴,它首先是饭——但它必须是大排档。

D,国产电视剧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除了制作上普遍粗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电视剧过于自我,缺乏全球化视野。

3,有语病的一项是A,手势语是人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无声语言。

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B,俄罗斯民间对中国日益产生好感,认为中国是个‘天下大同’的国家,这个民族不仅讲仁义、讲信义,而且讲谦和、讲正气。

C,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的批评曾引起广泛争议,2007年,他又一次炮轰当代文学再引激辩。

D,中国古代冥婚习俗——父母不忍女儿的灵魂在冥间漂泊无依,就以冥婚的方式为她找个夫家,让她永世享夫家阳世子孙的祭祀。

4,句子排列最佳的一项是①辣就是湖南人饮食的一种主要风味②一天不吃辣椒,便“口中淡出鸟来”③餐桌上“祖国山河一片红”,准能辣得他们舌头发直,通身流汗④所以北方人谈湖南菜肴感受时,会调侃说湖南有两道最著名的菜,一道是红辣椒炒青辣椒,另一道是青辣椒炒红辣椒⑤不吃辣椒的朋友来湖南,最伤脑筋的事就是吃饭⑥说起湖南人,没人不想到辣椒⑦湖南人馋辣椒,就像《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馋酒肉A, ①②⑥⑦⑤④③ B, ⑥①⑦②⑤③④C, ⑥⑦①②⑤③④ D, ⑦⑥②①⑤④③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乔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2020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doc

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一、(2020·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E项,“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2.《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专辑(精选200篇)一个人在山上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专辑(精选200篇)一个人在山上

一个人在山上邓皓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

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

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

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

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比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

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

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

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

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

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

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

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

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我想起小时侯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6-160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6-160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6-160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

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

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56、一片晚霞的消失157、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158、忆刘半农君159、因为,山在那里160、映山红一片晚霞的消失阿含我必须小心对待生活里的诗意。

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

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折实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

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

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

河岸上的草地开满了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

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背脊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

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

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晚霞走去。

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

他的背脊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声声责骂和抱怨。

除了会唱花儿,他一无所长。

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景贫穷。

他不是一个好劳动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

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遭受痛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36-40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

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

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36、高原,我的中国色37、告别三峡38、给生命配乐39、根的神韵40、巩乃斯的马高原,我的中国色乔良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

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

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

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

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

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

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

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

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

一样的颜色。

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

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

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

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

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

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

只有我,他想。

我和高原。

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

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

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没有风。

没有声息。

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

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

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

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

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

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

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

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8.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

(6分)19.“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4分)20.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4分)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18.①轩辕柏是黄土高原血脉的象征,有了它,黄土高原才会成为“金子样的高原”。

(3分)②轩辕柏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炎黄子孙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3分)19.①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

(2分)②是因为高原的雄浑,民族历史的厚重。

(2分)20.文中的“他”是虚指,是千千万万有民族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国有血性的精壮的汉子。

(4分)21.BD(B项:与破坏植被无关。

作者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物内心的荒凉冷寞。

D项:概括不全面。

还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懦弱昏庸,尚且偷安。

4分,答对一项得2分)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16.(6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

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给生命配乐侯建臣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

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

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最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

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