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试题 2(共38页)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试题 2(共38页)

六校协作体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kāi xué)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根底,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低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假如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悟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可以“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展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假如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擅长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可以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到达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

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

新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满分是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蓬勃开展,平台迅速崛起,用户规模飞速攀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掀起了一股短视频文化热潮。

作为网络文化的新形态,短视频文化已经逐渐渗入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形成了文化风气,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表达自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短视频的出现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展示日常生活的新窗口。

悄然之间,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窗口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主打文字和图片的传统社交平台,逐渐转移到了抖音、快手等主打短视频的新兴社交平台。

在场的倒逼下,传统社交平台也纷纷开场在短视频业务上重金布局。

与此同时,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介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的“拍照片〞变成了如今的“拍短视频〞。

平台的迁移与介质的变化的背后,除了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网络环境的持续改善、流量资费的逐渐下降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照片〞到“视频〞的审美跨越。

短视频社交没有消减用户表达自我的欲望,反而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需求。

秀文化是短视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中的秀文化主要是指张扬个性的自我展示,包括秀才艺、秀容貌、秀装扮、秀技能、秀学识等各种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发挥着和真人秀类似的功能。

秀文化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模拟行为,进展病毒式传播,迅速从线上扩散至线下。

“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虽然这个说法略显夸大,但是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短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力以及用户对于短视频的沉迷。

无论是抖音的口号“记录美妙生活〞,还是快手的口号“记录世界记录你〞,无不在强调短视频的记录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具有和纪录片类似的功能。

纪录片通常是专业团队对于某些事件相对完好的记录,而短视频那么通常是普通个体对于某些生活瞬间的捕捉。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开学测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开学测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开学测试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新高考)与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新高考)与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新高考)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

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高二下期语文开学考试测试题

高二下期语文开学考试测试题

高2021届高二(下)开学考试语文测试卷(答案附后)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小题。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

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2021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隽.永(jùn)虔.诚(qián)皓.首穷经(hào) 潜.移默化(qi án)B、脊.梁(jǐ)感喟.(wèi)舐.犊情深(shì) 义愤填膺.(yīng)C、忖.度(cǔn)雇佣.(yōng)众擎.易举(qíng) 戮.力同心(lù)D、股肱.(hóng) 震慑.( shè) 信手拈.来(niān) 怅.然若失(chàng)答案:C( A项“隽”应读juàn;B项“喟”应读kuì;D项“肱”应读gō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拌胡诌障眼法穷乡僻壤B.联袂聒噪嗑瓜子两全齐美C.股份敲榨人来疯不容置喙D.诟病博弈双簧管声名鹊起答案:D(A羁绊 B两全其美 C敲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

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观赏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

C.在xx年央视网络春晚上王铮亮演唱了《最远的距离》,他那温暖醇厚又不失清亮的嗓音,让现场每位观众耳濡目染....,沉浸其中,让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热泪盈眶。

D.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

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浑然一体....。

答案:D(A项用错对象,“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传布迅速。

此处应用“不翼而飞”。

B项不合语境,应用“难解难分”C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

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试题

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试题

第七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测试试题〔扫描版〕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1.C 〔A.B.D三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到根据,C 项中“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原文未说,属无中生有〕2.D 〔D项中“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错误,第四段中为“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

把表示可能的“往往〞变成“必然〞,即或者然变必然〕3.B〔A项对应倒数第五段,是对倒数第五段的转化; C项对应的倒数第四段,“在……前提下〞,及“尽量〞都表述准确;D项是倒数第二段的转换;而B项中“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等说法错误,第六段中为“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

“氧化物〞和“化合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 〔意动用法,觉得……惊异〕5.C 〔参见译文标点〕6.C 〔“互相敌视〞“诬告〞错,原文只是说了萧顷专门找李琪的过错去告状,告状的内容也是事实,不是“诬告〞〕7.〔1〕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的身份随HY住在HY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优待超越常规。

〔得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经略〞、“以〞、“逾伦〞各1分〕〔2〕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就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译出大意给2分,“重〞、“寻〞、“萧墙之难〞各1分〕附:文言翻译李琪,字台秀。

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

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

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提起笔立即写成。

赋的结尾说:“得士那么兴盛,不贤那么无人一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

〞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溪父子因文学而知名。

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溪。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共35页)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共35页)

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shìtí)〔含解析〕〔总分:150分时间是: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HY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如今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承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承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承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承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防止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承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承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承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承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断定作品意义的根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承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承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承受都有进步、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承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构造〞,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局部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响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构造〞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展根本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 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 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 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 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复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

’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

”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推荐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缘:缘分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交通:勾结D.遂共谮.震云谮:诋毁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作《师说》以贻之.斧斤以.时入山林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 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5分)(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太常引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9.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______,______。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3)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乡村铁质刘向民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