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书评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又似一首激昂的英雄赞歌,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魅力。

在书中,梁衡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位历史人物的形象。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遥远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鲜活生命。

辛弃疾,便是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位。

辛弃疾,一个怀揣着报国之志的英雄。

他生于金宋乱世,自小目睹了金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于是立志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义军,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勇气,驰骋沙场。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其英勇无畏,令人赞叹。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让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他不断地上书进谏,提出自己的抗金策略,却一次次被忽视和冷落。

他被派到地方任职,治理一方,虽然政绩斐然,但那并非他心中真正的追求。

他想要的是金戈铁马,是战场杀敌,是收复失地。

可是,朝廷却只把他当作一个文人,让他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悲愤啊!他看着手中的宝剑,拍打着栏杆,心中的豪情壮志无人能懂。

他的痛苦,不仅在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在于无人理解他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在他的笔下,山河破碎的悲愤、壮志未酬的无奈、对百姓苦难的同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被打压的一生。

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对收复失地充满期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既是他对自己的自嘲,也是他对朝廷的质问。

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功绩和荣耀,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中国著名摄影师李学仕的一本摄影集。

这本书以栏杆为主题,通过
摄影展示出栏杆的不同形态、特点和风格。

文章可以说是对栏杆的一种独特解读,让人对
这种生活中普通的建筑构件产生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李学仕运用自己的摄影技巧,将栏杆拍摄出属于它们的魅力。

他认为,
无论是破旧的栏杆,还是新近修建的栏杆,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美丽。

他甚至将栏杆比喻成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那些仿佛各有其性格、特点和智慧的栏杆形态,展现出其无限的
美丽和人文意义。

这些栏杆矗立在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暗示着我们周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关注周遭的环境。

通过摄影的镜头,这些栏杆展现出了它们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有的栏杆造型简单素雅,给人以简洁明了、不繁琐的感觉。

还有一些栏杆则设计得富有创意和艺术性,通过结构和
色彩的变化,增强了其美感和视觉效果。

这些栏杆以其自身的美丽和外形,给人带来了别
样的感官享受。

此外,这本书也强调了栏杆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角度,栏杆对于
建筑的意义不容忽视。

栏杆可以帮助建筑更好地完成其功能,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别
样的美感。

因此,我们在建造建筑时要注意栏杆的设计,既要实用,又要美观。

总之,这本书以栏杆为主题,通过摄影展示了它们的美丽和特点,让人们对这些生活
中常见的建筑构件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生
活中的美好。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关于诗意摄影的书籍,作者是摄影家陈旭麟。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从事摄影多年来所拍摄的一些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题,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摄影和思想。

第一章是《一次爱情》,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是如何从事摄影的,以及为什么会对摄影产生兴趣。

作者认为自己离不开摄影,因为摄影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让他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还可以让他感受到自然中的美好和神秘。

第二章是《视线》,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拍摄时的视觉感受和技巧。

作者提到了很多他拍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景深、构图、角度等等,这些都对于拍摄一张好照片非常重要。

作者还提到了摄影需要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才能拍出一张有生命力的作品。

第三章是《用心去寻找》,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对摄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作者认为摄影需要用心去寻找,需要去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和故事。

而且摄影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才能寻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第四章是《拍摄诗意与叙事》。

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所追求的一些目标和理念。

作者认为摄影需要可以叙事,需要让作品有传达信息的能力,而且作品也需要有独特的诗意,让人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是《家园》。

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摄影中所表达的关于家和生活的感悟。

作者认为家是一个人成长和栖居的地方,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尝和感受。

在家和生活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都是拍摄的重要素材。

第六章是《思考与追求》。

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对摄影的一些思考和追求。

作者认为摄影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拍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第七章是《记录与回忆》。

这个主题主要介绍了作者从摄影中所得到的一些珍贵的回忆和感受。

作者认为摄影可以记录和留存生命中的其他一些美好瞬间,让我们可以到老之时,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美好和幸福。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人物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相应的赏析。

摘抄一:“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开篇点明了辛弃疾独特的人生轨迹,从行伍到诗词创作,突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独一无二。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述,让读者一下子就对辛弃疾的特殊身份有了清晰的认识,引发了对他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的好奇。

摘抄二:“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赏析:用“刀和剑刻成”来形容辛弃疾的词,极具力量感,生动地展现了他词作中蕴含的豪迈、激昂与悲壮。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让我们仿佛能看到辛弃疾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也能感受到他内心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摘抄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一段词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凄凉的秋日景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现出辽阔的天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将远处的山峦拟人化,赋予它们愁绪和怨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落日、孤雁的景象,烘托出作者的孤独和漂泊之感。

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将辛弃疾的悲愤和无奈推向高潮,他看着手中的武器,拍遍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的报国之志。

这段词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将辛弃疾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抄四:“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感慨时光流逝,人生多舛。

“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更增添了岁月无情的悲哀。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书评

把栏杆拍遍书评

把栏杆拍遍书评把栏杆拍遍书评在寒假我读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很是让我折服。

从这本书中让我读到许多的名人事迹,人生哲理,美丽风光,也读出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看法与感悟。

一,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占领。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这是一个武将,也是一个词人。

作者借用他的几首词来描述出辛弃疾一生中的悲愤与感慨,写出他那份保家卫国的迫切心情。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二,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关于旅行和摄影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
的亲身经历和摄影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他眼中的世界。

在阅读这本
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对旅行和摄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首先,作者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告诉我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
看风景,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
己在各个国家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异国风情,这让我对
旅行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其次,作者的摄影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镜头
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画面,让我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作
品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照,更是通过镜头展现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和情感。

这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最后,通过这本书,我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作者在书中多
次提到了“用心去发现”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
中的美好,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丽。

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并不一定需要远行才能找到,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充满了感动和启发的书籍,它让我对旅行、摄影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记录美好,用脚步去探索世界。

感谢作者给予了我这样的启发和感动。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书评
在寒假我读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很是让我折服。

从这本书中让我读到许多的名人事迹,人生哲理,美丽风光,也读出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看法与感悟。

一,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占领。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这是一个武将,也是一个词人。

作者借用他的几首词来描述出辛弃疾一生中的悲愤与感慨,写出他那份保家卫国的迫切心情。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二,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

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

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

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让我佩服不已,.文中有一句话说道:“一个人不管他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诸葛亮正是这种人!作者说得好:“你只要在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曾经有一篇古风中写道:“孔明未出祁山前,愿以之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一时间国倾梁柱,民失相父.虽然诸葛亮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军事家,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以汉代魏)而奋斗,六出祁山;终于,在公元234年,他在最后一次伐魏战争中病死军中.后人将他一生的伟大事迹在短短两句话中概括了出来:“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作者写道:“朝廷以礼不和,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在这里,我们已不难看出,此时的老百姓已将诸葛亮——蜀汉武乡侯益州牧诸葛丞相视作一个天人般的所在,不,天神!可见他在百
姓心中的地位了.他初出茅庐之际,司马徽(水镜)曾叹道:“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不错,但是,从上可看出,他虽不得天时但得人和.而人和也是。

三,晋祠
在小学课本里就节选了《晋祠》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晋祠,它写出了晋祠历史悠久的美丽。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唐槐.周柏是在西周时期种植,位于圣母殿左侧.它的枝叶披拂在殿宇之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曾感慨:“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在九百多年前就感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精美的宋塑被誉为“晋祠三绝”.这些古树虽年代久远,可至今却还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祠之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晋祠的景令人目不暇接.这历史悠久的祠堂,也凭着它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来了历代的帝王将相.他们在游览之余,吟诗作赋,为晋祠留下的文章多达300余篇.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览晋祠时欣然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其中有两句令我回味无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竟炜煌.悬瓮山泉流云磬,飞梁荇沼布葱珩.”把晋祠树木的古老与流水的清澈,写得淋漓尽致!
在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