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要素与主题——鲁迅小说三篇比较阅读
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专题12小说阅读(复习指导)导学案

专题12 小说阅读小说的主要考点及解题方法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一)人物形象1.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人物、对话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2.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中占中心地位。
3.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1)神态描写: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3)外貌描写:暗示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4)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5.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小说精读」鲁迅 :《白光》

「小说精读」鲁迅:《白光》编者寄语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当然,不少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实现了自己经国济世的理想。
但也有不少腐儒,他们皓首穷经,只为功名利禄、蜗角虚名,一旦屡困场屋,便心智丧失,最后近耗尽心力,沦为考奴,丑态百出:《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秀才中举日,亦是疯狂时;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始终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不屑于与自食其力的短衣帮为伍,终日以“茴字有四样写法”卖弄于童子之前,以“窃书不算偷书”咬文嚼字、自欺欺人;鲁迅笔下的另一位科举考试的殉葬者陈士成,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没有孔乙己的善良和清高,不失文人风骨;他也没有范进否极泰来、沐猴而冠的侥幸,他贪婪、狭隘、利令智昏,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丑。
《白光》中,鲁迅一反嬉笑怒骂的文风,而以冷峻的笔锋,让人物作茧自缚,让自己疯狂,引人思考。
以白光为喻,洞烛世态人情。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白光鲁迅①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
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名字跳进来,化静为动,刻画出屡试不第的陈士成急于知晓自己是否中榜的紧张急切心情。
陈字不少,但不是“士成”二字,这种反转,吊人胃口,造成期待落差,体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
)②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
(连太阳也似乎与他作对,不解人意,颇具古典诗词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妙趣。
按理说,陈士成落榜,“景语”应与“情语”契合,应是“风云为之同悲,草木为之变色”,应是晦暗阴冷的,但在此时却偏偏是温和的,不经意的一笔,见出作者的态度,冷静、冷峻,甚至有戏谑揶揄的意味。
)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
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第一处白光,使他暂时忘却了落榜的苦痛,陷入对功名富贵的狂想之中。
三要素+主题法——小说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 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 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 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 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三 要 素
+
主 题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指导:三要素+主题法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第四步:结合文章主题作答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表现了……地域风格
提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小说文本阅读
三要素+主题法
人物
情节 小 说
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 例一: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孙犁《芦花荡》)
• 描写出一个闷热的环境,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为下文写鬼子出来洗澡以及老头子复 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 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 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 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社戏》)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 新优美的图景。(环境特点/渲染氛围) 2.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烘托人物) 3.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 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风光 的感情。(暗示或深化主题)
专题05 现代文阅读II(三)小说环境类试题(课件版)-【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4、命题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命题。 另外,还有揭示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 考查内容主要有: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人物形象【人物】; 故事情节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情节】; 环境作用【环境】; 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主题】 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物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标题】等。
● 二、掌握读文技法,准确理解文意 ● 考场小说快速阅读“四步法”
● 这里要讲的“四步法”只是初识文本的阅读,大体对文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几个要素 有初步了解。真正的精读须结合考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 ●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 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 通过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发展过程中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 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步 中不要忽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直接评价语。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人物活动 成长背景社环境,点明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小说开头)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的就达6篇。
其中小说就占了一半,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多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忽略了同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
恩格斯说过,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么,我们在典型人物的分析中就不能不对典型环境作作分析,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人物的塑造就没有了依托。
选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无论是《祝福》,《药》,还是《阿Q正传》,都无一例外的有较多的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环境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主题。
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分析。
收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有三篇:《祝福》、《药》、《阿Q正传》。
而高中教学要求中对这类小说主题的掌握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这一点学生并不难理解。
因而我个人认为在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因此,在学生接触高中的第一篇鲁迅小说《祝福》时,我就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在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题后,我就指导他们找出全文的环境描写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环境。
例如,文章一开始对环境就有这样的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而这样的环境描写就应该是为下文祥林嫂在万家祝福的夜晚死去作铺垫的,否则,为什么如此欢乐的夜晚表现在环境描写中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甚至连爆竹是声音都是“钝”的,而没有一点喜庆之气。
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命运的预示和体现。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鲁镇的人们将得到“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后的“无限的祝福”,似乎有了愉快和喜悦。
但联系全文,鲁镇人们的“无限的祝福”是在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下去期望的,从鲁四老爷、四婶到柳妈及鲁镇的男男女女扼杀了祥林嫂的生命,却或“淡然”或骂其“谬种”到最终忘却祥林嫂而去快乐地“祝福”,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切的悲哀——这就是仔细品味环境描写带给我们的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的感受。
专题09 小说阅读:小说三要素、对比阅读

专题09 小说阅读:小说三要素、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小说三要素的相关知识;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小说三要素;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一、导入:我们学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和范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如:他们都是读书人,而且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如:他们都特别崇尚功名,不会营生,很穷苦。
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如:范进特别懦弱,孔乙己有点傲气。
如:范进中举之后,立刻变得圆滑世故起来;孔乙己一直没考上,但还是很迂腐,越来越穷困。
我们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把这两个人物分析得更加透彻,科举制度的毒害性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阅读,来更加深刻地分析小说的中心。
二、课内文章精读(一)孔乙己(节选)鲁迅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末年、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片段一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小说单元设计—以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为例

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小说单元设计—以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为例【摘要】小说教学备受关注,本文探讨整体视野下的小说单元教学,试图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说教学单元教学整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在同文体的不同单元中,文本的用途不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也不同。
如七八年级学习的《社戏》等小说,不同于作为学习小说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范例文本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更多是服务于单元人文主题。
但这些小说单元之间的语文要素又是彼此联系,具有层次性,如想落实九上第六单元中国古典小说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将第四单元的现当代小说学习要求都内化完全。
但当前不少老师忽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割裂教读课、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联系,漠视多个小说单元的内在关联,形成程序化的教学思路。
学生只能就文论文,无法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我对话。
笔者认为小说单元教学需要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活动化、情景化、任务化的教学中趣味阅读,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由整体感知到单篇阅读,再由单篇阅读到小结感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课外带动课内,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小说的魅力。
笔者选取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实验。
一、基于感受,愉悦“开”读——单元起始课开启小说阅读之门若想使学生领略到小说世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兴趣,需要单元起始课热场。
教师应以开放式的阅读交流为主要环节,如谈谈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了解小说塑造多样的人物,设计曲折的情节,描写各种环境,还有触碰心灵或警醒世人的主题等,自然引出小说的题材知识。
在此基础上,就三篇课文概括“小说三要素”,学生互相补充。
再鼓励学生谈对这三篇小说的看法,可以表达喜恶,也可以提出质疑。
如果有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作为教读课或自读课的思考。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祝福》 《药》 《 明天》为例作比较分析, 来说明你的观点。 •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也 可以适当引进鲁迅其他作 品的一两个例子进一步说 明 观点。 • 3、600字左右。
•
• 浓妆淡抹总相宜
• • • • • • • • • —试谈鲁迅作品的 人物肖像描写 1.多次静态或动态描写 主人公肖像。 2.简笔漫画勾勒或动态 描写次要人物肖像。 3.几笔漫画勾勒人物 群体形象,表现社会 环境。
2、 可是天亮了,只 见宝儿病得快不行了。 她赶紧抱着宝儿去何 小仙那里去看病 。
何小仙伸出两个指 头按脉,指甲足有四 寸长,说“他中焦 塞。”先去吃两帖 ““这是火克金。”
有点侠气的蓝皮阿 五非要替单四嫂子抱孩 子不可。经过一翻推让 • 3、看完病,顺道 后,蓝皮阿五抱着孩子 抓了药,太阳早出 在前面走,单四嫂子在 来了。单四嫂子带 后面距离二尺五地跟着。 着药,抱着孩子回 家。孩子不住地挣 扎,单四嫂子越走 越沉重,路也越来 越长。刚好碰到了 蓝皮阿五。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祝福》要写出祥林 嫂命运的最终结局,而《明 天》和《药》却不继续编写 下去,写出几个痛失爱子的 母亲的最终命运结局?
• 祥林嫂的命运悲剧结局: • 在“祝福”的联绵不断 的爆竹声中孤寂地死了。 • “祝福” ——集中反映 封建礼仪的典型场面。 • 热闹与孤寂,祝福与死 亡——强烈对比——揭 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4、宝儿吃了药,病仍然不见好转。午 后,宝儿断气了。单四嫂子嚎啕大哭, 引来了许多人。单四嫂子半现半赊地 托咸亨掌柜 买了一具棺木,收 敛时候,给宝儿穿 上新衣,带上玩具, 烧了纸钱,下葬了。
单四嫂子知道她的宝 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 儿确实死了。不愿见这 唱完;踉踉跄跄出了咸 屋子。吹息了灯,躺着。 亨,却又尖着嗓子唱道: 她一边哭,一边想着宝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 儿活着时候的事情。 —孤零零的……” 她知道,她的宝儿 蓝皮阿五伸手 是不能再见了。叹了口 气说“宝儿,你该还在 揪住老拱的肩头,两人 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 七歪八斜地笑着挤着走 吧。”于是合上眼,想 去。 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 胧胧走入梦乡。这时红
• 4、可能仍然住在咸亨 • 酒店隔壁。继续靠纺纱 度日,孤寂艰难地走完 一生的道路。 • 因为宝儿下葬时, 没有亲戚帮忙。可能她 没有长辈逼她改嫁。 • 而且她住在酒店隔壁, 酒店是鲁镇与外界沟通、 商业往来的窗口,可能 是封建礼教传统较薄弱 的地方。
她可能不像祥林嫂那 样在封建礼教的卫道 士鲁四老爷的家备受 歧视,也没有柳妈一 类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的人使她再受精神恐 吓。她可以苟活到老。
遁入空门,削发为尼
——逃避现实,
以虚幻极乐的世 界,安慰找不到 出路的劳苦妇女。
• 2.被迫改嫁后丈夫 能劳动,孩子健康。 可以苟活到老死。 • ——淡化矛盾冲突, 说明寡妇再嫁是合乎 人性的一种做法。
3.逃跑后有幸遇到革命先驱者,
觉悟之后参加革命。—— 反映旧中国劳动 妇女的悲惨生活 及其觉醒
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
典型 环境
矛盾
故 事 情 节
典型 人物
典 典 型发展、完善、改变、 型 扭曲、毁灭 环 人 揭 境 物 示
问 题
主题
小结
不同的故事情节 安排是为了表现不同 的主题。
阅读与思考
《明天》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材料一: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 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 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 醒他。------假使寻不出路,我们 所要的倒是梦。《娜拉走后怎么样》
不像:不是照相,而是对人物形 象作夸张和变形的描绘。 像:突出了“圆规”的姿态 ——肉体被蹂躏 、精神被毒害、 性格被扭曲的旧中国农村妇女 形象。 ——用漫画手法,以形写神, 控诉了旧社会。
兼夸“ 备张圆 的变规 次形” 要地 人勾用 物画一 形了个 象形词 ︒神就
—
• 2、可能为躲避被抓去改嫁的命运, 逃亡他乡,去当用人;或者四处漂 泊,居无定所。 • 因为当时的妇女都受封建礼教 迫害,有从一而 • 终的思想,不愿 • 改嫁。
• •
• • • •
3、可能 逃跑后有幸遇到革命者,逐渐接 受革命思想,参加 革命。因为单四嫂子在遇到 噩运时候,总是想着明天会好起来。她可能会在 革命者启发下,为了明天 好起来而努力。 而且小说结尾说“暗 夜想变成明天 ,却仍在 这寂静里奔波”。这可能 预示着一个更好的明天。
鲁迅作品 综合训练
小说单元复习
《明天》 《祝福》《药》 比较阅读
执 教:林秋人 课件制作:林秋人
• 1. 分析小说《明天》的三要素,进而 理解小说的主旨。 • 2.通过鲁迅 三篇小说的比较 ,进一步 明确 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和情节 安排的关系及其对揭示小说 • 主题的重要作用。 • 3.学会运用 比较 • 阅读的方法来评 • 析小说。
阅读思考题一
• 单四嫂子是个 什么样的人?她的 遭遇与祥林嫂、夏 四奶奶以及华大妈 有何异同处?
答案提示
单四嫂子是旧中 国善良勤苦的劳动妇 女。 • 她与祥林嫂、夏 四奶奶以及华大妈一 样,都痛失儿子,与 祥林嫂一样,是个寡 妇。 •
阅读与 思考
单四嫂子最终的命运有可能和 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 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 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 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 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 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青年时候似的正做着 好梦的青年 。 《呐喊.自序》
参考资 料二
根据下面的漫画,复述小 《明天 》的故事情节
1 2
林秋人绘制 3
4
5
6
复述提示
• 1、夜深了,咸亨酒 店里的蓝皮阿五等酒 肉朋友正吃得高兴。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着 一碗黄酒,说:“没 有声音,—小东西怎 样了?” • 原来,隔壁的寡妇 单四嫂子家的纺车这 几天破例没有了纺纱 的声音。她正抱着她 的生病的宝儿。她 •为儿子的病求神签、许愿、 求单方,但儿子的病更重 了。单四嫂子盼望明天快 点到来,因为宝儿的病日 轻夜重。到了明天 ,也许 病就好些了。
• 5. 可能遁入空门,削发为 尼。 • 因为单四嫂子也很迷信。 她也求签为儿子治病。但她 不相信还魂的事,不像祥林 嫂既怕入阴间被剖成两半, 又希望到阴间与家人团聚。 她可能会因今生无望,就出 家修炼以求来生一家团聚, 平平安安。
•
她可能因为 思念死去的儿子 和丈夫,郁郁寡 欢,不久也就离 开人间去找寻她 所爱的亲人了。
《明天》主题思想
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 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劳动妇 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希望她 们的明天会好起来。
•
明天将走向科学、 民主和进步!
小 结
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背景之下, 由于人物个性差异(文化、兴趣、 家庭)或者境遇(经历、周围环 境等)不同,人物的命运也会有 所不同。
阅读与思考
作业 示例
13次描写眼睛,展现 人物精神受打击以至精 神崩溃的过程。
两次被领到鲁四家时的 肖像描写,同中见异。同— 先写服饰,再写面容,强调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寡妇身份、处境和老实的性 地描写人物形象 格。异—表现人物受到越来 越大的打击。
动态中描写人物神
色、姿态。
明写:群众的愚昧麻木。 漫画勾勒人物群像 暗写:革命者的悲哀。 ——寥寥数笔,以形写神, 看客 形神兼备。 《藤野先生》《阿Q 正传》中均有“看客” 形象。看客形象深深地 烙在鲁迅的脑海中,逼 他弃医从文。逼他以笔 为刀,刺向敌人 ;用笔 呐喊,唤醒民众。 你来试试,用其他 漫画制作:林秋人 形式来画“看客”吧!
以现代意识观 照《明天》,你会 受到什么启迪?
《明天》的启迪
面对厄运,应当有“梦” ——希望明天会更好
homework 家庭作业 参考以下的题目,写一篇写短评: 1、浓妆淡抹总相宜——试谈鲁迅作 品的人物肖像描写 2、线索、情节与主题 3、谈鲁迅三篇小说的夜景描写 4、标题与主题 5、环境、人物与情节
因此,旧中国的劳动妇女都 有可能成为“ 祥林嫂”
•
•
单四嫂子的最终命运有可能 与祥林嫂不相同或不尽相同吗? 请为单四嫂设计几种不同的 结局,并说明你的设计根据。
有可能 与祥林嫂不相同或 不尽相同。
• 1、可能改嫁,因为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们 早就有意与她。也可能会有夫家亲戚出来收房 子,逼她改嫁。因为两篇小说发表时间仅相隔 四年,可见单四嫂子与祥林嫂都生活在同一时 代的鲁镇。同样受到族权 • 的迫害 。 • 可能改嫁后生了孩子, • 与丈夫一起过着清贫的生 • 活到老死。
《药》的故事结局
• 两个母亲墓地相逢。 • 夏大妈—想念儿子,却羞于上坟。相信却不 理解儿子— 革命者寂寞前行的悲哀。 • 华大妈—辛勤攒钱买“药”,却 • 无法救活儿子 — 群众麻木 • 愚昧的悲剧。 • 花圈 希望有人会记住革命者。
想象单四嫂的几种结 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流浪他乡,逃避改 嫁,四处漂泊,居无 定所。 ——消极反抗,苦 海无边。
祥林嫂不见容于社会
索性撞个死…… 把你锯开…… 捐门坎… 婆婆 逼嫁 为什么 又肯了? 放着罢! 不如…… 不留她 不干不净 大伯 收房 谬种! 还不是穷 死的?
•
封建社会的 政权、神权、夫 政权 来自和族权是套在 祥林嫂脖子上的 绳索。 神权
夫权
族权
小结
• 祥林嫂周围的环境是经过典 型化的,它集中反映旧中国封建 礼制对妇女的迫害。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是经过 典型化的,也集中反映了旧中国 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