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登记

合集下载

赵树理登记观后感

赵树理登记观后感

赵树理登记观后感
这故事里的人物啊,就像是从咱身边随便拉出来的一样真实。

小飞蛾,这名字就透着股机灵劲儿,可她的遭遇啊,又让人忍不住叹气。

她年轻时候被父母包办婚姻,就像被硬塞到一个不合适的模子里,怎么挣扎都难受。

那时候的封建礼教就像个大笼子,把这些年轻的男女啊,困得死死的。

小飞蛾藏那罗汉钱的情节,就像是她心底那点反抗意识的小火苗,虽然微弱,但一直没灭。

再看看艾艾,那就是新时代的新女性啊。

她可不像老一辈那样逆来顺受,喜欢张木匠家的小五就大胆地喜欢,想登记结婚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想法,就觉得这是自己的权利。

她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那个还有些封建残余的小村庄。

这篇作品的语言,那叫一个接地气。

没有那些文绉绉让人看不懂的词儿,全是大白话,可就是这大白话,把故事讲得明明白白、活灵活现的。

读着读着,我就仿佛能看到那个小村庄的土房子、村头的大树,还有那些穿着朴素衣裳在田地里忙活着的人们。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看到了时代的变化。

封建时期,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人就像棋子一样被摆弄。

但是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像艾艾这样的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幸福抗争,而社会也在慢慢支持这种抗争。

赵树理就像是一个记录员,把这个时代变革下农村的婚姻状况给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让咱们这些后人能清楚地看到从封建到新社会的过渡中,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巨大转变。

略谈《登记》

略谈《登记》

略谈《登记》《登记》是赵树理在建国后第一篇描写农村婚姻问题的作品。

创作完成于1950 年 6 月 5 日,发表在《说说唱唱》 1950 年 6 月版,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

主要传达了翻身农民在家庭、婚姻观念方面要求从封建束缚中解脱出来,以争取新社会、新时代的民主和自由的主题。

《登记》后被收集在《下乡集》中,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继而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可以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小说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罗汉钱”展开。

罗汉钱因为一个钱有三分金的缘故,农村里的青年小伙子子们,爱漂亮的,常好在口里衔一个罗汉钱。

然后叙述了张家庄张木匠的女儿艾艾因为和庄上的青年小晚互相爱慕,用一个戒指同小晚的罗汉钱交换成为情信物。

却在看完龙灯之后因睡着了被艾艾的母亲小飞蛾发现,从而勾起了小飞蛾的往事:小飞蛾在娘家时也像艾艾一样有个相好,叫保安,因为小飞蛾结婚的关系,两人也用戒指换罗汉钱留个念想。

可是张木匠却在丈人家看见保安手上戴着和媳妇儿小飞蛾一摸一样的戒指。

张木匠就回家向自己的妈需求解决之道。

他妈说快打吧,如今打还打的过来,并且还要用小锯木梁子来才得劲。

张木匠的妈妈为什么知道呢,原来她年轻的时候也是和小飞蛾一样的情况,就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

小飞蛾就在丈夫的一顿暴打之后心灰意冷,并且把那个罗汉钱放到了箱底。

小飞蛾不仅挨了丈夫张木匠的一顿好打,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每次回娘家张木匠都像防贼似的紧紧跟随。

小飞蛾害怕女儿步自己的后尘,所以决定尽快给女儿找个婆家。

第二部分“眼力”。

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托五婶替他外甥像艾艾提亲,五婶、小飞蛾要到男方家里去看看。

张木匠走之后艾艾、小晚和燕燕在一起讨论着解决提亲的事。

因为燕燕自己的婚姻不能自主,就更希望小晚艾艾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为此,燕燕决定自己当回媒人替小晚向小飞蛾说亲。

正当她们在计划如何说的时候,小飞蛾从民事主任的外甥家怒气冲冲的回来了,并且一口咬定艾艾到了他们家保管受不了气。

赵树理小说《登记》中农民思想斗争的局限

赵树理小说《登记》中农民思想斗争的局限

赵树理小说《登记》中农民思想斗争的局限作者:钱自珍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4期摘要:1950年《说说唱唱》第六期发表了赵树理的《登记》,此作品为作者响应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而作,情节上显得有些许仓促、幼稚、简单,但是敢于大胆的揭露社会现实。

小说以两对新时代农村年轻人的婚姻爱情斗争为线索贯穿始终,大胆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

显而易见的是农民阶级自身因素、基层统治者的一己私利、官僚阶级的官僚主义作风及时代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念。

农民阶级在婚姻爱情新旧观念冲突上自身思想斗争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也是一个历史延续的问题。

关键词:婚姻爱情;局限;思想1949年10月1日为新中国正式立的日子,一个新生的国家带了很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想实现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光是国土的统一是不够的,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统一。

自然而然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就成了这一时期中央所特别关注的。

说到思想,那么必定涉及到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对新生政权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往往会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并且生根发芽。

而文学界各主流作家作为文化创作与传播的使者,想要适应时代潮流,有更好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创造与时俱进的文学作品。

一方面,一切的学术问题都是政治问题,另一方面,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是文学创作很关键的一点。

赵树理的《登记》也正是为了响应中国新婚姻法所做。

《登记》创作完成于1950年6月5日,而我国第一部新婚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于1950年5月1日。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的作品难免有些仓促,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简单化,幼稚化。

作者笔下农民阶级的思想斗争也凸现出软弱性、局限性。

具体分析如下:一、农民阶级的自身因素农民阶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教育都是有限的。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广大农民同胞从一出生所接收的思想观念就是来自父辈的封建思想。

《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比较

《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比较

《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比较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和《登记》都是讲述建国前后农村婚姻问题的小说。

两部小说都是婚姻题材的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相隔近十年,小说的主人公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感情的取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分析比较两部小说,可以重点从新旧人物的对比上来看。

新人《小二黑结婚》主要以小二黑、小芹为代表,《登记》中主要以艾艾、燕燕为代表。

都表现的十分倔强、果断、非常富有斗争精神,但同时她们的性格又带有固定、单一这些缺点。

旧人中《小二黑结婚》包括三仙姑、二诸葛,《登记》中包括小飞蛾、五婶等。

他们所表现出的就是狭隘、自私等特点,但是这也不能简单的同一化,他们所代表的是封建家长,但是各自在思想上也有不同。

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对两对母女的分析上。

母与女其实就是代表了新旧两类人物。

同样是受封建婚姻制度毒害的母亲,同样是受新时代新思想影响的女儿,同样是面对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的问题,从《小二黑结婚》和《登记》中的母与女,我们可以观察到农村女性心灵演变的艰难轨迹。

三仙姑和小飞蛾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她们的心灵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摧残。

她们是可悲可怜但又是可恨的。

在对待自己的命运和婚姻时,她们隐忍而屈服。

但是在对待女儿的命运和婚姻时,她们表现的态度不大一样。

小飞蛾在心中是爱着自己的女儿,想要保护女儿,不想让女儿受到和自己一样的待遇,因而她最终成了女儿婚姻的推动者。

但是三仙姑却依然想让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她看到了自己的悲剧,却忽略了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感受,她冷漠的对待丈夫女儿,心理扭曲而畸形。

她以逃避的方式来获得解脱,她装神弄鬼,勾搭别人。

她对小芹更是排斥的,她仅仅只是为了以后还能继续和小二黑说几句笑话,就把小芹许给一位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军官吴先生。

小芹被抓她也表现的漠不关心,这表现出她极度的自私、放荡和疯狂。

艾艾和小芹都一个悲剧的母亲,都是因悲剧而诞生的孩子,但是她们在对待自己的恋爱婚姻时,都表现的十分大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避免封建婚姻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赵树理登记原文及赏析

赵树理登记原文及赏析

赵树理登记原文及赏析有个农村叫张家庄。

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

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

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

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怎么一个‘罗汉钱’还要交代半天,说到故事中间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这样说下去,不是五分钟就说完了吗?”其实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时候,早早交代出来是累赘;到了该交代的时候,想不交代也不行。

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张木匠一家就这么三口人——他两口子和这个女儿艾艾——独住一个小院:他两口住北房,艾艾住西房。

今年(作者原注:指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夜里,庄上又要玩龙灯,张木匠是老把式,甩尾巴的,吃过晚饭丢下碗就出去玩去了。

艾艾洗罢了锅碗,就跟她妈相跟着,锁上院门,也出去看灯去了。

后来三个人走了个三岔:张木匠玩龙灯,小飞蛾满街看热闹,艾艾可只看放花炮起火,因为花炮起火是小晚放的。

艾艾等小晚放完了花炮起火就回去了,小飞蛾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也回去了,只有张木匠不玩到底放不下手,因此他回去得最晚。

艾艾回得北房里等了一阵等不回她妈来,就倒在她妈的床上睡着了。

小飞蛾回来见闺女睡在自己的床上,就轻轻推了一把说:“艾艾!醒醒!”艾艾没有醒来,只翻了一个身,有一个明晃晃的小东西从她衣裳口袋里溜出来,叮铃一声掉到地下,小飞蛾端过灯来一看:“这闺女!几时把我的罗汉钱偷到手?”她的罗汉钱原来藏在板箱子里边的首饰匣子里。

这时候,她也不再叫艾艾,先去放她的罗汉钱。

她拿出钥匙来,先开了箱子上的锁,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到她原来放钱的地方放钱:“咦!怎么我的钱还在?”摸出来拿到灯下一看:一祥,都是罗汉钱,她自己那一个因为隔着两层木头没有见过潮湿气,还是那么黄,只是不如艾艾那个亮一点。

她看了艾艾一眼,艾艾仍然睡得那么憨(酣)(这里是香甜的意思)。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3【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赵树理的《登记》等作品三、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四、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作品五、回答的《与往事干杯》六、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七、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八、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九、中国当代文学的回顾与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探讨。

二、赵树理的《登记》等作品赵树理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登记》、《新事新办》、《一架弹花机》等,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村社会的新风貌和新人物,反映了农村改革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三、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反思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这个现象中,作家们通过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作品,是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四、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作品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一个古老的船为象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性。

古华的作品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五、回答的《与往事干杯》回答的《与往事干杯》是一部表现农村新生活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 17 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村社会的新风貌和新人物,反映了农村改革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六、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朦胧诗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这个现象中,诗人们以朦胧、神秘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北岛、顾城、芒克等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赵树理爱情婚姻题材小说

赵树理爱情婚姻题材小说

赵树理爱情婚姻题材小说——《小二黑结婚》与《登记》比较2005级2班李缘红看完作品后,使我了解到《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分别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和建国后的第一篇小说都是描写农村婚姻问题的作品,这两部姊妹篇小说都给文坛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虽然前者声誉更高、影响更广,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我以为后者比前者的描写更内在和细腻,人物塑造更丰满和成功。

首先,从赵树理创作的这两部小说的背景和内容看,《小二黑结婚》小说在 20 世纪 40 年代被视作描写阶级斗争之作而倍受赞誉,而《登记》并未描写什么鲜明的阶级斗争,也没有表现善恶分明的水火矛盾。

《登记》虽是赵树理为配合宣传刚颁布的“婚姻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但由于赵树理十分熟悉山西的风俗民情,了解农民的思想和心理,同时注重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心灵演变的艰难轨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平静之中写出了波澜,平淡之中透出了深意。

其次,我们再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中两位母亲三仙姑与小飞蛾相比较,作者的描写一个疏于外在,一个趋于内在;一个更多刻薄与苛责,一个更多理解与宽容;同样是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农村妇女,一个畸形变态,一个委曲求全;两个受害者虽然怀有不同目的开始都反对女儿的自由恋爱,后来又都有所觉悟同意了孩子的婚事,但对这一痛苦转变,作者让三仙姑在众人面前丢丑、受辱而后被迫自新;相比之下,小飞蛾的转变更真切自然,因为有其内在的动力,由命运的屈从者转而成为女儿婚姻的推动者,其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三仙姑。

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与艾艾、燕燕相比,亦是《登记》的塑造更富于立体可感性。

同样是为了取得父母的支持,小二黑、小芹倔强、决断,非常富有斗争精神;艾艾、燕燕则和风细雨得多,既有抗争性又有人情味。

第三,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结构上看,比较而言,《小二黑结婚》注重的是故事的动作性和完整性,作者采用的是一条线索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一个有头有尾的大故事中间套着小故事,封闭而连贯;《登记》注重的是人物的丰满与故事的跌宕,作者采用的是两条线索的双线索结构,主线索写艾艾、燕燕的自主恋爱,副线索回忆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双线交织着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婚姻故事,给人以圆熟的感觉。

赵树理《登记》文本细读

赵树理《登记》文本细读

小说《登记》文本细读小说《登记》是赵树理农村题材经典作品之一,要完全读懂这篇小说,那就要先了解作者及这篇小说的背景。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登记》成文于1950年6月,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还没有完全走入正轨。

而《登记》这篇小说的问世,正是呼应了国家颁布的《婚姻法》,反映了在新中国新政策下,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对(艾艾和小晚)具有新思想,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青年,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下终于自由结合的故事。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艾艾,但是我们不能不把艾艾的奶奶和艾艾的妈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同一家的三个女人不同的性格,正是赵树理反映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首先,艾艾的奶奶,虽然在整篇小说中出现不多,但是她说的几句话,充分的展现了她的性格:‚后来这消息传到他妈耳朵里,他妈把他叫到背地里,骂了他一顿‘没骨头’,骂罢了又劝他说:‘人是苦虫!痛痛打一顿就改过来了!舍不得了不得……’‛‚他把这消息报告了妈妈,他妈说:‘快打吧!如今打还打得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作为婆婆为一个没有实据的言论,唆使自己的儿子去打媳妇。

她真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吗?其实不是,她只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牺牲品,是封建思想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冷淡、麻木、守旧的妇女。

‚他妈为什么知道这家具好打人呢?原来他妈当年年轻时候也有过小飞蛾跟保安那些事,后来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与登记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

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

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

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

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

《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

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

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

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

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二、恋爱婚姻习俗。

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

《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

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

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

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

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

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

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

《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

《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

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一、作品简介
《登记》创作完成于1950 年 6 月 5 日,发表于《说说唱唱》1950 年 6 月,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可以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比较而言,从结构上来看,《小二黑结婚》注重的是故事的动作性和完整性,采用的是单线推进情节发展,一个有头有尾的大故事中间套着小故事,封闭而连贯;《登记》注重的是人物的丰满与故事的跌宕,采用双线结构,主线实写艾艾、燕燕的自主恋爱,副线回忆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双线交织演绎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给人以更内在和圆整的感觉。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篇小说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视作描写阶级斗争之作而倍受赞誉,而《登记》并未描写什么鲜明的阶级斗争,也没有表现善恶分明的水火矛盾。

《登记》虽是赵树理为配合宣传刚颁布的“婚姻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但由于赵树理十分熟悉山西的风俗民情,了解农民的思想和心理,同时注重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心灵演变的艰难轨迹,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应景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平静之中写出了波澜,平淡之中透出了深意。

二、故事简介
小说主要以张家庄张木匠的老婆小飞蛾为主线,描写了她与婆婆和女儿艾艾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

小飞娥婚前在娘家有自己的相好,这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农村被视作“名声不正”,在受过同样苦的婆婆教唆下,被丈夫张木匠用锯梁子暴打了一顿,便麻木地安于包办的婚姻生活。

女儿艾艾与同村的小晚自由恋爱,也受到同样“名声不正”的非议,但是生长在新时代,在《婚姻法》的保护下,这对年青人最终冲破重重束缚,终成眷属。

《登记》是建国后赵树理创作的一部反封建主题的小说。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对具有新思想,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青年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和保护下终于自由结合的故事。

可以说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与《小二黑结婚》是一致的。

这体现了反封建,尤其是革除农村的封建残余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个方向和素材。

三、艺术特色
这篇小说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小说的语言和结构。

它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农村气息和乡土气息。

毕竟赵树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刻地体验了农村的生活,所以这种农村气息和乡土气息出现在小说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这部小说中,你很少能够见到一些书面色彩很强的词语,甚至成语也很少见,口语色彩十分浓厚,作者基本上就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我们读起来会感到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当然,这种口语化的语言与赵树理的写作追求有关。

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写老百姓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小说。

读他的小说,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群体的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读得通,读得懂。

再谈谈它的结构。

这篇小说是完整的,结局也很让人欣慰,首尾照应,深化了“登记”的主题。

我认为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器物和有关名称清清楚楚地告诉给我们,让我们在阅读文章的主体内容时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东西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比如在这篇小说的开头。

作者并没有直接转入主题,而是不惜笔墨,用较大篇幅给我们介绍了罗汉钱的来历和艾艾的母亲——“小飞蛾”名称的由来。

作者把这一切都交代清楚了,在后面我们读文章时就了解到了罗汉钱的重要性——它是小飞蛾和保安恋爱破裂的见证,也是即将成婚的艾艾和小晚自由恋爱的定情物。

我很欣赏这种结构安排。

这就好比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题时,把已知的条件和公式都罗列在前面,那么我们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登记》与《小二黑结婚》比较
从人物塑造来看,两位母亲三仙姑与小飞蛾相比,作者的描写一个疏于外在,一个趋于内在;一个更多刻薄与苛责,一个更多理解与宽容;同样是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农村妇女,一个畸形变态,一个委曲求全;两个受害者虽然怀有不同目的开始都反对女儿的自由恋爱,后来又都有所觉悟同意了孩子的婚事,但对这一痛苦转变,作者对三仙姑的解释却过于简单和漫画化,让三仙姑在众人面前丢丑、受辱而后被迫自新;相比之下,小飞蛾的转变更真切自然,有其内在的动力,由命运的屈从者转而成为女儿婚姻的推动者,其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三仙姑;但是小飞蛾并没有被作者描述成“正面形象”,她身上仍有许多值得人们反思和批判的劣性,如其灵魂深处的惰性与被动等。

显然两个人物一个是不符合农民道德规范和审美规范的落后农民形象,扁平而单一;一个是符合传统价值和伦理道德而性格瑕瑜互现的中间人物形象,细腻而丰满。

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与艾艾、燕燕相比,亦是《登记》的塑造更富于立体可感性。

同样是为了取得父母的支持,小二黑、小芹倔强、决断,非常富有斗争精神;艾艾、燕燕则和风细雨得多,既有抗争性又有人情味。

妹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