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一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
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
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
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
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
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
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
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
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
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
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
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
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读完《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那种感觉,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轻轻地剥开历史的外皮,把那些被岁月尘埃掩盖的人物和故事,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梁衡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有力,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我面前叹息、欢笑、愤怒、无奈。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辛弃疾。
说起辛弃疾,以前在我的印象里,他不过是一个会写几首豪放词的文人。
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辛弃疾。
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不再是几首诗词的作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抱负、有无奈、有悲愤的活生生的人。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从小就目睹了同胞所受的屈辱和痛苦。
所以,他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带着一腔热血,毅然投身于抗金的战斗中。
二十多岁的他,就已经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与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多么的豪情万丈啊!他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金人赶出中原,还我大好河山!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他南归之后,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那些主和派的官员们,对他百般排挤,让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被一次又一次地调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担任的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
他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他的抱负被岁月慢慢地消磨。
但是,辛弃疾并没有放弃。
他在每一个任上,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百姓谋福祉。
他治理地方,整顿治安,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他所到之处,百姓都对他敬爱有加。
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啊!他想要的是能够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可是,朝廷却始终不给他这个机会。
在他的词中,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得多好啊!在酒醉之中,他还不忘挑亮油灯,端详着自己的宝剑,在梦中,他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战场,听到了那嘹亮的号角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600字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600字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1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也许他没有周恩来总理的为人民服务,即使生病也在病床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动,也没有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道别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沟中绿化便留在这绿色遍野的山沟中,等待死亡。
他用这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
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
”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
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
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色与微风相映成趣,满山的翠绿,生机勃勃,老人已与这山融为一体。
他的生命更已经转化成了青山,永远不老。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
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
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
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
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
2023年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

2023年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推荐文章读书笔记的写法精选6篇600字热度: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6篇600字热度:英语读书笔记精选6篇600字热度: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6篇600字热度:论语读书笔记精选6篇600字热度: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来一下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1那时,我还在初三,中考前最紧张的时刻。
从语文老师所选篇目中做摘抄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当我读到她选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时,我深深体会了什么叫做“震撼”。
读完之后,我不顾中考即将到来的紧迫,不顾慢慢划过晚12:00的时针,几乎把全文抄了一遍。
那篇文章正如长夜中的闪电,一下就劈进了我的心灵,从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随着梁先生让每一字都能入木三分的文笔,我仿佛看见了辛弃疾痛痛快快打过几次仗杀过几次人的场景;看见辛弃疾厉兵秣马,整饬政务军务的场景;看见辛弃疾空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只能对古秦淮河痛拍栏杆的场景。
在我看了梁先生的文集之后,又多了李清照带着前半生所藏的金石四处漂泊如浮萍的场景,岳飞笔走龙蛇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场景,他在窑洞里挑着油灯著文的场景,周恩来的骨灰默默洒向大海的场景……当我在脑海中幻化这些画面时,即使我是被辛弃疾痛拍的那条栏杆,是随李清照流亡的婢女,是他窑洞里为他著文而照明的油灯,即使岳飞饱蘸的浓墨在写前后《出师表》时甩我一身,我也愿意,只为跟随着梁先生梦回那些如金子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岁月。
季羡林在序中评梁衡为“经营派”。
从季老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梁先生的提携。
季老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
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
”我想,能得到季老像这样的评价确实很不容易,也许这样永远追求更高水平的经营就是梁先生的文字震撼我的原因。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与一位位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将那些尘封在岁月长河中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辛弃疾。
以前对于辛弃疾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一位著名的词人,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豪迈的词句。
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从小就目睹了同胞所受的屈辱和苦难。
他怀着一腔报国之志,毅然投身于抗金的战斗之中。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聚集了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他胆识过人,曾单枪匹马闯入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并将其带回南宋。
本以为从此可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一展抱负,可没想到,南宋朝廷的软弱和怯懦,让他的理想破灭。
他被任命为一个小小的文官,手中没有了兵权。
但他那颗炽热的心从未冷却,不断地上书进谏,阐述自己的抗金方略。
然而,他的建议一次次被忽视,他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冷落和贬谪。
在仕途的坎坷中,辛弃疾并没有消沉。
他把自己的情感和抱负,都融入到了他的词作之中。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悲愤啊!他看着手中的宝剑,拍打着栏杆,心中的愁苦无人能懂。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紧锁的眉头,那忧郁的眼神,那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的双手。
他也曾想过归隐田园,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可是,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作者对辛弃疾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对这位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不再是课本上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他的坚持。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战火硝烟,但我们也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努力了很久,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有时候,我们怀揣着梦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一)不朽的人生读多了繁琐的散文,只觉得无奈以及枯燥。
再回过头来看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不由震惊,这才领略了散文的另一面,是如此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
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二)火车《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他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那一节节文字好像一列火车,从古代驶向现代,阅尽伟人生平;开向人心深处,感悟生命;游遍大江南北,观赏美景;又行在漫漫人生长路上,载人成长。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篇1____《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____1.背景介绍:《把栏杆拍遍》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篇散文,该*通过对辛弃疾生平和人格魅力的描述,展现了一位壮志凌云、坚毅不屈的豪杰形象。
在南渡后的仕途生涯中,辛弃疾始终坚守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但壮志难酬,最终悲愤而终。
2.深入分析:*中,余秋雨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坚韧性格。
作者用“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在人生道路上的彷徨、痛苦、挣扎和无奈。
这种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手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让人深刻理解辛弃疾的性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3.个人观点:我认为这篇*很成功地表现了辛弃疾的坚毅和无奈。
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悲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4.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相比,《把栏杆拍遍》在人物塑造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刘和珍的深入刻画,展现了革命者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而《把栏杆拍遍》则通过对辛弃疾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坚韧和无奈。
5.创作风格: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
6.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辛弃疾的坚韧和无奈。
从文学角度来看,我给这篇*打9分。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让人深受启发。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篇2《栏杆拍遍》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诗词作品。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生活和思想,将其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哲学理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我认为中国外国各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便是玛丽・居里。
看过小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认识了她――一位为寻找“镭”元素的美丽女科学家,但细细品味,她的美丽可不仅于此。
更是在于她的伟大精神。
她可以不顾名利:当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义的奖牌时,她并没有珍惜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层,去探究更深奥的科学知识,当她的奖牌被她的女儿玩耍时,她并没有斥责她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将许许多多的奖金捐出去,去捐给科研事业的法国。
她可以不顾外貌:莫泊桑说过:“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门庭的标志!”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当她找到“镭”元素时,她本大大的美丽的眼睛早已凹陷身体虚弱。
早已没有了姿色,妩媚。
但她为找到“镭”而高兴,为人类付出而高兴。
现在“镭”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们不仅记住了“镭”――略带蓝色荧光,还会自动放热的伟大元素。
更记住了“那个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驾驭规律,而永保美丽”的美丽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
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
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
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
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
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
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
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
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
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
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
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
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
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
若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纤细,可若直接扔给你一段细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转的眼珠子,这可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呵!说得太激动了,有些言过其实。
不过我觉得,文章不应该剪,像《晋祠》这样的好文章,更不应该剪。
担心课时的话,老师们哪怕略过这些没有什么知识点的句段,也应该保留学生们观赏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权利,无论美丑。
你瞧,《晋祠》原文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读时便能能够结合着这些典故去“游”晋祠,那树、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显得活灵活现。
可是课文中,却删去了这些段落。
失去故事的晋祠变得单薄了许多,单薄到只剩下一页书纸。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年少无知的“蜂蝶”们怀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呢?尧尧的话:也是育才的作业。
要求读文章,写笔记。
我从来不知道“读书笔记"该怎么写,跑到新生群上一问,有一个姑娘答:“边读边写呗。
”然后我便意识到读书笔记就是“读书时的笔记”――这样解释可能有点古怪,不过的确给了我启示。
我就把自己的在读时的思绪整理,归纳起来,便形成了这篇文章。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
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
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
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了解过辛弃疾。
从初中课文中学到,他能文能武,是绝世的爱国之才,却从未深想他倾注于笔尖的,是满满的忧国忧民;他宣泄于刀尖上的,是对敌人的愤恨和宁死为国的坚定决心。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政途沉浮不定,却不动摇那耿耿爱国心。
当时的国势不定,掌权者都选择要听命任之,只有一个辛弃疾,还如此满腔热血,一心救国救民,收复失地。
好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历史却只留他抚上栏杆时那轻轻一声叹息。
事实上,辛弃疾很单纯,满心的为国为民,满腔的热血激情,只为了能安定祖国,一门心思地为国家着想。
朝廷任用他,他必然倾覆所有予以答复;朝廷弃他,他仍心系朝政,自省待命,以便于下一次任用时能更好地回复。
可是,愈卖命,却愈招国家的冷落。
在朝廷百官乃至天子都认定一切再没有意义,灰心堕落时,辛弃疾炙热血红的爱国心,为国捐躯的忠心和执著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太过耀眼,刺亮了天空,却穿不破朝廷众人心中的阴暗。
于是,他每一次发出光芒,还未唤起人们的热情,就又重新投入了密闭的暗室,只剩他仰空长叹,拍杆叹息。
那一拍,只轻轻一声,却拍出一个绝世爱国者那无限的惆怅,不能言语的愁绪,孤单的苦闷,无可奈何的悲痛。
我能想象到,辛弃疾夜半犹不能眠,对酒浇愁愁更愁,他缓步走出楼阁,抚上那早已斑驳的木栏杆,仰头看那邃蓝天上一轮孤月,只照得地上一片萧条,怎能不愁?怎能不忧?敌军近在眼前,自己却仍被朝廷弃之一边,只能眼睁睁看农民百姓饥荒逃亡;只能听奄奄一息的村落民众被侵略者夺去性命时痛苦的哀叫;只能如今与孤楼相依,抚栏空想,无能为力。
一声轻叹,小的听不到,轻的可以忽略,却真真实实地,从那能文能武的臣子嘴边叹出,忍下几声鸣咽。
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啊!这样一个辛弃疾,不得不让我钦佩。
他的骨气,决心,伴着无奈和愁绪,就这样穿过历史,随那在栏杆上的轻拍,一声声,传到我心里。
好一个伟人。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
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
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
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
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
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
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
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
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