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苏教版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4篇

【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
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走进作者】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1.字音识记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2.字形辨识寇敌寇髻发髻凛凛冽蔻豆蔻鬓鬓角懔懔厉冠冠军髯美髯檩檩子3.词语释义行伍: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凛然:恐惧、畏惧。
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
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
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振聋发聩:聩: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四、【文本探究】1、结构脉络:人生际遇词作八首作者感评把栏杆拍遍(注:把中间圈住,六个箭头分散指开)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程2、解析重点:(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提示】因为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辛弃疾的心病只有一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
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
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提示】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
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
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提示】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3、突破难点:(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提示】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本文以“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为题,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用“把栏杆拍遍”作为题目可以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
4、写作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辛弃疾"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的心情。
五、【类文阅读】倾听那涛声蔡永祥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
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
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
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
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
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
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
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
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
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
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
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