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5 把栏杆拍遍 梁衡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艺术探究
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 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 ——知人论世 与岳飞 同类作家比较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服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让 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3.闽南与漠北相隔虽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国情、复国志。
主观原因:忧国情、复国志 客观原因:朝廷(君王)苟安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有这样的独特性?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 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 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 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
对比
第一处对比: 《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第二处对比: 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第三处对比: 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第四处对比: 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赏析《丑奴儿》
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 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 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

因为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 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 眼欲穿的形象”,“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 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文章整体阅读
分析要求:
A.提纲收目,理清文脉 全文以辛弃疾从戎、从政、从文为经,以报国无 门“被闲置”、“被调动”为纬,佐以满刻着遍拍 栏杆悲怆的诗词,追本溯源,逐层剖析,诠释主题。 “起”,示文章主旨,“承”,述词人阅历, “转”,谈辛词特征,“合”,析辛成为“真正的 诗人”的主客观原因,印证观点。全文一气呵成, 纲举目张,脉络清晰。
语言品味
C.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 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语言品味
D.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 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 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 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 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 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语言品味
大量运用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多字句,使 句子富有节奏感,是本文用语的一大特点。 A.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 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 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 B.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 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 劲。
把栏杆拍遍

声 玉 簪 螺 髻 。 落
无 际 。 遥 岑 远 日 楼 头 献 , 断 鸿 , 恨 秋 供 去 愁 天 , 随 目 , 水 秋 里 清 千 天
楚
水
登 建 康 赏 心 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典故:晋人张翰见西风 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望陈 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 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 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 差上下床呢?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 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年光如流 “风 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典故:《世说新语》: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 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摸 鱼 儿
三、拓展延伸:辛弃疾、苏轼、 拓展延伸:辛弃疾、苏轼、 岳飞词作风格比较
无 人 会 , 吴 钩 临 意 。 栏 杆 —— 辛 弃 疾 , 遍 拍 , 了 看 登 把 ,
子 日 楼 头 , 断 鸿 声 , 江 南 游 里
落
把 栏 杆 拍 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 ), 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 ),擒拿张安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 国。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 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 23岁 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受 42岁时 岁时, 淳熙八年(1181) 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 20年 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 ), 辛弃疾 用主战派人士, 64岁的他被任为 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任为 11401140-1207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字幼安,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 1205)重回故宅闲居。 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历城人。 历城人。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 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 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赏析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 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 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 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 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 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把栏杆拍遍》赏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 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 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 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 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 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 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把栏杆拍遍》赏析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 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 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 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 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 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 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 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 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 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 “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 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 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及答案辛弃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把栏杆拍遍》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⑤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⑦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⑧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

把栏杆拍遍梁衡赏析赏析一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赏析二“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 的“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身份惟一; 2.人生遭际(行伍经历、为官经 历、心路历程) 惟一; 3.词作惟一。
写法探讨
1.作品是评传性质的散文,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 人的作品是远远不足以打动读者的。作者通过什么 方法将这些融合到一起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 浆汁液。
他的词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矗立起一座无 人能比的颠峰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 液。”……“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 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 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 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既然这股能量一 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 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 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 交集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 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
我们读其词, 总是清清楚楚地听 到一个爱国臣子, 一遍遍地哭诉,一 次次地表白。总忘 不了他那在夕阳中 扶栏远眺,望眼欲 穿的形象。
9.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 “把栏杆拍遍”?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 题目为什么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疾”,而也 用“把栏杆拍遍”?
答: ①形式上,“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化用诗句,具有文化底蕴,同时标新立异,给人以想象的 空间;
②内容上,“把栏杆拍遍”是指诗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 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已成了一个固定镜头牢牢刻在 世人心中,是辛弃疾这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政治家坎坷一 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有利于突显主题。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辛词是在南宋特 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的磨砺之下而成就的精华,是对其诗 词的高度评价。
比较可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本文是从哪些方 面着眼、与哪些人进行比较的?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 ①武人身份,突出辛弃疾的军人本色。 ②政人身份,突出辛弃疾是个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③词人身份,突现了辛词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 性格的?
作为“武人”的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 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 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 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 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把 栏 杆 拍 遍
文本研读
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 豆浆汁液。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 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
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时 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 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 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 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 《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述自己的抗 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 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 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 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 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 农民起义。一个具备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 抑郁而终。
③情感上,“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饱含了诗人的不满, 愤怒,焦虑,懊恼,无奈,等待,企盼等各种感情,也借 此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悲惜与叹惋之情。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 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 的关键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武人”辛弃疾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
题目说明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此典故出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 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 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 拍”。
所以: “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
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辛弃疾有一份 抗金复国、报效祖国的热血,但南宋朝廷却不对 他不理不睬,词人惟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 的无限的郁闷与悲愤!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3.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 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4.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 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5.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6、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由此可见,正是南宋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 个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再加上非凡的才 能和思想,使本应为出色的政治家的辛弃疾成为 了伟大的词人,并且“也决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 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 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 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 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正是一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 政治家坎坷一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 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 疾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 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泱泱 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写法小结:“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梁衡的
历史人物散文,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正如梁衡自己 所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 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 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 本文也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 经历和事迹,而且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 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位历史人 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 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 界。 --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是我 们写好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
2、“政人”辛弃疾 思考: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 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 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
“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 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 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 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 失地。
4.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 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 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精பைடு நூலகம்妙语积累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 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 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不 仅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有大胆的联想和 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 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 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选用典型的历史事件 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做比较 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知人以论世 ——读诗以观心
2.为了表现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并具 有惟一性的词人,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 手法,请结合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7、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 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8、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 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9、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 声处炸响惊雷。
10、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 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 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 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 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 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 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与杜甫、卢纶比较(有亲身经历) 与陶渊明、白居易比较(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与豪放的苏轼比较(民族仇、复国志,胡尘飞、金 戈鸣) 与婉约的柳永、李清照比较(艺术美感中有政治与 哲理)
1. 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 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 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 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 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 势”。
把
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