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1汪先生的文学造诣以及生平轶事实在用不到再复述了。

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讲究,而我只想细细体会那些文字之间表达的生活之美妙。

活着,其实是一件很俗气的事情,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丰富又可以让生活变得格外美妙。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提到舵楼中住着家眷,多数年轻带着孩子。

脑补这个画面,禁不住想,为什么都是年轻的女人。

是不是因为撑篙的汉子多半也都是壮年,不年轻,哪里有力气,一步一步走过运河。

古铜色应该是晒的,不说话应该是习惯默默从船头走到船尾吧。

“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

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

看着崭新的船,叫人心里快乐——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喜欢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还会生病,需要治疗修理。

而新生的船,刚刚披上新装,可以下水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让人兴奋。

所以看着这样的事物,让人感觉充满了希望。

有次晚间和朋友去漫步,途经的一段小路边的路灯亮的很整齐,唯独有一个在哪里闪烁,或明或暗。

我一时兴起,问朋友,你看那路灯会想到什么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说,啊。

那说明这个路灯的启动器坏了呀。

发挥不稳定。

需要换一个。

哈哈。

当时我就笑出声来。

我就非常得意地开场描绘起来,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个在偷懒听音乐,还听的很有节奏,禁不住摇头晃脑,所以才会闪啊闪啊的。

朋友听了也开场笑起来。

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

你看它闪两下,好似亮起来,又立马暗了一瞬。

好似跟音乐节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马路上遇到的洒水车,通常都是开的渐渐悠悠,然为了回避行人还会放着同样渐渐悠悠的音乐,我就会觉得它很快乐。

这种感觉可能只有我自己会有吧,和朋友一说。

她倒是有着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没有在炎热的大中午,有事赶着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觉却骑着小电动车等着洒水车开过去。

那么慢的车速,那么慢的音乐,简直烦死人啦。

是啊,那样的情景下,即便只是听朋友说我也会觉得不耐烦了呢。

赵树理挨批斗时如何玩幽默?

赵树理挨批斗时如何玩幽默?

赵树理挨批斗时如何玩幽默?“文革”一起,赵树理被斗得死去活来,头上好几顶大帽子——“丑化工农兵”、“富裕中农代言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文学标兵”。

但他天性乐观,遭批斗时还能玩幽默:你们说我是黑帮,我不敢当。

我这个人长得黑,这是事实,可是心不黑,也没帮没派。

至于我的作品,那尽是“豆芽菜”,连“西红柿”都够不上。

要说大毒草,我真不知道怎么种呢?一次批斗会上,口号声震屋瓦,赵树理反而笑出声。

红卫兵怒责:“你笑什么?”赵树理依然笑着,用浓重的山西沁水话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刚才喊口号,说我罪该万死,其实人只有一死,也用不着万死!红卫兵也乐了笑了。

主持人有些紧张,横眉怒目拍着桌子:“把这个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拉下去!”刚拉到门口,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赵树理也振臂高呼,主持人高声喝止:“赵树理,你喊什么?”“喊口号呀?”“你是反革命,不准你喊!”赵树理又笑了:我在晋城参加批斗会时,革命群众喊口号,我未跟着喊,主持人质问我“为什么不喊?”现在我赶紧跟着喊,你们又不准我喊,究竟是喊好还是不喊好?原来一个地方一个做法呀!会场再次被逗乐。

另一场批斗会,赵树理挂着沉重的大木牌,脖子又被摁得发酸,他忍无可忍地一扬头,质问批斗者:我看见今天墙上贴着勒令,今晚是和我开拼刺刀会。

既然是拼刺刀,就该双方都有武器。

今晚光是你们发言,不让我说话反驳,我看这不能叫拼刺刀,应当改成捅刺刀!会场上所有脸孔都露出震惊与愤怒,没想到赵树理竟敢如此嚣张,会场骚乱起来,“拼刺刀会”成了歇斯底里的大打出手。

当赵树理被押回牛棚,难友关心地问:“受不了吧?”他一笑:出了几身臭汗,也没有什么,锻炼小将嘛!赵树理的故事还有一则“三类半”。

这一次批斗会只有十来名“革命群众”,主持人一开始便朗读文件“二十三条”,然后质问赵树理:“根据中央文件中干部队伍的分类,赵树理,你应该划归哪一类?”赵树理低头不语,“革命群众”发喊助威:“快说,你属于哪一类?”赵树理慢慢抬起头,不慌不忙地:根据文件规定,一类是好干部,二类是比较好的干部,你们不把我往那里头划,我也不想往那里头钻。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龙源期刊网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作者:郝金红来源:《钟山风雨》2018年第04期解放战争时期,陈登科写了一篇小说《活人塘》,行军时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建國后,陈登科一次到北京出差,时间有半年之久。

他听说著名作家赵树理是文联副主席,就带着《活人塘》前去拜访,请赵树理为自己的处女作把脉。

陈登科见到赵树理时,赵正在埋头写一篇稿子。

陈登科自我介绍后,赵树理从书桌旁绕到陈登科面前,拿过手稿,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轻轻皱了一下眉头说:“稿子你留下,你再留个电话给我,到时候我通知你来取稿。

”陈登科见赵树理答应为自己看稿,既意外又激动,当即留下了联络方式。

陈登科在招待所一直等赵树理的电话,一个星期过去了,未见音讯。

陈登科等不下去了,就直接去找赵树理,见面就问:“赵主席,我的那篇稿子您看了吗?”赵树理缓缓说道:“正在看,那是个长篇,需要时间,你不要着急啊。

”陈登科不好说什么,只好作别。

后来的时间里,赵树理从未主动联系过陈登科,反倒是陈登科连续跑了赵树理的办公室十来趟,每次赵树理都说“不要着急啊”。

到了第十次的时候,赵树理终于拿出了那本手稿,告诉陈登科:“你这部小说好长哦,我足足看了一个月呢。

”说完,随便翻了其中的几页,陈登科看到每页都用红笔做了圈圈点点。

赵树理笑着说:“你不要介意我弄脏了你的手稿,其中只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也不一定对,权当参考吧。

”陈登科跑了赵树理办公室十趟取稿的事,在北京市文联不胫而走。

一天在食堂吃午饭时,一位同事开玩笑地问赵树理:“老赵,你给人改稿子,让人家跑了十趟,这不是折磨人吗?”赵树理点点头:“你说到点子上了,我就是要‘折磨折磨’他。

”同事惊讶地放下筷子:“老赵,你这何必呢?年轻人写点东西不容易呀。

”赵树理也放下筷子说道:“正是因为他年轻,写文章不容易,我才要让他多跑几趟。

你想啊,一位年轻人,写出了一部长篇,肯定有些心高气傲,我让他多跑几趟,他就会想,是不是我的文章还有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呢?这样一思考,他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作品,不会急于求成,才会在思考中不断完善,你说是不?”后来,经赵树理推荐,陈登科的这篇《活人塘》成功发表。

《汪曾祺全集 全12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汪曾祺全集 全12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3
萝卜
04
赵树理同志 二三事
06
呼雷豹
05
食道旧寻
1
《水浒》人物 的绰号
2
五味
3
多年父子成兄 弟
4
米线和饵块
5
城隍·土地·灶 王爷
01
美国女生
02
贾似道之死
03
随遇而安
04
《水浒》人 物的绰号
06
修髯飘飘
05
雁不栖树
01
觅我游踪五 十年
02
烟赋
03
却老
04
我的家乡
06
我的家
05
泰山片石
1
录音压鸟
05
遥远的阿佤 山
01
步障:实物 和常理 “小山重叠 金明灭”
02
我的创作生 涯
03
写字
04
小说的思想 和语言
06
《知味集》 征稿小启
05
《蒲草集》 小引
01
读《萧萧》
02
人之相知之 难也
03
老学闲抄
04
老学闲抄
06
忙中不及作 草
05
《蒲桥集》 再版后记
01
正索解人不 得
02
正视危机才 能走出危机
《汪曾祺全 集》编辑工 作委员会
02
文前插图
03
1989年
04
1990年
06
1992年
05
1991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未编年 附录
01
《中国寻根 小说选》序
02
长篇小说 《玫瑰门》 研讨会发言 纪要

陈为人:赵树理的人生悲剧

陈为人:赵树理的人生悲剧

陈为人:赵树理的人生悲剧陈为人:赵树理的人生悲剧(2014-03-13 18:00:20)赵树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塑造英雄人物的使命。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主张革命文学作品要描写新人形象,要有“火一般的热情”。

毛泽东早在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就指出:“‘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1947年7月25日至8月10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文艺座谈会。

《人民日报》对这次座谈会做了如是报道:“大会首先讨论了赵树理的创作。

……最后获得一致意见,认为赵树理的创作精神及其成果,实应成为边区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方向。

”掌管中国文艺的周扬说:“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

”座谈会闭幕的那天,《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副理事长陈荒煤根据座谈会上发言整理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

文章认为:赵树理所说:“老百姓喜欢,政治上起作用!”这两句话“是对毛主席文艺方针最本质的认识,也是我们实践毛主席文艺方针最朴素的想法,最具体的作法。

”赵树理之所以被作为“方向性人物”肯定,是因为他早在《小二黑结婚》中,就已为共和国的文学画廊塑造出小二黑和小芹这两个“新人”的形象。

几千年来,封建家长制模式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但在赵树理塑造的小二黑和小芹身上,这些变了:他们不再把父辈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反抗和叛逆的精神。

小二黑和小芹服从的是新的政权、新的政策、新的思想。

小二黑是村里的青抗先队长,“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

民主政府制定了婚姻自由的新法令,他们向往之,实施之。

对代表着旧势力的金旺兄弟,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赵树理幽默故事_名人故事

赵树理幽默故事_名人故事

赵树理幽默故事夜搬石头上世纪50年代初,赵树理曾在晋东南家乡深入生活。

一天黑夜,他和一个同志到几里外的村子去开会。

他正走着,突然绊了一跤,差点儿摔倒,细一看,有个石头挡在路中间。

接着他继续赶路,走出一段,忽又掉转头往回走。

同行的那位同志以为他丢了什么,于是也跟了过来,只见黑影里,赵树理弯着腰,从路中间搬起个东西,放在了路边,原来就是绊他的那块石头。

对此,赵树理打趣地说:“这死东西,要不搬掉,就会兴妖作怪,影响行人车马的安全。

绊倒了我这条大汉,倒也无妨,要是绊倒一个大娘,而她又恰巧提着一篮鸡蛋,那就不得了了。

反问得好赵树理一向不赞成以粗暴的态度任意删改传统剧目。

1957年11月的一个晚上,他去看了新编《柳毅传书》,发现这出传统戏里强加进了许多“新内容”,例如主人公柳毅居然能揭示出地主和农民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还带领农民去清算地主。

戏演完后,有人问赵树理有什么看法,赵树理突然反问道:“柳毅入党了没有?”接着又一本正经地说:“如果还没有,就该讨论他入党的问题了,戏名应改为《柳毅入党》。

柳毅同志历史清白成分好,立场鲜明,觉悟高嘛。

”赵树理的这一幽默反问,对参与改编剧目的同志来说是一次很深刻的教育。

致儿子信上世纪60年代初,赵树理的儿子家庭人口多,工资入不敷出,写信向父亲要钱。

赵树理收到信后,本想给儿子汇些钱,可是自己的稿费和工资大多都帮助文艺界的穷朋友了,一时手头无钱。

于是,他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极其简短却又十分幽默的回信——上款是“儿”,下款是“父”,正文是一个“0”。

儿子接到老子的信一看,倒是很理解父亲的为人,知道父亲准是把钱资助别人了。

不好说呀“文革”初期,赵树理同其他许多作家一样,被打成了“黑帮”,并被关进了“牛棚”。

有一天,一个“造反派”头头想把公家的一盆花儿拿回家去,又不识花的好赖,就去问被专政的“黑作家”们,但大家谁也不想理他,都推说不知道。

于是,这个“造反派”头头火了,指着赵树理大声说:“你也不知道?”赵树理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是不知道,但是我是黑帮,实在不好说呀!我说是香花,你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说是香花。

汪曾祺的三所大学

汪曾祺的三所大学

汪曾祺的三所大学•相关推荐汪曾祺的三所大学原标题:汪曾祺的三所大学1946年的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张家口(右一)除家乡外,汪曾祺一生待的最长的是三个地方:昆明、北京和张家口。

家乡给了他的童年记忆,而昆明、北京和张家口却给了他经历、见识和人生教育。

也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三所大学。

5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的逝世纪念日,让我们随着这篇追忆文章,重温他的人生轨迹。

在他人生重要的节点上,他究竟汲取了怎样的暗功夫,使他成为了汪曾祺。

昆明,西南联大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这是大家都晓得的。

这是他的第一所大学。

西南联大学制四年,汪曾祺却读了五年,因为他的体育和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又留了一年。

我们知道,汪曾祺在学校是个不用功的学生。

泡茶馆,跑图书馆,可“不爱上课”(汪曾祺自语)。

喜欢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

比如朱自清的课,他就不听,他自己说:“朱自清教我们宋词。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

一张一张地讲。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汪不上课,不代表不读书。

他是个夜猫子。

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

他曾写过一个历史系的同学,同他住上下铺,可一学期下来几乎没见过面。

那是一个极其正常的人,白天上课,晚上早睡早起;而汪黑白颠倒。

因此汪回来该同学上课去了。

汪泡图书馆是有名的,他说:“常不上课,但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

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

有时只有我一个人。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认识了沈从文,成了沈先生的入室弟子。

他还认识了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唐兰、陈梦家、罗常培……受了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读了A·纪德、萨特、弗吉尼·伍尔芙、契诃夫、阿左林和普鲁斯特的作品。

他读了很多书,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

这是汪曾祺人生方向的开始,注定了他这一生要成为一个作家。

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在昆明先后待了七年。

五年读书,两年教书。

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600字

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600字

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600字《汪曾祺散文》是2005年05月0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一)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联大教授們的风采,我們读了当时人們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們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读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們讲述着以前的往事,向我們传來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读了汪老的书,坚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

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关于小学四年级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范文5篇读后感作文(二) 这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好处,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因此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齐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

面长鼻直,额头很高。

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

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

有时他自己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起来。

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

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

他只是随时觉得生活很好玩,某人某事很有意思,可发一笑,不禁莞尔。

他的幽默感在他的作品里和他的脸上随时可见(我很希望有人写一篇文章,专谈赵树理小说中的幽默感,我以为这是他的小说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赵树理走路比较快(他的腿长;他的身体各部分都偏长,手指也长),总好像在侧着身子往前走,像是穿行在热闹的集市的人丛中,怕碰着别人,给别人让路。

赵树理同志是我见到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

树理同志衣着朴素,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蓝卡叽布的制服。

但是他有一件很豪华的“行头”,一件水獭
皮领子、礼服呢面的狐皮大衣。

他身体不好,怕冷,冬天出门就穿起这件大衣来。

那是刚“进城”的时候买的。

那时这样的大衣很便宜,拍卖行里总挂着几件。

奇怪的是他下乡体验生活,回到上党农村,也是穿了这件大衣去。

那时作家下乡,总得穿得像个农民,至少像个村干部,哪有穿了水獭领子狐皮大衣下去的?可是家乡的农民并不因为这件大衣就和他疏远隔阂起来,赵树理还是他们的“老赵”,老老少少,还是跟他无话不谈。

看来,能否接近农民,不在衣裳。

但是敢于穿了狐皮大衣而不怕农民见外的,恐怕也只有赵树理同志一人而已。

——他根本就没有考虑穿什么衣服“下去”的问题。

他吃得很随便。

家眷未到之前,他每天出去“打游击”。

他总是吃最小的饭馆。

霞公府(他在霞公府市文联宿舍住了几年)附近有几家小饭馆,树理同志是常客。

这种小饭馆只有几个菜。

最贵的菜是小碗坛子肉,最便宜的菜是“炒和菜盖被窝”——菠菜炒粉条,上面盖一层薄薄的摊鸡蛋。

树理同志常吃的菜便是炒和菜盖被窝。

他工作得很晚,每天十点多钟要出去吃夜宵。

和霞公府相平行的一个胡同里有一溜卖夜宵的摊子。

树理同志往长板凳上一坐,要一碗馄饨,两个烧饼夹猪头肉,喝二两酒,自得其乐。

喝了酒,不即回宿舍,坐在传达室,用两个指头当鼓箭,在一张三屉桌子打鼓。

他打的是上党梆子的鼓。

上党梆子的锣经和京剧不一样,很特别。

如果有外人来,看到一个长长脸的中年人,在那里如醉如痴地打鼓,绝不会想到这就是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农村才子。

王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树理同志曾在一个集上一个人唱了一台戏:口念锣经过门,手脚并用作身段,还误不了唱。

这是可信的。

我就亲眼见过树理同志在市文联内部晚会上表演过起霸。

见过高盛麟、孙毓起霸的同志,对他的上党起霸不是那么欣赏,他还是口念锣经,一丝不苟地起了一趟“全霸”,并不是比划两下就算完事。

虽是逢场作戏,但是也像他写小说、编刊物一样地认真。

赵树理同志很能喝酒,而且善于划拳。

他的划拳是一绝:两只手同时用,一会儿出右手,一会儿出左手。

老舍先生那几年每年要请两次客,把市文联的同志约去喝酒。

一次是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赏菊(老舍先生家的菊花养得很好,他有个哥哥,精于艺菊,称得起是个“花把式”);一次是腊月二十三,那天是老舍先生的生日。

酒、菜,都很丰盛而有北京特点。

老舍先生豪饮(后来因血压高戒了酒),而且划拳极精。

老舍先生划拳打通关,很少输的时候。

划拳是个斗心眼的事,要捉摸对方的拳路,判定他会出什么拳。

年轻人斗不过他,常常是第一个“俩好”就把小伙子“一板打死”。

对赵树理,他可没有办法,树理同志这种左右开弓的拳法,他大概还没有见过,很不适应,结果往往败北。

赵树理同志讲话很“随便”。

那一阵很多人把中国农村说得过于美好,文艺作品尤多粉饰,他很有意见。

他经常回家乡,回来总要做一次报告,说说农村见闻。

他认为农村还是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戏称他戴的一块表为“五驴表”,说这块表的钱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

——那时候谁家能买五头毛驴,算是了不起的富户了。

他的这些话是不合时宜的,后来挨了批评,以后说话就谨慎一点了。

赵树理同志抽烟抽得很凶。

据王春同志的文章说,在农村的时候,嫌烟袋锅子抽了不过瘾,用一个山药蛋挖空了,插一根小竹管,装了一“蛋”烟,狂抽几口,才算解气。

进城后,他抽烟卷,但总是抽最次的烟。

他抽的是什么牌子的烟,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是棕黄的皮儿,烟味极辛辣。

他逢人介绍这种牌子的烟,说是价廉物美。

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
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

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

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

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有时实在没有较好的稿子,就由编委之一自己动手写一篇。

有一次没有像样的稿子,大概是康濯同志说:“老赵,你自己搞一篇!”老赵于是关起门来炮制。

《登记》(即《罗汉钱》)就是在这种等米下锅的情况下急就出来的。

赵树理同志的稿子写得很干净清楚,几乎不改一个字。

他对文字有“洁癖”,容不得一个看了不舒服的字。

有一个时候,有人爱用“妳”字。

有的编辑也喜欢把作者原来用的“你”改“妳”。

树理同志为此极为生气。

两个人对面说话,本无需标明对方是不是女性。

世界语言中第二人称代名词也极少分性别的。

“妳”字读“奶”,不读“你”。

有一次树理同志在他的原稿第一页页边写了几句话:“编辑、排版、校对同志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得改为‘妳’字,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树理同志的字写得很好。

他写稿一般都用红格直行的稿纸,钢笔。

字体略长,如其人,看得出是欧字、
柳字的底子。

他平常不大用毛笔。

他的毛笔字我只见过一幅,字极潇洒,而有功力。

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见到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刚成立,负责“宫务”的同志请十几位作家用宣纸毛笔题词,嵌以镜框,挂在会议室里。

也请树理同志写了一幅。

树理同志写了六句李有才体的通俗诗:
古来数谁大,
皇帝老祖宗。

今天数谁大,
劳动众弟兄。

还是这座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太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