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把栏杆拍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豪情。
2. 诗词翻译:详细解析诗词中的字词、句式,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诗词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翻译和鉴赏,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2. 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翻译和鉴赏要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逐句翻译《把栏杆拍遍》,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3.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欣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壮志豪情。
5. 布置作业: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模仿创作的能力。
3. 个人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把栏杆拍遍》的相关解析和分析。
2. 辛弃疾生平介绍资料: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翻译《把栏杆拍遍》。
2. 第二课时:分析诗词艺术特色,欣赏诗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表现。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把栏杆拍遍”为主题,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背诵相关的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创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欣赏本节课将选取一些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2.2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教师将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3.2 实践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是否积极朗读、背诵、创作等。
4.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诗词创作技巧,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简介,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5.2 第二周: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学生创作实践5.3 第三周:学生创作展示,教师点评,总结课程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择适合的古代诗词教材,如《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6.2 辅助材料: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古代诗词背景资料、注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6.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播放诗词朗诵、背景音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诗词朗诵或相关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7.2 诗词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诗词,解释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7.3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7.4 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教案(2023)

把栏杆拍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词作特点和人物特色。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学会鉴赏。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辛弃疾,明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比手法的使用,辛弃疾的词作特点。
难点:理解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这首短短55个字的《鹧鸪天》,却概括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生。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
当代作家、学者。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2.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稼轩体”,是最杰出的南宋词人。
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3.解题“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把栏杆拍遍”出自《水龙吟》,既体现了辛弃疾词作刀剑刻、血泪抹的特色,也体现了辛弃疾既是沙场英雄,又是报国无门满含愤懑的爱国词人。
4.字词积累蹂躏lìn 肘腋zhǒu yè麾下huī的卢dí媲美pì金瓯ōu 挑灯tiǎo 遒劲qiú jìng 整饬chì杖屦jù行伍笔走龙蛇马革裹尸掉书袋五内俱焚浅尝辄止振聋发聩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对辛弃疾一生总的评价: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为业。
第二部分(2-16):用辛弃疾的8首词串起他的一生,揭示了他作为一名南宋臣民的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因爱而失意的苦闷,并以此诠释了作者心目中的辛词的特点。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是一种摄影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拍摄对象,发掘美感,展现个性。
这种教学方法自问世以来,备受肯定,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课程之中。
第一节:什么是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是摄影教学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角度、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进行发掘,寻找美和灵感,去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拍摄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他们从一些看似普通无奇的事物中,发现再平凡不过的美。
第二节:对学生的好处把栏杆拍遍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
通过不断地调整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等技巧,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摄影技巧和艺术元素。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可以运用创意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节: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被忽视。
在把栏杆拍遍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拍摄对象,拍摄方式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充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技巧和艺术元素,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创意和观点融入到作品中去。
第四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如光线、构图、角度,拍摄距离和相机设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摄影的本质和精髓。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各自拍摄的对象和主题,并对彼此的想法进行探讨和协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走进校园、走进市容等方式,让学生探寻周围的景象,去寻找各种不同的拍摄对象。
在学生完成拍摄之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作品创作建议。
第五节:总结把栏杆拍遍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效的摄影教学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和视觉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创意思维,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的创意和想法。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辛弃疾的和作者的)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目标设计理念:现代散文阅读要领,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作者在按一个什么思路写了哪些事情,遵循着作者的足迹,去理解文章,这是第一步,也是较关键的一步。
其次,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感情,作者写文章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和抒发某种感情的,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步,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掌握了。
)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板书设计:把栏杆拍遍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因素: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说铸,艺术的升华运用对比、联想和想象展开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堂心亭》,抓住“把栏杆拍遍,竟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进行重点鉴赏,这由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首词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已讲过,这一步让学生重新回忆起那个借拍打栏杆发泄心中说不出的郁闷之气的辛弃疾,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研习课文1、学生朗读第一段,体会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
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学生读第二段,思考此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一个二十几岁的、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驰骋疆场、痛杀贼寇、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
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年,就能如此干练利落,就能如此以国家利益为主,足见其作为一个武人的潜质,一个正义之人的资本过渡: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3、学生读第三段,重点反复诵读特别强调理解“立即”与“只能”两个词语,从中可见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迫不及待及辛弃疾失去钢刀利剑,只能笔走龙蛇,自嘲的无奈与痛苦。
《把栏杆拍遍》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高教版】1

•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 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 “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 “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 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 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 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 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 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 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这样 的词。
•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 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 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 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 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 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 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 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 抱负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 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教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许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
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
示例:
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
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
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
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
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
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
(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
A.探究“武人”辛弃疾
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
②无用武之地
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
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
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
B.探究“政人”辛弃疾
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认真、执着、干练
②调动频繁、时弃时用
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
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
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
《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
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
)
从文中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辛弃疾的忧民情、复国志。
②南宋朝廷只图苟安。
C.探究“词人”辛弃疾
1.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色”、“逼向”、“走过了”的意味了。
因此,作者说辛弃疾的词是由何而来?
①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②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2.在作者看来,辛词有怎样显著的风格特征呢?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加以阐述的?
对比。
豪放派与苏轼相比,是正义的化身,更有思想的爆发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品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婉约派与柳、李相比,更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学,有大情大理。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文章不以“辛弃疾传”为题,而要题为“把栏杆拍遍”?
①文体上——以评带传: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
②内涵上——文章以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深刻内涵:“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而“拍遍”的“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
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作者说给辛弃疾造像这是最贴切的题目。
③写法上——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
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2.作者介绍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
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
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
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