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赏析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两课时)剖析课件

把栏杆拍遍(两课时)剖析课件
练习。
改进措施
设计修辞手法练习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
巧。
学生反馈与建议
01
02
03
04
反馈一
课程内容安排:有学生反映课 堂节奏稍快,建议增加互动环
节。
改进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课 堂节奏,增加互动环节,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
反馈二
课后作业量:部分学生认为课 后作业量偏大,建议优化作业
设计。
改进建议
形象更加鲜明。
艺术手法分析
03
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
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通过 作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使读者更加身 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叙事节奏
文章在叙事过程中,通过适时地穿插 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得叙事节奏 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叙事线索
文章以作者游览历史古迹为主线,串 联起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
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 法,如比喻、拟人等,使 得带水,能够迅速抓住读 者的注意力。
内涵丰富
文章语言内涵丰富,不仅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反映了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社会意义。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文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 、景物等的细致刻画,使得历史 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人物分析
02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01
02
03
岳飞
忠诚、勇敢、刚毅,具有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 神。
秦桧
奸诈、狡猾、权谋,为了 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背叛 国家和民族。
张俊
贪婪、自私、背信弃义, 与秦桧同流合污,陷害忠 良。
人物之间的关系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为什么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因为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 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 眼欲穿的形象”,“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 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文章整体阅读
分析要求:
A.提纲收目,理清文脉 全文以辛弃疾从戎、从政、从文为经,以报国无 门“被闲置”、“被调动”为纬,佐以满刻着遍拍 栏杆悲怆的诗词,追本溯源,逐层剖析,诠释主题。 “起”,示文章主旨,“承”,述词人阅历, “转”,谈辛词特征,“合”,析辛成为“真正的 诗人”的主客观原因,印证观点。全文一气呵成, 纲举目张,脉络清晰。
语言品味
C.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 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语言品味
D.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 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 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 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语言品味
大量运用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多字句,使 句子富有节奏感,是本文用语的一大特点。 A.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 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 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 B.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 劲。

把栏杆拍遍书评

把栏杆拍遍书评

把栏杆拍遍书评第一篇:把栏杆拍遍书评把栏杆拍遍书评在寒假我读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很是让我折服。

从这本书中让我读到许多的名人事迹,人生哲理,美丽风光,也读出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看法与感悟。

一,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占领。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这是一个武将,也是一个词人。

作者借用他的几首词来描述出辛弃疾一生中的悲愤与感慨,写出他那份保家卫国的迫切心情。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二,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 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 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赏析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 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 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 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 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 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把栏杆拍遍》赏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 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 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 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 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 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 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把栏杆拍遍》赏析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 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 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 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 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 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 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 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 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 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 “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 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 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批注
以下是一些“把栏杆拍遍”的好句摘抄和批注:
1. “把栏杆拍遍”这个题目,既简洁又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题目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水龙吟》,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感慨和无奈。

2.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气格高远、意境深邃、语言优美而著称。

”这句话点明了辛弃疾的文学地位和特点,为下文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3. “他的词中,历史和现实交织,情感和景物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句话对辛弃疾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概括,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4. “他以栏杆为媒介,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这句话表现了辛弃疾的创作思想,突出了他的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5. “他的词中,既有少年壮志的豪迈,又有英雄迟暮的悲凉。

”这句话表现了辛弃疾的丰富情感和深邃内心世界。

6. “他的词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这句话赞美了辛弃疾的创作才华,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7. “他的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十分细腻,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灵动。

”这句话赞美了辛弃疾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能力,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

8. “他的词中,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句话概括了辛弃疾的创作主题,表现了他的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

9. “把栏杆拍遍,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决心;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抗争。

”这句话对“把栏杆拍遍”这个题目进行了深入解读,表现了辛弃疾的决心和抗争精神。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

《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
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
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
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
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
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
可怜无数山。 怜 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 比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
江晚正愁予, 愁予
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山深闻鹧鸪。 闻鹧鸪
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 向,又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12页/共31页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 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 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 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 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 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 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 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 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 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 水,处处有兴寄。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

把栏杆拍遍的意思

《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你们想想啊,当一个人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有很多很多的情绪,比如说忧愁、愤怒、无奈,可是又没办法说出来,也没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去拍栏杆。

就像辛弃疾,他一心想要为国家杀敌立功,但是却没有机会。

他的心里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栏杆。

那拍栏杆的声音,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不甘和无奈。

再比如说,咱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特别委屈的事,又没办法改变,可能也会气得去拍桌子或者拍什么东西。

这其实和“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道理,都是心里的情绪没处发泄。

同学们,这样一说,是不是对“把栏杆拍遍”有点理解啦?《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接着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有时候啊,当我们特别特别着急,但是又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来发泄。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样一种发泄。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觉得自己明明努力了,却还是不行,心里那个着急呀,可能就会忍不住去拍一下身边的东西。

就像古代的文人,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可是不被重用,那种失落和愤怒没地方去说,就只能通过拍栏杆来表达。

再比如,自己特别想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参加,心里难受得很,这时候可能也会有类似“把栏杆拍遍”的举动。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把栏杆拍遍》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把栏杆拍遍”。

你们看啊,当一个人满怀希望,最后却失望透顶,那种感觉多难受啊。

“把栏杆拍遍”就是这种难受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一个运动员,为了比赛准备了好久好久,付出了很多很多,结果因为一点意外没拿到好成绩,心里的痛苦没处说,可能就会去拍打身边的栏杆。

还有啊,比如想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精心准备了礼物,结果他们那天正好忙,没在意,自己心里肯定不好受,说不定也会想拍点什么。

这“把栏杆拍遍”,其实就是把心里的苦、心里的怨、心里的无奈都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来啦。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
辑、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
务理事、人教版中小
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
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
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
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
散文,特别是历史伟
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
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人杰鬼雄》、《当代
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
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
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
《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诗人的成名,往往比一武夫更受
时势的折磨与煎熬。

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
一次走入作家笔下,
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

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
首名篇佳句上,是
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

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的拳拳爱国情同
时,也由衷赞赏作家选题之精当,思想之深刻。

不由想起他的另一名篇《觅渡、觅渡、何
处》,同样闪现着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