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题(有答案)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典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自然派神话学神话学理论派别林立,五花八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盛行于德国的“自然神话学派”。
这一派对于神话、传说、童话的解说,无论数量还是自信程度,在神话学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一派的作家所主张的是,原始人十分关心自然现象,而他的关心法又主要是理论的、冥想的、诗意的。
原始人要将月的各方面或是日绕中天那样虽有规律而有改变的轨道加以表现、解释,于是创作了象征的人格化的诗。
在这一派的作家看来,每一种神话都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或前后的实体,可是撰成故事的时候有时会使这等核心或实体不大明显。
至于某一类的自然现象是大多数神话的基础,各作家就没有多少的一致了。
有的作家为月所迷而成为太阴神话派,以为除了月以外旁的自然现象绝不会使蛮野人有诗意的解释。
1906年在柏林创立的神话比较研究学会,有大名鼎鼎的学者如哀伦赖席、席克、温克勒之流,还有许多旁人作为赞助人,即在月的旗帜之下来进行工作的。
旁的作家,如福罗贝尼斯,便以日为原始人创作象征故事的唯一题材。
又有气象学派,以风、气候、天气的颜色等为神话的实质,米勒这样著名的老辈宿将,便属于这一派。
这些分门别类的神话学家之中,有的是自己所采取的某种天体或原则的战士,以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有的则比较豁达大度,可以承认原始人是采取一切天体来制造他们的神话佳酿的。
我是要将自然派对于神话的解释说得公道而且中听,然而实际上,我看这种学说是人类学家或人本主义者从来最过火的见解之一。
这派学说得到大心理学家冯德绝对破坏性的批评,再就傅雷兹尔的任何著作来看也是绝对不足为训的。
根据我在蛮野人之间对于活的神话之研究,原始人很少对自然界有纯粹艺术的或理论科学的关心;蛮野人的思想与故事之中,很少象征主义的余地;神话,实际说起来,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的倾吐,而是若干且极其重要的文化势力。
神话的自然派的解释,不但忽略了神话的文化功能,而且凭空给原始人加上许多想象的趣意,并将几种清楚可以分别的故事型类弄得混合,分不清什么是童话,什么是传说,什么是英雄记,什么是神圣的故事——即神话。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下)入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
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
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
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入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
《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
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
”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
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
”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高二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发起了一场对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改造活动,旨在帮助民间艺人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将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几百种民间说唱统一称之为“曲艺艺术”,从民间玩意儿发展成了民族艺术。
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而“高台教化”式的曲艺演出变成了“我演你看”,观众的参与程度降低了。过去的民间艺人大部分以表现中长篇故事卖艺赚钱,观众可以持续欣赏,现代绝大部分曲艺演出则以短篇、片段为主,变成了综艺性表演,形式大于内容。
C项,“绝大多数的旧民间艺人采取了流动卖艺的方式,说唱中长篇故事,主要是为了能和观众进行亲密互动”说法错误。“主要是为了能和观众进行亲密互动”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C.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成都外国语学校20xx—20xx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3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级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答题时间是:150分钟总分值是:150分一、语言运用〔总分值是9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①寒假自习期间,少数同学自律较差,出现了上课讲话、看玄幻小说、睡觉等现象,虽经教师教育,但仍不以为训....。
②好的文章都是直抵人心的,它一定会呈现自己的简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绝不会拾.人牙慧...。
③8月19日,全城瞩目的万达终于开业了,人倾城而动,万人空巷....,齐聚在这一梦幻之地。
④乐视公司在贾跃亭的主导之下,大力推行多元开展之路,不想资金链断裂,难免阪上走...丸.,公司易主。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给孩子取名字,但很多人找先生批八字,看五行,过于拘泥,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⑥6月,印度HY 队侵入中印边境我方洞朗地区,阻挠我方正常修路活动,印方这一火中取栗....行为,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以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那么或者典范。
坂上走丸:比喻形势开展迅速成或者工作进展顺利。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大当,一无所得。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经过大家几天来耐心细致的教育,终于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及其危害,并下定决心彻底改正。
B.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进步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盲目跟风,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C.上班顶峰时段,机动车道上,各种轿车、摩托车、巴士、机动车辆往来穿梭;人行道上,人们行色匆匆,络绎不绝。
D.腾讯公司称,除夕当天全国微信红包收发超过10亿个,不过它没有给出整个春节长假的总体数字。
【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才能。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阅读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HY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高二语文下册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下册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隽.永(jùn)虔.诚(qián)皓.首穷经(hào) 潜.移默化(qián)B、脊.梁(jǐ)感喟.(wèi)舐.犊情深(shì) 义愤填膺.(yīng)C、忖.度(cǔn)雇佣.(yōng)众擎.易举(qíng) 戮.力同心(lù)D、股肱.(hóng) 震慑.( shè) 信手拈.来(niān) 怅.然若失(chàng)答案:C( A项“隽”应读juàn;B项“喟”应读kuì;D项“肱”应读gō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拌胡诌障眼法穷乡僻壤B.联袂聒噪嗑瓜子两全齐美C.股份敲榨人来疯不容置喙D.诟病博弈双簧管声名鹊起答案:D(A羁绊 B两全其美 C敲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
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观赏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
C.在2015年央视网络春晚上王铮亮演唱了《最远的距离》,他那温暖醇厚又不失清亮的嗓音,让现场每位观众耳濡目染....,沉浸其中,让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热泪盈眶。
D.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
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浑然一体....。
答案:D(A项用错对象,“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传布迅速。
此处应用“不翼而飞”。
B项不合语境,应用“难解难分”C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第二学期入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文共3小题,9分)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
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
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
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
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
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
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
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
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
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
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意无穷的效果。
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 “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梅尧臣的“意新语工”“略道其仿佛” 不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与补充,而是他对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开辟的又一种途径。
2. 试题分析:该项与原文不符,去掉了原文的前提,“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古代文学家对“言不尽意”的文学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而现代心理学家只是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并未提出解决办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池老人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
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
”“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
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 “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C 5. 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
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
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
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
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
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6.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